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亞洲為中心,太陽能行業已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一場技術變革,但臨近風暴中心的印度卻游離在變革之外,落后的產品和技術仍主宰著這個市場大多數的選擇。
適應和接受新產品新技術的步伐緩慢,最根本的一個原因就是印度是一個成本非常敏感的市場,但除這個原因外,還會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響。在印度從事市場開發的技術人員,篤信印度也一定會跟上技術變革的腳步,但具體到當前市場的現狀和與先進技術間的差距用多久來追平這個問題,卻很難有一個具體的結論。
與以往不同,這一次的技術變革來勢洶洶,新產品效率更高的同時價格下降的速度也更迅猛,性能更佳、壽命更長、系統平衡成本快速下降,多晶到單晶的轉換正在進行時。
阻礙印度光伏轉向高效時代的因素,以及轉變所需要的時間,就是本篇我們想探討的核心。
阻礙重重
一個令人欣喜的轉變是——印度已經從一個完全多晶主宰的市場開始主動接納單晶的融入。有知名企業的當地市場人員表示,有希望在本年度看到單晶對多晶的徹底替代。
實際上,2020年實現單晶全面領先多晶的時間節點還值得商榷,這不僅是因為印度的單晶風潮才剛剛興起,技術替代需要時間過渡,還因為身處產業鏈的不同環節,對單晶替代多晶的感受也不同。
1、對價格敏感
雖然在三年前單晶產品就開始滲透到印度市場,但實際上開始接受單晶產品卻只是最近一兩年的事情。
最關鍵原因就在于印度是一個價格敏感的市場,采用新的技術雖然提高了效率,但增加了成本,增加了不確定影響,因此印度開發商傾向于低價而保守的選擇。
在印度,大多數開發商都采用CAPEX(資本支出)模型量化一個太陽能發電項目的可行性,優化電站的最佳配置,“印度的模型方法就是保持資本支出盡可能低。控制成本,降低開支,開發商想要最便宜的方法,因此不會有雙面的需求。
在這個以價格為主要驅動力的市場,先進技術與傳統技術之間的溢價迅速縮小,就會越來越多的客戶投身現金光伏技術的懷抱。
2、不友好的技術創新環境
除此之外,印度的障礙還在于政策和監管環境的不穩定。冗余的流程、繁瑣而昂貴的認證批準不僅增加了成本,還減慢了創新和采用新技術的速度,并使該國在技術接受度方面落后于其他國家。
開發商和制造商幾乎都認同諸如BIS(印度標準局)和ALMM(型號和制造商批準清單)之類的流程和認證只會減慢印度技術創新和采用速度的說法。擁有多個產品線的大型制造商最終需要付出巨大的認證費用才能加入ALMM清單,如果公司不斷發布效率更高或技術更好的產品,認證機構可能還會增加更多的費用,這也被理解為一種變相懲罰創新的機制。
昂貴的初始成本阻礙了最新技術成為主流,造成了不必要的時間延誤和巨額費用,引起了利益相關者的強烈不滿。“受制于現有的規則對新技術的嚴格要求,印度幾乎不可能接受新技術。” 有專家解釋說。
3、不完善的產業鏈
“印度無法引領創新,因為產業鏈上游的鑄錠、硅片生產,印度是缺失的。創新最好從硅錠開始,而不是基于外部采購來的硅片、電池片做組件加工。在買來的硅片電池上做功夫,更像是優化材料管理,而不是本質上的創新。這就是印度一直是技術追隨者而不是技術領導者的原因之一。”
受訪者認為不完善的產業鏈版圖、不成熟的制造體系也是印度光伏領域難以跟上新技術步伐的一個原因。這是一個新思路,實際上,這確實是限制印度光伏發展深度的一個重要原因。
未來的路還有多遠
一旦邁出了第一步,后面的速度就會加快。
“光伏技術的基本特性就是,更高的效率最終會帶來更低的成本,隨著大批產能落地,高度的競爭就會使得高效組件的價格與傳統組件持平甚至低于傳統組件。”
技術的引進起初是舉步維艱的,但最后都會以驚人的速度自我蔓延。隆基、東方日升、晶科的印度市場負責人,都表達過短則年內,長則兩年單晶會完全取代多晶的看法。
與單晶相比,多晶已基本達到了效率的極限,單晶卻還有再提高的空間,從輸出功率上看,單晶組件每年都能達到更高的臺階。過去每塊組件的功率提高速度是平價每年5瓦,現在則是平價每年躍升50瓦。
多晶的生命周期走到了盡頭,單晶才剛登上舞臺。
而單晶PERC的下一步,就是HJT太陽電池技術。HJT技術可使電池轉換效率達到25%,但目前階段對設備的要求高,成本仍十分昂貴,在制造成本降低前,仍將保持著小眾的市場。
