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環保產業正在面對前所未有的亂局,“水十條”“土十條”“大氣十條”等三大“十條”迎來PPP;并購重組加劇,“野蠻人”大舉涌入;低價競標層出不窮,建筑企業搶了環保企業的飯碗等。未來,環保產業將何去何從?
從屠宰廢水到煤化工廢水,再到市政污水,博天環境的每一次轉型似乎都踩準了“步點”。2014年,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集團董事長趙笠均判斷,未來環評制度一定會迎來改革,排污許可證制度將是方向,這就需要第三方機構來做監測檢測,據此博天環境布局了搏慧科技。事實證明,2015年時任環保部長陳吉寧上臺后,第一個改革目標就是環評機構脫鉤。到了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開始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新型環境管理制度體系。
“我們總是努力試圖前瞻性地做出判斷,我認為環保產業現在比拼資本、比拼工程只是階段性的,未來更多的將是源頭減排,綠色生產、綠色消費會成為主流。”趙笠均說,“所以博天希望成為一個‘水島’,參與到客戶供水、排水的整個環節中去。”
環境問題沒必要“恐慌”
“從我們產業的角度,對污染問題不像民眾那么恐慌,因為我們感受這些問題都在持續地解決。”趙笠均說。
他表示,現在民眾最擔心的污染問題是大氣,例如最新爆出的臭氧污染,實際上這個問題存續已經很久了,只不過民眾以前不知道,大氣環境檢測每年不達標天數最多的就是臭氧,而不是PM2.5。
“大氣問題的根源主要還在產業結構,只要產業結構調整了,能源結構升級了,再輔之以一些施治,就能比較快地解決。因為大氣沒有存量的問題,一陣風就刮沒了。”他說。
水的問題則更加復雜,不光有地表水污染,還有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其實也是水污染帶來的。在這方面,中國污水處理能力的提升速度也超過了城鎮化和人口增長速度,總的來說也是在進步。
此外,趙笠均認為在環境管理方面也在逐步改善。一是政策趨嚴,只要排放不達標,就會“真處罰”;二是從“政府管”變成了“企業管”,更加規范了;三是環境技術也在進步和提升,如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等。
“過去更多的是點源治理,如城市污水處理;現在則是系統施治,如河道流域治理。項目規模越來越大,要求解決的問題也跟以前不一樣,以前光施治就行,現在則是效果付費,治理過程更加復雜,對環境的改善效果也明顯加速。”趙笠均說,“我們在海南做的河道流域治理項目,連源頭的工業點源、城鎮污水,以及養殖場、化肥農藥等的排放都考慮進去了,非常系統。”
“博天做了22年環境治理,如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過去,政府可能把污水處理費支付放在最不重要的角度考慮,現在則放在比較優先的方面。民眾的重視程度也不一樣了,以前只是關心‘看得見的’污染,現在連臭氧這種‘看不見的’也開始關心了。”他表示,這都是從產業角度感受到的變化。
與“大塊頭”合作
在趙笠均看來,現在整個環保產業還處于“無序經營”的階段,原有企業已經不少,又不斷地有新進入者。
趙笠均說同時指出:“現在這些PPP項目普遍都沒有進入運營期,只有到了運營的時候才會顯現出問題,如斷面質量考核是否能夠達標?因為匯入河道的問題很復雜,這方面那些工程公司并不是很有經驗,到那時,一些企業就會面臨問題。”現階段的項目大多是河道清淤等工程類施治,對環保施治的要求不高,反而是那些工程公司的特長。
他表示,現在很多的PPP項目都是“毒資產”,企業低價競標,又沒有引入真正的專業化公司運營,早晚有一天問題會爆發,到時候“誰有解毒良藥,誰就會占盡先機”。
“要么是政府調價,要么是資產跌價,資產跌價后那些專業公司就可以去接盤,用跌價以后的資產價值來運營,這個帳是可以算贏的。”趙笠均說。
如今,新進入者很多都是“塊頭很大”的央企。
