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統計局發布了《2019年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其中顯示,2019年山東省電力體制改革取得成效,一般工商業用電連續兩年降價10%,全年減少用電成本65億元。
原文如下:
2019年,全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定踐行新發展理念,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八大發展戰略,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三大攻堅戰成效突出,“六穩”工作有序推進,新舊動能轉換成績亮眼,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加快塑造,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新進展。
一、綜合
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經國家統計局統一核算,全省生產總值(GDP)初步核算數為71067.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116.4億元,增長1.1%;第二產業增加值28310.9億元,增長2.6%;第三產業增加值37640.2億元,增長8.7%。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7.4∶41.3∶51.3調整為7.2∶39.8∶53.0。人均生產總值70653元,增長5.2%,按年均匯率折算為10242美元。
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城鎮新增就業138.3萬人,比上年增長1.1%。其中,失業人員再就業51.7萬人,困難群體再就業11.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29%,比上年降低0.06個百分點。
物價保持溫和上漲。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3.2%。其中,消費品價格上漲3.9%,服務項目價格上漲2.0%;食品價格上漲10.6%,非食品價格上漲1.5%。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7.6%,農產品生產者價格上漲12.2%。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0.3%,購進價格下降0.8%。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2.8%。
常住人口平穩增長。全年出生人口118.39萬人,出生率11.77‰;死亡人口75.44萬人,死亡率7.50‰;自然增長率4.27‰。年末常住人口10070.21萬人。其中,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18.06%,15-64歲人口占66.17%,65歲及以上人口占15.77%。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1.51%,比上年末提高0.33個百分點。
二、重點戰略
動能轉換提質加速。“四減四增”深入推進,全年壓減煤炭產能875萬噸,生鐵產能465萬噸,粗鋼產能923萬噸,焦化產能777萬噸。“四新”經濟增勢強勁,實現增加值占比達到28%,投資占比達到44.8%。實有市場主體1038.5萬戶。其中,新登記市場主體216.8萬戶,比上年增長29.0%;新登記“四新”經濟企業增長37.3%。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562家,總量1.1萬家,增長28.8%;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40.1%,比上年提高3.2個百分點。十強產業中,新一代信息技術制造業、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增加值分別增長5.5%、5.7%和9.3%,依次高于規模以上工業4.3、4.5和8.1個百分點。光伏電池、智能電視、服務器和光電子器件等新興工業產品產量分別增長32.3%、25.5%、16.6%和13.4%。軟件業務收入5505.9億元,增長16.0%;軟件業務出口15.2億美元,增長12.5%。
鄉村振興持續深化。農業“新六產”培育壯大,累計培育家庭農場7.3萬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1.0萬個。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40萬人。農村電商快速發展,實現農產品網絡零售額294.6億元,比上年增長38.6%。休閑農業持續升溫,認定省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11個、示范點28個,山東最美休閑鄉村37個,齊魯最美田園35個,省級休閑農業精品園區(農莊)32個。農村飲水安全兩年攻堅行動進展順利,完成400個省扶貧工作重點村飲水提升、1316個飲水型氟超標村改水和2985個無集中供水設施村通水工程。農村新增清潔取暖162萬戶,改造農村危房4.4萬戶,完成涉農街道村莊改廁55.4萬戶。
海洋強省加快建設。海洋經濟發展質量趨優,海洋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增加值居全國首位。新增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12處,總數為44處,占全國的40%。新增省級海洋牧場示范創建項目22個。舉辦首屆海洋動力裝備博覽會、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和東亞海洋博覽會等活動。設立“中國藍色藥庫”開發基金50億元,建成現代海洋藥物、現代海洋中藥等6個產品研發平臺。新增海洋工程技術協同創新中心63家,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超算升級項目獲國家立項。
三大攻堅成效顯著。積極化解金融風險,年末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2498.0億元,比年初減少106.8億元;不良貸款率2.89%,較年初下降0.45個百分點,自2014年以來首次實現“雙降”。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鞏固,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581個,覆蓋帶動貧困人口85.9萬人,改造貧困戶危房3.2萬戶。污染防治持續加力,重污染天數平均12.3天,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50µg/m3,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5.42。國控地表水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比例為65.1%,劣五類水體控制到1.2%。近岸海域符合第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比例為90.0%。
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速。開工建設4條高鐵,魯南高鐵日照至曲阜段建成通車,高鐵通車里程達到1987公里,省內高鐵成環運行。公路通車里程28.0萬公里,比上年增加468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6447公里,增加389公里,開工建設5條,建成通車9條,實現“縣縣”通高速。新增油氣長輸管道里程1066.8公里。黃水東調二期工程、峽山水庫膠東調蓄省級戰略水源地工程和引黃濟青改擴建主體工程建成通水,膠東地區引黃調水工程通過竣工驗收,南水北調工程尾工全部完成。沿海港口生產型泊位596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326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總容量3374.3萬千瓦,占電力總裝機容量的24.0%,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省外電力總調入934.1億千瓦時,增長33.7%。海陽核電一期、山東-河北特高壓交流環網等重大能源工程建成投運。
“雙招雙引”推深走實。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新注冊企業7758家。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多式聯運中心建成運營。成功舉辦首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第十八屆泛黃海中日韓經濟技術交流會、第七屆山東央企經貿合作對接會、國際友城合作發展大會等活動,創新舉辦“對外經貿合作路演”14期,62個重點外資大項目到位資金26.2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62個。創新人才積極培育,住魯兩院院士57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89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385人,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416人,泰山學者1524人,齊魯首席技師1657人,高技能人才316.1萬人,獲得“山東惠才卡”人選5042人。
