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更多考慮的,是如何把綠色發展作為發展新動力。
“生態環境保護不是錦上添花,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這是亡羊補牢,再不補的話就要出大問題。”
這是歷史性的一刻,在中國,“生態文明”第一次被寫入憲法。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將憲法第八十九條“國務院行使下列職權”中第六項“(六)領導和管理經濟工作和城鄉建設”修改為“(六)領導和管理經濟工作和城鄉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第一次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從國家層面上,生態環保領域的重磅動作早已有所醞釀。在國家行政學院生態文明中心主任張孝德看來,黨的十八大便在戰略層面完成了生態環保工作的規劃,最近五年的工作實際上是在推進、落實這一制度設計。
新成立的生態環境部,無疑是落實這一制度設計的最新一步。
這也是擺脫以往既有體制“九龍治水”窠臼的第一步。首位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職責交叉重,監管者和所有者沒有很好區分”,是當下兩個突出的問題。“生態文明”入憲,把解決問題的層次上升到了全局性的高度。
一切已迫在眉睫。現在早已過了討論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是否矛盾的階段,國家更多考慮的,是如何把綠色發展作為發展新動力,“環境保護本身也是一種產業。”張孝德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生態環境保護不是錦上添花,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這是亡羊補牢,再不補的話就要出大問題。”
告別“九龍治水”
一個兩棲動物歸誰管的著名例子,常常被用來形容當下生態環保工作的困境。
2017年1月1日起,新野生動物保護法開始施行,其中第七條規定,國務院林業、漁業主管部門分別主管全國陸生、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一只蛤蟆跳進水里,歸農業部管,蹦到岸上就歸林業局管。我種牡丹歸林業局管,改種芍藥就得歸農業部了,因為一個是草本,一個是木本。”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有時候幾個部門開會,還沒講完大家就‘打起來了’,互相質問‘你的手怎么伸到我們部門來了?’”
兩棲動物歸誰管?這一次,憲法從根本大法的高度,給出了法律依據。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幾乎匯集了過去由多個部門分割的各種權力,——環境保護部的職責,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和減排的職責,國土資源部監督防止地下水污染的職責,水利部編制水功能區劃、排污口設置管理、流域水環境保護的職責……諸多過去需要多部門協同的職能,被統一納入到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實現了統一管理。
“這不只是機構擴權的問題,這是一種職能整合。”張孝德解釋,生態文明建設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多個方面,新設立的生態環境部和自然資源部把過去分散在多少部門的職能整合了起來。
此前,大家遇到問題大多是利用行政力量,解決一些應急事項,而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此種做法并不適合。“原先都是九龍治水,管一件事,上面幾十個部門。現在有關生態環境建設的所有職能,都整合到生態環境部。”張孝德進一步解釋。
他分析,未來的工作重點可能有二:一是做減法,以職能整合的方式,把環境保護、污染治理在技術層面得以提升;其次則是做加法,發展綠色消費、綠色經濟。
綠色發展是經濟發展新動力
生態文明不能僅停留在種種草種種樹層面,而是應該當成綠色經濟增長點,“環境保護本身也是一種產業。”張孝德呼吁。
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浙江湖州安吉,做加法的綠色經濟,已成為全國的樣板。
以白茶聞名的安吉,在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是浙江省的貧困縣。急于摘掉貧困帽子的安吉,一度想大力發展工業,炸山開礦,賣礦石、造水泥,得天獨厚的種茶環境被爆破得滿目瘡痍。
在當時看來,種茶屬于第一產業,經濟效益不能與工業相提并論。這種局面在1998年前后得到有效遏制,全縣共投入八千多萬元,對74家水污染企業進行強制治理,關閉33家污染企業,243家礦山企業整治后只剩下達標的17家。
經過多年發展,白茶成了安吉的招牌。2016年,安吉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0.31億元,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經濟總量增速快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安吉差不多是零工業,說明農業搞好了,效益不比工業差。”張孝德說,與環境保護有矛盾的經濟增長沒有意義,屬于黑色GDP。我們未來考慮的問題是,如何把綠色發展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改革的新動能來思考。
像安吉白茶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張孝德舉例說,青海原有的土地種糧食不行,但種甘草和枸杞卻是優質產品;格爾木是發展光伏發電最好的地方,恰恰有發展獨特綠色產業的優勢。