這是因為,現階段環保產業的機會更符合央企的優勢。如河道PPP項目,首先要在城市里作業,這正是那些大型工程公司的主戰場,而環保企業過去都是些點源治理,如建設運營污水處理廠等;其次,PPP項目規模都比較大,需要資本的力量,而環保公司資產規模大多有限。
因此,博天環境現階段的策略就是跟央企合作,自己也會拿一些項目,然后通過系統性技術去建立示范。
環保產業“四部曲”
“‘水十條’首先要求的是消除黑臭水體,這一波行情可以持續到2020年,大量的工程會在這個階段完成。‘消黑’之后是‘消劣’,到那時才是真正的環保公司、技術型公司登場的時候。”趙笠均表示。
在他看來,現在還是環保市場的初期,下一階段開始有淘汰,工程施治階段完成后,那些不擅長運營的大企業可能會通過資產證券化或并購重組等方式逐漸退出市場,交由一些專業的公司來運營。
第三階段則是環保大企業之間的并購整合,行業秩序會逐漸得到規范。到了第四階段,大規模的行業并購整合基本完成,每個細分領域只剩下5-7家“寡頭”壟斷,他們都有不同的定位,競爭不像之前那么慘烈,這時候環境治理才會進入到更精細化、健康有序的階段。
“國家發改委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50家以上產值過百億的環保企業,這些企業將成為未來市場整合的核心力量。到那時如果還沒做起來的企業,再想做起來也不容易了。”趙笠均說,“到2020年以前,大家還都是在野蠻成長,希望能夠奠定在市場中的重要競爭地位。”
到了2030年,中國可能會出現千億級收入的環保公司,不光是在規模上,還要有研發和技術實力,能夠輸出管理和文化,到世界各地去擴張并購。
“現在我們的市場下來得太快了,不用那么精細地去提升技術,企業也能有機會,所以大家對技術還不夠重視,可下一步就要靠技術進步來驅動整個產業的發展了。”趙笠均說。
他預測,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轉型升級,污染源會逐漸減少,同時隨著環境成本的提高,那些高能耗、高污染、附加值低的產業也會轉移到環境成本更低的國家去,屆時環保產業將更多地向源頭解決、清潔生產、資源循環利用等方向發展。
從屠宰廢水到煤化工廢水,再到市政污水,博天環境的每一次轉型似乎都踩準了“步點”。2014年,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集團董事長趙笠均判斷,未來環評制度一定會迎來改革,排污許可證制度將是方向,這就需要第三方機構來做監測檢測,據此博天環境布局了搏慧科技。事實證明,2015年時任環保部長陳吉寧上臺后,第一個改革目標就是環評機構脫鉤。到了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開始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新型環境管理制度體系。
“我們總是努力試圖前瞻性地做出判斷,我認為環保產業現在比拼資本、比拼工程只是階段性的,未來更多的將是源頭減排,綠色生產、綠色消費會成為主流。”趙笠均說,“所以博天希望成為一個‘水島’,參與到客戶供水、排水的整個環節中去。”
環境問題沒必要“恐慌”
“從我們產業的角度,對污染問題不像民眾那么恐慌,因為我們感受這些問題都在持續地解決。”趙笠均說。
他表示,現在民眾最擔心的污染問題是大氣,例如最新爆出的臭氧污染,實際上這個問題存續已經很久了,只不過民眾以前不知道,大氣環境檢測每年不達標天數最多的就是臭氧,而不是PM2.5。
“大氣問題的根源主要還在產業結構,只要產業結構調整了,能源結構升級了,再輔之以一些施治,就能比較快地解決。因為大氣沒有存量的問題,一陣風就刮沒了。”他說。
水的問題則更加復雜,不光有地表水污染,還有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其實也是水污染帶來的。在這方面,中國污水處理能力的提升速度也超過了城鎮化和人口增長速度,總的來說也是在進步。
