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游覽三峽壩區(qū) 多了一個巨型珍稀植物園
走近自然
7月24日,驕陽似火,行走在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的苗圃基地,滿目蔥籠,儼然步入了一個大型的珍稀植物“博物館”。
未來3到5年,三峽壩區(qū)12.8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將用培育的珍稀特有植物,逐步替換現(xiàn)有的普通綠化植物。“到時候,來三峽參觀的游客,不僅可以參觀三峽工程,還可以參觀一個生態(tài)優(yōu)美、景色宜人的珍稀植物園。”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黃桂云向科技日報記者描繪三峽壩區(qū)的美麗圖景。
按照“生境相似性”遷地保護
三峽地區(qū)素有長江流域“綠色寶庫”“物種基因庫”之稱,擁有大量的珍稀和特有植物。
為了挽救這些瀕危物種,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于2007年成立了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前身為三峽苗圃研究中心),投入上億元建設育苗蔭棚、智能化日光玻璃溫室、智能化PC陽光板大棚等一應俱全。科研樓里,光照培養(yǎng)室、恒溫恒濕光照培養(yǎng)箱、植物病毒檢測儀等科研設備同樣應有盡有。
為了保證引種的珍稀植物在“新家”中能夠更好地生長,中心按照“生境相似性”原理,對光、熱、水、氣以及土壤等條件進行全方位控制,同時,中心還通過搭建遮蔭網、安裝迷霧系統(tǒng)、打透氣孔等方式,為植物營造適宜生長的“小環(huán)境”。
如今這里已經成為珍稀植物的“聚集地”,遷地保護庫區(qū)植物已達436種,共1.8萬余株。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9種,二級52種,重點保護植物8種。成功繁育完全淹沒在江底的兩種三峽珍稀特有植物——疏花水柏枝和荷葉鐵線蕨共2.2萬株。
經過多年馴化、種植,這些植物已基本適應本地生長環(huán)境,移植后的三峽特有珍稀植物成活率高達90%以上。
特有植物組培取得階段性成果
三峽庫區(qū)珍稀植物分布分散,一次野外調查3到5個月是尋常事;為準確捕捉珍稀植物生長過程中的形態(tài)變化特征,通宵達旦也是家常便飯。
在對“植物界大熊貓”珙桐進行的一次發(fā)芽實驗中,研究所幾位工程師顧不上休息,“接力”觀察記錄。經過鍥而不舍的努力,在低海拔地區(qū),珙桐實現(xiàn)開花結果。
在珍稀植物種質資源庫,成片的疏花水柏枝在這里生長,此前有專家曾斷言,它們將在三峽水庫建成蓄水后滅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從秭歸成功引種繁育了1000多株疏花水柏枝,目前正在對其進行科學研究,有望廣泛應用于庫區(qū)消落帶的治理。研究所培養(yǎng)室內,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伯樂樹、荷葉鐵線蕨等正在生長。
在做好物種保護的同時,科研人員還積極開展珍稀植物組培研究,通過“植物克隆”的方式,將珍貴而優(yōu)良的物種保存起來。截至目前,科研人員對珙桐、紅豆杉等二十多個珍貴物種開展了研究,并取得突破性成果。
保護品種將擴大到1000種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來實地考察后,對研究所開展引種以及實驗室組培工作,最大限度地保護庫區(qū)生物多樣性及保護珍稀、特有植物所取得的成果予以高度評價。
黃桂云告訴記者,植物保護不僅僅是綠化的概念,保護物種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其關鍵。就如動物的食物鏈一樣,一個物種缺失,會嚴重影響到其它動物。植物不同物種之間也存在寄生和共生的關系,一個植物物種滅絕,也會對其他植物物種產生影響,甚至發(fā)生鏈式滅絕反應。若是放任這種情況發(fā)展,最終大部分甚至全部植物都會受到威脅,從而又影響到動物的食物鏈,造成物種大滅絕。
“據(jù)權威調查研究,三峽重慶至宜昌共有珍稀植物1200余種,我們的計劃是把引種繁育的范圍擴大到整個三峽地區(qū)。”黃桂云說。到“十三五”末,研究所將把保護品種擴大到1000種。未來三到五年,培育的珍稀特有植物,將逐步替換現(xiàn)有普通綠化植物,將三峽壩區(qū)打造成一個龐大的珍稀植物園。(劉志偉)
