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據悉某硅料大廠報價飆至98元/kg;
同日,通威繼7月24日后再度上調太陽能電池報價,G1、M6單晶PERC電池上漲11%;
8月12日,單晶硅片龍頭隆基調漲硅片價格,G1、M6硅片飆至3.1、3.25元/片,這也是短短20天內的第三次調價。
與此同時,隆基明確,后期硅料價格每變動±3元/kg,硅片價格將相應±0.05元/片。
上游價格博弈仍就沒有停歇態勢,漲價風波將愈演愈烈,而被推入“烈火”中心的顯然是下游組件企業和投資業主,是保利潤還是保業績?到底誰最受傷?
漲價仍將持續 硅料、硅片、電池片大漲63%、24%、21%
進入7月,隨著2020年競價項目名單落地,搶裝氛圍濃厚,需求爆發,光伏產業鏈價格一改上年年的“跌跌不休”開始“蠢蠢欲動”。7月第一周,硅料價格開始率先起漲。
硅業分會指出,下半年硅片新擴產能集中釋放,硅料需求持續增長,供應方面萬噸級企業檢修,硅料從7月初就已開始呈現供應偏緊狀態。
然而,事實上,需求并不是硅料價格起漲的唯一“催化劑”,外部客觀環境開始同步“作祟”。7月6日,新疆大全多晶硅基地發生事故的消息傳遍網絡,7月19日,協鑫新疆多晶硅工廠發生爆炸。兩大硅料大廠接連發生事故,當地企業根據政府要求開啟自查,新疆多晶硅企業產能整體受到影響。與此同時,新疆新冠疫情“死灰復燃”,當地物資運輸受限。而新疆本地多晶硅年產能約27萬噸,國內占比57%,進一步加劇了市場上的“供不應求”。
7月底,多晶硅致密料已漲至78元/kg,8月12日,某多晶硅大廠的最新報價來到98元/kg,較7月初60元/kg的價格大漲63%。
上游價格倒逼之下,硅片、電池片價格紛紛跟漲。7月24日,單晶硅片龍頭隆基上調硅片價格,G1、M6價格環比上漲3%、4%,這也是2020年的首次漲價。短短7天后,隆基再次上調價格,G1、M6價格分別調至2.9元/片、3.03元/片。8月12日,隆基第三次上調硅片價格,G1、M6價格來到3.1元/片、3.25元/片,較6月底報價上漲23%、24%。
對此,隆基股份品牌總經理王英歌曾回應,第一次調整價格時并未考慮到多晶硅價格漲得如此快,僅是對市場進行初步觀察后適度微調。“但硅料價格短期之內由從56元/kg快速上漲到80元/kg,無力消化如此大的硅料價格上漲,考慮到下游客戶的利益,僅把硅料價格上漲部分加到硅片價格中,沒有額外加價。”
電池片環節,7月24日、8月10日,通威報價兩連跳,G1、M6單晶PERC單/雙面電池調至0.97元/W,較6月底的0.8元/W報價上漲21%。
此輪漲價風波,硅業分會分析,多晶硅價格從4月中到7月中在成本線上下艱難維持了三個月之久,隨著需求釋放供應不足,漲價動力充足。此外,根據8~9月份多晶硅環節供需情況,預計硅料價格仍將維持上漲趨勢,但漲幅或受下游各環節博弈影響有所回落。此外,咨詢機構Energytrend分析稱,目前正在進行檢修的多晶硅企業仍有四家,且集中在新疆地區,隨著當地逐步出臺針對復產復工、物流運輸的紆困政策,預期企業復產時間可能落在10月。
漲價潮反思,組件、業主如何"定風波"
在這波漲價潮中,最接近終端系統的光伏組件看似最為受傷,一方面要承受產業鏈上游不斷轉嫁的價格壓力,另一方面又陷入了維持客戶關系保障自身收益的糾結當中,頗有些受“夾板氣”的意味。
而談及此次組件企業被“卡脖子”之后的反思,全球組件龍頭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輪漲價潮后,一線組件企業將酌情考慮未來戰略從追求市占率到適度提高自己的垂直一體化程度,讓未來發展更可持續,更自主,更有自身掌握權。”
從當前我國光伏產業的結構來看,上游尤其是多晶硅環節產能高度集中。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副秘書長馬海天公布的數據,上半年前四家企業多晶硅總產量占據全國總產量的77%。硅片環節的集中度更高,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數據,TOP10企業的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94%,這種壟斷格局下龍頭企業有了絕對的話語權。