此外,趙笠均認為在環境管理方面也在逐步改善。一是政策趨嚴,只要排放不達標,就會“真處罰”;二是從“政府管”變成了“企業管”,更加規范了;三是環境技術也在進步和提升,如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等。
“過去更多的是點源治理,如城市污水處理;現在則是系統施治,如河道流域治理。項目規模越來越大,要求解決的問題也跟以前不一樣,以前光施治就行,現在則是效果付費,治理過程更加復雜,對環境的改善效果也明顯加速。”趙笠均說,“我們在海南做的河道流域治理項目,連源頭的工業點源、城鎮污水,以及養殖場、化肥農藥等的排放都考慮進去了,非常系統。”
“博天做了22年環境治理,如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過去,政府可能把污水處理費支付放在最不重要的角度考慮,現在則放在比較優先的方面。民眾的重視程度也不一樣了,以前只是關心‘看得見的’污染,現在連臭氧這種‘看不見的’也開始關心了。”他表示,這都是從產業角度感受到的變化。
與“大塊頭”合作
在趙笠均看來,現在整個環保產業還處于“無序經營”的階段,原有企業已經不少,又不斷地有新進入者。
趙笠均說同時指出:“現在這些PPP項目普遍都沒有進入運營期,只有到了運營的時候才會顯現出問題,如斷面質量考核是否能夠達標?因為匯入河道的問題很復雜,這方面那些工程公司并不是很有經驗,到那時,一些企業就會面臨問題。”現階段的項目大多是河道清淤等工程類施治,對環保施治的要求不高,反而是那些工程公司的特長。
他表示,現在很多的PPP項目都是“毒資產”,企業低價競標,又沒有引入真正的專業化公司運營,早晚有一天問題會爆發,到時候“誰有解毒良藥,誰就會占盡先機”。
“要么是政府調價,要么是資產跌價,資產跌價后那些專業公司就可以去接盤,用跌價以后的資產價值來運營,這個帳是可以算贏的。”趙笠均說。
如今,新進入者很多都是“塊頭很大”的央企。
這是因為,現階段環保產業的機會更符合央企的優勢。如河道PPP項目,首先要在城市里作業,這正是那些大型工程公司的主戰場,而環保企業過去都是些點源治理,如建設運營污水處理廠等;其次,PPP項目規模都比較大,需要資本的力量,而環保公司資產規模大多有限。
因此,博天環境現階段的策略就是跟央企合作,自己也會拿一些項目,然后通過系統性技術去建立示范。
環保產業“四部曲”
“‘水十條’首先要求的是消除黑臭水體,這一波行情可以持續到2020年,大量的工程會在這個階段完成。‘消黑’之后是‘消劣’,到那時才是真正的環保公司、技術型公司登場的時候。”趙笠均表示。
在他看來,現在還是環保市場的初期,下一階段開始有淘汰,工程施治階段完成后,那些不擅長運營的大企業可能會通過資產證券化或并購重組等方式逐漸退出市場,交由一些專業的公司來運營。
第三階段則是環保大企業之間的并購整合,行業秩序會逐漸得到規范。到了第四階段,大規模的行業并購整合基本完成,每個細分領域只剩下5-7家“寡頭”壟斷,他們都有不同的定位,競爭不像之前那么慘烈,這時候環境治理才會進入到更精細化、健康有序的階段。
“國家發改委提出,到2020年要培育50家以上產值過百億的環保企業,這些企業將成為未來市場整合的核心力量。到那時如果還沒做起來的企業,再想做起來也不容易了。”趙笠均說,“到2020年以前,大家還都是在野蠻成長,希望能夠奠定在市場中的重要競爭地位。”
到了2030年,中國可能會出現千億級收入的環保公司,不光是在規模上,還要有研發和技術實力,能夠輸出管理和文化,到世界各地去擴張并購。
“現在我們的市場下來得太快了,不用那么精細地去提升技術,企業也能有機會,所以大家對技術還不夠重視,可下一步就要靠技術進步來驅動整個產業的發展了。”趙笠均說。
他預測,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推進,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轉型升級,污染源會逐漸減少,同時隨著環境成本的提高,那些高能耗、高污染、附加值低的產業也會轉移到環境成本更低的國家去,屆時環保產業將更多地向源頭解決、清潔生產、資源循環利用等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