走近自然
7月24日,驕陽似火,行走在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的苗圃基地,滿目蔥籠,儼然步入了一個大型的珍稀植物“博物館”。
未來3到5年,三峽壩區(qū)12.8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將用培育的珍稀特有植物,逐步替換現(xiàn)有的普通綠化植物。“到時候,來三峽參觀的游客,不僅可以參觀三峽工程,還可以參觀一個生態(tài)優(yōu)美、景色宜人的珍稀植物園。”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黃桂云向科技日報記者描繪三峽壩區(qū)的美麗圖景。
按照“生境相似性”遷地保護
三峽地區(qū)素有長江流域“綠色寶庫”“物種基因庫”之稱,擁有大量的珍稀和特有植物。
為了挽救這些瀕危物種,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于2007年成立了長江珍稀植物研究所(前身為三峽苗圃研究中心),投入上億元建設育苗蔭棚、智能化日光玻璃溫室、智能化PC陽光板大棚等一應俱全。科研樓里,光照培養(yǎng)室、恒溫恒濕光照培養(yǎng)箱、植物病毒檢測儀等科研設備同樣應有盡有。
為了保證引種的珍稀植物在“新家”中能夠更好地生長,中心按照“生境相似性”原理,對光、熱、水、氣以及土壤等條件進行全方位控制,同時,中心還通過搭建遮蔭網、安裝迷霧系統(tǒng)、打透氣孔等方式,為植物營造適宜生長的“小環(huán)境”。
如今這里已經成為珍稀植物的“聚集地”,遷地保護庫區(qū)植物已達436種,共1.8萬余株。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9種,二級52種,重點保護植物8種。成功繁育完全淹沒在江底的兩種三峽珍稀特有植物——疏花水柏枝和荷葉鐵線蕨共2.2萬株。
經過多年馴化、種植,這些植物已基本適應本地生長環(huán)境,移植后的三峽特有珍稀植物成活率高達90%以上。
特有植物組培取得階段性成果
三峽庫區(qū)珍稀植物分布分散,一次野外調查3到5個月是尋常事;為準確捕捉珍稀植物生長過程中的形態(tài)變化特征,通宵達旦也是家常便飯。
在對“植物界大熊貓”珙桐進行的一次發(fā)芽實驗中,研究所幾位工程師顧不上休息,“接力”觀察記錄。經過鍥而不舍的努力,在低海拔地區(qū),珙桐實現(xiàn)開花結果。
在珍稀植物種質資源庫,成片的疏花水柏枝在這里生長,此前有專家曾斷言,它們將在三峽水庫建成蓄水后滅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從秭歸成功引種繁育了1000多株疏花水柏枝,目前正在對其進行科學研究,有望廣泛應用于庫區(qū)消落帶的治理。研究所培養(yǎng)室內,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紅豆杉、伯樂樹、荷葉鐵線蕨等正在生長。
在做好物種保護的同時,科研人員還積極開展珍稀植物組培研究,通過“植物克隆”的方式,將珍貴而優(yōu)良的物種保存起來。截至目前,科研人員對珙桐、紅豆杉等二十多個珍貴物種開展了研究,并取得突破性成果。
保護品種將擴大到1000種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國舫來實地考察后,對研究所開展引種以及實驗室組培工作,最大限度地保護庫區(qū)生物多樣性及保護珍稀、特有植物所取得的成果予以高度評價。
黃桂云告訴記者,植物保護不僅僅是綠化的概念,保護物種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其關鍵。就如動物的食物鏈一樣,一個物種缺失,會嚴重影響到其它動物。植物不同物種之間也存在寄生和共生的關系,一個植物物種滅絕,也會對其他植物物種產生影響,甚至發(fā)生鏈式滅絕反應。若是放任這種情況發(fā)展,最終大部分甚至全部植物都會受到威脅,從而又影響到動物的食物鏈,造成物種大滅絕。
“據(jù)權威調查研究,三峽重慶至宜昌共有珍稀植物1200余種,我們的計劃是把引種繁育的范圍擴大到整個三峽地區(qū)。”黃桂云說。到“十三五”末,研究所將把保護品種擴大到1000種。未來三到五年,培育的珍稀特有植物,將逐步替換現(xiàn)有普通綠化植物,將三峽壩區(qū)打造成一個龐大的珍稀植物園。(劉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