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能源局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風電、光伏發電平價上網有關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通知》),其中提到:
各地區要認真總結本地區風電、光伏發電開發建設經驗,結合資源、消納和新技術應用等條件,組織開展平價上網和無補貼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建設。在符合本省(區、市)可再生能源建設規劃、落實接網消納條件、符合有關監測預警管理要求的前提下,由省級能源主管部門自行組織實施,國家能源局不再對此類項目實施年度建設規模管理。
簡言之,國家能源局的態度是非常明確的,凡是不需要國家補貼、可保證并網消納的風電、光伏項目,都可以由省級主管部門自行組織,無需報國家能源局審批。
事實上,在東營無補貼光伏項目批示中,能源局已經表態,“鑒于此事項具有一般性”。何謂一般性?就是領導認為,無補貼將會成為今后的常態,各地發改委、能源局也好,投資企業也罷,都要適應這種新形勢,及時調整管理與營銷策略。
必須說明,東營無補貼項目不屬于通常說的“平價上網”,更符合“隔墻售電”的特點,發電量都賣給了當地高耗能企業,而不是電網公司。如果想把示范項目想推廣到全國其他地區,至少要解決組件效率和壽命、土地、消納、地方政府和電網支持等多個問題,并不是什么容易的事。因此,我更習慣把他稱為“無補貼項目”,而非“平價上網項目”。從現階段光伏產品和EPC價格來看,在發電側平價上網還不太現實,我們沒必要打腫臉充胖子。
將上述兩份文件與《2018年上半年光伏發電市場環境監測評價結果》放在一起閱讀,筆者總結了以下建議和發展思路,供分布式開發企業參考:
1、優先布局有地方補貼的城市
《通知》中提到,各級地方能源主管部門可會同相關其他部門自行出臺一定時期內的補貼政策,不影響項目平價屬性的認定。從某種程度上看,這意味著國家補貼將加速退坡,更多依靠地方財政力量支持可再生能源產業。
從531新政發布至今,已有嘉興、杭州富陽、深圳、蘇州、臺州玉環等多個市縣制訂或延長了各自的地方性補貼政策,幫助當地企業盡快收回成本,提高投資熱情。在中國光伏行業協會舉辦的半年度回顧與展望研討會上,多位領導、專家建議,在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的同時,大力開發工商業和有補貼城市,這也是大多數企業高層的關注重點。
特別強調,補貼不全是“等”來的,蘇州市0.37元/kWh高額補貼就是當地大企業與政府溝通的成果。地方行業協會、企業要主動與政府溝通,在GDP、就業、稅收等方面算細賬、看長遠,讓地方政府、老百姓得到充分的回報,也為自己贏得更大生存空間。
2、重點考慮消納能力
《通知》雖然提出了“鼓勵具備跨省跨區輸電通道的送端地區優先配置無需國家補貼的風電、光伏發電項目”的觀點,但同時強調,監測預警或評價為紅色的地區不再安排新的平價上網項目,橙色地區也要選取資源條件好、已備案的項目開展平價上網工作,不應加劇本地區新能源電力消納困難。
由此看來,可以建設無補貼示范項目的,只剩黑龍江、遼寧、四川、山西、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和冀南地區,如果考慮地方補貼因素,重合的就更少了。
3、電價是投資的決定性因素
這一點可以與(2)結合起來考慮。對四川、云南、青海等地區,上網電價不是煤電電價,而是更低一檔的水電電價,大概在0.2元/kWh左右,投資收益率要正確評估。
同時,消納好不代表電價有保障。在《保障小時數本就不合理 再打折是否太過分》一文中,我提到西北地區某電站的遭遇:按標桿電價收購的只有800多小時,這還是得到政府“獎勵”的成果,大多數企業只能拿到600小時,其余電量必須與當地用電企業交易。據了解,交易電價只有0.2元/kWh甚至更低,投資企業只能通過壓縮運維成本咬牙堅持。
4、充分考慮政策變化和非技術成本
受531新政打擊后,光伏人對政策、補貼的信任程度降到冰點。即使發改委明確,存量項目連續補貼20年不變,依然有人心存疑慮,可見政策穩定性之關鍵。
筆者認為,一個地區光伏政策能否穩定持續,取決于政府擔當、經濟發展水平和領導更迭。雖然“新官不理舊賬”現象已經得到控制,但政策變化的可能還是有必要考慮的。
另一個變化因素是非技術成本。對于一些慣于“開門招商、關門打狗”的地區,如果在電站建成后突然收取土地、環境治理等稅費,或者強制要求企業參與扶貧,無疑會讓投資企業蒙受損失,前期投資無法及時收回。
事實上,這些現象在多個地區都發生過,企業決策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當地情況,提前向專業人士咨詢,不要因為招商引資政策好就盲目跟風,最終把自己坑進去。
5、與電網溝通爭取直接交易
交易電價這么低,為何還要爭取呢?這里依然拿用東營項目舉例。
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發的電直接賣給用能企業,而且雙方已達成共識,不需要把電價降到比煤電還低的水平,只要低于一般工商業電價就可以了。按照山東省物價局最新文件,一般工商業電價(單一制、不滿1KV)的電價為0.6773元,光伏企業還是可以做到的。
