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能源”是目前全球范圍內非常時髦的話題,幾乎所有的能源行業會議和論壇都在討論能源領應用區塊鏈技術的可行性。其中最熱的話題,莫過于基于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售電應用。
區塊鏈技術雖好,但目前仍然處于非常早期的發展狀態,技術并不成熟。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業界對區塊鏈技術在能源領域的應用存在盲目樂觀的傾向。這種現象,我們在以前的“能源+ 大數據”“能源+ 云計算”“能源+ 物聯網”,以及現在的另一塊火熱處女地——“能源+ 人工智能”,都能看到。因此,有必要對“區塊鏈+ 售電”應用的可行性和局限性進行更深入探討。
現在,有必要厘清區塊鏈售電到底能夠解決什么問題,不能夠解決什么問題,以及目前面臨哪些挑戰。基于對國外各種區塊鏈售電應用的考察,以及筆者所在的能源區塊鏈實驗室在自身開發相關應用過程中總結出的經驗,筆者認為,區塊鏈售電可以解決如下問題。
分布式售電的去中心結算問題區塊鏈的本質是一個通過多種共識機制達成的實時同步去中心化賬本,所有參與者基于共識,在這個賬本上完成各種記錄的添加,并通過加密機制以及鏈式的數據結構確保數據的不可篡改性以及全網唯一性。因此,通過它,可以實現不借助中心化清結算機構的點對點直接交易。這可以解決目前分布式發電在就近銷售的支付及清結算方面所面對的挑戰,尤其適用于隔墻售電應用場景。在基于區塊鏈的售電場景中,不再需要依托售電公司完成電力生產和消費的清結算工作,以前由第三方售電公司所構建的供需之間的中介信任,轉而由區塊鏈分布式賬本來實現,自然可以降低交易的信任成本。
電力來源的虛擬追溯
電力作為一種商品,既具有所有商品的共性特征——供需決定價格,但也具有非常強的特殊性——難以儲存、非實質存在。大電網的拓撲結構則使得電力逐級升壓上網并且經過不同層級降壓配送之后,消費者根本不可能分辨電力商品的實際來源。然而,目前有相當一部分消費者關心電力的來源及具體的成本結構。借助區塊鏈技術,可以通過綠色電力證書或者碳證等電源屬性證書實現電力生產、消費、配送的虛擬溯源,滿足了這一部分消費者的需求,并且也有助于國家進行更細致的新能源生產消納統計和考核。
需求側響應的貢獻審計
需求側響應作為一種商業模式,具有重大行業意義,但是其經濟意義現在還比較小。不僅在中國,即使在發達國家和地區,比如美國和歐洲,需求側響應和節能負荷市場經過數十年的推廣和建設,仍然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幾乎全靠項目推動,而非市場。主要原因在于需求側響應當下仍難以實現需求側之間的直接負荷交易,并且即使可以交易,也難以公正合理地對響應貢獻進行審計和考核,根本不可能實現任何有市場意義的動態價格機制。只能由第三方管理機構在事后根據有關數據進行粗略匡算,厘清響應的成本和效益,再進行費用的轉移支付和增量福利的分配。
而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分布式賬本可以實現所有響應參與者和負荷需求者之間的直接交易發布和資費的清結算,并且事后無法篡改,避免了審計過程中出現扯皮現象。區塊鏈的共識機制,尤其是基于工作量的POW 機制,甚至可以被改造成基于需求側響應量的POW 共識機制,用于服務需求側響應的主鏈設計。
在當前的情況下,相較于分析區塊鏈能夠解決的問題,探討“區塊鏈+ 售電”會存在哪些問題顯得更有意義。
不解決用戶核心訴求的偽需求
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目前只能解決交易的去中心化、信任的去中心化。但是,專業能力的中心化仍然需要由專業的服務機構提供。相對于其他商品,電力的特殊性質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其專業性,售電公司除了提供買賣撮合的供需中介服務以外,還要為用戶提供電能質量管理、電能安全服務,甚至有很多售電公司還提供設備運維保養服務,以及專業的節能減排和效率優化方案。這些專業性服務都是無法通過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此外,在當前電力供需偏向買方市場的情況下,售電公司本就處于弱勢,在售電價格上已經盡可能向用戶讓利,都希望通過專業增值服務獲得合理利潤。區塊鏈能夠省去的中介成本原來就沒有多少,而對于非中介成本,區塊鏈又無能為力。
