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宣布資產重組、購買晶澳太陽能(下稱“晶澳”)100%股權一事,停牌數月的秦皇島天業通聯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于11月5日復牌。此后連續多個交易日,該公司股價波動劇烈。11月8日,天業通聯由漲停轉跌停,當日振幅高達20%,上演了驚天大逆轉的行情。
分析人士認為,作為資產重組標的,近期天業通聯股價大幅變化的背后,可能與大額游資進出有關。而未來晶澳上市成功的話,其股價又有怎樣的變數?公司業務發展是否可期?
能源一號認為,受激烈的市場競爭及技術進步、供需失衡等影響,其組件和電池的毛利率在近幾年來不斷下跌。但晶澳的海外出貨量占比較高、組件供應商角色定位較清晰,或有利于減少“531”國內光伏新政引發的重大沖擊。
資產重組成功與否不確定
官網顯示,天業通聯始創于2000年,是集研發設計、制造安裝、銷售服務為一體的重大裝備制造骨干企業,于2010年8月10日成功上市。根據其2017年財報,天業通聯2017年的營業收入約為3.57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0.22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約-824.63萬元。
2018年7月19日,天業通聯與晶澳的實際控制人靳保芳簽署了《重大資產重組意向協議》,以發行股份方式購買晶澳 100%股權相關事宜達成合作意向。為保證股票的流通性,經申請,天業通聯股票于11月5日(星期一)開市起復牌,并繼續推進重大資產重組事項。天業通聯透露,該重組正處于盡職調查及溝通協商階段,審批程序包括董事會及股東大會批準;中國證監會核準等。
在關聯公司晶澳太陽能控股有限公司私有化完成后,晶澳還需要進行紅籌結構拆除、內部資產整合和股權融資,事項繁雜,任務艱巨。目前私有化主要工作已完成,拆紅籌的一部分工作已完成,股權融資尚在進行中。
能源一號注意到,在恢復交易的11月5日~11月7日期間,天業通聯的股價連續漲停。而11月8日開盤后迅速漲停后,又突然跳水,全天以跌停態勢收盤,振幅高達20%,換手率12.19%,成交金額為6.9億元。
分析人士透露,天業通聯連續補漲三天是合理的。一方面晶澳擬注入資產,給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但另一方面長期上漲趨勢還不確定,“531”國內光伏新政之后整個光伏市場走向不明朗,出現第四天振幅20%且大幅度跌停的態勢實屬正常。不過游資在其中操盤的可能性也很大。另有券商人士則對能源一號表示,不排除有投機者提前得知消息并在此前進行埋伏的可能。
從產業及投資層面看,相對于現有的天業通聯來說,晶澳成功入駐的話,其總市值、資產及利潤都會有較大幅度提升。
去年全年,晶澳總收入197億元,太陽能組件收入為183.5億元,太陽能電池有8億進賬,發電業務收入1.56億元。公司營業總成本為170.94億元,同比上年上升了35.87%,營業成本的增速,要高于營收增速(30.54%)。該企業利潤總額為5.37億元,凈利潤為4.47億元。
目前,天業通聯的總市值為56億元,凈資產12.7億。在新能源市場尚不明朗的情形之下,預計晶澳借殼成功后,總市值有望增加到100億元以上。
投資者愿意買單么?
拋開游資炒作,現實環境下,晶澳在實現資產重組后進入A股的話,能否獲得投資者的長期青睞取決于幾大要素。第一,國內光伏市場政策不夠明朗,晶澳的海外市場提升能力究竟如何。
能源一號獲得的詳盡數據顯示,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等三年光伏增長期,晶澳的境外收入占比分別穩定于55%、45%和49%,雖然與晶科能源70%的海外收入占比來說還是略低,但在全球光伏頂尖企業中已算不錯。其中,2017年晶澳亞太、歐洲和北美地區的銷售占比分別為25.19%、7.97%和13%。2017年~2018年上半年,晶澳在日本市場的出貨量為第一。
對比體量相似的晶科,其業務已遍及全球,海外營收也屢創行業新高。除了2016、2017連續兩年保持全球出貨量第一之外,晶科在包括美國、歐洲和拉美、中東非在內的成熟或新興市場中的市占率也是首位。
第二,國內市場方面,尤其是戶用及地面電站等基本面的變化,是否會對晶澳業績帶來致命打擊?
