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稻城出發,伴著窗外的美景、路面的坑洼和揚塵,驅車7小時后,記者一行日前來到四川省甘孜州鄉城縣正斗光伏扶貧電站。這是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國家電投”)為甘孜藏區脫貧工作而建的扶貧工程。
零星的太陽雨初停,草原上黑色的光伏矩陣與送出通道的鐵塔銀線交相輝映。這里海拔4100米,豐富的光照資源如今已被硅片高效地轉化為電能。對高原藏區的貧困牧民來說,光伏正是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原建起光伏扶貧電站
四川藏區的很多地方自然條件惡劣、經濟和基礎設施落后。但看到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儲備,國家電投決心因地制宜,展開扶貧攻堅的藍圖,在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龍、石渠、色達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等縣,實施了以“集中開發、收益共享”為特色的光伏扶貧工程。
“最初,我們是在做水電時通過衛星云圖發現了這塊地方。”站在正斗鄉光伏矩陣前,國家電投四川公司甘孜分公司總經理王付文介紹,“我們在這里共投產了130兆瓦光伏電站。其中,2017年投產了50兆瓦的商業電站,今年六月份投產了80兆瓦的光伏扶貧電站,包括石渠縣30兆瓦、色達縣30兆瓦、新龍縣20兆瓦。”
據了解,海拔4100米的正斗光伏扶貧電站,是四川省、也是國家電投海拔最高的光伏項目。
想到來時崎嶇的山路,便能體會在高原上建光伏電站并非易事。但正斗光伏項目卻創造了國家電投四川公司建設速度最快的奇跡。
“缺氧不缺精神”——這是項目建設者常掛在嘴邊的話。施工點晝夜溫差大、空氣稀薄、路途遙遠、供水困難;項目開工以來,冰雪、雷雨不期而至……這些都沒能阻礙他們的熱情。項目建設時間緊、任務重,他們就倒排工期,抓住關鍵節點,確保工程如期完工。然而,地處高原,盡管可以實現發電,送出通道卻成了難題。為了保障電力送出,四川公司在建設50兆瓦商業電站時便投資建設了220千伏等級升壓站及26公里送出通道,也為后續三個扶貧項目的電力送出奠定了基礎。
2018年6月28、29日,石渠、色達、新龍光伏扶貧電站相繼并網發電,一舉實現“三連投”。源源不斷的電力從此送出,也給高原藏族百姓帶來滾滾紅利。
就在甘孜州三個光伏扶貧項目建成投運前一個月——今年5月,國家深度貧困縣名單正式公布,四川省有45個縣在列,其中甘孜州17個縣、阿壩州13個縣屬于深度貧困縣。
早在2016年,國家發改委等五部委《關于實施光伏發電扶貧工作的意見》及四川省發改委關于《四川省光伏發電扶貧工作實施意見》就要求:“在四川省太陽能資源較好的地區實施光伏發電扶貧工程,促進建檔立卡貧困戶穩定增收、精準脫貧。”
然而,四川藏區地廣人稀,各縣貧困人口比重大,分布廣而分散。光伏電站建設選址則需要重點考量太陽能資源富集程度以及配套的交通、電源送出通道等客觀條件,常規的分散式光伏發電系統在高原藏區弊端明顯。集中開發更能夠統一規劃、科學管理,發揮規模效益。這就導致了建設條件優良的區域和需要扶貧的群眾所在區域難以統一。
貧困人口增收渠道多
王付文告訴記者:“我們采取了‘集中建設、異地扶貧’模式。以前國家光伏扶貧是以縣為單位,而我們不同,在鄉城縣建的三個項目,扶貧的對象是石渠縣、色達縣和新龍縣的村民。通過本次異地建設光伏扶貧項目,三縣受益群眾分別為3601人、3358人和2254人,共同分享了光伏發電紅利。”
“正斗光伏電站不僅是海拔最高的光伏項目,也是四川省扶貧規模最大、扶貧人口最多的光伏扶貧項目。”王付文說。
據了解,電站建成投運后,國家電投按照項目對口縣地方政府登記造冊的貧困人口名冊,將每人每年1000元的扶貧款精準發放到扶貧對象手中,持續20年。
石渠、色達、新龍三個光伏扶貧項目多年平均年發電量分別為4805.8萬千瓦時、4805.8萬千瓦時、3203.9萬千瓦時,年利用小時數均為1601.9小時,惠及三縣貧困群眾共計9213人。除了異地扶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能拿到扶貧款外,光伏項目的建設也給鄉城縣帶來新的增收渠道。
“這里海拔高,資源環境差,老百姓靠天吃飯,生活貧困。以前交通不方便,出去打工的人很少,營生全靠采摘松茸、牧牛等,收入好的時候,一年也只有四五千塊錢。”鄉城縣正斗鄉副鄉長澤珠表示,“國家電投來建設光伏產業后,對老百姓的增收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據介紹,光伏扶貧項目建成投運后,鄉城縣藏民可以通過租地和務工增加收入。“我們的草地是以租賃的形式供光伏產業使用,通過租金反哺牧民。”澤珠說。
鄉城縣勒斗村支部書記格絨表示:“我們村成立了勞務服務公司,老百姓跟勞務服務公司簽合同,公司再跟光伏產業簽合同,勞務費平均每戶每年有七八千,已經拿了兩年。”