“三核”引領作用突出。濟南、青島、煙臺三市實現生產總值28838.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3%;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7%。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4.2%,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44.6%。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3702.9億元,增長7.9%,對全省消費品零售額增長的貢獻率為46.3%。進出口9952.6億元,增長6.5%,對全省進出口增長的貢獻率為54.3%。實際使用外資100.2億美元,占全省實際使用外資的比重為68.2%。
三、改革與創新
重點領域改革縱深推進。國企改革強力突破,省屬國有企業混改三年行動計劃啟動實施,全年完成混改企業187戶。山東機場管理集團、山東港口集團掛牌成立,山東重工與中國重汽完成戰略重組。縣級經營性國有資產統一監管全國率先完成,179個縣市區(含各類功能區)共劃轉企業757戶、資本額5250億元。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順利推進,54家開發區體制創新試點單位內設機構撤減64.9%,代管鄉鎮壓減46.2%。“擴權強縣”改革持續深化,在81個縣(市)推進市縣同權,省財政直管縣由20個調整擴大到41個。農村改革扎實推進,穩步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基本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共清查資產5911.4億元;82.2%的村(組)成立新的集體經濟組織并登記賦碼。電力體制改革取得成效,一般工商業用電連續兩年降價10%,全年減少用電成本65億元。
營商環境加速優化。“一窗受理、一次辦好”改革集中推進,市縣鄉“一窗受理”試點基本完成,幫辦代辦、吐槽找茬、窗口無權否決等機制全面推行。“證照分離”改革不斷深化,對106項行政許可事項全面實施,在山東自貿區開展全覆蓋試點,對中央、省級層面設定事項523項和12項分類推進。放管服改革與減稅降費協同推進,省級新取消行政權力事項10項,承接下放管理層級行政權力事項9項。全年為各類市場主體減稅降費1500億元以上。清理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364.7億元。
質量強省建設穩步推進。年末有效注冊商標129.8萬件,比上年末增長35.2%。其中,馳名商標789件,地理標志商標737件。馬德里國際注冊商標8146件,增長24.2%。地理標志保護產品79個,其中納入首批“中歐10+10”地理標志互認互保產品10個。有效期內山東省優質產品基地35個。41個品牌入圍2019年“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榜單。完成質量管理體系標準換版升級企業3.2萬家。制造業高端品牌培育企業新增148家。20家企業的20個產品獲得“泰山品質”認證。開展重點領域標準建設,發布實施地方標準3675項,建設開展國家級、省級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分別為511個和1256個。
創新驅動戰略深入實施。知識產權加強創造,發明專利申請量7.0萬件,發明專利授權量2.1萬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2329件,比上年增長32.8%。累計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10.1萬件,增長15.5%;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0.08件,比上年增加1.30件。全年登記技術合同35505項,合同成交額1152.2億元,增長34.5%。平臺建設提質增速,國際首個超算科技園開園啟用,首批4家山東省實驗室啟動布局,建成省級“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創業共同體22家。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11個。院士工作站690家,新增246家。創新創業活力迸發,獲國家科技獎32項。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89家,新增8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庫企業9521家,增長41.6%。科技企業孵化器284家,其中國家級98家,省級186家。眾創空間537家,其中國家級192家,省級345家,服務初創企業和創業團隊3.2萬個。省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和創業示范園區162家,省級示范創業大學10家。年末實有民營經濟市場主體增長15.0%。其中,私營企業增長18.4%,個體工商戶增長14.0%。
四、農業
農業生產穩步增長。農林牧漁業增加值5476.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7%。糧食總產量1071.4億斤,增加7.5億斤,連續6年過千億斤。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獲證產品10110個,增長9.1%。
林牧漁業平穩發展。林地面積355.0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13040.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17.95%。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698.6萬噸,比上年下降17.7%;禽蛋產量450.6萬噸,增長0.7%;牛奶產量228.0萬噸,增長1.3%。水產品總產量(不含遠洋漁業產量)781.9萬噸。其中,海水產品產量664.8萬噸,淡水產品產量117.1萬噸。年末專業遠洋漁船525艘。
現代農業建設加強。除險加固大中型病險水庫18座、小型病險水庫1205座、大中型病險水閘61座,防洪治理受災重要河道9條。完成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43處,新增、恢復、改善灌溉面積246萬畝。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85平方公里。健康養殖示范面積11萬公頃,新增國家級、省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分別為34處和37處。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7%,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87%。
五、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發展穩中求進。全部工業增加值22985.1億元,比上年增長2.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其中,裝備制造業增長1.4%,高技術產業增長1.7%。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下降0.1%,利潤總額下降8.9%,營業收入利潤率為4.3%。上榜中國企業500強的企業50家,上榜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的工業企業83家。入圍中國工業百強縣(市)、百強區的分別有19個縣(市)和12個區。
建筑業實力不斷增強。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7714家,比上年增加481家。其中,特級和一級建筑企業983家,增加268家。建筑業總產值14269.3億元,比上年增長10.6%。
六、服務業
服務業主引擎作用突出。服務業實現增加值37640.2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GDP)比重為53.0%,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8.2%。
服務業新動能增勢強勁。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8.0%。其中,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和高技術服務業分別增長10.8%、10.1%和10.8%;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商務服務業分別增長51.4%、19.7%和16.9%。