此外,從用戶角度來說,絕大部分用戶現在并不關心電力來源。并且區塊鏈的點對點直接售電無法保證長期穩定的供電,用戶仍然要購買大部分市電。因此,區塊鏈主要解決的并不是售電側的購買問題,而是發電側的消納問題。這就同市電供應商產生了直接競爭,但是區塊鏈售電又無法提供市電的高質量、低價格、高確定性的服務,頗為雞肋。
市場失衡帶來系統性風險
作為特殊商品,電力不同于數據交易和金融交易,必須滿足電力網絡的物理約束條件,而區塊鏈售電在機制設計的時候強調去中心化,強調用戶間的自協調和自撮合,但是分布式發用電存在波峰波谷較大、不確定性較大、用戶習慣趨同性、交易非理性、市場力過于集中等問題。因此,非常容易造成區塊鏈上的點對點電力交易需求出現暴增或者暴減的問題。
同時,如果沒有精妙設計的電力價格行程機制作為支撐,沒有較高的安全裝機容量作為冗余備用,分布式點對點市場的報價和交易行為很有可能在宏觀上的表現是混沌的。在這樣一個去中心化、自協調的市場內,供需的不平衡具有很強反身性。
在區塊鏈上基于用戶自己撮合的價格信號不僅無法起到調節供需的作用,甚至會造成很強的負反饋,強化供需的失衡,最終在系統內造成系統性風險,結果可能會在一片小區域內引發電力危機,類似于2001 年的加州電力危機。如果處理不當,甚至可能會造成區域性影響。
大尺度的跨時間和跨地區的供需平衡問題
從中國的特殊性來說,我國的電力供需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資源地和消納地的地理不匹配,可再生能源經濟成本同我國能源消費經濟承受力的不匹配。因此,為了消解這些失衡,多層級的強中心化的規劃、調度、控制、管理機構仍然必不可少。這套中心化的機制,恰恰與基于區塊鏈的電力去中心化、自協調交易網絡是不兼容的。
除了以上這些“區塊鏈+售電”可能會帶來的問題外,還有一些根本性的挑戰有待“區塊鏈+ 售電”設計者解決。
信息安全問題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分布式數據架構,以及加密和共識機制,是對數據庫結構的一次革命。因此,目前信息安全學界和業界并沒有深入探討如何設計適應區塊鏈架構的信息安全體系和戰略。對于信息安全界來說,區塊鏈帶來的信息安全挑戰就好像突然從三次元進入四次元,需要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范式。并且考慮到在能源網絡中存在大量的物聯網設備,應對“區塊鏈+ 物聯網”的信息安全挑戰更是難上加難。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信息安全產業的進步一向是基于實踐的挑戰。目前,全球都沒有投入商用的區塊鏈應用,更何況是“區塊鏈+售電”。因此,第一批“區塊鏈+ 售電”應用必然會成為先驅,為后來“區塊鏈+ 售電”應用的完善提供大量信息安全實踐案例和教訓。
商業模式挑戰
去中心化,并實現點對點自組織之后,企業靠什么盈利?這是一片籠罩在每一個區塊鏈企業頭上驅之不散的烏云。
目前,全球絕大部分的區塊鏈項目都是靠發行代幣融資,并通過代幣的增值來盈利。但是,代幣同大部分國家的貨幣管理政策和金融管理政策并不兼容。尤其是在中國,已經明確禁止代幣交易所,以及各種基于代幣流通的商業模式。因此,企業如果希望通過基于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售電盈利,應該考慮清楚,羊毛出在誰身上。
效率及共識問題
效率和共識之間的非此即彼矛盾,一向是區塊鏈系統面對的重大挑戰。在能源行業,效率和共識同樣重要。因此,如何在不同場景內進行適當取舍,以及未來如何能夠根據具體情況的發展而進化,對于“區塊鏈+ 售電”來說,是一個艱巨挑戰。更何況,目前沒有任何一個主鏈平臺是可以立即實現商用的,甚至在一兩年內都不太可能做到這一點。因此,“區塊鏈+ 售電”應用的技術選型的不確定性非常大。
