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初,因金融危機導致出口銳降,國內光伏生產企業普遍悲慘,產能嚴重過剩,甚至有企業擔心我國光伏產業"崩盤"。但隨著歐美太陽能市場復蘇,情況開始好轉。最近一個月來,美國千萬太陽能屋頂計劃,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太陽能市場的德國,需求也大增。此外,我國開始啟動光伏內需市場,國家能源局最新確定的光伏發展目標,到2015年達到5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到2020年則達到2000萬千瓦,達到今年的10倍。
受上述因素帶動,我國光伏組件生產開始新一輪的產能大擴張。近日,橫店東磁、佛塑股份、三安光電等光伏生產企業相繼公布擴產計劃。此外,中國最大、世界第三大多晶硅制造商保利協鑫于7月29日宣布將額外投資3億美元,興建位于江蘇產能約1000兆瓦的硅片設施。建成后,其硅片總產能將提升至3000兆瓦,成為全球最大的硅片生產商。廣東東莞市政府則全力支持,打造光伏產業基地。
然而,在熱鬧火爆的背后,我國光伏產業問題重重。產能擴張后,怎樣防止更大的崩盤危險?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告訴南都記者,我國光伏產業中,除極少數做光伏發電的企業及光伏電站外,大部分是生產光伏元件的企業。國外購買這些光伏元件,來吸收太陽能發電。不過,我國企業生產的光伏元件,跟國外光伏產業相比,較為低端,相當于汽車的零部件。
不僅處于光伏產業鏈較低位置,我國光伏生產企業兩頭在外,污染也重。教育部科技委主任、清華大學教授倪維斗告訴南都記者,光伏產業尤其是多晶硅高能耗、高污染、高利潤。他分析,制造多晶硅時要大量用電,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很大。廣州泰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何平接受南都記者采訪表示,目前高品質的多晶硅還需從國外進口,價格也不低。
但作為新能源企業,光伏企業可享受政府補貼。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林伯強對南都記者直言,目前我國光伏企業大多吃國家補貼,而國家為了發展新能源產業,為此不惜投入。此外,地方政府為了拉動經濟,紛紛支持相關項目上馬,銀行亦給予貸款。
至于產能是否過剩,林伯強表示,低端重復的過多,有技術優勢的又匱乏。他分析,國外光伏企業的技術比國內先進,且防范很嚴,有技術壁壘。雖然我國光伏產業問題重重,但現在處于起步階段,仍要鼓勵發展。但同時也要加大投入,突破技術,不應滿足于低端制造,而應積極研發核心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