相比之下組件環節的布局仍較分散,當前組件企業的主要發展路徑分為專業化和垂直一體化兩種,前不久182mm和210mm的硅片尺寸之爭讓這種趨勢愈發明顯。而在本次漲價潮后,處于被動地位的光伏組件企業或許會有新的考量。
從當前頭部企業的產業鏈構成來看,走垂直一體化路線的企業包括晶科、晶澳、阿特斯、隆基等。從企業公布的數據來看,隆基硅片獨大,晶科電池片產能稍顯不足,晶澳最為均衡,而阿特斯硅片產能相對較小。
錢晶表示,后續晶科將會合理調整一體化程度,補齊(電池)短板。
在錢晶看來,“適度提高垂直一體化程度的好處在于,企業不會被任何一個環節卡脖子。此外,有了產線之后企業可以獨立做研發,進行技術創新,同時可以更好的進行成本控制。”
不過,錢晶也提醒,企業應結合自身實際考慮,光伏產業為資本密集型產業,且越往上游資本越密集,垂直一體化之后還要考慮長遠的市場狀況、供需關系,規避風險。
在今年下半年,約有26GW的光伏競價項目進入建設、并網階段,而當前的漲價潮給電站業主也帶來了巨大壓力。在錢晶看來,本次漲價風波中最受傷的是下游電站開發企業,不論是民營企業還是國企、央企。盡管央企、國企實力雄厚,但是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利潤率限制。痛定思痛,后續電站業主的建設規劃要有前瞻性,并且對于規格設定可適度開放一些,太僵硬的采購標準只能讓壟斷造成的漲價損失讓下游企業承擔。
錢晶認為,本次漲價是受供需的短期影響引起的價格短期波動,預計到10-11月份,隨著企業檢修完成、新產能釋放,價格會回歸到合理區間。對此,她建議下游電站企業在可能情況下,將項目推延至明年。實際上,據業內專業人士測算,如果明年一季度組件回歸到上漲前的水平,屆時即使電價下降1分錢,光伏電站的收益將好于今年。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擔憂,如果大規模項目延期至明年一季度,在國內現貨模式下仍將出現供需失衡的情況。
若下游電站大規模延期并網,那最終受傷害的到底是誰呢?
同日,通威繼7月24日后再度上調太陽能電池報價,G1、M6單晶PERC電池上漲11%;
8月12日,單晶硅片龍頭隆基調漲硅片價格,G1、M6硅片飆至3.1、3.25元/片,這也是短短20天內的第三次調價。
與此同時,隆基明確,后期硅料價格每變動±3元/kg,硅片價格將相應±0.05元/片。
上游價格博弈仍就沒有停歇態勢,漲價風波將愈演愈烈,而被推入“烈火”中心的顯然是下游組件企業和投資業主,是保利潤還是保業績?到底誰最受傷?
漲價仍將持續 硅料、硅片、電池片大漲63%、24%、21%
進入7月,隨著2020年競價項目名單落地,搶裝氛圍濃厚,需求爆發,光伏產業鏈價格一改上年年的“跌跌不休”開始“蠢蠢欲動”。7月第一周,硅料價格開始率先起漲。
硅業分會指出,下半年硅片新擴產能集中釋放,硅料需求持續增長,供應方面萬噸級企業檢修,硅料從7月初就已開始呈現供應偏緊狀態。
然而,事實上,需求并不是硅料價格起漲的唯一“催化劑”,外部客觀環境開始同步“作祟”。7月6日,新疆大全多晶硅基地發生事故的消息傳遍網絡,7月19日,協鑫新疆多晶硅工廠發生爆炸。兩大硅料大廠接連發生事故,當地企業根據政府要求開啟自查,新疆多晶硅企業產能整體受到影響。與此同時,新疆新冠疫情“死灰復燃”,當地物資運輸受限。而新疆本地多晶硅年產能約27萬噸,國內占比57%,進一步加劇了市場上的“供不應求”。
7月底,多晶硅致密料已漲至78元/kg,8月12日,某多晶硅大廠的最新報價來到98元/kg,較7月初60元/kg的價格大漲63%。
上游價格倒逼之下,硅片、電池片價格紛紛跟漲。7月24日,單晶硅片龍頭隆基上調硅片價格,G1、M6價格環比上漲3%、4%,這也是2020年的首次漲價。短短7天后,隆基再次上調價格,G1、M6價格分別調至2.9元/片、3.03元/片。8月12日,隆基第三次上調硅片價格,G1、M6價格來到3.1元/片、3.25元/片,較6月底報價上漲23%、24%。
對此,隆基股份品牌總經理王英歌曾回應,第一次調整價格時并未考慮到多晶硅價格漲得如此快,僅是對市場進行初步觀察后適度微調。“但硅料價格短期之內由從56元/kg快速上漲到80元/kg,無力消化如此大的硅料價格上漲,考慮到下游客戶的利益,僅把硅料價格上漲部分加到硅片價格中,沒有額外加價。”