筆者研究了國外幾乎所有的“區塊鏈+售電”項目,并實地考察了很多項目,也與開發者進行過交流,包括美國的LO3 Energy、Energy Web Foundation, 德國的Slock.it電動汽車區塊鏈售電,荷蘭的Vattenfall 電動汽車售電,澳大利亞的powerledger,立陶宛的wepower,日本的丸紅售電,芬蘭的Fortum需求側響應項目等,沒有一個項目能夠投入商用。有些“明星”項目甚至已經中止,還有一些項目仍然在開發中,至于何時能夠投運,開發團隊也不知道。因此,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有必要深度研究,謹慎決策,避免陷入為區塊鏈而區塊鏈的死胡同。
區塊鏈技術雖好,但目前仍然處于非常早期的發展狀態,技術并不成熟。值得注意的是,當前,業界對區塊鏈技術在能源領域的應用存在盲目樂觀的傾向。這種現象,我們在以前的“能源+ 大數據”“能源+ 云計算”“能源+ 物聯網”,以及現在的另一塊火熱處女地——“能源+ 人工智能”,都能看到。因此,有必要對“區塊鏈+ 售電”應用的可行性和局限性進行更深入探討。
現在,有必要厘清區塊鏈售電到底能夠解決什么問題,不能夠解決什么問題,以及目前面臨哪些挑戰。基于對國外各種區塊鏈售電應用的考察,以及筆者所在的能源區塊鏈實驗室在自身開發相關應用過程中總結出的經驗,筆者認為,區塊鏈售電可以解決如下問題。
分布式售電的去中心結算問題區塊鏈的本質是一個通過多種共識機制達成的實時同步去中心化賬本,所有參與者基于共識,在這個賬本上完成各種記錄的添加,并通過加密機制以及鏈式的數據結構確保數據的不可篡改性以及全網唯一性。因此,通過它,可以實現不借助中心化清結算機構的點對點直接交易。這可以解決目前分布式發電在就近銷售的支付及清結算方面所面對的挑戰,尤其適用于隔墻售電應用場景。在基于區塊鏈的售電場景中,不再需要依托售電公司完成電力生產和消費的清結算工作,以前由第三方售電公司所構建的供需之間的中介信任,轉而由區塊鏈分布式賬本來實現,自然可以降低交易的信任成本。
電力來源的虛擬追溯
電力作為一種商品,既具有所有商品的共性特征——供需決定價格,但也具有非常強的特殊性——難以儲存、非實質存在。大電網的拓撲結構則使得電力逐級升壓上網并且經過不同層級降壓配送之后,消費者根本不可能分辨電力商品的實際來源。然而,目前有相當一部分消費者關心電力的來源及具體的成本結構。借助區塊鏈技術,可以通過綠色電力證書或者碳證等電源屬性證書實現電力生產、消費、配送的虛擬溯源,滿足了這一部分消費者的需求,并且也有助于國家進行更細致的新能源生產消納統計和考核。
需求側響應的貢獻審計
需求側響應作為一種商業模式,具有重大行業意義,但是其經濟意義現在還比較小。不僅在中國,即使在發達國家和地區,比如美國和歐洲,需求側響應和節能負荷市場經過數十年的推廣和建設,仍然處于不溫不火的狀態,幾乎全靠項目推動,而非市場。主要原因在于需求側響應當下仍難以實現需求側之間的直接負荷交易,并且即使可以交易,也難以公正合理地對響應貢獻進行審計和考核,根本不可能實現任何有市場意義的動態價格機制。只能由第三方管理機構在事后根據有關數據進行粗略匡算,厘清響應的成本和效益,再進行費用的轉移支付和增量福利的分配。
而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分布式賬本可以實現所有響應參與者和負荷需求者之間的直接交易發布和資費的清結算,并且事后無法篡改,避免了審計過程中出現扯皮現象。區塊鏈的共識機制,尤其是基于工作量的POW 機制,甚至可以被改造成基于需求側響應量的POW 共識機制,用于服務需求側響應的主鏈設計。
在當前的情況下,相較于分析區塊鏈能夠解決的問題,探討“區塊鏈+ 售電”會存在哪些問題顯得更有意義。
不解決用戶核心訴求的偽需求
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目前只能解決交易的去中心化、信任的去中心化。但是,專業能力的中心化仍然需要由專業的服務機構提供。相對于其他商品,電力的特殊性質很大一部分就在于其專業性,售電公司除了提供買賣撮合的供需中介服務以外,還要為用戶提供電能質量管理、電能安全服務,甚至有很多售電公司還提供設備運維保養服務,以及專業的節能減排和效率優化方案。這些專業性服務都是無法通過區塊鏈去中心化的。此外,在當前電力供需偏向買方市場的情況下,售電公司本就處于弱勢,在售電價格上已經盡可能向用戶讓利,都希望通過專業增值服務獲得合理利潤。區塊鏈能夠省去的中介成本原來就沒有多少,而對于非中介成本,區塊鏈又無能為力。
此外,從用戶角度來說,絕大部分用戶現在并不關心電力來源。并且區塊鏈的點對點直接售電無法保證長期穩定的供電,用戶仍然要購買大部分市電。因此,區塊鏈主要解決的并不是售電側的購買問題,而是發電側的消納問題。這就同市電供應商產生了直接競爭,但是區塊鏈售電又無法提供市電的高質量、低價格、高確定性的服務,頗為雞肋。