全域旅游蓬勃發展。旅游總收入11087.3億元,比上年增長12.1%;接待國內外游客93809.3萬人次,增長8.6%。新建改建旅游廁所2033座。新獲國家評定5A級旅游景區1家,A級旅游景區1229家。旅行社2630家,星級飯店637家。國家級旅游度假區4家,省級旅游度假區42家。全國工業旅游創新單位3家。國家、省級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分別為1家和20家。國家級、省級工業旅游示范點分別為39家和337家。青島嶗山區、濰坊青州市、濟寧曲阜市獲評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郵政電信快速增長。郵電業務總量6499.7億元,比上年增長55.5%。其中,電信業務總量5781.7億元,增長59.0%;郵政業務總量718.0億元,增長35.9%。快遞業務量28.9億件,增長32.1%。光纜線路總長度241.4萬公里,增長3.2%。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185.2萬戶,比上年末增長40.0%;移動電話用戶10785.5萬戶,增長2.0%。電話普及率為每百人119部,比上年增加5部。(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3186.1萬戶,新增301.3萬戶。
交通運輸形勢穩定。鐵路、公路、水路共完成旅客運量6.7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1%;貨運量36.5億噸,增長4.3%。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16.1億噸,增長8.9%。年末民用汽車擁有量2351.0萬輛,比上年末增長9.4%。其中,私人轎車1364.7萬輛,增長9.3%。
七、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結構持續優化。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上年下降8.4%。三次產業投資構成為1.7∶30.1∶68.2,服務業投資比重比上年提高9.4個百分點。國有投資增長8.4%,占全部投資的24.5%。重點領域中,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占工業投資的比重為38.7%,比上年提高4.9個百分點。基礎設施投資增長3.9%,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投資增長32.8%,航空、道路和鐵路運輸業投資分別增長63.9%、40.5%和27.9%。
房地產市場穩健發展。房地產開發投資8614.9億元,比上年增長14.1%。其中,住宅投資6672.2億元,增長16.7%。商品房施工面積75767.4萬平方米,增長9.7%。其中,住宅施工面積55942.0萬平方米,增長10.1%。商品房竣工面積10179.2萬平方米,下降3.2%。其中,住宅竣工面積7734.7萬平方米,下降4.0%。商品房銷售面積12727.3萬平方米,下降5.4%。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1429.0萬平方米,下降2.8%。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2433.8萬平方米,比上年末下降7.8%。
八、消費市場
消費市場運行平穩。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770.6億元,比上年增長6.4%。其中,餐飲收入4128.9億元,增長9.7%;商品零售31641.7億元,增長6.0%。城鎮零售額28386.7億元,增長6.2%;鄉村零售額7383.9億元,增長7.2%。
新興消費潛力釋放。智能商品高速增長,可穿戴智能設備、新能源汽車分別增長37.8%和63.2%,能效等級1、2級商品增長9.2%。服務型餐飲增勢強勁,限額以上餐飲配送、外賣送餐服務營業額分別增長24.0%和89.5%。
網絡零售拉動有力。網上零售額4109.0億元,比上年增長15.8%。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3445.0億元,增長19.6%;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9.6%,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貢獻率為27.5%。
九、開放型經濟
對外貿易穩舊拓新。貨物進出口總額20420.9億元,比上年增長5.8%。其中,出口11130.4億元,增長5.3%;進口9290.6億元,增長6.4%。出口商品中,機電產品出口4162.3億元,增長4.5%;紡織服裝出口1558.1億元,增長2.4%;農產品出口1234.5億元,增長7.3%。服務貿易進出口2379.4億元,增長8.9%。其中,出口1182.6億元,增長14.2%;進口1196.9億元,增長4.1%。
利用外資較快增長。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517家,比上年增長16.7%;實際使用外資146.9億美元,增長18.6%。其中,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98.6億美元,增長36.7%。新設立高技術外商投資企業473家,增長24.2%;實際使用外資20.8億美元,增長14.2%。
對外合作穩步有序。實際對外投資423.1億元,比上年下降9.0%。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791.9億元,下降1.8%;派出各類勞務人員6.3萬人,增長8.4%。
“一帶一路”深度融入。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進出口6030.9億元,比上年增長15.9%。其中,出口3286.2億元,增長16.3%;進口2744.7億元,增長15.3%。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實際投資134.6億元,增長5.6%;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510.1億元,增長5.1%。
十、財政金融
財政收支保持穩定。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526.6億元,比上年增長0.6%。其中,稅收收入4849.2億元,下降 1.0%,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74.3%。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0736.8億元,增長6.3%。其中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為79%。
信貸規模持續擴大。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104738.9億元,比年初增加8271.1億元。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86325.6億元,比年初增加8149.4億元。其中,涉農貸款余額26980.4億元,增加972.4億元;縣域貸款余額22647.9億元,增加1820.1億元;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6174.6億元,增加889.8億元。
資本市場表現活躍。年末上市公司310家,新增18家。其中,境內上市公司211家,股票總市值2.3萬億元。“新三板”、齊魯股權交易中心、青島藍海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分別為549家、4045家和1735家。證券公司代理買賣證券交易金額12.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8.7%。期貨公司代理成交金額8.2萬億元,下降19.8%。私募基金管理機構587家,增加55家;管理基金規模2154.0億元,增長12.8%。
保險業健康發展。保險保費收入3238.9億元,比上年增長9.4%。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790.8億元,增長5.5%;人身險保費收入2448.1億元,增長10.8%。承擔各類風險責任金額190.2萬億元,增長46.6%。支付各類賠款與給付903.4億元。農業保險保費收入36.0億元,增長27.7%,為1767.2萬戶(次)農戶提供944.7億元的風險保障。
十一、民生保障
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97元,比上年增長8.2%;人均消費支出20427元,增長8.8%。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29元,增長7.0%;人均消費支出26731元,增長7.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75元,增長9.1%;人均消費支出12309元,增長9.2%。全省居民人均現住房建筑面積39.9平方米,其中城鎮居民、農村居民分別為37.1平方米和43.5平方米。
