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財約你丨從水電傳奇到萬億市場 漢能李河君這六年到底做對了什么?,時長約30分26秒
劃重點:
1 李河君表示:“漢能包括我本人,我們歷來是劍走偏鋒,跟別人不太一樣。我覺得漢能回歸A,也是勢在,好多人說A股跌下去了,跌到2500點了,我反過來看。”
2 令李河君頗為驕傲的產品包括漢瓦、漢墻、漢傘等,他希望圍繞住、行兩大領域,利用柔性、輕巧及弱光這些差異化優勢,將薄膜太陽能技術應用到傳統民用產品中,試圖在光伏下游市場中創造更多商業價值。
3 上市公司漢能薄膜發電與漢能控股及其聯屬公司的關聯交易收入一路走低,從2016年占比20%,到2017年降至17.3%,再到2018年中期業績的零。這背后源自李河君對業務模式的變革。
騰訊新聞《財約你》作者 郭亦非
在漢能薄膜發電(0566.HK)停牌逾三年后,這家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李河君,決意打破僵局,對上市公司進行私有化要約,回歸A股上市。
“漢能包括我本人,我們歷來是劍走偏鋒,跟別人不太一樣。我覺得漢能回歸A,也是勢在,好多人說A股跌下去了,跌到2500點了,我反過來看。”10月23日,拋出私有化方案后的第一時間,在位于北京奧森的漢能移動能源控股集團大樓內,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對騰訊新聞《財約你》表示。
李河君篤信,“勢在天地同力,勢去英雄不自由。”
三年前的5月20日,做空機構的一場閃襲,令市值逼近3000億港元的漢能薄膜發電,在半小時內,股價下挫近半,隨后公司緊急停牌,這成為當天全球財經新聞的頭條。隨后,針對關聯交易過高及應收賬款問題,香港證監會展開調查,漢能薄膜發電也進行了長達三年曠日持久的復牌努力。
李河君告訴《財約你》,股價暴跌的當天下午,他還如約去河北郊區參加全國工商聯的座談會,當晚臨睡前,他告訴對秘書,“Tomorrow is another day(明天是嶄新的一天)”。
“坦誠講,當時沒覺得影響很大,因為我有信心,但這個事對漢能這幾年影響還是挺大的。”李河君表示,自己非常感謝這幾年,只有逆境才能成長,我們天天在自我反省,“前所未有的苦難,前所未有的成長。”
如今,扛過了至暗時刻的李河君,將精力放在修煉公司內功上,進行組織架構及業務模式調整,向移動能源戰略轉型。
“這兩年,很多人都問我到底在做什么?我一直在找人才、埋頭研發產品和市場。但我的同事們都稱我為‘首席產品官’和‘首席人才官’。”李河君曾公開表示。為此,他放棄了熱愛多年的高爾夫,只是因為“打不起,浪費太多時間,打個高爾夫球需要半天時間,五年前掛桿了。”
過去一年中,保持早睡早起規律的李河君讀了207本書,其中一本是奇點大學創始執行理事薩利姆·伊斯梅爾等合作出版的《指數型組織》,入圍“指數型組織世界100強”名單的公司包括小米、海爾、阿里巴巴以及Uber、Airbnb、谷歌等公司,指數型組織都有一個“崇高而熱切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宏大變革目標(MTP)”。
在李河君看來,漢能亦是如此,“漢能最自豪就是我們創造了薄膜太陽能行業、移動能源行業。一個企業什么時候有爆發性增長,我覺得不是30%到50%的增長,要三倍到五倍的增長才是爆發性增長,而漢能今年上半年實現了六倍的增長。”
《指數型組織》一書寫道,“一個偉大的品牌或公司就是一個永遠都講不完的故事。”作為新能源領域中最有故事可講的漢能,停牌的這三年,究竟發生了什么改變?