市場失衡帶來系統性風險
作為特殊商品,電力不同于數據交易和金融交易,必須滿足電力網絡的物理約束條件,而區塊鏈售電在機制設計的時候強調去中心化,強調用戶間的自協調和自撮合,但是分布式發用電存在波峰波谷較大、不確定性較大、用戶習慣趨同性、交易非理性、市場力過于集中等問題。因此,非常容易造成區塊鏈上的點對點電力交易需求出現暴增或者暴減的問題。
同時,如果沒有精妙設計的電力價格行程機制作為支撐,沒有較高的安全裝機容量作為冗余備用,分布式點對點市場的報價和交易行為很有可能在宏觀上的表現是混沌的。在這樣一個去中心化、自協調的市場內,供需的不平衡具有很強反身性。
在區塊鏈上基于用戶自己撮合的價格信號不僅無法起到調節供需的作用,甚至會造成很強的負反饋,強化供需的失衡,最終在系統內造成系統性風險,結果可能會在一片小區域內引發電力危機,類似于2001 年的加州電力危機。如果處理不當,甚至可能會造成區域性影響。
大尺度的跨時間和跨地區的供需平衡問題
從中國的特殊性來說,我國的電力供需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資源地和消納地的地理不匹配,可再生能源經濟成本同我國能源消費經濟承受力的不匹配。因此,為了消解這些失衡,多層級的強中心化的規劃、調度、控制、管理機構仍然必不可少。這套中心化的機制,恰恰與基于區塊鏈的電力去中心化、自協調交易網絡是不兼容的。
除了以上這些“區塊鏈+售電”可能會帶來的問題外,還有一些根本性的挑戰有待“區塊鏈+ 售電”設計者解決。
信息安全問題
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分布式數據架構,以及加密和共識機制,是對數據庫結構的一次革命。因此,目前信息安全學界和業界并沒有深入探討如何設計適應區塊鏈架構的信息安全體系和戰略。對于信息安全界來說,區塊鏈帶來的信息安全挑戰就好像突然從三次元進入四次元,需要完全不同于以往的新范式。并且考慮到在能源網絡中存在大量的物聯網設備,應對“區塊鏈+ 物聯網”的信息安全挑戰更是難上加難。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信息安全產業的進步一向是基于實踐的挑戰。目前,全球都沒有投入商用的區塊鏈應用,更何況是“區塊鏈+售電”。因此,第一批“區塊鏈+ 售電”應用必然會成為先驅,為后來“區塊鏈+ 售電”應用的完善提供大量信息安全實踐案例和教訓。
商業模式挑戰
去中心化,并實現點對點自組織之后,企業靠什么盈利?這是一片籠罩在每一個區塊鏈企業頭上驅之不散的烏云。
目前,全球絕大部分的區塊鏈項目都是靠發行代幣融資,并通過代幣的增值來盈利。但是,代幣同大部分國家的貨幣管理政策和金融管理政策并不兼容。尤其是在中國,已經明確禁止代幣交易所,以及各種基于代幣流通的商業模式。因此,企業如果希望通過基于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售電盈利,應該考慮清楚,羊毛出在誰身上。
效率及共識問題
效率和共識之間的非此即彼矛盾,一向是區塊鏈系統面對的重大挑戰。在能源行業,效率和共識同樣重要。因此,如何在不同場景內進行適當取舍,以及未來如何能夠根據具體情況的發展而進化,對于“區塊鏈+ 售電”來說,是一個艱巨挑戰。更何況,目前沒有任何一個主鏈平臺是可以立即實現商用的,甚至在一兩年內都不太可能做到這一點。因此,“區塊鏈+ 售電”應用的技術選型的不確定性非常大。
筆者研究了國外幾乎所有的“區塊鏈+售電”項目,并實地考察了很多項目,也與開發者進行過交流,包括美國的LO3 Energy、Energy Web Foundation, 德國的Slock.it電動汽車區塊鏈售電,荷蘭的Vattenfall 電動汽車售電,澳大利亞的powerledger,立陶宛的wepower,日本的丸紅售電,芬蘭的Fortum需求側響應項目等,沒有一個項目能夠投入商用。有些“明星”項目甚至已經中止,還有一些項目仍然在開發中,至于何時能夠投運,開發團隊也不知道。因此,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有必要深度研究,謹慎決策,避免陷入為區塊鏈而區塊鏈的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