城市建設日趨完善。城市建設投資1502.8億元,比上年增長4.8%。累計建成城市地下綜合管廊735.1公里,新增104.3公里;累計建成海綿城市面積1325.2平方公里,新增366.4平方公里。改造合流制管網757.6公里,設區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全部完成。累計建成運行城市污水處理廠319座,垃圾無害化處理廠(場)127座;新增城市污水處理能力65萬噸/日,新增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1.32萬噸/日。新增城市(縣城)清潔取暖面積9774萬平方米。
社會保障更加有力。年末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2868.0萬人、2173.8萬人、1366.0萬人、1710.7萬人和1298.8萬人。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4560.3萬人和7395.8萬人。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月人均2852.5元。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為每人每月118元,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貼標準由490元提高至520元。省內異地就醫聯網即時結算醫院2069家。失業保險金標準平均增長14.3%,1至4級工傷職工傷殘津貼平均增長4.5%。城鎮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3.3萬人,年人均保障標準6900元,比上年提高492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17.8萬人,年人均保障標準5196元,比上年提高613元。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14105個,養老床位64.4萬張。
保障安居工程順利推進。棚戶區改造開工22.4萬套、基本建成18.7萬套,完成率分別為104.7%和172.9%。入選全國老舊小區改造試點省,開工改造老舊小區935個、21.6萬戶。發放城鎮住房保障家庭租賃補貼4.1萬戶,完成率135.9%。
安全事故防控有效。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1430起、死亡883人,分別比上年下降41.1%和21.0%。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0.0124,十萬人工礦商貿企業就業人員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0.46,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1.27,煤礦百萬噸死亡率0.034。
十二、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蒸蒸日上。新建改擴建幼兒園5537所,新增學位59.7萬個。新補充中小學教師3.5萬人、公辦幼兒園教師1.0萬人。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額。小學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專任教師分別為44.3萬人、29.3萬人和14.3萬人。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4.8萬人,普通高等學校專任教師11.8萬人。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群)創建計劃,15所高職院校入選。新設立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尼山世界儒學中心,籌建康復大學。ESI綜合排名上榜高校達到21所,其中6所高校進入內地高校綜合排名前100位。
文化事業產業繁榮興盛。成功舉辦第三屆文化惠民消費季、國際孔子文化節、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國畫作品展、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覽篆書篆刻刻字展等文化活動。推出大型民族歌劇《沂蒙山》,累計完成各類演出86場。年末廣播人口、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為99.13%和99.10%。城市影院575家,票房28.8億元。公有制藝術表演團體105個,藝術表演場館93個,博物館575個,公共圖書館154個,群眾藝術館和文化館157個,美術館55個,文化站1819個。出版各類圖書17130種,報紙84種,期刊雜志264種。國家級、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分別為17個和171個。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分別為173項和751項。國家、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為226處和1711處。
衛生服務水平持續提升。年末醫療衛生機構8.4萬所。其中,醫院2615所,比上年末增加36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8.0萬所,增加0.2萬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鄉鎮衛生院中醫藥綜合服務區設置率分別為91.0%和93.9%。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由55元提高至69元。組建家庭醫生服務團隊3.0萬個,簽約居民3710.4萬人。
體育事業全面推進。舉辦第九屆全民健身運動會賽事活動5235項次。舉辦參賽規模5000人以上的馬拉松比賽29場。體育社會組織8234個,新增2283個;村級體育總會37046個。農村健身設施覆蓋率超過90%。10名運動員在9個項目上獲世界冠軍。全國第二屆青年運動會獲金牌115枚。年度全國最高水平比賽獲金牌57枚。
氣象地震服務能力增強。啟動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響應732次,人工作業增加降水15.2億立方米,減少雹災損失2.5億元。妥善應對顯著性有感地震25次。
注:
1.本公報中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影響,存在總計與分項合計不等情況。
2.全省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人均生產總值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依據第四次經濟普查資料,國家統計局和各地區統計局共同修訂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地區生產總值的初步核算數。修訂后我省2018年生產總值為66648.9億元。
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
4.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一是指轄區內年營業收入1000萬元及以上或年末從業人員50人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以及物業管理、房地產中介服務、自有房地產經營活動和其他房地產業等行業。二是指轄區內年營業收入500萬元及以上或年末從業人員50人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5.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包括城鎮和農村各種登記注冊類型的企業、事業、行政單位以及城鎮個體戶計劃總投資500萬元及以上的建設項目投資,全部房地產開發經營業法人單位開發項目投資。
6.限額以上批發業企業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批發業企業,限額以上零售業企業指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業企業,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企業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萬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飲業企業。
7.軟件業務收入統計范圍:一是在我國境內注冊(港澳臺地區除外),主要從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務,且主營業務年收入500萬元以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軟件企業;二是在我國境內注冊,主營業務年收入在1000萬元以上,有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收入,且該收入占本企業主營業務收入30%以上的獨立法人單位;三是在我國境內注冊,主要從事集成電路設計的企業或其集成電路設計和測試的收入占本企業主營業務收入60%以上,且主營業務年收入500萬元以上的獨立法人單位。?
