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是全球具有戰略性和先導性的新興產業,代表著未來技術變革和能源發展的方向,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培育發展新動能的重要領域,是解決能源資源短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途徑。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對提升我省產業核心競爭力,搶占未來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加快推進新舊動能轉換以及調整優化能源結構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綠色低碳發展理念,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重大決策部署,科學推進全省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有效激發能源領域“新動能”,根據《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等,制定《山東省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8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內容包括發展基礎、發展形勢、發展思路原則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5個部分,涵蓋新能源汽車、核電、智能電網及儲能、熱泵、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氫能、可燃冰、海洋能等領域。
《規劃》基準年為2017年。
一、發展基礎
(一)發展現狀。
1.新能源裝備。我省新能源裝備產業起步較早,產業體系比較完備,綜合實力不斷提升,發展勢頭良好。2017年,全省新能源產業增加值達到1100億元左右。太陽能光熱產業穩居全國首位,形成了濟南、德州、東營等各具特色的太陽能產業集聚區。依托國家級核電產業技術創新平臺、海陽核電項目建設,煙臺已初步建立了集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于一體的核電產業體系,擁有萊山、海陽兩個省級核電工業園區和30多家核電裝備制造及配套企業,占全省核電裝備產值90%的市場份額。地熱能及空氣能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省內具有一定規模的地源熱泵、空氣源熱泵生產企業100余家,熱泵系統集成企業300余家,具有良好的產業、技術支撐。智能電網產業發展基礎較好,全省中小型變壓器產量居全國首位,擁有一批國內先進企業,初步形成了以輸變電設備、配電自動化裝置和電網“互聯網+”等為特色的智能電網產業格局。新能源汽車生產規模穩步增長,2017年,全省共生產新能源汽車14.05萬輛,占全國的18%左右,成為新能源汽車生產大省。
2.新能源應用。近年來,圍繞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減少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耗、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我省加快推進新能源開發利用,推廣應用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成為全省能源行業發展的突出亮點。截至2017年年底,全省全口徑新能源開發利用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4.3%。新能源發電呈現跨越式發展,發電裝機容量達2437萬千瓦,占全省電力總裝機的19.4%。其中,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均突破千萬千瓦級,分別達到1061萬千瓦、1052萬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居全國首位,達到216萬千瓦;海陽核電一期工程、榮成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建設有序推進。新能源其他領域綜合利用也實現新突破,太陽能光熱產品集熱面積保有量約1.2億平方米,占全國的30%左右;地熱供暖面積4000萬平方米,淺層地熱能利用居全國首位;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年利用量約50萬噸;車用乙醇汽油年試點推廣量約120萬噸。新能源汽車推廣快速增長,累計保有量14.6萬輛,充電基礎設施保有量2.2萬個,均居全國前列。
3.新能源技術。順應全球能源技術革命發展趨勢,我省在核能、智能電網等重點領域技術實現突破,氫能源、海洋能等前瞻性技術穩步推進,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行業創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創新平臺逐步建成,新能源領域的科技創新支撐能力顯著增強。截至2017年年底,我省新能源領域共擁有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22個、省級工程實驗室3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5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8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7個。核電防火保護產品“電纜及電纜橋架防火包覆裝置”與“非能動實體防火保護結構”填補國內技術空白。核電島內電纜生產獲得許可,打破國外該技術壟斷。