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為什么本應在2017年就結束建設的項目至今仍未實現并網?項目嚴重拖延的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產業“亂象”?華夏能源網帶您撥開云霧,探究一二。
在古老而遼闊的內蒙古包頭石拐區和土右旗境內,祖祖輩輩的人們都在這片黃土高原上挖“黑金”,終于挖出了一個無法填平的采煤沉陷“大坑”。
不僅在包頭,全國像這樣的“大坑”不在少數,這也是煤炭在“黑金時代”留給富煤地區“最大的遺產”。有的地區將其變為“遺址”,警示后人;有的地區將其改造成城市公園,舊貌換新顏。
包頭是做的優秀那波,在這里搭起了一塊塊光伏板——建設包頭市采煤沉陷區光伏領跑示范基地,促進當地產業布局由“地下”轉到“地上”,由“黑色”變成“綠色”,實現資源城市轉型。
然而,“理想很美滿,現實很打臉”。據相關媒體報道,包頭采煤沉陷區光伏領跑示范基地是2016年就已經確定的項目,但至今仍全部未并網,甚至還有2個未開工。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為什么本應在2017年就結束建設的項目至今仍未實現并網?項目嚴重拖延的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產業“亂象”?華夏能源網帶您撥開云霧,探究一二。
1、被寄予厚望的領跑者
公開資料顯示,包頭市采煤沉陷區光伏領跑示范基地,是繼首批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區國家先進技術領跑者基地正式獲批后,國家啟動的第二批“領跑者”項目之一。該項目計劃安裝容量為100萬千瓦,其中,石拐區建設50萬千瓦,土右旗建設50萬千瓦,兩個片區共劃分12個單體項目,建設期截至2017年中,開發經營期為25年(不含建設期)。
之所以能夠緊隨山西大同其后,是因為包頭市也是中國煤炭資源的重要基地之一,長期開采已造成當地居住條件、生態環境條件的惡化以及煤礦采空后存在嚴重沉陷的風險。為此,當地政府一直積極致力于促進當地能源結構從傳統的煤炭向光伏等綠色能源轉型。
因此,2016年6月,包頭市采煤沉陷區的光伏領跑者項目的相關信息一經公示,立即成為了業內輿論的焦點。同時,也寄托了當地人民的美好期待。
這種期待,不止在于領跑者基地能夠使包頭采煤沉陷區由“包袱”變成“財富”,還在于這種方式可以將資源城市轉型與光伏產業發展、采煤沉陷區土地開發利用有機結合,為包頭采煤沉陷區產業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契機,更在于其為資源城市轉型趟出了一條新路子。
但是,被如此寄予重望的“領跑者”卻令人失望了。據相關媒體報道,本應于2017年就完成建設的包頭采煤沉陷區12個光伏領跑項目,至今還在建設中,并且是全部未并網,甚至還有2個項目未開工。
這一結果實在是與當初的設定“背道而馳”。僅從目前所有項目的執行進度來看,就已經很難達到“領跑者”計劃“推進光伏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初衷,促進當地能源結構轉型更是沒影的事兒。
2、領跑者屢次“跑偏”的背后
實際上,不僅第二批領跑者計劃未按期并網,第三批領跑者項目同樣命運多舛。
先是被各種拖延,2017年的領跑者項目一直到2018年才開標,之后由8GW縮水至5GW,再之后,青海1GW擱置,大同0.5GW被否,“領跑者”屢次“跑偏”的背后隱藏著的是行業的“亂象叢生”。
首先,矛盾最突出的當屬土地問題,這也是“領跑者”項目拖延的主要原因。一位資深業內人士透露,“因為當初很多地方都把土地劃成了紅線土地,但是實際目測的話,不看土地規劃,很多土地都是可用的。然而,實際上這些土地在土地局備案都是拿過國家補貼的,是不能動的。也就是土地的性質不明確,權屬也不清,導致項目無法開展”。
其次,“低價競標”留下了諸多弊端。前兩批“領跑者”基地全部采用競爭方式選擇投資主體,并將上網電價作為主要競爭條件。這種情況下,有些企業為了拿到項目,不考慮收益水平,惡意低價競爭。但在后續的執行過程中發現,根本做不到預想的低成本,只能不做;或者從一開始就打著延遲并網的主意,和雷軍一樣利用時間差,等到成本降低后再做。
再次,當地政府“朝令夕改”也是“領跑者”的一大“攔路虎”,青海被擱置的1GW就源于此。據統計,2017年青海省曾在短短4個月內,因是否征收土地稅,在紅頭文件中變更說法達3次之多,并且土地問題、地方保護主義并不是只存在于光伏行業,諸如“草原植被恢復費”等問題也困擾著在青海發展的部分光熱發電企業。
此外,評標結果“反常”、地方主管官員不配合、施工意外頻發等也都阻礙著“領跑者”的順利“領航”。