原文如下:
2019年,全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堅定踐行新發展理念,扎實推動高質量發展,深入實施八大發展戰略,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三大攻堅戰成效突出,“六穩”工作有序推進,新舊動能轉換成績亮眼,高質量發展新優勢加快塑造,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新進展。
一、綜合
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經國家統計局統一核算,全省生產總值(GDP)初步核算數為71067.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116.4億元,增長1.1%;第二產業增加值28310.9億元,增長2.6%;第三產業增加值37640.2億元,增長8.7%。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7.4∶41.3∶51.3調整為7.2∶39.8∶53.0。人均生產總值70653元,增長5.2%,按年均匯率折算為10242美元。
就業形勢總體穩定。城鎮新增就業138.3萬人,比上年增長1.1%。其中,失業人員再就業51.7萬人,困難群體再就業11.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29%,比上年降低0.06個百分點。
物價保持溫和上漲。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3.2%。其中,消費品價格上漲3.9%,服務項目價格上漲2.0%;食品價格上漲10.6%,非食品價格上漲1.5%。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7.6%,農產品生產者價格上漲12.2%。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下降0.3%,購進價格下降0.8%。固定資產投資價格上漲2.8%。
常住人口平穩增長。全年出生人口118.39萬人,出生率11.77‰;死亡人口75.44萬人,死亡率7.50‰;自然增長率4.27‰。年末常住人口10070.21萬人。其中,0-1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18.06%,15-64歲人口占66.17%,65歲及以上人口占15.77%。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1.51%,比上年末提高0.33個百分點。
二、重點戰略
動能轉換提質加速。“四減四增”深入推進,全年壓減煤炭產能875萬噸,生鐵產能465萬噸,粗鋼產能923萬噸,焦化產能777萬噸。“四新”經濟增勢強勁,實現增加值占比達到28%,投資占比達到44.8%。實有市場主體1038.5萬戶。其中,新登記市場主體216.8萬戶,比上年增長29.0%;新登記“四新”經濟企業增長37.3%。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562家,總量1.1萬家,增長28.8%;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40.1%,比上年提高3.2個百分點。十強產業中,新一代信息技術制造業、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等增加值分別增長5.5%、5.7%和9.3%,依次高于規模以上工業4.3、4.5和8.1個百分點。光伏電池、智能電視、服務器和光電子器件等新興工業產品產量分別增長32.3%、25.5%、16.6%和13.4%。軟件業務收入5505.9億元,增長16.0%;軟件業務出口15.2億美元,增長12.5%。
鄉村振興持續深化。農業“新六產”培育壯大,累計培育家庭農場7.3萬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1.0萬個。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40萬人。農村電商快速發展,實現農產品網絡零售額294.6億元,比上年增長38.6%。休閑農業持續升溫,認定省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11個、示范點28個,山東最美休閑鄉村37個,齊魯最美田園35個,省級休閑農業精品園區(農莊)32個。農村飲水安全兩年攻堅行動進展順利,完成400個省扶貧工作重點村飲水提升、1316個飲水型氟超標村改水和2985個無集中供水設施村通水工程。農村新增清潔取暖162萬戶,改造農村危房4.4萬戶,完成涉農街道村莊改廁55.4萬戶。
海洋強省加快建設。海洋經濟發展質量趨優,海洋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產業增加值居全國首位。新增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12處,總數為44處,占全國的40%。新增省級海洋牧場示范創建項目22個。舉辦首屆海洋動力裝備博覽會、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和東亞海洋博覽會等活動。設立“中國藍色藥庫”開發基金50億元,建成現代海洋藥物、現代海洋中藥等6個產品研發平臺。新增海洋工程技術協同創新中心63家,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超算升級項目獲國家立項。
三大攻堅成效顯著。積極化解金融風險,年末金融機構不良貸款余額2498.0億元,比年初減少106.8億元;不良貸款率2.89%,較年初下降0.45個百分點,自2014年以來首次實現“雙降”。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鞏固,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581個,覆蓋帶動貧困人口85.9萬人,改造貧困戶危房3.2萬戶。污染防治持續加力,重污染天數平均12.3天,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50µg/m3,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5.42。國控地表水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比例為65.1%,劣五類水體控制到1.2%。近岸海域符合第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比例為90.0%。
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速。開工建設4條高鐵,魯南高鐵日照至曲阜段建成通車,高鐵通車里程達到1987公里,省內高鐵成環運行。公路通車里程28.0萬公里,比上年增加468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6447公里,增加389公里,開工建設5條,建成通車9條,實現“縣縣”通高速。新增油氣長輸管道里程1066.8公里。黃水東調二期工程、峽山水庫膠東調蓄省級戰略水源地工程和引黃濟青改擴建主體工程建成通水,膠東地區引黃調水工程通過竣工驗收,南水北調工程尾工全部完成。沿海港口生產型泊位596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326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總容量3374.3萬千瓦,占電力總裝機容量的24.0%,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省外電力總調入934.1億千瓦時,增長33.7%。海陽核電一期、山東-河北特高壓交流環網等重大能源工程建成投運。
“雙招雙引”推深走實。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新注冊企業7758家。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多式聯運中心建成運營。成功舉辦首屆跨國公司領導人青島峰會、第十八屆泛黃海中日韓經濟技術交流會、第七屆山東央企經貿合作對接會、國際友城合作發展大會等活動,創新舉辦“對外經貿合作路演”14期,62個重點外資大項目到位資金26.2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62個。創新人才積極培育,住魯兩院院士57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189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385人,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416人,泰山學者1524人,齊魯首席技師1657人,高技能人才316.1萬人,獲得“山東惠才卡”人選5042人。