煙臺“國家級核電產業技術創新平臺”是國內唯一集核電技術研發與產業化于一體的國家級創新平臺。可燃冰勘察開采技術、裝備實現歷史性突破,自主設計制造全球最先進的超水深、雙鉆塔半潛式可燃冰鉆井平臺,安裝工藝、焊接工藝世界領先;在水合物微觀測試技術、仿真模擬實驗研究等方面居全國前列,為我國首次可燃冰成功試采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和技術支撐。深海鉆探隔水管打破了國外供應商對深海鉆采核心部件的壟斷。電動汽車充電群管群控、微網控制與電網互動技術等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4.新模式、新業態。新能源產業和互聯網、先進信息技術加速融合,新能源領域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光伏+漁業”“光伏+生態農業”“光伏+采煤塌陷地治理”等呈現規模化發展態勢。全國首創的“光伏+生態農業”綜合利用發展模式已在全國復制推廣,全球首條高速光伏路面示范項目在濟南建成,實現交通運輸行業與新能源產業的深度融合。新能源汽車共享業務開始布局,推動傳統租賃模式向智能化、綠色化、信息化轉變。以智慧車聯網為核心,以充電服務、汽車服務和綜合能源服務為重點,打造了“互聯網+智慧出行”生態體系、“互聯網+充電樁+新能源汽車”新模式,實現了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的全程監控、大數據分析和運營。建成覆蓋全省的光纖主干網,220千伏及以下變電站全部實現無人值班,初步形成了“互聯網+電網”發展格局。青島中德生態園等5個項目納入國家新能源微電網示范,探索電力能源服務的新型商業運營模式和新業態,推動更加具有活力的電力市場化創新發展。
(二)呈現特點。近年來我省新能源應用和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產業發展起步早,但規模總量偏小。我省新能源發展起步較早,太陽能光熱產業率先在全國形成規模,曾占據半壁江山,但競爭優勢逐步減弱;生物質能、熱泵等最先實現產業化,但行業地位低、影響力弱;新能源汽車發展較早,但創新能力不強,產業規模不大,乘用車自主品牌缺失。1986年,威海榮成建成了全國第一個風電場,2006年,菏澤單縣建成全國第一個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目前,由于缺乏可供規模化開發的水電,核電項目也尚在建設,全省全口徑新能源開發利用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僅為5.5%,低于全國8.7個百分點;新能源產業增加值僅占全省GDP的1.5%,遠低于江蘇、浙江等先進省份的發展水平。
二是新能源應用發展快,但對產業帶動作用弱。我省新能源開發應用快速推進,“十二五”以來,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年均分別增長33.8%、146.5%、31.9%。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太陽能光熱產品集熱面積保有量、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一直保持全國領先地位,2017年,我省光伏發電裝機容量也躍居全國首位,風電裝機容量進入全國前五位。但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規模不大,發展速度不快,應用與產業融合度低,產業支撐能力較弱,不能有效滿足新能源應用快速增長的需求。
三是企業數量多,但龍頭企業少。我省新能源領域企業總量達2400余家,但是大部分企業規模較小,龍頭骨干企業不多,帶動作用不強,產業集聚效應不夠顯著。2017年,無一家新能源企業入圍山東百強企業,產值過百億的新能源企業僅有2家。江蘇省僅光伏產業產值超過百億元的已達6家,南京市智能電網產業在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70%。
四是產業門類齊全,但核心競爭力不足。我省已初步形成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等門類比較齊全的新能源產業發展體系,但新能源科技創新投入不足,自主創新技術薄弱,導致產業發展層次不高、核心競爭力不強,缺乏制造關鍵核心新能源裝備的龍頭企業,缺少具有國際國內影響力的知名品牌,產業產品配套協作能力不強,以基地或集聚區建設為載體的發展格局尚未形成,新能源產業總體上全而不優、多而不強。
二、發展形勢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孕育、集聚迸發,新能源領域技術創新層出不窮,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我省新能源產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必須統籌全局,把握機遇,因勢利導,集中力量實現跨越式發展。
從國際看,以新能源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重大顛覆性創新不時出現,新能源汽車、頁巖氣等關鍵技術不斷突破,分布式能源、能源互聯網等領域蓬勃興起;新能源技術與新一代信息技術、互聯網、大數據等相互滲透、不斷融合,各主要國家紛紛將新能源作為科技創新的戰略制高點和產業轉型發展的先手棋。同時,在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歐盟、日本、北美等主要發達國家紛紛更新和制定新能源發展戰略,能源加速向清潔化、低碳化新能源時代邁進。