國家電投四川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石四存表示,目前該公司正積極謀劃,在甘孜北部采取“高海拔、多能互補”模式對水、風、光資源進行綜合性集中開發,進一步利用好藏區資源,造福更多藏區困難群眾。
零星的太陽雨初停,草原上黑色的光伏矩陣與送出通道的鐵塔銀線交相輝映。這里海拔4100米,豐富的光照資源如今已被硅片高效地轉化為電能。對高原藏區的貧困牧民來說,光伏正是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原建起光伏扶貧電站
四川藏區的很多地方自然條件惡劣、經濟和基礎設施落后。但看到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儲備,國家電投決心因地制宜,展開扶貧攻堅的藍圖,在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龍、石渠、色達和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等縣,實施了以“集中開發、收益共享”為特色的光伏扶貧工程。
“最初,我們是在做水電時通過衛星云圖發現了這塊地方。”站在正斗鄉光伏矩陣前,國家電投四川公司甘孜分公司總經理王付文介紹,“我們在這里共投產了130兆瓦光伏電站。其中,2017年投產了50兆瓦的商業電站,今年六月份投產了80兆瓦的光伏扶貧電站,包括石渠縣30兆瓦、色達縣30兆瓦、新龍縣20兆瓦。”
據了解,海拔4100米的正斗光伏扶貧電站,是四川省、也是國家電投海拔最高的光伏項目。
想到來時崎嶇的山路,便能體會在高原上建光伏電站并非易事。但正斗光伏項目卻創造了國家電投四川公司建設速度最快的奇跡。
“缺氧不缺精神”——這是項目建設者常掛在嘴邊的話。施工點晝夜溫差大、空氣稀薄、路途遙遠、供水困難;項目開工以來,冰雪、雷雨不期而至……這些都沒能阻礙他們的熱情。項目建設時間緊、任務重,他們就倒排工期,抓住關鍵節點,確保工程如期完工。然而,地處高原,盡管可以實現發電,送出通道卻成了難題。為了保障電力送出,四川公司在建設50兆瓦商業電站時便投資建設了220千伏等級升壓站及26公里送出通道,也為后續三個扶貧項目的電力送出奠定了基礎。
2018年6月28、29日,石渠、色達、新龍光伏扶貧電站相繼并網發電,一舉實現“三連投”。源源不斷的電力從此送出,也給高原藏族百姓帶來滾滾紅利。
就在甘孜州三個光伏扶貧項目建成投運前一個月——今年5月,國家深度貧困縣名單正式公布,四川省有45個縣在列,其中甘孜州17個縣、阿壩州13個縣屬于深度貧困縣。
早在2016年,國家發改委等五部委《關于實施光伏發電扶貧工作的意見》及四川省發改委關于《四川省光伏發電扶貧工作實施意見》就要求:“在四川省太陽能資源較好的地區實施光伏發電扶貧工程,促進建檔立卡貧困戶穩定增收、精準脫貧。”
然而,四川藏區地廣人稀,各縣貧困人口比重大,分布廣而分散。光伏電站建設選址則需要重點考量太陽能資源富集程度以及配套的交通、電源送出通道等客觀條件,常規的分散式光伏發電系統在高原藏區弊端明顯。集中開發更能夠統一規劃、科學管理,發揮規模效益。這就導致了建設條件優良的區域和需要扶貧的群眾所在區域難以統一。
貧困人口增收渠道多
王付文告訴記者:“我們采取了‘集中建設、異地扶貧’模式。以前國家光伏扶貧是以縣為單位,而我們不同,在鄉城縣建的三個項目,扶貧的對象是石渠縣、色達縣和新龍縣的村民。通過本次異地建設光伏扶貧項目,三縣受益群眾分別為3601人、3358人和2254人,共同分享了光伏發電紅利。”
“正斗光伏電站不僅是海拔最高的光伏項目,也是四川省扶貧規模最大、扶貧人口最多的光伏扶貧項目。”王付文說。
據了解,電站建成投運后,國家電投按照項目對口縣地方政府登記造冊的貧困人口名冊,將每人每年1000元的扶貧款精準發放到扶貧對象手中,持續20年。
石渠、色達、新龍三個光伏扶貧項目多年平均年發電量分別為4805.8萬千瓦時、4805.8萬千瓦時、3203.9萬千瓦時,年利用小時數均為1601.9小時,惠及三縣貧困群眾共計9213人。除了異地扶貧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能拿到扶貧款外,光伏項目的建設也給鄉城縣帶來新的增收渠道。
“這里海拔高,資源環境差,老百姓靠天吃飯,生活貧困。以前交通不方便,出去打工的人很少,營生全靠采摘松茸、牧牛等,收入好的時候,一年也只有四五千塊錢。”鄉城縣正斗鄉副鄉長澤珠表示,“國家電投來建設光伏產業后,對老百姓的增收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據介紹,光伏扶貧項目建成投運后,鄉城縣藏民可以通過租地和務工增加收入。“我們的草地是以租賃的形式供光伏產業使用,通過租金反哺牧民。”澤珠說。
鄉城縣勒斗村支部書記格絨表示:“我們村成立了勞務服務公司,老百姓跟勞務服務公司簽合同,公司再跟光伏產業簽合同,勞務費平均每戶每年有七八千,已經拿了兩年。”
國家電投四川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石四存表示,目前該公司正積極謀劃,在甘孜北部采取“高海拔、多能互補”模式對水、風、光資源進行綜合性集中開發,進一步利用好藏區資源,造福更多藏區困難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