“就算是石料廠,也可以搞綠色產業發展。”他介紹說,湖州一個石料廠通過二十多項專利,完全可以進行無污染開發。
“生態環境保護不是錦上添花,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這是亡羊補牢,再不補的話就要出大問題。”
這是歷史性的一刻,在中國,“生態文明”第一次被寫入憲法。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將憲法第八十九條“國務院行使下列職權”中第六項“(六)領導和管理經濟工作和城鄉建設”修改為“(六)領導和管理經濟工作和城鄉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第一次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從國家層面上,生態環保領域的重磅動作早已有所醞釀。在國家行政學院生態文明中心主任張孝德看來,黨的十八大便在戰略層面完成了生態環保工作的規劃,最近五年的工作實際上是在推進、落實這一制度設計。
新成立的生態環境部,無疑是落實這一制度設計的最新一步。
這也是擺脫以往既有體制“九龍治水”窠臼的第一步。首位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職責交叉重,監管者和所有者沒有很好區分”,是當下兩個突出的問題。“生態文明”入憲,把解決問題的層次上升到了全局性的高度。
一切已迫在眉睫。現在早已過了討論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是否矛盾的階段,國家更多考慮的,是如何把綠色發展作為發展新動力,“環境保護本身也是一種產業。”張孝德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生態環境保護不是錦上添花,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這是亡羊補牢,再不補的話就要出大問題。”
告別“九龍治水”
一個兩棲動物歸誰管的著名例子,常常被用來形容當下生態環保工作的困境。
2017年1月1日起,新野生動物保護法開始施行,其中第七條規定,國務院林業、漁業主管部門分別主管全國陸生、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工作。“一只蛤蟆跳進水里,歸農業部管,蹦到岸上就歸林業局管。我種牡丹歸林業局管,改種芍藥就得歸農業部了,因為一個是草本,一個是木本。”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有時候幾個部門開會,還沒講完大家就‘打起來了’,互相質問‘你的手怎么伸到我們部門來了?’”
兩棲動物歸誰管?這一次,憲法從根本大法的高度,給出了法律依據。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幾乎匯集了過去由多個部門分割的各種權力,——環境保護部的職責,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和減排的職責,國土資源部監督防止地下水污染的職責,水利部編制水功能區劃、排污口設置管理、流域水環境保護的職責……諸多過去需要多部門協同的職能,被統一納入到新組建的生態環境部,實現了統一管理。
“這不只是機構擴權的問題,這是一種職能整合。”張孝德解釋,生態文明建設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多個方面,新設立的生態環境部和自然資源部把過去分散在多少部門的職能整合了起來。
此前,大家遇到問題大多是利用行政力量,解決一些應急事項,而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此種做法并不適合。“原先都是九龍治水,管一件事,上面幾十個部門。現在有關生態環境建設的所有職能,都整合到生態環境部。”張孝德進一步解釋。
他分析,未來的工作重點可能有二:一是做減法,以職能整合的方式,把環境保護、污染治理在技術層面得以提升;其次則是做加法,發展綠色消費、綠色經濟。
綠色發展是經濟發展新動力
生態文明不能僅停留在種種草種種樹層面,而是應該當成綠色經濟增長點,“環境保護本身也是一種產業。”張孝德呼吁。
在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浙江湖州安吉,做加法的綠色經濟,已成為全國的樣板。
以白茶聞名的安吉,在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是浙江省的貧困縣。急于摘掉貧困帽子的安吉,一度想大力發展工業,炸山開礦,賣礦石、造水泥,得天獨厚的種茶環境被爆破得滿目瘡痍。
在當時看來,種茶屬于第一產業,經濟效益不能與工業相提并論。這種局面在1998年前后得到有效遏制,全縣共投入八千多萬元,對74家水污染企業進行強制治理,關閉33家污染企業,243家礦山企業整治后只剩下達標的17家。
經過多年發展,白茶成了安吉的招牌。2016年,安吉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30.31億元,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經濟總量增速快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
“安吉差不多是零工業,說明農業搞好了,效益不比工業差。”張孝德說,與環境保護有矛盾的經濟增長沒有意義,屬于黑色GDP。我們未來考慮的問題是,如何把綠色發展作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改革的新動能來思考。
像安吉白茶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張孝德舉例說,青海原有的土地種糧食不行,但種甘草和枸杞卻是優質產品;格爾木是發展光伏發電最好的地方,恰恰有發展獨特綠色產業的優勢。
“就算是石料廠,也可以搞綠色產業發展。”他介紹說,湖州一個石料廠通過二十多項專利,完全可以進行無污染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