從國內看,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大深刻闡明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壯大清潔能源產業”納入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篇章,為加快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培育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指明了方向。順應全球能源清潔低碳發展的大趨勢,我國加快實施油氣替代煤炭、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雙替代戰略”,明確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20%左右”,使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成為能源增量的主要力量。
從省內看,我省能源消費總量大,煤炭消費占比高,減少煤炭消費、加快能源結構優化調整壓力巨大。《山東省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已明確提出“到2030年,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費提高到18%左右”。同時,我省資源型、重化型產業結構突出,提升產業層次、優化產業結構、實現轉型升級的任務十分艱巨。《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將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納入十強產業,為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決策部署,依托既有產業基礎,抓住重點、突出特色,明確主攻方向,集中優勢資源,實現快速高效發展。
三、發展思路、原則和目標
(一)發展思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決策部署,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核心,堅持綠色低碳發展方針,轉變發展方式,強化技術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積極推動新能源產業多元化、規模化、高質量發展,打造一批國內領先、在國際有影響力的產業集聚區和特色產業集群,逐步實現由“山東制造”向“山東智造”“山東創造”轉變,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強有力支撐。
(二)發展原則。
統籌規劃,協調發展。統籌規劃新能源產業發展與經濟社會轉型、能源總體布局、生態環境保護以及新型城鎮化建設,堅持規劃引導、科學推進,注重規劃統籌協調發展,注重開發利用與產業提升、技術進步協調發展。統籌陸地和海洋經濟協調發展,拓展成長空間,形成自身發展新優勢與周邊協同互動新格局。
突出重點,優質發展。緊跟國內外新能源發展趨勢,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核電、智能電網及儲能等重點領域發展,依托項目拉動和產業帶動,大力提升新能源產業發展層次,壯大產業規模,促進新能源產業優質高效發展。
因地制宜,集聚發展。依據我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結合各市發展定位,明確各市新能源產業發展方向,培育壯大龍頭骨干企業,加強產業上下游協作,延伸產業鏈條。創新管理運營機制,推動“筑巢引新鳳”“無中生有”,培育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打造若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聚區和特色產業基地。
科技引領,創新發展。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山東特色,積極學習國內外相關領域的新理論、新技術,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不斷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健全完善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技術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提高新能源市場競爭力,促進產業升級壯大。
(三)發展目標。未來5-10年,建成以創新引領、智能高效、龍頭帶動、集群發展為核心特征的新能源裝備制造體系,形成一批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知名企業和品牌;逐步構筑以綠色低碳、節能高效、多元互補、智慧互聯為主要特征的能源消費體系,新能源消費比重顯著提高,新能源供應基本滿足未來能源消費增量需求;力爭把新能源產業發展打造成為我省重要支柱產業,有效促進我省能源結構轉型與綠色低碳發展。
新能源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到2022年,全省新能源產業總產值力爭達到7000億元,產業增加值力爭達到2400億元。到2028年,新能源產業總產值、增加值力爭分別達到12000億元和4000億元,成為全省新的重要支柱產業。
新能源應用規模不斷提高。到2022年,全省全口徑新能源開發利用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至9%左右,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4400萬千瓦左右,占省內電力裝機的30%左右。到2028年,全省全口徑新能源開發利用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力爭提高至15%左右,新能源發電裝機達到7500萬千瓦左右,占省內電力裝機的40%左右。
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到2022年,新能源產業技術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3%以上,重點骨干企業技術研發投入占比達到5%左右;到2028年,全省新能源產業技術研發投入占比提高到5%以上,形成一批國內領先、國際有影響力的自主技術、產品和品牌。