能源一號在研究該企業的去年前五大客戶后發現,美國晶澳(JA Solar USA.INC)、特變電工新疆新能源(下稱“特變電工”)、中國能源建設集團(下稱“中國能建”)、Midoriya Electric co.,Ltd、中電投等,占晶澳全球市場收入的23.69%。
10月24日,國家電投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夏忠在集團總部會見晶澳太陽能董事長靳保芳一行。(國家電投成立于2015年6月,由原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與國家核電技術公司重組組建。)
上述企業(除美國晶澳)中,中國能建等央企的新能源工程都會相對龐大,而特變電工又是EPC業務的核心承建方,對光伏組件的采購量都較大。
進一步看,晶澳對于領跑者投資基地的熱情,似乎并不算特別高。它的目標十分明確:以組件供應商角色參與領跑者項目。
上圖顯示,規模高達6.5GW的第三批領跑者項目中,晶澳并不在列。Energy Trend的分析就稱,2017年應用領跑基地投標時,晶澳在十大基地中的投標電價均處于高位,在渭南基地、泗洪基地、寶應基地的平均投標電價均居第一位。因此晶澳雖然參與了每一個基地的項目投標,然而晶澳在38個子項目中,僅投標11項,屬于蜻蜓點水類型,一個基地僅投標1-2個子項目。不過在能源一號看來,也有另一種可能:晶澳就是按照組件及配套產品的實際走向等指標進行全面測算而得出的結果,并沒有像個別企業那樣一味投低價。
綜上,結合晶澳在領跑者的參與方式上,以及與央企、特變電工等大客戶的合作方向看,晶澳似乎偏向于成為領跑者投資方的核心供應商選項,而不是領跑者電站的核心投標方。這一點上,它與晶科電力的定位就不同。
不過尚需注意的是,與其他同行一樣,晶澳引以為傲的組件毛利率在下降。去年全年,晶澳197億元的總收入中,太陽能組件收入為183.5億元,太陽能電池有8億進賬,發電業務收入1.56億元,組件業務獨占鰲頭。
2015年~2017年,該公司的組件毛利率出現了三年持續下滑的態勢:分別為17.94%、16.74%和12.85%。電池片毛利率同樣出現了下降。由2015年的11.98%下降至6.63%,可見市場競爭之激烈,技術水平持續上升以及供需失衡影響之大。
不過,由于海外市場擴張進行中,加之企業的大舉規模化運營,或許可以沖淡組件毛利率的下滑影響。
2017年以來,該公司主要通過擴建方式提高產能規模,目前在國內外擁有11大生產基地,分布于河北寧晉、河北邢臺、江蘇連云港、河北張家口、越南北江及馬來西亞等,其中河北寧晉(組件)、河北邢臺、河北張家口、安徽合肥等基地主要從事太陽能組件生產;河北燕郊、江蘇連云港、內蒙古包頭和越南北江生產基地主要生產硅片;河北寧晉、江蘇揚州及馬來西亞檳城生產基地主要生產太陽能電池片。截至2017年末,該公司的硅片、電池片和光伏組件規劃年產能分別達到3GW、6.5GW和7GW,較2016年末規模分別增加0.5GW、1GW和1.5GW。
另一方面,晶澳不到70億元的固定資產不算高,個別上游公司的固定資產超過了100億元。但晶澳去年“在建工程”15.3億元、同比增長137%的數字,還是要高于幾家A股大型上市企業。而2018年下半年以來,晶澳或許會逐步調整自己的在建項目,將更多精力放在市場開拓、研發和提高銷售凈利比上。
財務數據參考:
去年全年,晶澳總計出貨7501兆瓦,全球排名第三;相比2015、2016年的3937.9兆瓦和4920.4兆瓦都有很大上升。
企業197億元的總收入中,太陽能組件收入為183.5億元,太陽能電池有8億進賬,發電業務收入1.56億元。
公司的營業總成本為170.94億元,同比上年上升了35.87%,營業成本的增速,要高于營收增速(30.54%)。
企業利潤總額為5.37億元,凈利潤為4.47億元。
公司光伏組件的平均每瓦售價為2.6元人民幣,相比2016年和2015年的3.2元、3.5元有所下降。
此外,晶澳總資產約為203億元,負債總額147億元,凈資產為56.33億元,資產負債率為72%。公司的流動比率為0.93,速動比率是0.63。
分析人士認為,作為資產重組標的,近期天業通聯股價大幅變化的背后,可能與大額游資進出有關。而未來晶澳上市成功的話,其股價又有怎樣的變數?公司業務發展是否可期?
