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
實施城市立體綠化工程
編者按
為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今年,重慶市出臺了《重慶市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方案(2018-2020年)》。以持續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統籌“建、治、改、管”,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并按照項目化、工程化的要求,扎實推動污染防治攻堅重點工程建設,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強。
全力建設,補齊環保設施短板
自去年8月開工以來,萬州瀼渡鎮污水處理廠的建設工地上,始終是一派熱火朝天的場面。在工人們加班加點的努力下,這座占地面積3151平方米、日處理能力2000立方米的污水處理廠從無到有,結束了周邊居民生活污水常年直排的歷史。
面對環保設施建設缺口大、欠賬多這一“卡脖子”問題,重慶市各級各部門從污水處理、固體廢棄物處置、道路交通污染防治、船舶碼頭污染防治和生態環保監管大數據等5個方面著手,加快補齊設施短板。
針對城鄉污水處理設施和管網處理能力滯后等情況,重慶著力推進城鄉處理設施擴能提標建設,將配套污水管網建設列為頭號工程,已累計建成城鄉污水處理設施2400余座,完善城鄉污水管網約兩萬公里,處理能力達到500余萬噸/天,城市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93%,鄉鎮生活污水處理率提升至80%。長江、嘉陵江、烏江干流沿線城市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全部由一級B提高至一級A排放標準,43座城市污水處理廠完成改擴建。
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城市危廢處置能力的短板正日益凸顯。為此,《重慶市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建設布局規劃(2018-2022年)》提出:要在2020年年底前,建成投運長壽危險廢物處置場二期等項目,新增集中處置能力42.25萬/年;鼓勵和支持璧山、江津、涪陵、萬州以及黔江等地區新建(擴建)危險廢物集中焚燒和填埋設施;到2020年,全市新增水泥窯協同處置能力43.1萬噸/年;新增醫療廢物集中處置能力1.13萬噸/年;在10個區縣開展危險廢物綜合收集貯存試點工作;組織開展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規劃(2019~2035年)工作,布局一批重大處置設施。
除了提升危廢處置能力,重慶市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覆蓋面也越來越廣。近年來,重慶市嚴格落實《重慶市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實施方案(2015-2018年)》要求,按照“戶集、村收、鎮(鄉)運、區域處理”模式,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90%以上農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
在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方面,截至目前,重慶全市建成運行城鎮生活垃圾處理場共60座,其中主城區建成運行焚燒廠3座,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建成運行易腐(餐廚)垃圾處理廠3座;啟動并推進渝北洛磧垃圾處理產業園區建設。
主城區第三垃圾焚燒發電廠已建成并調試運行,第四焚燒廠已完成前期工作;涪陵焚燒廠已建成運行,永川焚燒廠前期工作已完成,正開展項目審核評審;全市需整改的垃圾填埋場和計劃修建的滲濾液處理設施也都在按時序推進當中。
在新建、改造垃圾處置設施的同時,重慶市的碼頭環保設施建設也一直在進行當中。
在船舶廢棄物接收處置暨清漂碼頭工程建設方面,長壽、涪陵、忠縣、云陽等區縣碼頭相關項目基本建成。
除了環境基礎設施,重慶市也十分重視環保信息化建設。在今年8月下旬的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上,重慶市的大氣、水環保大數據平臺一亮相,就引起了廣泛關注。
據了解,全市水污染防治系統目前已集成37條重點河流數據,將“一河一策”通過移動APP帶到現場。大氣污染防治系統平臺建立了“數據艙”和“作戰圖”,集成多種可視化形式,實現了市域、區域、區縣、站點等不同層級的實時數據分析。
目前,大氣、水污染防治管理系統已在全市范圍內推廣應用。
狠抓治理,解決突出環境問題
堆存20多年的生活垃圾不見了蹤影,數千噸不合格的石灰一掃而空。11月中旬,生態環境部對重慶市4個部級掛牌督辦問題進行現場核查,認為全部達到銷號要求。
從今年5月掛牌督辦,到半年后全部“摘牌”,在這個過程中,重慶市著力治理突出環境問題、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合力與決心展露無遺。
為保護好三峽庫區和長江母親河,今年,重慶市全面推進長江主要支流及不達標河流監測“體檢”工作,設置約1200個監測斷面,詳細掌握流域干支流水質總體情況,形成“一個流域一張圖”,指導區縣完善“一河一策”。
截至今年11月30日,重慶市全面完成153個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整治工作。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穩定達到100%,9個地下水質量考核點位水質級別保持穩定;目前長江干流重慶段總體水質為優,42個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到國家年度考核88.1%的目標要求。
大氣污染防治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工作。截至11月30日,重慶市累計建設和鞏固揚塵控制示范工地1740個、示范道路1700條;累計治理VOCs工業企業376家;完成34臺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今年完成國電投合川電廠1#等7臺機組共252萬千瓦改造,全市累計完成15臺共616萬千瓦機組的改造量,占全部改造任務的91%;完成10家玻璃制造企業的脫銷深度治理和兩臺燃氣鍋爐煙氣脫硝及低氮燃燒改造,以及539家燒結磚瓦企業整治;督促全市33家水泥熟料生產企業和539家燒結磚瓦生產企業實行錯峰生產。
為突出“車油路企”協同控制,全市路檢遙測抽檢機動車14.6萬輛(次),其中抽檢柴油貨車5.8萬輛(次),查處超標車輛和冒黑煙車1.9萬輛(次),整治排放超標柴油車16437輛,淘汰老舊柴油車11529輛;核查新車21846輛;全市全部儲油庫和加油站均完成國Ⅵ標準油品置換。
