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75mm方形單晶硅片正在快速成為主流,這從近期行業相關動態也可見一斑:
通威太陽能四月份電池片報價公告中首次把158.75mm規格的電池片單獨羅列報價;
天合光能近期的2019年度新品發布會,天鯨、天鰲、天鰲雙核及天雀四大組件系列新品也是全面基于158.75mm規格的方形單晶硅片,在疊加多主柵、半片、雙面等一系列新技術后,72片組件功率可達415W,比傳統72片組件370W的功率高12.16%(組件面積增大4~5%)。
而作為158.75mm方形單晶規格的發起者,晶科能源不僅在去年四季度將自有5GW單晶硅片全面切換為158.75mm規格,還在外部大量采購該尺寸硅片,因為自有產能完全無法滿足終端市場需求。
那些不能被滿足的需求轉而向其他組件廠商咨詢該尺寸規格組件,進而引發了一輪由終端需求拉動,促使全行業推進158.75mm規格的尺寸切換浪潮。東方日升、晶澳太陽能等公司也都在積極考慮切換該尺寸,而通威、愛旭、潤陽悅達等主流專業電池片廠商則積極跟進配合。
在單晶路線企業如火如荼進行改造的同時,多晶路線企業也不甘寂寞,畢竟對于鑄錠而言,改大尺寸更加容易些,據了解保利協鑫的鑄錠單晶就是全面基于158.75mm方形尺寸,而傳統規格多晶硅片也要全面升級為158.75mm。據中環股份內部人員表示,從2月份以來,158.75mm尺寸的硅片需求明顯加速,是一種未來可能會納入行業協會標準的規格。
而從本周開始,PV Infolink也增加了158.75mm方型單晶硅片的報價,據了解,這是第一家開設158.75mm硅片報價專欄的機構。
為何此時158.75mm方形單晶會成為主流?
方形單晶之所以此時成為主流,是晶體生長成本不斷下滑,使得消滅導角帶來的收益大于消滅導角所增加成本的歷史必然。而之所以選擇158.75mm邊長,是因為這個規格恰好比原硅片尺寸大3.14%,可使組件面積不發生明顯改變的情況下,組件總功率提升恰好跨越兩個功率檔位的“討喜尺寸”。(關于方單晶硅片的成本收益和硅片的面積尺寸等測算可點擊《單晶硅片大尺寸路在何方?》、《再論方形單晶硅片:長晶成本不斷下滑的必由之路》兩篇文章了解)。
在尺寸選擇的問題上,晶科能源屬于“市場派”——與大多從生產角度考慮何種尺寸成本最優、改造費用最小的“生產派”不同,晶科從一開始就著重思考終端市場的接受度問題,在確保終端容易接受的基礎上再思考生產成本是否合適。
沿著“市場派”的角度思考硅片尺寸的問題就會發現,終端市場對組件的尺寸是很敏感的。理論上,72片型組件的BOS成本要低于60片型組件,中國光伏市場早期也曾推廣過72片型組件,但最終國內電站業主還是選擇了以60片型為主流;而歐美市場則喜愛72片型組件。這種偏好的不同是基于安裝工人的身高而定,所以必須明確的一點是:組件尺寸受限于安裝工人的身高。既然工人平均身高無法一夜提高,那么組件尺寸就不能隨意放大。若強推166mm尺寸的硅片,再疊加半片工藝,72片型組件的總長度將增加12cm以上,而這個尺寸改變極有可能直接超過安裝工人的搬運舒適區間,從而遭受電站業主的強烈反彈。
硅片大廠的成本焦慮
上一次單晶硅片M2尺寸標準的升級,是由單晶硅片大廠主導完成,由單晶硅片大廠拉著市場走。而這一次硅片尺寸升級則有所不同:這一次是由市場的力量推動下選出了158.75mm這一規格,是市場力量在推著還在猶豫的硅片大廠走。
硅片大廠對于158.75mm方形單晶硅片的成本焦慮其實很好理解,盡管從156.75mm的M2硅片到158.75mm的方形單晶硅片面積僅增大3.14%,但是為了生產方形單晶,晶棒的橫截面積需要增大14.28%。橫截面積大幅增加,在熱場、投料量一定的情況下,意味著一爐硅料可生長的晶棒長度大幅縮短,硅片產能因此將損失10%左右。
那么,是否有必要為消滅“小小的導角”而如此大動干戈呢?答案肯定的,理由如下:
(1)從整個產業鏈上看,消滅導角帶來的價值>消滅導角增加的成本。這是推廣方形單晶硅片最重要的核心基礎事實支撐。具體測算可參考《再論方形單晶:長晶成本不斷下滑的必由之路》。
(2)在單晶硅片緊缺的環境下,消滅導角給產業鏈帶來的溢價會大部分被單晶硅片環節吃掉。也就是說,盡管消滅導角可能會使得每片硅片成本增加0.17元,但是價格上可以賣貴0.35元,利潤率反而更好。
(3)方形單晶硅片切方剩余率低,會增加硅片大廠對二線廠商長晶成本的絕對領先額,所以越是成本領先的單晶硅片大廠越有動力推廣方形單晶硅片。
(4)方形單晶硅片對下一代組件技術更加友好,例如疊瓦組件的美觀問題、半片組件的美觀問題、雙面組件的正面漏光問題都會因方單晶得到很大程度上的解決。
