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杭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廳近期印發的《杭州市大氣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規劃》目標,通過二十年努力,全市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顯著下降,區域大氣環境管理能力明顯提高,大氣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包括SO2、NO2、CO、O3、PM10、PM2.5等6項主要大氣污染物指標全面穩定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氣,使廣大市民盡情享受藍天白云、空氣清新的好天氣。
到2020年,完成“清潔排放區”地方標準體系框架的構建,推進印染、化工、造紙、水泥、有色金屬等大氣污染重點行業結構調整,大氣污染物排放量明顯下降。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市區PM2.5年均濃度控制在38微克/立方米以內,桐廬、淳安、建德等3縣(市)PM2.5年均濃度穩定達到35微克/立方米以下,全市O3濃度升高趨勢基本得到遏制。
到2022年,繼續“清潔排放區”建設,進一步優化能源消費和產業結構,大氣環境質量穩步提升,市區PM2.5年均濃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內,實現PM2.5濃度全市域達標。
到2025年,實現全市域大氣“清潔排放區”建設目標,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穩定下降,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市區PM2.5年均濃度穩定達標的同時,力爭年均濃度繼續下降,桐廬、淳安、建德等3縣(市)PM2.5年均濃度力爭達到30微克/立方米以下,全市O3濃度出現下降拐點。
到2035年,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包括 O3在內的主要大氣污染物指標全面穩定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PM2.5年均濃度達到25微克/立方米以下,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氣。
《規劃》提出持續提升天然氣利用水平。積極拓展天然氣在工業、交通等領域的應用,推進天然氣熱電聯產與分布式能源建設。加快推動高壓管網建設,形成“多點接氣、環狀供應”的供氣格局。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完善天然氣輸配管網系統,有效擴大天然氣利用規模。根據《杭州市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要求,到2020年,天然氣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提高到11%以上,清潔能源占比達到60%以上。以太陽能光伏和淺層地溫能為重點,推進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利用。重點發展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有序發展地面光伏電站,積極探索農光互補、漁光互補等其它應用方式。以建筑節能和設施農業為重點領域,重點推進賓館、大型商貿旅游綜合體、醫院、學校、交通場站樞紐等大型公共建筑的淺層地溫能示范應用,鼓勵引導水產養殖、花卉培育、菌菇栽培、家禽孵化育雛、水稻育秧等的淺層地溫能示范應用。創新生物質能開發利用模式,鼓勵支持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提升水能利用效率。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量占比達到13.5%以上。
此外,深入推進建筑節能,加快發展綠色建筑。實施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節能改造,推進學校、醫院、科研院所等公共建筑的節能及綠色化改造。在錢江新城、錢江世紀城、未來科技城等有條件的城市新區、功能園區開展綠色生態城區(街區、住區)建設示范,實現綠色建筑集中連片推廣,提高綠色建筑覆蓋率。到2020年,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100%,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比例達到55%以上,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政府投資或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其他公共建筑按照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設計標準執行。到2025年,實現新建建筑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比例100%。
到2020年,完成“清潔排放區”地方標準體系框架的構建,推進印染、化工、造紙、水泥、有色金屬等大氣污染重點行業結構調整,大氣污染物排放量明顯下降。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市區PM2.5年均濃度控制在38微克/立方米以內,桐廬、淳安、建德等3縣(市)PM2.5年均濃度穩定達到35微克/立方米以下,全市O3濃度升高趨勢基本得到遏制。
到2022年,繼續“清潔排放區”建設,進一步優化能源消費和產業結構,大氣環境質量穩步提升,市區PM2.5年均濃度控制在35微克/立方米以內,實現PM2.5濃度全市域達標。
到2025年,實現全市域大氣“清潔排放區”建設目標,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穩定下降,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市區PM2.5年均濃度穩定達標的同時,力爭年均濃度繼續下降,桐廬、淳安、建德等3縣(市)PM2.5年均濃度力爭達到30微克/立方米以下,全市O3濃度出現下降拐點。
到2035年,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包括 O3在內的主要大氣污染物指標全面穩定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PM2.5年均濃度達到25微克/立方米以下,全面消除重污染天氣。
《規劃》提出持續提升天然氣利用水平。積極拓展天然氣在工業、交通等領域的應用,推進天然氣熱電聯產與分布式能源建設。加快推動高壓管網建設,形成“多點接氣、環狀供應”的供氣格局。結合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完善天然氣輸配管網系統,有效擴大天然氣利用規模。根據《杭州市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要求,到2020年,天然氣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提高到11%以上,清潔能源占比達到60%以上。以太陽能光伏和淺層地溫能為重點,推進可再生能源規模化利用。重點發展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有序發展地面光伏電站,積極探索農光互補、漁光互補等其它應用方式。以建筑節能和設施農業為重點領域,重點推進賓館、大型商貿旅游綜合體、醫院、學校、交通場站樞紐等大型公共建筑的淺層地溫能示范應用,鼓勵引導水產養殖、花卉培育、菌菇栽培、家禽孵化育雛、水稻育秧等的淺層地溫能示范應用。創新生物質能開發利用模式,鼓勵支持生物質熱電聯產項目,提升水能利用效率。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消費量占比達到13.5%以上。
此外,深入推進建筑節能,加快發展綠色建筑。實施既有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節能改造,推進學校、醫院、科研院所等公共建筑的節能及綠色化改造。在錢江新城、錢江世紀城、未來科技城等有條件的城市新區、功能園區開展綠色生態城區(街區、住區)建設示范,實現綠色建筑集中連片推廣,提高綠色建筑覆蓋率。到2020年,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100%,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比例達到55%以上,國家機關辦公建筑和政府投資或以政府投資為主的其他公共建筑按照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設計標準執行。到2025年,實現新建建筑二星級以上綠色建筑比例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