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大幅提升。到2022年,打造5個年產值過千億元、在全國競爭優勢突出的特色產業集群,培育10家產值過百億的全國知名的龍頭骨干企業,帶動培育一批專、精、特、新的配套企業。到2028年,新能源裝備大企業群體進一步壯大,區域特色和優勢更加突出,實現由新能源產業大省到新能源產業強省的轉變。
為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綠色低碳發展理念,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重大決策部署,科學推進全省新能源產業快速發展,有效激發能源領域“新動能”,根據《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建設總體方案》《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戰略(2016-2030)》等,制定《山東省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8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內容包括發展基礎、發展形勢、發展思路原則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5個部分,涵蓋新能源汽車、核電、智能電網及儲能、熱泵、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氫能、可燃冰、海洋能等領域。
《規劃》基準年為2017年。
一、發展基礎
(一)發展現狀。
1.新能源裝備。我省新能源裝備產業起步較早,產業體系比較完備,綜合實力不斷提升,發展勢頭良好。2017年,全省新能源產業增加值達到1100億元左右。太陽能光熱產業穩居全國首位,形成了濟南、德州、東營等各具特色的太陽能產業集聚區。依托國家級核電產業技術創新平臺、海陽核電項目建設,煙臺已初步建立了集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于一體的核電產業體系,擁有萊山、海陽兩個省級核電工業園區和30多家核電裝備制造及配套企業,占全省核電裝備產值90%的市場份額。地熱能及空氣能裝備制造業快速發展,省內具有一定規模的地源熱泵、空氣源熱泵生產企業100余家,熱泵系統集成企業300余家,具有良好的產業、技術支撐。智能電網產業發展基礎較好,全省中小型變壓器產量居全國首位,擁有一批國內先進企業,初步形成了以輸變電設備、配電自動化裝置和電網“互聯網+”等為特色的智能電網產業格局。新能源汽車生產規模穩步增長,2017年,全省共生產新能源汽車14.05萬輛,占全國的18%左右,成為新能源汽車生產大省。
2.新能源應用。近年來,圍繞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減少煤炭等化石能源消耗、調整優化能源結構,我省加快推進新能源開發利用,推廣應用規模和范圍不斷擴大,成為全省能源行業發展的突出亮點。截至2017年年底,全省全口徑新能源開發利用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4.3%。新能源發電呈現跨越式發展,發電裝機容量達2437萬千瓦,占全省電力總裝機的19.4%。其中,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均突破千萬千瓦級,分別達到1061萬千瓦、1052萬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居全國首位,達到216萬千瓦;海陽核電一期工程、榮成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建設有序推進。新能源其他領域綜合利用也實現新突破,太陽能光熱產品集熱面積保有量約1.2億平方米,占全國的30%左右;地熱供暖面積4000萬平方米,淺層地熱能利用居全國首位;生物質固體成型燃料年利用量約50萬噸;車用乙醇汽油年試點推廣量約120萬噸。新能源汽車推廣快速增長,累計保有量14.6萬輛,充電基礎設施保有量2.2萬個,均居全國前列。
3.新能源技術。順應全球能源技術革命發展趨勢,我省在核能、智能電網等重點領域技術實現突破,氫能源、海洋能等前瞻性技術穩步推進,國家企業技術中心、行業創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創新平臺逐步建成,新能源領域的科技創新支撐能力顯著增強。截至2017年年底,我省新能源領域共擁有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家企業技術中心22個、省級工程實驗室3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5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8個、省級工程研究中心7個。核電防火保護產品“電纜及電纜橋架防火包覆裝置”與“非能動實體防火保護結構”填補國內技術空白。核電島內電纜生產獲得許可,打破國外該技術壟斷。煙臺“國家級核電產業技術創新平臺”是國內唯一集核電技術研發與產業化于一體的國家級創新平臺。可燃冰勘察開采技術、裝備實現歷史性突破,自主設計制造全球最先進的超水深、雙鉆塔半潛式可燃冰鉆井平臺,安裝工藝、焊接工藝世界領先;在水合物微觀測試技術、仿真模擬實驗研究等方面居全國前列,為我國首次可燃冰成功試采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和技術支撐。深海鉆探隔水管打破了國外供應商對深海鉆采核心部件的壟斷。電動汽車充電群管群控、微網控制與電網互動技術等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4.新模式、新業態。