3月11日,天威保變披露2013年年報,虧損金額高達52.33億元。公司表示,巨虧的主要成因在于新能源業務嚴重虧損,以及大幅計提各項減值和預計負債所致。
天威保變一直以來的新能源業務主體是以多晶硅為核心的光伏板塊,業內人士將公司巨虧的成因歸結為:多晶硅業務的“生不逢時”以及技術落后下成本降低的乏力。
在光伏行業鼎盛時期的2007年,國內外市場的多晶硅現貨價格一度飆升至500美元/公斤,而當時國內多晶硅企業的生產成本普遍在40美元/公斤左右,這其中蘊含的暴利讓眾多企業紛紛趨之若鶩,全國各地的多晶硅項目遍地開花。彼時,天威保變在四川省一口氣控股和參股了兩家新設立的多晶硅公司——四川天威硅業和樂電天威,一期總產能超過7000噸。
然而,就在天威硅業投產后的2009年,金融危機導致海外光伏市場需求急轉直下,多晶硅價格也由此進入快速下跌通道,直到最低點的每公斤不足20美元。“生不逢時”的天威硅業只在2010為公司貢獻了533.08萬元凈利潤,之后便進入了持續虧損狀態。直到2014年1月,天威保變以債權人身份申請天威硅業破產。
其實,多晶硅價格的下跌也在倒逼企業生產成本的降低,以盡可能獲取利潤。例如國內多晶硅龍頭保利協鑫,其多晶硅生產成本在2009年第二季度大約40美元/公斤,而到了2010年第三季度就降到了25美元/公斤,隨后的兩年,其成本更是一路將至20美元/公斤以內。而天威硅業盡管起步較早,但成本降低卻一直止步不前。
據公司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張繼承介紹,到2011年底天威硅業宣布停產檢修前,公司多晶硅生產成本一直徘徊在約30萬元/噸(相當于約40美元/公斤)的水平。2009年9月,天威保變曾發公告稱擬投資9.5億元對天威硅業實施冷氫化工藝改造,以降低產品單耗來控制成本。“但當時多晶硅市場價格一直在跌,最夸張的時候幾乎一天一個價,公司擔心技改后的成本跟不上價格下滑腳步,因此除了部分改造之外,實際上的技術升級并未全面啟動。”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分析師謝晨介紹,自2011年下半年開始,國內多晶硅企業“成本倒掛”的現象越來越普遍,引發行業內大面積的停產潮。正是從那時候起,天威硅業便進入了漫長的停產檢修期。
“一面是成本倒掛,越生產,虧損越嚴重;另一方面,生產設備在停產期不斷折舊,維護費用高企,徒增成本。這種情況最終導致不少企業干脆宣布破產了事,這也是一種最現實的止損策略。”謝晨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即便當前光伏行業中下游已開始回暖,但直到2013年年底國內仍有8成多晶硅企業處于停產狀態。除龍頭老大保利協鑫一直在產外,A股上市公司中特變電工(8.81, -0.34, -3.72%)去年下半年也逐步復產,但仍然有天威保變、航天機電(8.13, -0.07, -0.85%)等公司剝離多晶硅資產。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徐征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事實上,天威保變投身新能源行業,從一開始便埋下了失敗的伏筆。他分析道,天威保變進軍多晶硅可以追溯到作為第二大股東身份參股四川新光硅業,該公司是當年國內多晶硅最早承擔國家1000噸多晶硅高技術產業化示范項目的企業,曾被四川省列為“頭號工程”予以扶持。2008年項目投產,當年就創下超過10億元的凈利潤。這在當時國內無人能及。
“當時行業方興未艾,新光硅業這樣的老牌企業前景廣被看好。兵裝集團新入主天威保變,斥下數百億元巨資讓其加碼新能源,且多數都投在多晶硅上,于是就有了后來的一年上馬天威硅業和樂電天威兩個規模都超3000噸的新項目,動作很大。”徐征表示,大躍進式的巨額投資之下,很多潛在問題都被掩蓋了。
徐征指出,數十億元的投資幾乎全部來自于天威保變從銀行申請的擔保貸款,盡管這在市場好的時候算不上大風險,但這些項目沿襲新光硅業的熱氫化工藝,成本居高不下,市場一有風吹草動,技術風險很快就暴露出來了。
張繼成也坦承,天威硅業項目上馬時適逢“多晶硅比黃金都精貴”,一公斤數百美元遠超行業平均成本,那時候有實力的企業都在加緊上新項目,無人會想到要升級改造技術工藝。
徐征對中國證券報記者介紹說,天威硅業和樂電天威當初立項時,國外先進的冷氫化工藝已過了技術壟斷期,不少國內企業已開始醞釀引進來。“如果當時天威保變的管理層能從一開始就采用新工藝上項目,而不是建成投產后碰到行業不景氣才如夢方醒,那天威保變如今的情況可能不會這么糟糕。”他說,天威保變在多晶硅乃至整個新能源業務上的失敗可以總結為一句話——“老思維未能適應行業新時代的要求”。
如今,天威保變旗下三個多晶硅項目的現狀是:天威硅業破產、樂電天威艱難技改前景未卜、新光硅業這家老牌企業也在1000多噸的規模水平上原地踏步。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這三個項目除新光硅業外,天威硅業和樂電天威不算擔保貸款的投入,直接投資的逾7億元都“打了水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