自電改9號文發布至今,各地成立了大量的售電公司,但相當一部分企業的交易電量并不樂觀。光伏企業想要完成電量交易,還是要主動出擊,尋找用電方,以合理價格成交,才能實現雙贏甚至多贏。
各地區要認真總結本地區風電、光伏發電開發建設經驗,結合資源、消納和新技術應用等條件,組織開展平價上網和無補貼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建設。在符合本省(區、市)可再生能源建設規劃、落實接網消納條件、符合有關監測預警管理要求的前提下,由省級能源主管部門自行組織實施,國家能源局不再對此類項目實施年度建設規模管理。
簡言之,國家能源局的態度是非常明確的,凡是不需要國家補貼、可保證并網消納的風電、光伏項目,都可以由省級主管部門自行組織,無需報國家能源局審批。
事實上,在東營無補貼光伏項目批示中,能源局已經表態,“鑒于此事項具有一般性”。何謂一般性?就是領導認為,無補貼將會成為今后的常態,各地發改委、能源局也好,投資企業也罷,都要適應這種新形勢,及時調整管理與營銷策略。
必須說明,東營無補貼項目不屬于通常說的“平價上網”,更符合“隔墻售電”的特點,發電量都賣給了當地高耗能企業,而不是電網公司。如果想把示范項目想推廣到全國其他地區,至少要解決組件效率和壽命、土地、消納、地方政府和電網支持等多個問題,并不是什么容易的事。因此,我更習慣把他稱為“無補貼項目”,而非“平價上網項目”。從現階段光伏產品和EPC價格來看,在發電側平價上網還不太現實,我們沒必要打腫臉充胖子。
將上述兩份文件與《2018年上半年光伏發電市場環境監測評價結果》放在一起閱讀,筆者總結了以下建議和發展思路,供分布式開發企業參考:
1、優先布局有地方補貼的城市
《通知》中提到,各級地方能源主管部門可會同相關其他部門自行出臺一定時期內的補貼政策,不影響項目平價屬性的認定。從某種程度上看,這意味著國家補貼將加速退坡,更多依靠地方財政力量支持可再生能源產業。
從531新政發布至今,已有嘉興、杭州富陽、深圳、蘇州、臺州玉環等多個市縣制訂或延長了各自的地方性補貼政策,幫助當地企業盡快收回成本,提高投資熱情。在中國光伏行業協會舉辦的半年度回顧與展望研討會上,多位領導、專家建議,在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的同時,大力開發工商業和有補貼城市,這也是大多數企業高層的關注重點。
特別強調,補貼不全是“等”來的,蘇州市0.37元/kWh高額補貼就是當地大企業與政府溝通的成果。地方行業協會、企業要主動與政府溝通,在GDP、就業、稅收等方面算細賬、看長遠,讓地方政府、老百姓得到充分的回報,也為自己贏得更大生存空間。
2、重點考慮消納能力
《通知》雖然提出了“鼓勵具備跨省跨區輸電通道的送端地區優先配置無需國家補貼的風電、光伏發電項目”的觀點,但同時強調,監測預警或評價為紅色的地區不再安排新的平價上網項目,橙色地區也要選取資源條件好、已備案的項目開展平價上網工作,不應加劇本地區新能源電力消納困難。
由此看來,可以建設無補貼示范項目的,只剩黑龍江、遼寧、四川、山西、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和冀南地區,如果考慮地方補貼因素,重合的就更少了。
3、電價是投資的決定性因素
這一點可以與(2)結合起來考慮。對四川、云南、青海等地區,上網電價不是煤電電價,而是更低一檔的水電電價,大概在0.2元/kWh左右,投資收益率要正確評估。
同時,消納好不代表電價有保障。在《保障小時數本就不合理 再打折是否太過分》一文中,我提到西北地區某電站的遭遇:按標桿電價收購的只有800多小時,這還是得到政府“獎勵”的成果,大多數企業只能拿到600小時,其余電量必須與當地用電企業交易。據了解,交易電價只有0.2元/kWh甚至更低,投資企業只能通過壓縮運維成本咬牙堅持。
4、充分考慮政策變化和非技術成本
受531新政打擊后,光伏人對政策、補貼的信任程度降到冰點。即使發改委明確,存量項目連續補貼20年不變,依然有人心存疑慮,可見政策穩定性之關鍵。
筆者認為,一個地區光伏政策能否穩定持續,取決于政府擔當、經濟發展水平和領導更迭。雖然“新官不理舊賬”現象已經得到控制,但政策變化的可能還是有必要考慮的。
另一個變化因素是非技術成本。對于一些慣于“開門招商、關門打狗”的地區,如果在電站建成后突然收取土地、環境治理等稅費,或者強制要求企業參與扶貧,無疑會讓投資企業蒙受損失,前期投資無法及時收回。
事實上,這些現象在多個地區都發生過,企業決策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當地情況,提前向專業人士咨詢,不要因為招商引資政策好就盲目跟風,最終把自己坑進去。
5、與電網溝通爭取直接交易
交易電價這么低,為何還要爭取呢?這里依然拿用東營項目舉例。
相關負責人介紹,他們發的電直接賣給用能企業,而且雙方已達成共識,不需要把電價降到比煤電還低的水平,只要低于一般工商業電價就可以了。按照山東省物價局最新文件,一般工商業電價(單一制、不滿1KV)的電價為0.6773元,光伏企業還是可以做到的。
自電改9號文發布至今,各地成立了大量的售電公司,但相當一部分企業的交易電量并不樂觀。光伏企業想要完成電量交易,還是要主動出擊,尋找用電方,以合理價格成交,才能實現雙贏甚至多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