能源一號認為,受激烈的市場競爭及技術進步、供需失衡等影響,其組件和電池的毛利率在近幾年來不斷下跌。但晶澳的海外出貨量占比較高、組件供應商角色定位較清晰,或有利于減少“531”國內光伏新政引發的重大沖擊。
資產重組成功與否不確定
官網顯示,天業通聯始創于2000年,是集研發設計、制造安裝、銷售服務為一體的重大裝備制造骨干企業,于2010年8月10日成功上市。根據其2017年財報,天業通聯2017年的營業收入約為3.57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0.22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約-824.63萬元。
2018年7月19日,天業通聯與晶澳的實際控制人靳保芳簽署了《重大資產重組意向協議》,以發行股份方式購買晶澳 100%股權相關事宜達成合作意向。為保證股票的流通性,經申請,天業通聯股票于11月5日(星期一)開市起復牌,并繼續推進重大資產重組事項。天業通聯透露,該重組正處于盡職調查及溝通協商階段,審批程序包括董事會及股東大會批準;中國證監會核準等。
在關聯公司晶澳太陽能控股有限公司私有化完成后,晶澳還需要進行紅籌結構拆除、內部資產整合和股權融資,事項繁雜,任務艱巨。目前私有化主要工作已完成,拆紅籌的一部分工作已完成,股權融資尚在進行中。
能源一號注意到,在恢復交易的11月5日~11月7日期間,天業通聯的股價連續漲停。而11月8日開盤后迅速漲停后,又突然跳水,全天以跌停態勢收盤,振幅高達20%,換手率12.19%,成交金額為6.9億元。
分析人士透露,天業通聯連續補漲三天是合理的。一方面晶澳擬注入資產,給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但另一方面長期上漲趨勢還不確定,“531”國內光伏新政之后整個光伏市場走向不明朗,出現第四天振幅20%且大幅度跌停的態勢實屬正常。不過游資在其中操盤的可能性也很大。另有券商人士則對能源一號表示,不排除有投機者提前得知消息并在此前進行埋伏的可能。
從產業及投資層面看,相對于現有的天業通聯來說,晶澳成功入駐的話,其總市值、資產及利潤都會有較大幅度提升。
去年全年,晶澳總收入197億元,太陽能組件收入為183.5億元,太陽能電池有8億進賬,發電業務收入1.56億元。公司營業總成本為170.94億元,同比上年上升了35.87%,營業成本的增速,要高于營收增速(30.54%)。該企業利潤總額為5.37億元,凈利潤為4.47億元。
目前,天業通聯的總市值為56億元,凈資產12.7億。在新能源市場尚不明朗的情形之下,預計晶澳借殼成功后,總市值有望增加到100億元以上。
投資者愿意買單么?
拋開游資炒作,現實環境下,晶澳在實現資產重組后進入A股的話,能否獲得投資者的長期青睞取決于幾大要素。第一,國內光伏市場政策不夠明朗,晶澳的海外市場提升能力究竟如何。
能源一號獲得的詳盡數據顯示,2015年、2016年和2017年等三年光伏增長期,晶澳的境外收入占比分別穩定于55%、45%和49%,雖然與晶科能源70%的海外收入占比來說還是略低,但在全球光伏頂尖企業中已算不錯。其中,2017年晶澳亞太、歐洲和北美地區的銷售占比分別為25.19%、7.97%和13%。2017年~2018年上半年,晶澳在日本市場的出貨量為第一。
對比體量相似的晶科,其業務已遍及全球,海外營收也屢創行業新高。除了2016、2017連續兩年保持全球出貨量第一之外,晶科在包括美國、歐洲和拉美、中東非在內的成熟或新興市場中的市占率也是首位。
第二,國內市場方面,尤其是戶用及地面電站等基本面的變化,是否會對晶澳業績帶來致命打擊?
