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黑天鵝
全球每年人為產生的排放中,三分之二來自能源生產與消耗,因此能源轉型成為履行《巴黎協定》承諾的核心,而2020年本應成為全球能源轉型進程的轉折點。
按照協定,各國應評估本國的“國家自主貢獻”,以實現《巴黎協定》中規定的目標,乃至進一步加強行動承諾,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2攝氏度以下,甚至是1.5攝氏度以內。2020年,伴隨可持續發展目標“行動十年”計劃的正式啟動,世界各國的能源轉型蓄勢待發。自2015年以來,持續推進能源轉型并取得積極進展的國家屈指可數,而中國就位列其中。
積極推進能源轉型需要平衡“能源三角”的各個維度,即經濟發展與增長、能源獲取與安全以及環境可持續性。
然而,過去幾個月的時間里,我們遭遇了一場小概率但卻影響深遠的全球災難。新冠病毒大流行病來勢洶洶、快速蔓延、席卷世界,讓我們猝不及防。在此背景下,各國必須重新配置資源,同心協力,控制疫情帶來的損失,并盡快恢復社會與經濟活動。
新冠疫情已經成為一場“黑天鵝”事件,有可能讓史上最長久的經濟擴張成果付之東流。
脆弱的能源系統
新冠疫情的沖擊暴露了能源體系的諸多漏洞,能源轉型的短期前景不容樂觀。全球能源需求以空前的速度和幅度下跌,再加上隨之而來的價格波動和地緣政治影響,這些都破壞了能源體系的穩定。
從經濟角度看,能源轉型意味著劇烈的價格波動將沖擊許多國家的財政狀況,并影響數百萬能源行業工人的生計,還將改變可再生能源技術的市場競爭力,削弱各方對提高能源效率的熱情。因此,要加快重新推動能源轉型,不僅需要提升市場和基礎設施的復原力,更需要加強政策與合作機制的復原力。
隨著能源需求逐步回升,目前出現了一定的好轉跡象,但經濟復蘇的過程可能曠日持久。鑒于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消費者購買汽車和家電的計劃可能推遲,基礎設施開發可能被擱置,非必需的工業活動也要更長時間才能重啟。
動蕩不定將成為新常態
能源消耗的下降產生了立竿見影的環境效應,即便是在中國以及世界其他污染嚴重的地區亦是如此,空氣質量也有所好轉。對環境可持續發展議程而言,這或許是個好消息,但并不能當成環境改善的證據,反倒證明了有效推動能源轉型所需付出的代價。
有效的能源轉型不僅能為未來世代打造繁榮、可持續的生態系統,也是促進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必要之舉。在日益動蕩的全球形勢下,顛覆與沖擊將成為新常態,為此,能源轉型路線圖也需要更加強韌,以抵御沖擊。從長遠來看,提升能源轉型的復原力需要有力的支持環境,確保在面對不可預見的影響或外部沖擊時能夠盡快重啟能源系統。為了打造這樣的環境,我們不僅需要堅定的政治承諾、穩定的資本市場和獲得投資的渠道,也需要源源不斷的創新成果和現代化基礎設施,還需要為未來能源系統培養人力資本等。
世界經濟論壇的“能源轉型指數”(ETI)依據上述基礎因素,比較各個國家的能源轉型情況,并考察其能源系統在促進經濟增長、環境可持續發展、能源獲取和安全方面的表現。根據今年新近完成的指數分析,已有可靠證據表明能源轉型正在穩步發展。
中國:持續推進,卓有成效
自2015年以來, 80%以上國家的ETI得分有所提高。令人鼓舞的是,新興經濟體與領先國家之間的差距似乎在縮小,但要趕上后者依然任重道遠。過去六年來,只有少數國家的ETI得分每年都在穩步提高,而中國就位列其中,這一事實也反映了能源轉型的復雜性與挑戰性。要在全球范圍內推動能源轉型,重點在于加強監管與政治承諾,加大資本投入與投資力度,并提高技術研發水平。
在2020年ETI榜單排名中,中國雖然在115個國家中位居第78位,但其煤炭發電所占份額仍然高居不下。多年來,中國一直致力于從勞動和能源密集型經濟逐步轉向創新型經濟發展模式,這或許是中國能源轉型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當我們最終控制住新冠疫情這場全球災難,或許可以從中汲取一些重要教訓。與新冠疫情相比,能源轉型面臨同等規模的挑戰,對社會經濟體系具有相似的連鎖效應,但對弱勢群體的影響更為嚴重,需要采取及時果斷、協調一致的應對措施。利益相關者需要認識到,盡管抗擊新冠疫情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我們并不能因此放任能源轉型中的社會經濟難題而不解決,否則病毒帶來的損失將給全人類造成更加高昂的代價。