“三核”引領作用突出。濟南、青島、煙臺三市實現生產總值28838.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3%;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8.7%。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4.2%,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44.6%。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3702.9億元,增長7.9%,對全省消費品零售額增長的貢獻率為46.3%。進出口9952.6億元,增長6.5%,對全省進出口增長的貢獻率為54.3%。實際使用外資100.2億美元,占全省實際使用外資的比重為68.2%。
三、改革與創新
重點領域改革縱深推進。國企改革強力突破,省屬國有企業混改三年行動計劃啟動實施,全年完成混改企業187戶。山東機場管理集團、山東港口集團掛牌成立,山東重工與中國重汽完成戰略重組。縣級經營性國有資產統一監管全國率先完成,179個縣市區(含各類功能區)共劃轉企業757戶、資本額5250億元。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順利推進,54家開發區體制創新試點單位內設機構撤減64.9%,代管鄉鎮壓減46.2%。“擴權強縣”改革持續深化,在81個縣(市)推進市縣同權,省財政直管縣由20個調整擴大到41個。農村改革扎實推進,穩步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基本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共清查資產5911.4億元;82.2%的村(組)成立新的集體經濟組織并登記賦碼。電力體制改革取得成效,一般工商業用電連續兩年降價10%,全年減少用電成本65億元。
營商環境加速優化。“一窗受理、一次辦好”改革集中推進,市縣鄉“一窗受理”試點基本完成,幫辦代辦、吐槽找茬、窗口無權否決等機制全面推行。“證照分離”改革不斷深化,對106項行政許可事項全面實施,在山東自貿區開展全覆蓋試點,對中央、省級層面設定事項523項和12項分類推進。放管服改革與減稅降費協同推進,省級新取消行政權力事項10項,承接下放管理層級行政權力事項9項。全年為各類市場主體減稅降費1500億元以上。清理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賬款364.7億元。
質量強省建設穩步推進。年末有效注冊商標129.8萬件,比上年末增長35.2%。其中,馳名商標789件,地理標志商標737件。馬德里國際注冊商標8146件,增長24.2%。地理標志保護產品79個,其中納入首批“中歐10+10”地理標志互認互保產品10個。有效期內山東省優質產品基地35個。41個品牌入圍2019年“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榜單。完成質量管理體系標準換版升級企業3.2萬家。制造業高端品牌培育企業新增148家。20家企業的20個產品獲得“泰山品質”認證。開展重點領域標準建設,發布實施地方標準3675項,建設開展國家級、省級標準化試點示范項目分別為511個和1256個。
創新驅動戰略深入實施。知識產權加強創造,發明專利申請量7.0萬件,發明專利授權量2.1萬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2329件,比上年增長32.8%。累計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10.1萬件,增長15.5%;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0.08件,比上年增加1.30件。全年登記技術合同35505項,合同成交額1152.2億元,增長34.5%。平臺建設提質增速,國際首個超算科技園開園啟用,首批4家山東省實驗室啟動布局,建成省級“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創業共同體22家。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11個。院士工作站690家,新增246家。創新創業活力迸發,獲國家科技獎32項。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89家,新增8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庫企業9521家,增長41.6%。科技企業孵化器284家,其中國家級98家,省級186家。眾創空間537家,其中國家級192家,省級345家,服務初創企業和創業團隊3.2萬個。省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和創業示范園區162家,省級示范創業大學10家。年末實有民營經濟市場主體增長15.0%。其中,私營企業增長18.4%,個體工商戶增長14.0%。
四、農業
農業生產穩步增長。農林牧漁業增加值5476.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7%。糧食總產量1071.4億斤,增加7.5億斤,連續6年過千億斤。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獲證產品10110個,增長9.1%。
林牧漁業平穩發展。林地面積355.0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量13040.5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17.95%。全年豬牛羊禽肉產量698.6萬噸,比上年下降17.7%;禽蛋產量450.6萬噸,增長0.7%;牛奶產量228.0萬噸,增長1.3%。水產品總產量(不含遠洋漁業產量)781.9萬噸。其中,海水產品產量664.8萬噸,淡水產品產量117.1萬噸。年末專業遠洋漁船525艘。
現代農業建設加強。除險加固大中型病險水庫18座、小型病險水庫1205座、大中型病險水閘61座,防洪治理受災重要河道9條。完成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43處,新增、恢復、改善灌溉面積246萬畝。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85平方公里。健康養殖示范面積11萬公頃,新增國家級、省級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分別為34處和37處。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87%,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87%。
五、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發展穩中求進。全部工業增加值22985.1億元,比上年增長2.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其中,裝備制造業增長1.4%,高技術產業增長1.7%。規模以上工業營業收入下降0.1%,利潤總額下降8.9%,營業收入利潤率為4.3%。上榜中國企業500強的企業50家,上榜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的工業企業83家。入圍中國工業百強縣(市)、百強區的分別有19個縣(市)和12個區。
建筑業實力不斷增強。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7714家,比上年增加481家。其中,特級和一級建筑企業983家,增加268家。建筑業總產值14269.3億元,比上年增長10.6%。
六、服務業
服務業主引擎作用突出。服務業實現增加值37640.2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GDP)比重為53.0%,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78.2%。
服務業新動能增勢強勁。規模以上服務業營業收入比上年增長8.0%。其中,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和高技術服務業分別增長10.8%、10.1%和10.8%;互聯網和相關服務、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商務服務業分別增長51.4%、19.7%和16.9%。