能源一號在研究該企業的去年前五大客戶后發現,美國晶澳(JA Solar USA.INC)、特變電工新疆新能源(下稱“特變電工”)、中國能源建設集團(下稱“中國能建”)、Midoriya Electric co.,Ltd、中電投等,占晶澳全球市場收入的23.69%。
10月24日,國家電投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夏忠在集團總部會見晶澳太陽能董事長靳保芳一行。(國家電投成立于2015年6月,由原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與國家核電技術公司重組組建。)
上述企業(除美國晶澳)中,中國能建等央企的新能源工程都會相對龐大,而特變電工又是EPC業務的核心承建方,對光伏組件的采購量都較大。
進一步看,晶澳對于領跑者投資基地的熱情,似乎并不算特別高。它的目標十分明確:以組件供應商角色參與領跑者項目。
上圖顯示,規模高達6.5GW的第三批領跑者項目中,晶澳并不在列。Energy Trend的分析就稱,2017年應用領跑基地投標時,晶澳在十大基地中的投標電價均處于高位,在渭南基地、泗洪基地、寶應基地的平均投標電價均居第一位。因此晶澳雖然參與了每一個基地的項目投標,然而晶澳在38個子項目中,僅投標11項,屬于蜻蜓點水類型,一個基地僅投標1-2個子項目。不過在能源一號看來,也有另一種可能:晶澳就是按照組件及配套產品的實際走向等指標進行全面測算而得出的結果,并沒有像個別企業那樣一味投低價。
綜上,結合晶澳在領跑者的參與方式上,以及與央企、特變電工等大客戶的合作方向看,晶澳似乎偏向于成為領跑者投資方的核心供應商選項,而不是領跑者電站的核心投標方。這一點上,它與晶科電力的定位就不同。
不過尚需注意的是,與其他同行一樣,晶澳引以為傲的組件毛利率在下降。去年全年,晶澳197億元的總收入中,太陽能組件收入為183.5億元,太陽能電池有8億進賬,發電業務收入1.56億元,組件業務獨占鰲頭。
2015年~2017年,該公司的組件毛利率出現了三年持續下滑的態勢:分別為17.94%、16.74%和12.85%。電池片毛利率同樣出現了下降。由2015年的11.98%下降至6.63%,可見市場競爭之激烈,技術水平持續上升以及供需失衡影響之大。
不過,由于海外市場擴張進行中,加之企業的大舉規模化運營,或許可以沖淡組件毛利率的下滑影響。
2017年以來,該公司主要通過擴建方式提高產能規模,目前在國內外擁有11大生產基地,分布于河北寧晉、河北邢臺、江蘇連云港、河北張家口、越南北江及馬來西亞等,其中河北寧晉(組件)、河北邢臺、河北張家口、安徽合肥等基地主要從事太陽能組件生產;河北燕郊、江蘇連云港、內蒙古包頭和越南北江生產基地主要生產硅片;河北寧晉、江蘇揚州及馬來西亞檳城生產基地主要生產太陽能電池片。截至2017年末,該公司的硅片、電池片和光伏組件規劃年產能分別達到3GW、6.5GW和7GW,較2016年末規模分別增加0.5GW、1GW和1.5GW。
另一方面,晶澳不到70億元的固定資產不算高,個別上游公司的固定資產超過了100億元。但晶澳去年“在建工程”15.3億元、同比增長137%的數字,還是要高于幾家A股大型上市企業。而2018年下半年以來,晶澳或許會逐步調整自己的在建項目,將更多精力放在市場開拓、研發和提高銷售凈利比上。
財務數據參考:
去年全年,晶澳總計出貨7501兆瓦,全球排名第三;相比2015、2016年的3937.9兆瓦和4920.4兆瓦都有很大上升。
企業197億元的總收入中,太陽能組件收入為183.5億元,太陽能電池有8億進賬,發電業務收入1.56億元。
公司的營業總成本為170.94億元,同比上年上升了35.87%,營業成本的增速,要高于營收增速(30.54%)。
企業利潤總額為5.37億元,凈利潤為4.47億元。
公司光伏組件的平均每瓦售價為2.6元人民幣,相比2016年和2015年的3.2元、3.5元有所下降。
此外,晶澳總資產約為203億元,負債總額147億元,凈資產為56.33億元,資產負債率為72%。公司的流動比率為0.93,速動比率是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