全球每年人為產生的排放中,三分之二來自能源生產與消耗,因此能源轉型成為履行《巴黎協定》承諾的核心,而2020年本應成為全球能源轉型進程的轉折點。
按照協定,各國應評估本國的“國家自主貢獻”,以實現《巴黎協定》中規定的目標,乃至進一步加強行動承諾,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2攝氏度以下,甚至是1.5攝氏度以內。2020年,伴隨可持續發展目標“行動十年”計劃的正式啟動,世界各國的能源轉型蓄勢待發。自2015年以來,持續推進能源轉型并取得積極進展的國家屈指可數,而中國就位列其中。
積極推進能源轉型需要平衡“能源三角”的各個維度,即經濟發展與增長、能源獲取與安全以及環境可持續性。
然而,過去幾個月的時間里,我們遭遇了一場小概率但卻影響深遠的全球災難。新冠病毒大流行病來勢洶洶、快速蔓延、席卷世界,讓我們猝不及防。在此背景下,各國必須重新配置資源,同心協力,控制疫情帶來的損失,并盡快恢復社會與經濟活動。
新冠疫情已經成為一場“黑天鵝”事件,有可能讓史上最長久的經濟擴張成果付之東流。
脆弱的能源系統
新冠疫情的沖擊暴露了能源體系的諸多漏洞,能源轉型的短期前景不容樂觀。全球能源需求以空前的速度和幅度下跌,再加上隨之而來的價格波動和地緣政治影響,這些都破壞了能源體系的穩定。
從經濟角度看,能源轉型意味著劇烈的價格波動將沖擊許多國家的財政狀況,并影響數百萬能源行業工人的生計,還將改變可再生能源技術的市場競爭力,削弱各方對提高能源效率的熱情。因此,要加快重新推動能源轉型,不僅需要提升市場和基礎設施的復原力,更需要加強政策與合作機制的復原力。
隨著能源需求逐步回升,目前出現了一定的好轉跡象,但經濟復蘇的過程可能曠日持久。鑒于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消費者購買汽車和家電的計劃可能推遲,基礎設施開發可能被擱置,非必需的工業活動也要更長時間才能重啟。
動蕩不定將成為新常態
能源消耗的下降產生了立竿見影的環境效應,即便是在中國以及世界其他污染嚴重的地區亦是如此,空氣質量也有所好轉。對環境可持續發展議程而言,這或許是個好消息,但并不能當成環境改善的證據,反倒證明了有效推動能源轉型所需付出的代價。
有效的能源轉型不僅能為未來世代打造繁榮、可持續的生態系統,也是促進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必要之舉。在日益動蕩的全球形勢下,顛覆與沖擊將成為新常態,為此,能源轉型路線圖也需要更加強韌,以抵御沖擊。從長遠來看,提升能源轉型的復原力需要有力的支持環境,確保在面對不可預見的影響或外部沖擊時能夠盡快重啟能源系統。為了打造這樣的環境,我們不僅需要堅定的政治承諾、穩定的資本市場和獲得投資的渠道,也需要源源不斷的創新成果和現代化基礎設施,還需要為未來能源系統培養人力資本等。
世界經濟論壇的“能源轉型指數”(ETI)依據上述基礎因素,比較各個國家的能源轉型情況,并考察其能源系統在促進經濟增長、環境可持續發展、能源獲取和安全方面的表現。根據今年新近完成的指數分析,已有可靠證據表明能源轉型正在穩步發展。
中國:持續推進,卓有成效
自2015年以來, 80%以上國家的ETI得分有所提高。令人鼓舞的是,新興經濟體與領先國家之間的差距似乎在縮小,但要趕上后者依然任重道遠。過去六年來,只有少數國家的ETI得分每年都在穩步提高,而中國就位列其中,這一事實也反映了能源轉型的復雜性與挑戰性。要在全球范圍內推動能源轉型,重點在于加強監管與政治承諾,加大資本投入與投資力度,并提高技術研發水平。
在2020年ETI榜單排名中,中國雖然在115個國家中位居第78位,但其煤炭發電所占份額仍然高居不下。多年來,中國一直致力于從勞動和能源密集型經濟逐步轉向創新型經濟發展模式,這或許是中國能源轉型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當我們最終控制住新冠疫情這場全球災難,或許可以從中汲取一些重要教訓。與新冠疫情相比,能源轉型面臨同等規模的挑戰,對社會經濟體系具有相似的連鎖效應,但對弱勢群體的影響更為嚴重,需要采取及時果斷、協調一致的應對措施。利益相關者需要認識到,盡管抗擊新冠疫情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我們并不能因此放任能源轉型中的社會經濟難題而不解決,否則病毒帶來的損失將給全人類造成更加高昂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