聚焦、聚焦、再聚焦
“什么叫好公司?特別樸實的,不那么復雜,也不用搞那么高深的道理,產品供不應求就是好公司,你有定價權你就是好公司,沒有訂價權你就沒有。漢能我們第一產品供不應求,第二有定價權,所以我們覺得漢能好像是一個好公司,對吧?”李河君對《財約你》表示。
這些令李河君頗為驕傲的產品包括漢瓦、漢墻、漢傘等,他希望圍繞住、行兩大領域,利用柔性、輕巧及弱光這些差異化優勢,將薄膜太陽能技術應用到傳統民用產品中,試圖在光伏下游市場中創造更多商業價值。
“你看華為、三星、蘋果,現在他們搶中國市場,也就一萬到兩萬億市場。但一個漢瓦就一到兩萬億市場,漢墻也是這樣,整個標準漢能在干。漢瓦、漢墻現在我們沒貨賣,供不應求,我們現在正在大規模量產,估計明年會好很多。”李河君稱。
根據第三方調研機構CMRC中研世紀的預估,到2022年,僅中國市場中,發電屋頂、發電幕墻、整車發電車頂的可開發市場容量為1100.18GW,市場總額11.88萬億元,其中薄膜部分市場容量和市場總額分別為112.2GW和1.19萬億元。
此外,跨界造車蔚然成風之勢,漢能也適時推出了四款全太陽能動力汽車Solar 系列汽車。盡管目前尚未達到量產階段,但在太陽能汽車領域中已進行多項布局。
2018年8月,繼與曹德旺執掌的福耀玻璃合作之后,漢能宣布集團旗下美國全資子公司阿爾塔設備公司(Alta Devices)與奧迪,簽訂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戰略合作備忘錄,共同研發太陽能車頂,計劃于年底推出首輛集成薄膜太陽能全景車頂的奧迪原型樣車。
盡管造車看似跨界,但在李河君看來,漢能造車也并非跨界,“因為汽車應用了我的核心技術,漢能最大的特點是獨特的動力系統,薄膜太陽能核心技術在我們手里。”
“聚焦”成為李河君眼下最為重視的關鍵詞。在他的變革舉措中,漢能要以薄膜發電技術為核心,實施“移動能源+”戰略落地實現,通過與產業鏈其他相關行業的合作,為各行業提供差異化和獨有的“薄膜芯”解決方案。
李河君告訴《財約你》,對于企業家來講,外面的誘惑特別特別多,稍有不慎你就走歪路了。大量的企業都是過度擴張死亡,占了百分之七八十,真正經營出問題的可能只有百分之二三十,“定力不僅要有,必須非常非常有定力,聚焦、聚焦、再聚焦,你才能做好。”
走出停牌陰影,關聯交易降至零
2018年8月底,漢能薄膜發電交出了史上最佳半年業績——上半年營業收入204.15億港元,同比增長615%,凈利潤73.29億港元,同比增長30倍。
這其中,上游制造板塊增長迅猛,營收191億港元,占比93%。漢能薄膜發電拓展了多個產業園項目及獨立的第三方客戶,來采購光伏組件制造用設備及整線生產線。
在2015年停牌之前,上市公司的銷售客戶絕大多數為母公司漢能控股及其附屬公司,在財政上有嚴重的依賴性,這也是香港監管機構關注的焦點之一。財報曾披露,漢能薄膜自2010年以來合計實現營收148億港元,幾乎全部是向母公司漢能控股銷售設備所得。在整個2013財年,漢能控股及其附屬公司是漢能薄膜唯一的客戶。
隨后,上市公司漢能薄膜發電與漢能控股及其聯屬公司的關聯交易收入一路走低,從2016年占比20%,到2017年降至17.3%,再到2018年中期業績的零。這背后源自李河君對業務模式的變革。
2016年底開始,漢能先后在四川綿陽、山西大同、山東淄博等地布局移動能源產業園,該模式為,地方政府國企平臺、第三方公司與漢能控股的聯署公司成立產業園項目公司,漢能僅為項目公司少數股東,不委任董事,也不控制公司運營。財報披露,截至2018年6月,包括從荊州順佰、成都華豐源、南京易能等第三方客戶中,合計營收約為127.74億港元。
在李河君看來,漢能已經打通了薄膜太陽能上中下的全產業鏈,前景很大,“企業一把手最重要的是要控制節奏,資源要配得上你的節奏,比如你有10個億,你干50億的事肯定出問題,你10個億就干8個億,會好一點。”
此外,關于監管機構關注的擔保債務問題也已解決。財報披露,截至2018年3月27日,漢能控股及其附屬公司已將全部受擔保債務、逾期應收賬款利息,共計約31.65億港元,已在香港高院頒令規定的期限前一年半提前還清。至此,漢能薄膜發電已完成香港證監會提出的全部復牌必要條件的工作。