如果說印度在單晶全面普及時間上與全球大多數國家落后了一年時間,那么在轉向HJT時代時,印度可能還要落后其他國家兩年的時間。
適應和接受新產品新技術的步伐緩慢,最根本的一個原因就是印度是一個成本非常敏感的市場,但除這個原因外,還會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響。在印度從事市場開發的技術人員,篤信印度也一定會跟上技術變革的腳步,但具體到當前市場的現狀和與先進技術間的差距用多久來追平這個問題,卻很難有一個具體的結論。
與以往不同,這一次的技術變革來勢洶洶,新產品效率更高的同時價格下降的速度也更迅猛,性能更佳、壽命更長、系統平衡成本快速下降,多晶到單晶的轉換正在進行時。
阻礙印度光伏轉向高效時代的因素,以及轉變所需要的時間,就是本篇我們想探討的核心。
阻礙重重
一個令人欣喜的轉變是——印度已經從一個完全多晶主宰的市場開始主動接納單晶的融入。有知名企業的當地市場人員表示,有希望在本年度看到單晶對多晶的徹底替代。
實際上,2020年實現單晶全面領先多晶的時間節點還值得商榷,這不僅是因為印度的單晶風潮才剛剛興起,技術替代需要時間過渡,還因為身處產業鏈的不同環節,對單晶替代多晶的感受也不同。
1、對價格敏感
雖然在三年前單晶產品就開始滲透到印度市場,但實際上開始接受單晶產品卻只是最近一兩年的事情。
最關鍵原因就在于印度是一個價格敏感的市場,采用新的技術雖然提高了效率,但增加了成本,增加了不確定影響,因此印度開發商傾向于低價而保守的選擇。
在印度,大多數開發商都采用CAPEX(資本支出)模型量化一個太陽能發電項目的可行性,優化電站的最佳配置,“印度的模型方法就是保持資本支出盡可能低。控制成本,降低開支,開發商想要最便宜的方法,因此不會有雙面的需求。
在這個以價格為主要驅動力的市場,先進技術與傳統技術之間的溢價迅速縮小,就會越來越多的客戶投身現金光伏技術的懷抱。
2、不友好的技術創新環境
除此之外,印度的障礙還在于政策和監管環境的不穩定。冗余的流程、繁瑣而昂貴的認證批準不僅增加了成本,還減慢了創新和采用新技術的速度,并使該國在技術接受度方面落后于其他國家。
開發商和制造商幾乎都認同諸如BIS(印度標準局)和ALMM(型號和制造商批準清單)之類的流程和認證只會減慢印度技術創新和采用速度的說法。擁有多個產品線的大型制造商最終需要付出巨大的認證費用才能加入ALMM清單,如果公司不斷發布效率更高或技術更好的產品,認證機構可能還會增加更多的費用,這也被理解為一種變相懲罰創新的機制。
昂貴的初始成本阻礙了最新技術成為主流,造成了不必要的時間延誤和巨額費用,引起了利益相關者的強烈不滿。“受制于現有的規則對新技術的嚴格要求,印度幾乎不可能接受新技術。” 有專家解釋說。
3、不完善的產業鏈
“印度無法引領創新,因為產業鏈上游的鑄錠、硅片生產,印度是缺失的。創新最好從硅錠開始,而不是基于外部采購來的硅片、電池片做組件加工。在買來的硅片電池上做功夫,更像是優化材料管理,而不是本質上的創新。這就是印度一直是技術追隨者而不是技術領導者的原因之一。”
受訪者認為不完善的產業鏈版圖、不成熟的制造體系也是印度光伏領域難以跟上新技術步伐的一個原因。這是一個新思路,實際上,這確實是限制印度光伏發展深度的一個重要原因。
未來的路還有多遠
一旦邁出了第一步,后面的速度就會加快。
“光伏技術的基本特性就是,更高的效率最終會帶來更低的成本,隨著大批產能落地,高度的競爭就會使得高效組件的價格與傳統組件持平甚至低于傳統組件。”
技術的引進起初是舉步維艱的,但最后都會以驚人的速度自我蔓延。隆基、東方日升、晶科的印度市場負責人,都表達過短則年內,長則兩年單晶會完全取代多晶的看法。
與單晶相比,多晶已基本達到了效率的極限,單晶卻還有再提高的空間,從輸出功率上看,單晶組件每年都能達到更高的臺階。過去每塊組件的功率提高速度是平價每年5瓦,現在則是平價每年躍升50瓦。
多晶的生命周期走到了盡頭,單晶才剛登上舞臺。
而單晶PERC的下一步,就是HJT太陽電池技術。HJT技術可使電池轉換效率達到25%,但目前階段對設備的要求高,成本仍十分昂貴,在制造成本降低前,仍將保持著小眾的市場。
如果說印度在單晶全面普及時間上與全球大多數國家落后了一年時間,那么在轉向HJT時代時,印度可能還要落后其他國家兩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