全域旅游蓬勃發展。旅游總收入11087.3億元,比上年增長12.1%;接待國內外游客93809.3萬人次,增長8.6%。新建改建旅游廁所2033座。新獲國家評定5A級旅游景區1家,A級旅游景區1229家。旅行社2630家,星級飯店637家。國家級旅游度假區4家,省級旅游度假區42家。全國工業旅游創新單位3家。國家、省級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分別為1家和20家。國家級、省級工業旅游示范點分別為39家和337家。青島嶗山區、濰坊青州市、濟寧曲阜市獲評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郵政電信快速增長。郵電業務總量6499.7億元,比上年增長55.5%。其中,電信業務總量5781.7億元,增長59.0%;郵政業務總量718.0億元,增長35.9%。快遞業務量28.9億件,增長32.1%。光纜線路總長度241.4萬公里,增長3.2%。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185.2萬戶,比上年末增長40.0%;移動電話用戶10785.5萬戶,增長2.0%。電話普及率為每百人119部,比上年增加5部。(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3186.1萬戶,新增301.3萬戶。
交通運輸形勢穩定。鐵路、公路、水路共完成旅客運量6.7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1%;貨運量36.5億噸,增長4.3%。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16.1億噸,增長8.9%。年末民用汽車擁有量2351.0萬輛,比上年末增長9.4%。其中,私人轎車1364.7萬輛,增長9.3%。
七、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結構持續優化。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比上年下降8.4%。三次產業投資構成為1.7∶30.1∶68.2,服務業投資比重比上年提高9.4個百分點。國有投資增長8.4%,占全部投資的24.5%。重點領域中,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占工業投資的比重為38.7%,比上年提高4.9個百分點。基礎設施投資增長3.9%,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投資增長32.8%,航空、道路和鐵路運輸業投資分別增長63.9%、40.5%和27.9%。
房地產市場穩健發展。房地產開發投資8614.9億元,比上年增長14.1%。其中,住宅投資6672.2億元,增長16.7%。商品房施工面積75767.4萬平方米,增長9.7%。其中,住宅施工面積55942.0萬平方米,增長10.1%。商品房竣工面積10179.2萬平方米,下降3.2%。其中,住宅竣工面積7734.7萬平方米,下降4.0%。商品房銷售面積12727.3萬平方米,下降5.4%。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1429.0萬平方米,下降2.8%。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積2433.8萬平方米,比上年末下降7.8%。
八、消費市場
消費市場運行平穩。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770.6億元,比上年增長6.4%。其中,餐飲收入4128.9億元,增長9.7%;商品零售31641.7億元,增長6.0%。城鎮零售額28386.7億元,增長6.2%;鄉村零售額7383.9億元,增長7.2%。
新興消費潛力釋放。智能商品高速增長,可穿戴智能設備、新能源汽車分別增長37.8%和63.2%,能效等級1、2級商品增長9.2%。服務型餐飲增勢強勁,限額以上餐飲配送、外賣送餐服務營業額分別增長24.0%和89.5%。
網絡零售拉動有力。網上零售額4109.0億元,比上年增長15.8%。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3445.0億元,增長19.6%;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9.6%,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貢獻率為27.5%。
九、開放型經濟
對外貿易穩舊拓新。貨物進出口總額20420.9億元,比上年增長5.8%。其中,出口11130.4億元,增長5.3%;進口9290.6億元,增長6.4%。出口商品中,機電產品出口4162.3億元,增長4.5%;紡織服裝出口1558.1億元,增長2.4%;農產品出口1234.5億元,增長7.3%。服務貿易進出口2379.4億元,增長8.9%。其中,出口1182.6億元,增長14.2%;進口1196.9億元,增長4.1%。
利用外資較快增長。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517家,比上年增長16.7%;實際使用外資146.9億美元,增長18.6%。其中,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98.6億美元,增長36.7%。新設立高技術外商投資企業473家,增長24.2%;實際使用外資20.8億美元,增長14.2%。
對外合作穩步有序。實際對外投資423.1億元,比上年下降9.0%。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791.9億元,下降1.8%;派出各類勞務人員6.3萬人,增長8.4%。
“一帶一路”深度融入。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進出口6030.9億元,比上年增長15.9%。其中,出口3286.2億元,增長16.3%;進口2744.7億元,增長15.3%。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實際投資134.6億元,增長5.6%;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510.1億元,增長5.1%。
十、財政金融
財政收支保持穩定。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526.6億元,比上年增長0.6%。其中,稅收收入4849.2億元,下降 1.0%,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74.3%。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0736.8億元,增長6.3%。其中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為79%。
信貸規模持續擴大。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104738.9億元,比年初增加8271.1億元。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貸款余額86325.6億元,比年初增加8149.4億元。其中,涉農貸款余額26980.4億元,增加972.4億元;縣域貸款余額22647.9億元,增加1820.1億元;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6174.6億元,增加889.8億元。
資本市場表現活躍。年末上市公司310家,新增18家。其中,境內上市公司211家,股票總市值2.3萬億元。“新三板”、齊魯股權交易中心、青島藍海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分別為549家、4045家和1735家。證券公司代理買賣證券交易金額12.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8.7%。期貨公司代理成交金額8.2萬億元,下降19.8%。私募基金管理機構587家,增加55家;管理基金規模2154.0億元,增長12.8%。
保險業健康發展。保險保費收入3238.9億元,比上年增長9.4%。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790.8億元,增長5.5%;人身險保費收入2448.1億元,增長10.8%。承擔各類風險責任金額190.2萬億元,增長46.6%。支付各類賠款與給付903.4億元。農業保險保費收入36.0億元,增長27.7%,為1767.2萬戶(次)農戶提供944.7億元的風險保障。
十一、民生保障
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97元,比上年增長8.2%;人均消費支出20427元,增長8.8%。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329元,增長7.0%;人均消費支出26731元,增長7.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775元,增長9.1%;人均消費支出12309元,增長9.2%。全省居民人均現住房建筑面積39.9平方米,其中城鎮居民、農村居民分別為37.1平方米和43.5平方米。