眼下,逐漸走出停牌陰影的漢能薄膜發電,也要面對港交所新修訂的定時摘牌新規之挑戰。選擇對上市公司私有化是解決路徑之一。
對于復牌未果與私有化兩者之間的關系,李河君對騰訊《財約你》表示,從根本上講,這是完全獨立的兩件事,作為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我非常希望上市公司能夠盡快復牌,上市公司復牌進展,不會影響我們對上市公司進行私有化的決心,所以說,私有化和復牌是完全獨立的兩件事。
“漢能踩在“勢”上,我們回歸A,也是順勢而為。對于企業領導人,我覺得前瞻性的判斷、未來感知力是非常重要的。”李河君稱。
劃重點:
1 李河君表示:“漢能包括我本人,我們歷來是劍走偏鋒,跟別人不太一樣。我覺得漢能回歸A,也是勢在,好多人說A股跌下去了,跌到2500點了,我反過來看。”
2 令李河君頗為驕傲的產品包括漢瓦、漢墻、漢傘等,他希望圍繞住、行兩大領域,利用柔性、輕巧及弱光這些差異化優勢,將薄膜太陽能技術應用到傳統民用產品中,試圖在光伏下游市場中創造更多商業價值。
3 上市公司漢能薄膜發電與漢能控股及其聯屬公司的關聯交易收入一路走低,從2016年占比20%,到2017年降至17.3%,再到2018年中期業績的零。這背后源自李河君對業務模式的變革。
騰訊新聞《財約你》作者 郭亦非
在漢能薄膜發電(0566.HK)停牌逾三年后,這家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李河君,決意打破僵局,對上市公司進行私有化要約,回歸A股上市。
“漢能包括我本人,我們歷來是劍走偏鋒,跟別人不太一樣。我覺得漢能回歸A,也是勢在,好多人說A股跌下去了,跌到2500點了,我反過來看。”10月23日,拋出私有化方案后的第一時間,在位于北京奧森的漢能移動能源控股集團大樓內,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對騰訊新聞《財約你》表示。
李河君篤信,“勢在天地同力,勢去英雄不自由。”
三年前的5月20日,做空機構的一場閃襲,令市值逼近3000億港元的漢能薄膜發電,在半小時內,股價下挫近半,隨后公司緊急停牌,這成為當天全球財經新聞的頭條。隨后,針對關聯交易過高及應收賬款問題,香港證監會展開調查,漢能薄膜發電也進行了長達三年曠日持久的復牌努力。
李河君告訴《財約你》,股價暴跌的當天下午,他還如約去河北郊區參加全國工商聯的座談會,當晚臨睡前,他告訴對秘書,“Tomorrow is another day(明天是嶄新的一天)”。
“坦誠講,當時沒覺得影響很大,因為我有信心,但這個事對漢能這幾年影響還是挺大的。”李河君表示,自己非常感謝這幾年,只有逆境才能成長,我們天天在自我反省,“前所未有的苦難,前所未有的成長。”
如今,扛過了至暗時刻的李河君,將精力放在修煉公司內功上,進行組織架構及業務模式調整,向移動能源戰略轉型。
“這兩年,很多人都問我到底在做什么?我一直在找人才、埋頭研發產品和市場。但我的同事們都稱我為‘首席產品官’和‘首席人才官’。”李河君曾公開表示。為此,他放棄了熱愛多年的高爾夫,只是因為“打不起,浪費太多時間,打個高爾夫球需要半天時間,五年前掛桿了。”
過去一年中,保持早睡早起規律的李河君讀了207本書,其中一本是奇點大學創始執行理事薩利姆·伊斯梅爾等合作出版的《指數型組織》,入圍“指數型組織世界100強”名單的公司包括小米、海爾、阿里巴巴以及Uber、Airbnb、谷歌等公司,指數型組織都有一個“崇高而熱切的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宏大變革目標(MTP)”。
在李河君看來,漢能亦是如此,“漢能最自豪就是我們創造了薄膜太陽能行業、移動能源行業。一個企業什么時候有爆發性增長,我覺得不是30%到50%的增長,要三倍到五倍的增長才是爆發性增長,而漢能今年上半年實現了六倍的增長。”
《指數型組織》一書寫道,“一個偉大的品牌或公司就是一個永遠都講不完的故事。”作為新能源領域中最有故事可講的漢能,停牌的這三年,究竟發生了什么改變?