電池片環節,7月24日、8月10日,通威報價兩連跳,G1、M6單晶PERC單/雙面電池調至0.97元/W,較6月底的0.8元/W報價上漲21%。
此輪漲價風波,硅業分會分析,多晶硅價格從4月中到7月中在成本線上下艱難維持了三個月之久,隨著需求釋放供應不足,漲價動力充足。此外,根據8~9月份多晶硅環節供需情況,預計硅料價格仍將維持上漲趨勢,但漲幅或受下游各環節博弈影響有所回落。此外,咨詢機構Energytrend分析稱,目前正在進行檢修的多晶硅企業仍有四家,且集中在新疆地區,隨著當地逐步出臺針對復產復工、物流運輸的紆困政策,預期企業復產時間可能落在10月。
漲價潮反思,組件、業主如何"定風波"
在這波漲價潮中,最接近終端系統的光伏組件看似最為受傷,一方面要承受產業鏈上游不斷轉嫁的價格壓力,另一方面又陷入了維持客戶關系保障自身收益的糾結當中,頗有些受“夾板氣”的意味。
而談及此次組件企業被“卡脖子”之后的反思,全球組件龍頭晶科能源副總裁錢晶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輪漲價潮后,一線組件企業將酌情考慮未來戰略從追求市占率到適度提高自己的垂直一體化程度,讓未來發展更可持續,更自主,更有自身掌握權。”
從當前我國光伏產業的結構來看,上游尤其是多晶硅環節產能高度集中。根據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副秘書長馬海天公布的數據,上半年前四家企業多晶硅總產量占據全國總產量的77%。硅片環節的集中度更高,根據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的數據,TOP10企業的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94%,這種壟斷格局下龍頭企業有了絕對的話語權。
相比之下組件環節的布局仍較分散,當前組件企業的主要發展路徑分為專業化和垂直一體化兩種,前不久182mm和210mm的硅片尺寸之爭讓這種趨勢愈發明顯。而在本次漲價潮后,處于被動地位的光伏組件企業或許會有新的考量。
從當前頭部企業的產業鏈構成來看,走垂直一體化路線的企業包括晶科、晶澳、阿特斯、隆基等。從企業公布的數據來看,隆基硅片獨大,晶科電池片產能稍顯不足,晶澳最為均衡,而阿特斯硅片產能相對較小。
錢晶表示,后續晶科將會合理調整一體化程度,補齊(電池)短板。
在錢晶看來,“適度提高垂直一體化程度的好處在于,企業不會被任何一個環節卡脖子。此外,有了產線之后企業可以獨立做研發,進行技術創新,同時可以更好的進行成本控制。”
不過,錢晶也提醒,企業應結合自身實際考慮,光伏產業為資本密集型產業,且越往上游資本越密集,垂直一體化之后還要考慮長遠的市場狀況、供需關系,規避風險。
在今年下半年,約有26GW的光伏競價項目進入建設、并網階段,而當前的漲價潮給電站業主也帶來了巨大壓力。在錢晶看來,本次漲價風波中最受傷的是下游電站開發企業,不論是民營企業還是國企、央企。盡管央企、國企實力雄厚,但是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利潤率限制。痛定思痛,后續電站業主的建設規劃要有前瞻性,并且對于規格設定可適度開放一些,太僵硬的采購標準只能讓壟斷造成的漲價損失讓下游企業承擔。
錢晶認為,本次漲價是受供需的短期影響引起的價格短期波動,預計到10-11月份,隨著企業檢修完成、新產能釋放,價格會回歸到合理區間。對此,她建議下游電站企業在可能情況下,將項目推延至明年。實際上,據業內專業人士測算,如果明年一季度組件回歸到上漲前的水平,屆時即使電價下降1分錢,光伏電站的收益將好于今年。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擔憂,如果大規模項目延期至明年一季度,在國內現貨模式下仍將出現供需失衡的情況。
若下游電站大規模延期并網,那最終受傷害的到底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