城市建設日趨完善。城市建設投資1502.8億元,比上年增長4.8%。累計建成城市地下綜合管廊735.1公里,新增104.3公里;累計建成海綿城市面積1325.2平方公里,新增366.4平方公里。改造合流制管網757.6公里,設區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全部完成。累計建成運行城市污水處理廠319座,垃圾無害化處理廠(場)127座;新增城市污水處理能力65萬噸/日,新增垃圾無害化處理能力1.32萬噸/日。新增城市(縣城)清潔取暖面積9774萬平方米。
社會保障更加有力。年末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2868.0萬人、2173.8萬人、1366.0萬人、1710.7萬人和1298.8萬人。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為4560.3萬人和7395.8萬人。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月人均2852.5元。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為每人每月118元,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貼標準由490元提高至520元。省內異地就醫聯網即時結算醫院2069家。失業保險金標準平均增長14.3%,1至4級工傷職工傷殘津貼平均增長4.5%。城鎮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3.3萬人,年人均保障標準6900元,比上年提高492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17.8萬人,年人均保障標準5196元,比上年提高613元。各類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14105個,養老床位64.4萬張。
保障安居工程順利推進。棚戶區改造開工22.4萬套、基本建成18.7萬套,完成率分別為104.7%和172.9%。入選全國老舊小區改造試點省,開工改造老舊小區935個、21.6萬戶。發放城鎮住房保障家庭租賃補貼4.1萬戶,完成率135.9%。
安全事故防控有效。發生各類生產安全事故1430起、死亡883人,分別比上年下降41.1%和21.0%。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0.0124,十萬人工礦商貿企業就業人員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0.46,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1.27,煤礦百萬噸死亡率0.034。
十二、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蒸蒸日上。新建改擴建幼兒園5537所,新增學位59.7萬個。新補充中小學教師3.5萬人、公辦幼兒園教師1.0萬人。基本消除66人以上超大班額。小學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專任教師分別為44.3萬人、29.3萬人和14.3萬人。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4.8萬人,普通高等學校專任教師11.8萬人。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群)創建計劃,15所高職院校入選。新設立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尼山世界儒學中心,籌建康復大學。ESI綜合排名上榜高校達到21所,其中6所高校進入內地高校綜合排名前100位。
文化事業產業繁榮興盛。成功舉辦第三屆文化惠民消費季、國際孔子文化節、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中國畫作品展、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展覽篆書篆刻刻字展等文化活動。推出大型民族歌劇《沂蒙山》,累計完成各類演出86場。年末廣播人口、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分別為99.13%和99.10%。城市影院575家,票房28.8億元。公有制藝術表演團體105個,藝術表演場館93個,博物館575個,公共圖書館154個,群眾藝術館和文化館157個,美術館55個,文化站1819個。出版各類圖書17130種,報紙84種,期刊雜志264種。國家級、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分別為17個和171個。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分別為173項和751項。國家、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為226處和1711處。
衛生服務水平持續提升。年末醫療衛生機構8.4萬所。其中,醫院2615所,比上年末增加36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8.0萬所,增加0.2萬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鄉鎮衛生院中醫藥綜合服務區設置率分別為91.0%和93.9%。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由55元提高至69元。組建家庭醫生服務團隊3.0萬個,簽約居民3710.4萬人。
體育事業全面推進。舉辦第九屆全民健身運動會賽事活動5235項次。舉辦參賽規模5000人以上的馬拉松比賽29場。體育社會組織8234個,新增2283個;村級體育總會37046個。農村健身設施覆蓋率超過90%。10名運動員在9個項目上獲世界冠軍。全國第二屆青年運動會獲金牌115枚。年度全國最高水平比賽獲金牌57枚。
氣象地震服務能力增強。啟動重大氣象災害應急響應732次,人工作業增加降水15.2億立方米,減少雹災損失2.5億元。妥善應對顯著性有感地震25次。
注:
1.本公報中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影響,存在總計與分項合計不等情況。
2.全省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人均生產總值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依據第四次經濟普查資料,國家統計局和各地區統計局共同修訂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地區生產總值的初步核算數。修訂后我省2018年生產總值為66648.9億元。
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法人企業。
4.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一是指轄區內年營業收入1000萬元及以上或年末從業人員50人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以及物業管理、房地產中介服務、自有房地產經營活動和其他房地產業等行業。二是指轄區內年營業收入500萬元及以上或年末從業人員50人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5.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包括城鎮和農村各種登記注冊類型的企業、事業、行政單位以及城鎮個體戶計劃總投資500萬元及以上的建設項目投資,全部房地產開發經營業法人單位開發項目投資。
6.限額以上批發業企業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批發業企業,限額以上零售業企業指年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及以上的零售業企業,限額以上住宿和餐飲業企業指年主營業務收入200萬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飲業企業。
7.軟件業務收入統計范圍:一是在我國境內注冊(港澳臺地區除外),主要從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務,且主營業務年收入500萬元以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軟件企業;二是在我國境內注冊,主營業務年收入在1000萬元以上,有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收入,且該收入占本企業主營業務收入30%以上的獨立法人單位;三是在我國境內注冊,主要從事集成電路設計的企業或其集成電路設計和測試的收入占本企業主營業務收入60%以上,且主營業務年收入500萬元以上的獨立法人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