新能源產業和互聯網、先進信息技術加速融合,新能源領域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光伏+漁業”“光伏+生態農業”“光伏+采煤塌陷地治理”等呈現規模化發展態勢。全國首創的“光伏+生態農業”綜合利用發展模式已在全國復制推廣,全球首條高速光伏路面示范項目在濟南建成,實現交通運輸行業與新能源產業的深度融合。新能源汽車共享業務開始布局,推動傳統租賃模式向智能化、綠色化、信息化轉變。以智慧車聯網為核心,以充電服務、汽車服務和綜合能源服務為重點,打造了“互聯網+智慧出行”生態體系、“互聯網+充電樁+新能源汽車”新模式,實現了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的全程監控、大數據分析和運營。建成覆蓋全省的光纖主干網,220千伏及以下變電站全部實現無人值班,初步形成了“互聯網+電網”發展格局。青島中德生態園等5個項目納入國家新能源微電網示范,探索電力能源服務的新型商業運營模式和新業態,推動更加具有活力的電力市場化創新發展。
(二)呈現特點。近年來我省新能源應用和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產業發展起步早,但規模總量偏小。我省新能源發展起步較早,太陽能光熱產業率先在全國形成規模,曾占據半壁江山,但競爭優勢逐步減弱;生物質能、熱泵等最先實現產業化,但行業地位低、影響力弱;新能源汽車發展較早,但創新能力不強,產業規模不大,乘用車自主品牌缺失。1986年,威海榮成建成了全國第一個風電場,2006年,菏澤單縣建成全國第一個農林生物質發電項目。目前,由于缺乏可供規模化開發的水電,核電項目也尚在建設,全省全口徑新能源開發利用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僅為5.5%,低于全國8.7個百分點;新能源產業增加值僅占全省GDP的1.5%,遠低于江蘇、浙江等先進省份的發展水平。
二是新能源應用發展快,但對產業帶動作用弱。我省新能源開發應用快速推進,“十二五”以來,風電、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年均分別增長33.8%、146.5%、31.9%。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太陽能光熱產品集熱面積保有量、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一直保持全國領先地位,2017年,我省光伏發電裝機容量也躍居全國首位,風電裝機容量進入全國前五位。但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規模不大,發展速度不快,應用與產業融合度低,產業支撐能力較弱,不能有效滿足新能源應用快速增長的需求。
三是企業數量多,但龍頭企業少。我省新能源領域企業總量達2400余家,但是大部分企業規模較小,龍頭骨干企業不多,帶動作用不強,產業集聚效應不夠顯著。2017年,無一家新能源企業入圍山東百強企業,產值過百億的新能源企業僅有2家。江蘇省僅光伏產業產值超過百億元的已達6家,南京市智能電網產業在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70%。
四是產業門類齊全,但核心競爭力不足。我省已初步形成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新能源汽車、智能電網等門類比較齊全的新能源產業發展體系,但新能源科技創新投入不足,自主創新技術薄弱,導致產業發展層次不高、核心競爭力不強,缺乏制造關鍵核心新能源裝備的龍頭企業,缺少具有國際國內影響力的知名品牌,產業產品配套協作能力不強,以基地或集聚區建設為載體的發展格局尚未形成,新能源產業總體上全而不優、多而不強。
二、發展形勢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孕育、集聚迸發,新能源領域技術創新層出不窮,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我省新能源產業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必須統籌全局,把握機遇,因勢利導,集中力量實現跨越式發展。
從國際看,以新能源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重大顛覆性創新不時出現,新能源汽車、頁巖氣等關鍵技術不斷突破,分布式能源、能源互聯網等領域蓬勃興起;新能源技術與新一代信息技術、互聯網、大數據等相互滲透、不斷融合,各主要國家紛紛將新能源作為科技創新的戰略制高點和產業轉型發展的先手棋。同時,在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歐盟、日本、北美等主要發達國家紛紛更新和制定新能源發展戰略,能源加速向清潔化、低碳化新能源時代邁進。
從國內看,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大深刻闡明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壯大清潔能源產業”納入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篇章,為加快推動新能源產業發展、培育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指明了方向。順應全球能源清潔低碳發展的大趨勢,我國加快實施油氣替代煤炭、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雙替代戰略”,明確提出“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達到20%左右”,使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成為能源增量的主要力量。
