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省儀征市月塘鎮,有一處特別的景致——一望無際的紅高梁,猶如一幅美麗的畫卷,鋪展在魏井村的十里長山之間,成為許多攝影愛好者絕佳的取鏡地。但流連于千畝高梁地的人們很少知道,這處如詩如畫的美境原來是處廢棄的砂石礦。
近年來,月塘鎮通過重拳出擊、因地制宜開展“兩減六治三提升” (簡稱“263”)整治,實施一企一策,逐家制定整治關停方案,關停了轄區內11家砂石加工點,還村民一片綠水青山、鄉村如畫。
傷痛:“十里長山”滿目瘡痍
走進千畝高粱地,腳下大大小小的鵝卵石被踩得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前面那座土堆就是‘十里長山’僅剩的‘山尾’,原先兩里長的山體已經被夷為平地了。”月塘鎮山鄭村村黨支部書記張修彪手指前方說,“當初從這里向西連接南京六合區,有十里長的山體,所以老百姓稱之為‘十里長山’。”
那么,山體為何會被夷為平地?張修彪告訴記者,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里老百姓靠山吃山,在山上開挖砂石礦,幾公里范圍內有幾十個礦井,村民們“吃山”富了,可是環境卻被破壞了。
“那段時間,全村500多戶人家200戶住樓房,其余則紛紛到城里買房,山鄭村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先進村。但是,砂石礦卻挖到了地下30米處,給地形、地貌帶來了嚴重傷害。”張修彪說,十里長山上,一塊塊挖出來的礦石像流淌著的“真金白銀”,但更像“十里長山”流出的淚水。
療治:加減結合“瘡疤”變田林
月塘鎮在“263”整治過程中關停了11家砂石加工點,如果只是簡單關停,留下的廢棄工礦地會造成水土流失、污染環境,久而久之會成為“生態瘡疤”。
為此,月塘通過“263”行動,不僅做好“減法”,更是著力于 “加法”,讓“生態瘡疤” 變成風景如畫的“山水林田湖”,真正做到“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廢棄工礦復墾區地力破壞較為嚴重,復墾面積高達1090畝,需要土方量大,月塘鎮必須想辦法實施“耕地搬遷”工程和土壤培肥,使工礦廢棄地復墾區地力得到有效提升。
恰好,儀征市中電二十八所、江蘇汽車技師學院兩個省級重大項目占用耕地近300畝,施工中有8萬立方米優質土方需要清除,于是,月塘鎮聯合儀征市國土資源局,與兩個項目的建設方聯系,將這兩個項目8萬立方米優質耕作層剝離后,運抵月塘鎮廢棄工礦復墾區堆放。同時,對鎮復墾區內18萬立方米可用耕作層的土方,經檢測達標后剝離堆放,按技術規程對廢棄工礦統一進行覆蓋。
“2016年,這里道路破損,廢水流入村民的農田,而現在一眼望去是成片的高效農田,通過對1090畝采砂采石廢棄土地的綜合整治,月塘鎮新增了900畝耕地,按照增減掛鉤政策,新增耕地指標按照每畝25萬元的價格周轉使用后,還能產生兩億多元有償使用收入。”月塘鎮國土資源所副所長張厚金指著眼前的高效農田介紹說。
重生:廢礦坑華麗轉身成風景
“砂石礦關閉后,原來的千畝砂石礦成了廢棄礦坑,放眼望去,滿目瘡痍。根據劃定的生態紅線,這里處于生態紅線區內,是儀征西部丘崗水源涵養區。”月塘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為此,“263”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儀征市國土部門、生態環保部門、月塘鎮等單位聯合對千畝礦坑開展生態修復,使其成為揚州地區最大的單體生態修復工程,并于2017年秋播前完成了土地整理復墾。
復墾后的土地給村民帶來了增收路徑。
“用地下黃土進行復墾覆蓋,填平礦坑,改良土質,秸稈還田,我們試種新品種紅高粱,改良礦坑土壤,為村民增收開辟新途徑。”張修彪說。
月塘鎮村民周建也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砂石加工噪聲沒了,隨意亂堆的石子沒了,污水也不橫流了,有的是綠水青山、千畝良田,不僅環境美了,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承包種植大戶陳祖祥則充滿信心地期待著,“等到明年高梁紅了,穗子熟了,高低不平的坡地正好適合游人拍照,會有不少人來觀光、攝影,我們這兒就更熱鬧了。”