聚焦、聚焦、再聚焦
“什么叫好公司?特別樸實的,不那么復雜,也不用搞那么高深的道理,產品供不應求就是好公司,你有定價權你就是好公司,沒有訂價權你就沒有。漢能我們第一產品供不應求,第二有定價權,所以我們覺得漢能好像是一個好公司,對吧?”李河君對《財約你》表示。
這些令李河君頗為驕傲的產品包括漢瓦、漢墻、漢傘等,他希望圍繞住、行兩大領域,利用柔性、輕巧及弱光這些差異化優勢,將薄膜太陽能技術應用到傳統民用產品中,試圖在光伏下游市場中創造更多商業價值。
“你看華為、三星、蘋果,現在他們搶中國市場,也就一萬到兩萬億市場。但一個漢瓦就一到兩萬億市場,漢墻也是這樣,整個標準漢能在干。漢瓦、漢墻現在我們沒貨賣,供不應求,我們現在正在大規模量產,估計明年會好很多。”李河君稱。
根據第三方調研機構CMRC中研世紀的預估,到2022年,僅中國市場中,發電屋頂、發電幕墻、整車發電車頂的可開發市場容量為1100.18GW,市場總額11.88萬億元,其中薄膜部分市場容量和市場總額分別為112.2GW和1.19萬億元。
此外,跨界造車蔚然成風之勢,漢能也適時推出了四款全太陽能動力汽車Solar 系列汽車。盡管目前尚未達到量產階段,但在太陽能汽車領域中已進行多項布局。
2018年8月,繼與曹德旺執掌的福耀玻璃合作之后,漢能宣布集團旗下美國全資子公司阿爾塔設備公司(Alta Devices)與奧迪,簽訂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戰略合作備忘錄,共同研發太陽能車頂,計劃于年底推出首輛集成薄膜太陽能全景車頂的奧迪原型樣車。
盡管造車看似跨界,但在李河君看來,漢能造車也并非跨界,“因為汽車應用了我的核心技術,漢能最大的特點是獨特的動力系統,薄膜太陽能核心技術在我們手里。”
“聚焦”成為李河君眼下最為重視的關鍵詞。在他的變革舉措中,漢能要以薄膜發電技術為核心,實施“移動能源+”戰略落地實現,通過與產業鏈其他相關行業的合作,為各行業提供差異化和獨有的“薄膜芯”解決方案。
李河君告訴《財約你》,對于企業家來講,外面的誘惑特別特別多,稍有不慎你就走歪路了。大量的企業都是過度擴張死亡,占了百分之七八十,真正經營出問題的可能只有百分之二三十,“定力不僅要有,必須非常非常有定力,聚焦、聚焦、再聚焦,你才能做好。”
走出停牌陰影,關聯交易降至零
2018年8月底,漢能薄膜發電交出了史上最佳半年業績——上半年營業收入204.15億港元,同比增長615%,凈利潤73.29億港元,同比增長30倍。
這其中,上游制造板塊增長迅猛,營收191億港元,占比93%。漢能薄膜發電拓展了多個產業園項目及獨立的第三方客戶,來采購光伏組件制造用設備及整線生產線。
在2015年停牌之前,上市公司的銷售客戶絕大多數為母公司漢能控股及其附屬公司,在財政上有嚴重的依賴性,這也是香港監管機構關注的焦點之一。財報曾披露,漢能薄膜自2010年以來合計實現營收148億港元,幾乎全部是向母公司漢能控股銷售設備所得。在整個2013財年,漢能控股及其附屬公司是漢能薄膜唯一的客戶。
隨后,上市公司漢能薄膜發電與漢能控股及其聯屬公司的關聯交易收入一路走低,從2016年占比20%,到2017年降至17.3%,再到2018年中期業績的零。這背后源自李河君對業務模式的變革。
2016年底開始,漢能先后在四川綿陽、山西大同、山東淄博等地布局移動能源產業園,該模式為,地方政府國企平臺、第三方公司與漢能控股的聯署公司成立產業園項目公司,漢能僅為項目公司少數股東,不委任董事,也不控制公司運營。財報披露,截至2018年6月,包括從荊州順佰、成都華豐源、南京易能等第三方客戶中,合計營收約為127.74億港元。
在李河君看來,漢能已經打通了薄膜太陽能上中下的全產業鏈,前景很大,“企業一把手最重要的是要控制節奏,資源要配得上你的節奏,比如你有10個億,你干50億的事肯定出問題,你10個億就干8個億,會好一點。”
此外,關于監管機構關注的擔保債務問題也已解決。財報披露,截至2018年3月27日,漢能控股及其附屬公司已將全部受擔保債務、逾期應收賬款利息,共計約31.65億港元,已在香港高院頒令規定的期限前一年半提前還清。至此,漢能薄膜發電已完成香港證監會提出的全部復牌必要條件的工作。
眼下,逐漸走出停牌陰影的漢能薄膜發電,也要面對港交所新修訂的定時摘牌新規之挑戰。選擇對上市公司私有化是解決路徑之一。
對于復牌未果與私有化兩者之間的關系,李河君對騰訊《財約你》表示,從根本上講,這是完全獨立的兩件事,作為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我非常希望上市公司能夠盡快復牌,上市公司復牌進展,不會影響我們對上市公司進行私有化的決心,所以說,私有化和復牌是完全獨立的兩件事。
“漢能踩在“勢”上,我們回歸A,也是順勢而為。對于企業領導人,我覺得前瞻性的判斷、未來感知力是非常重要的。”李河君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