從省內看,我省能源消費總量大,煤炭消費占比高,減少煤炭消費、加快能源結構優化調整壓力巨大。《山東省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已明確提出“到2030年,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消費提高到18%左右”。同時,我省資源型、重化型產業結構突出,提升產業層次、優化產業結構、實現轉型升級的任務十分艱巨。《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將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納入十強產業,為新能源產業發展提供了重大歷史機遇。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決策部署,依托既有產業基礎,抓住重點、突出特色,明確主攻方向,集中優勢資源,實現快速高效發展。
三、發展思路、原則和目標
(一)發展思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精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決策部署,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為核心,堅持綠色低碳發展方針,轉變發展方式,強化技術創新,完善體制機制,促進產業智慧化、智慧產業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積極推動新能源產業多元化、規模化、高質量發展,打造一批國內領先、在國際有影響力的產業集聚區和特色產業集群,逐步實現由“山東制造”向“山東智造”“山東創造”轉變,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強有力支撐。
(二)發展原則。
統籌規劃,協調發展。統籌規劃新能源產業發展與經濟社會轉型、能源總體布局、生態環境保護以及新型城鎮化建設,堅持規劃引導、科學推進,注重規劃統籌協調發展,注重開發利用與產業提升、技術進步協調發展。統籌陸地和海洋經濟協調發展,拓展成長空間,形成自身發展新優勢與周邊協同互動新格局。
突出重點,優質發展。緊跟國內外新能源發展趨勢,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核電、智能電網及儲能等重點領域發展,依托項目拉動和產業帶動,大力提升新能源產業發展層次,壯大產業規模,促進新能源產業優質高效發展。
因地制宜,集聚發展。依據我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結合各市發展定位,明確各市新能源產業發展方向,培育壯大龍頭骨干企業,加強產業上下游協作,延伸產業鏈條。創新管理運營機制,推動“筑巢引新鳳”“無中生有”,培育特色經濟和優勢產業,打造若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產業集聚區和特色產業基地。
科技引領,創新發展。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山東特色,積極學習國內外相關領域的新理論、新技術,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不斷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健全完善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技術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提高新能源市場競爭力,促進產業升級壯大。
(三)發展目標。未來5-10年,建成以創新引領、智能高效、龍頭帶動、集群發展為核心特征的新能源裝備制造體系,形成一批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知名企業和品牌;逐步構筑以綠色低碳、節能高效、多元互補、智慧互聯為主要特征的能源消費體系,新能源消費比重顯著提高,新能源供應基本滿足未來能源消費增量需求;力爭把新能源產業發展打造成為我省重要支柱產業,有效促進我省能源結構轉型與綠色低碳發展。
新能源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到2022年,全省新能源產業總產值力爭達到7000億元,產業增加值力爭達到2400億元。到2028年,新能源產業總產值、增加值力爭分別達到12000億元和4000億元,成為全省新的重要支柱產業。
新能源應用規模不斷提高。到2022年,全省全口徑新能源開發利用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高至9%左右,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到4400萬千瓦左右,占省內電力裝機的30%左右。到2028年,全省全口徑新能源開發利用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力爭提高至15%左右,新能源發電裝機達到7500萬千瓦左右,占省內電力裝機的40%左右。
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到2022年,新能源產業技術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達到3%以上,重點骨干企業技術研發投入占比達到5%左右;到2028年,全省新能源產業技術研發投入占比提高到5%以上,形成一批國內領先、國際有影響力的自主技術、產品和品牌。
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大幅提升。到2022年,打造5個年產值過千億元、在全國競爭優勢突出的特色產業集群,培育10家產值過百億的全國知名的龍頭骨干企業,帶動培育一批專、精、特、新的配套企業。到2028年,新能源裝備大企業群體進一步壯大,區域特色和優勢更加突出,實現由新能源產業大省到新能源產業強省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