如今,光伏“領跑者”計劃現已步入第4個年頭,從首批的“一枝獨秀”,到第二批的“遍地開花”,再到第三批的“優中選優”,“領跑者”計劃一直被寄予厚望。雖然包頭市的“領跑”項目至今未并網,具體交付工期也沒有確定,甚至連最終并網后的上網電價是多少都是未知數,但我們仍然期待“領跑者”計劃可以在包頭善始善終。
在古老而遼闊的內蒙古包頭石拐區和土右旗境內,祖祖輩輩的人們都在這片黃土高原上挖“黑金”,終于挖出了一個無法填平的采煤沉陷“大坑”。
不僅在包頭,全國像這樣的“大坑”不在少數,這也是煤炭在“黑金時代”留給富煤地區“最大的遺產”。有的地區將其變為“遺址”,警示后人;有的地區將其改造成城市公園,舊貌換新顏。
包頭是做的優秀那波,在這里搭起了一塊塊光伏板——建設包頭市采煤沉陷區光伏領跑示范基地,促進當地產業布局由“地下”轉到“地上”,由“黑色”變成“綠色”,實現資源城市轉型。
然而,“理想很美滿,現實很打臉”。據相關媒體報道,包頭采煤沉陷區光伏領跑示范基地是2016年就已經確定的項目,但至今仍全部未并網,甚至還有2個未開工。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為什么本應在2017年就結束建設的項目至今仍未實現并網?項目嚴重拖延的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產業“亂象”?華夏能源網帶您撥開云霧,探究一二。
1、被寄予厚望的領跑者
公開資料顯示,包頭市采煤沉陷區光伏領跑示范基地,是繼首批山西大同采煤沉陷區國家先進技術領跑者基地正式獲批后,國家啟動的第二批“領跑者”項目之一。該項目計劃安裝容量為100萬千瓦,其中,石拐區建設50萬千瓦,土右旗建設50萬千瓦,兩個片區共劃分12個單體項目,建設期截至2017年中,開發經營期為25年(不含建設期)。
之所以能夠緊隨山西大同其后,是因為包頭市也是中國煤炭資源的重要基地之一,長期開采已造成當地居住條件、生態環境條件的惡化以及煤礦采空后存在嚴重沉陷的風險。為此,當地政府一直積極致力于促進當地能源結構從傳統的煤炭向光伏等綠色能源轉型。
因此,2016年6月,包頭市采煤沉陷區的光伏領跑者項目的相關信息一經公示,立即成為了業內輿論的焦點。同時,也寄托了當地人民的美好期待。
這種期待,不止在于領跑者基地能夠使包頭采煤沉陷區由“包袱”變成“財富”,還在于這種方式可以將資源城市轉型與光伏產業發展、采煤沉陷區土地開發利用有機結合,為包頭采煤沉陷區產業轉型升級、新舊動能轉換提供了契機,更在于其為資源城市轉型趟出了一條新路子。
但是,被如此寄予重望的“領跑者”卻令人失望了。據相關媒體報道,本應于2017年就完成建設的包頭采煤沉陷區12個光伏領跑項目,至今還在建設中,并且是全部未并網,甚至還有2個項目未開工。
這一結果實在是與當初的設定“背道而馳”。僅從目前所有項目的執行進度來看,就已經很難達到“領跑者”計劃“推進光伏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初衷,促進當地能源結構轉型更是沒影的事兒。
2、領跑者屢次“跑偏”的背后
實際上,不僅第二批領跑者計劃未按期并網,第三批領跑者項目同樣命運多舛。
先是被各種拖延,2017年的領跑者項目一直到2018年才開標,之后由8GW縮水至5GW,再之后,青海1GW擱置,大同0.5GW被否,“領跑者”屢次“跑偏”的背后隱藏著的是行業的“亂象叢生”。
首先,矛盾最突出的當屬土地問題,這也是“領跑者”項目拖延的主要原因。一位資深業內人士透露,“因為當初很多地方都把土地劃成了紅線土地,但是實際目測的話,不看土地規劃,很多土地都是可用的。然而,實際上這些土地在土地局備案都是拿過國家補貼的,是不能動的。也就是土地的性質不明確,權屬也不清,導致項目無法開展”。
其次,“低價競標”留下了諸多弊端。前兩批“領跑者”基地全部采用競爭方式選擇投資主體,并將上網電價作為主要競爭條件。這種情況下,有些企業為了拿到項目,不考慮收益水平,惡意低價競爭。但在后續的執行過程中發現,根本做不到預想的低成本,只能不做;或者從一開始就打著延遲并網的主意,和雷軍一樣利用時間差,等到成本降低后再做。
再次,當地政府“朝令夕改”也是“領跑者”的一大“攔路虎”,青海被擱置的1GW就源于此。據統計,2017年青海省曾在短短4個月內,因是否征收土地稅,在紅頭文件中變更說法達3次之多,并且土地問題、地方保護主義并不是只存在于光伏行業,諸如“草原植被恢復費”等問題也困擾著在青海發展的部分光熱發電企業。
此外,評標結果“反常”、地方主管官員不配合、施工意外頻發等也都阻礙著“領跑者”的順利“領航”。
如今,光伏“領跑者”計劃現已步入第4個年頭,從首批的“一枝獨秀”,到第二批的“遍地開花”,再到第三批的“優中選優”,“領跑者”計劃一直被寄予厚望。雖然包頭市的“領跑”項目至今未并網,具體交付工期也沒有確定,甚至連最終并網后的上網電價是多少都是未知數,但我們仍然期待“領跑者”計劃可以在包頭善始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