近年來,月塘鎮通過重拳出擊、因地制宜開展“兩減六治三提升” (簡稱“263”)整治,實施一企一策,逐家制定整治關停方案,關停了轄區內11家砂石加工點,還村民一片綠水青山、鄉村如畫。
傷痛:“十里長山”滿目瘡痍
走進千畝高粱地,腳下大大小小的鵝卵石被踩得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前面那座土堆就是‘十里長山’僅剩的‘山尾’,原先兩里長的山體已經被夷為平地了。”月塘鎮山鄭村村黨支部書記張修彪手指前方說,“當初從這里向西連接南京六合區,有十里長的山體,所以老百姓稱之為‘十里長山’。”
那么,山體為何會被夷為平地?張修彪告訴記者,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里老百姓靠山吃山,在山上開挖砂石礦,幾公里范圍內有幾十個礦井,村民們“吃山”富了,可是環境卻被破壞了。
“那段時間,全村500多戶人家200戶住樓房,其余則紛紛到城里買房,山鄭村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先進村。但是,砂石礦卻挖到了地下30米處,給地形、地貌帶來了嚴重傷害。”張修彪說,十里長山上,一塊塊挖出來的礦石像流淌著的“真金白銀”,但更像“十里長山”流出的淚水。
療治:加減結合“瘡疤”變田林
月塘鎮在“263”整治過程中關停了11家砂石加工點,如果只是簡單關停,留下的廢棄工礦地會造成水土流失、污染環境,久而久之會成為“生態瘡疤”。
為此,月塘通過“263”行動,不僅做好“減法”,更是著力于 “加法”,讓“生態瘡疤” 變成風景如畫的“山水林田湖”,真正做到“綠色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廢棄工礦復墾區地力破壞較為嚴重,復墾面積高達1090畝,需要土方量大,月塘鎮必須想辦法實施“耕地搬遷”工程和土壤培肥,使工礦廢棄地復墾區地力得到有效提升。
恰好,儀征市中電二十八所、江蘇汽車技師學院兩個省級重大項目占用耕地近300畝,施工中有8萬立方米優質土方需要清除,于是,月塘鎮聯合儀征市國土資源局,與兩個項目的建設方聯系,將這兩個項目8萬立方米優質耕作層剝離后,運抵月塘鎮廢棄工礦復墾區堆放。同時,對鎮復墾區內18萬立方米可用耕作層的土方,經檢測達標后剝離堆放,按技術規程對廢棄工礦統一進行覆蓋。
“2016年,這里道路破損,廢水流入村民的農田,而現在一眼望去是成片的高效農田,通過對1090畝采砂采石廢棄土地的綜合整治,月塘鎮新增了900畝耕地,按照增減掛鉤政策,新增耕地指標按照每畝25萬元的價格周轉使用后,還能產生兩億多元有償使用收入。”月塘鎮國土資源所副所長張厚金指著眼前的高效農田介紹說。
重生:廢礦坑華麗轉身成風景
“砂石礦關閉后,原來的千畝砂石礦成了廢棄礦坑,放眼望去,滿目瘡痍。根據劃定的生態紅線,這里處于生態紅線區內,是儀征西部丘崗水源涵養區。”月塘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為此,“263”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儀征市國土部門、生態環保部門、月塘鎮等單位聯合對千畝礦坑開展生態修復,使其成為揚州地區最大的單體生態修復工程,并于2017年秋播前完成了土地整理復墾。
復墾后的土地給村民帶來了增收路徑。
“用地下黃土進行復墾覆蓋,填平礦坑,改良土質,秸稈還田,我們試種新品種紅高粱,改良礦坑土壤,為村民增收開辟新途徑。”張修彪說。
月塘鎮村民周建也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幸福感,“砂石加工噪聲沒了,隨意亂堆的石子沒了,污水也不橫流了,有的是綠水青山、千畝良田,不僅環境美了,收入也增加了不少。”
承包種植大戶陳祖祥則充滿信心地期待著,“等到明年高梁紅了,穗子熟了,高低不平的坡地正好適合游人拍照,會有不少人來觀光、攝影,我們這兒就更熱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