通威太陽能四月份電池片報價公告中首次把158.75mm規格的電池片單獨羅列報價;
天合光能近期的2019年度新品發布會,天鯨、天鰲、天鰲雙核及天雀四大組件系列新品也是全面基于158.75mm規格的方形單晶硅片,在疊加多主柵、半片、雙面等一系列新技術后,72片組件功率可達415W,比傳統72片組件370W的功率高12.16%(組件面積增大4~5%)。
而作為158.75mm方形單晶規格的發起者,晶科能源不僅在去年四季度將自有5GW單晶硅片全面切換為158.75mm規格,還在外部大量采購該尺寸硅片,因為自有產能完全無法滿足終端市場需求。
那些不能被滿足的需求轉而向其他組件廠商咨詢該尺寸規格組件,進而引發了一輪由終端需求拉動,促使全行業推進158.75mm規格的尺寸切換浪潮。東方日升、晶澳太陽能等公司也都在積極考慮切換該尺寸,而通威、愛旭、潤陽悅達等主流專業電池片廠商則積極跟進配合。
在單晶路線企業如火如荼進行改造的同時,多晶路線企業也不甘寂寞,畢竟對于鑄錠而言,改大尺寸更加容易些,據了解保利協鑫的鑄錠單晶就是全面基于158.75mm方形尺寸,而傳統規格多晶硅片也要全面升級為158.75mm。據中環股份內部人員表示,從2月份以來,158.75mm尺寸的硅片需求明顯加速,是一種未來可能會納入行業協會標準的規格。
而從本周開始,PV Infolink也增加了158.75mm方型單晶硅片的報價,據了解,這是第一家開設158.75mm硅片報價專欄的機構。
為何此時158.75mm方形單晶會成為主流?
方形單晶之所以此時成為主流,是晶體生長成本不斷下滑,使得消滅導角帶來的收益大于消滅導角所增加成本的歷史必然。而之所以選擇158.75mm邊長,是因為這個規格恰好比原硅片尺寸大3.14%,可使組件面積不發生明顯改變的情況下,組件總功率提升恰好跨越兩個功率檔位的“討喜尺寸”。(關于方單晶硅片的成本收益和硅片的面積尺寸等測算可點擊《單晶硅片大尺寸路在何方?》、《再論方形單晶硅片:長晶成本不斷下滑的必由之路》兩篇文章了解)。
在尺寸選擇的問題上,晶科能源屬于“市場派”——與大多從生產角度考慮何種尺寸成本最優、改造費用最小的“生產派”不同,晶科從一開始就著重思考終端市場的接受度問題,在確保終端容易接受的基礎上再思考生產成本是否合適。
沿著“市場派”的角度思考硅片尺寸的問題就會發現,終端市場對組件的尺寸是很敏感的。理論上,72片型組件的BOS成本要低于60片型組件,中國光伏市場早期也曾推廣過72片型組件,但最終國內電站業主還是選擇了以60片型為主流;而歐美市場則喜愛72片型組件。這種偏好的不同是基于安裝工人的身高而定,所以必須明確的一點是:組件尺寸受限于安裝工人的身高。既然工人平均身高無法一夜提高,那么組件尺寸就不能隨意放大。若強推166mm尺寸的硅片,再疊加半片工藝,72片型組件的總長度將增加12cm以上,而這個尺寸改變極有可能直接超過安裝工人的搬運舒適區間,從而遭受電站業主的強烈反彈。
硅片大廠的成本焦慮
上一次單晶硅片M2尺寸標準的升級,是由單晶硅片大廠主導完成,由單晶硅片大廠拉著市場走。而這一次硅片尺寸升級則有所不同:這一次是由市場的力量推動下選出了158.75mm這一規格,是市場力量在推著還在猶豫的硅片大廠走。
硅片大廠對于158.75mm方形單晶硅片的成本焦慮其實很好理解,盡管從156.75mm的M2硅片到158.75mm的方形單晶硅片面積僅增大3.14%,但是為了生產方形單晶,晶棒的橫截面積需要增大14.28%。橫截面積大幅增加,在熱場、投料量一定的情況下,意味著一爐硅料可生長的晶棒長度大幅縮短,硅片產能因此將損失10%左右。
那么,是否有必要為消滅“小小的導角”而如此大動干戈呢?答案肯定的,理由如下:
(1)從整個產業鏈上看,消滅導角帶來的價值>消滅導角增加的成本。這是推廣方形單晶硅片最重要的核心基礎事實支撐。具體測算可參考《再論方形單晶:長晶成本不斷下滑的必由之路》。
(2)在單晶硅片緊缺的環境下,消滅導角給產業鏈帶來的溢價會大部分被單晶硅片環節吃掉。也就是說,盡管消滅導角可能會使得每片硅片成本增加0.17元,但是價格上可以賣貴0.35元,利潤率反而更好。
(3)方形單晶硅片切方剩余率低,會增加硅片大廠對二線廠商長晶成本的絕對領先額,所以越是成本領先的單晶硅片大廠越有動力推廣方形單晶硅片。
(4)方形單晶硅片對下一代組件技術更加友好,例如疊瓦組件的美觀問題、半片組件的美觀問題、雙面組件的正面漏光問題都會因方單晶得到很大程度上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