為解決餐飲油煙擾民,今年頒布了新的《餐飲行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啟動了全市餐飲油煙污染整治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餐飲油煙整治2200家。
為強化成渝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和協同治污,今年,重慶市與四川省建立了空氣質量預報會商制度,“成渝地區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技術與集成示范項目”被納入2018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
截至今年12月4日,重慶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300天,同比增加11天。
土壤污染被稱為“看不見的污染”,更為隱蔽、滯后,一旦污染更難逆轉。為管控土壤環境風險,重慶市建立了疑似污染地塊排查和調查評估制度,在全國率先開展疑似污染地塊調查評估。2006年以來,累計完成696處疑似污染地塊調查和環境風險評估。
今年,重慶市在對2017年重點重金屬排放量進行核算的同時,對41家電鍍企業、9家鉛蓄電池企業及1家再生鉛企業情況進行專項調研,在同各區縣人民政府簽訂的土壤污染防治目標責任書中明確減排目標。截至11月底,6個重金屬減排項目已完成治理;4家電鍍企業關閉或搬遷;完成了7塊污染地塊治理修復,治理修復污染土壤28.8萬立方米,提供修復后的凈地76.9萬平方米。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穩定。
農村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是關鍵。今年,重慶指導各區縣按照“戶集、村收、鎮(鄉)運、區域處理”模式,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因地制宜處理農村分散污水,鼓勵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農村人居環境得到了持續改善。
強化管理,提升環境監管水平
今年以來,重慶市在產業環境準入、重點污染源監測、生態環境風險防范等方面堅持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管理體系,持續改善監管效能和效率,始終將科學性和專業化水平貫穿于環境管理的全過程。
2.04萬平方公里,是重慶市生態保護紅線的管控面積,占全市國土面積的24.82%。
為守好這道生態安全“生命線”,在今年《重慶市生態保護紅線》正式發布后,隨即啟動生態保護紅線勘界定標試點工作,目前已完成界樁、標識牌的安裝。
作為環境保護管理的一項重要制度,環評制度在有效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同時,也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環境權益緊密相連。
一直以來,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始終嚴格執行規劃環評制度,以“三線一單”為手段,劃框子、定規則、查落實。截至11月底,已完成 72項規劃環評審查工作。全市審批項目環評文件3436份,涉及總投資 5900億余元。其中,不予或暫緩批準44份,涉及總投資 153億余元。
為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構建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今年,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和市公安局聯合開展了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控執法專項行動,對行業內違法行為形成了震懾。
除了開展專項行動,重慶市生態環境局還采取信息公開、定期抽查、指導督促等方式,確保自動監控數據的真實準確,同時不斷完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目前,自動監控平臺的升級方案已編制完成。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防范機制同樣是生態環境風險防范的重要一環。今年,重慶市陸續組織了對長江三峽庫區干流流域、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和涉及化工生產的工業園區的突發環境事件風險評估;以花溪河、梁灘河、臨江河、瀨溪河、龍溪河5條河流流域為重點,組織開展了2018年利劍執法專項行動,全面摸清突發環境事件風險底數,不斷清除風險隱患,降低突發環境事件發生幾率,全市突發環境事件同比去年下降41.6%。
對待環境問題,不僅要做好防范,更要主動出擊。
今年,重慶市多次啟動噪聲污染防治專項執法行動,嚴厲打擊建筑施工噪聲污染違法行為,查處了一批噪聲污染違法行為,并對多個夜間施工噪聲擾民的項目業主和施工單位進行了集中約談,有效遏制了噪聲污染。
目前,重慶市級環保集中督察已實現全覆蓋,重點督察了各區縣黨委政府對中央和全市環境保護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情況、突出環境問題及處理情況、環境保護責任落實情況,有力壓緊壓實了各級黨委政府及其部門的環保責任,有效推動解決了一批生態環保領域的突出問題。
在重慶,對環境污染問題拒不整改,還可能會有公安執法人員找上門來。
新《環保法》實施以來,重慶市不斷完善環境保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機制,召開環境保護聯動司法工作座談會,深化環保部門與公檢法機關的溝通交流,建立健全案件會商制度。在全市開展了防范和打擊長江流域“一條龍”式破壞生態環境違法犯罪專項行動,形成了打擊和震懾破壞生態環境資源犯罪行為的高壓態勢。
生態環境監管,不只意味著對違法行為的重拳打擊,更有對合法企業的主動靠前服務。
為深化“放管服”改革,促進民營經濟發展,今年,重慶市從優化環保法治環境、建立“四張清單”、推行“全渝通辦”等10個方面,優化營商環境,促進經濟發展;制定了《全市環保系統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十條措施》和《關于進一步做好環境執法工作服務經濟發展的通知》;出臺了《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提出了十大類41項具體舉措。
深化改革,充實完善體制機制
“上游水質變好了,就由下游補償上游;上游水質變差了,那就得由上游補償下游。” 表面看似“扳手腕”的橫向補償機制,實質卻是對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的巧妙運用。
隨著近年來一系列重要改革任務和重點改革專項的相繼實施,重慶市進一步加快環境監管制度改革步伐,在實踐中不斷充實和完善制度建設,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釋放了政策紅利,增添了強大動力。
不良企業違規排污,收到的不只是來自環保部門的罰單,可能還要面臨政府多個部門的聯合懲戒。2017年,《重慶市企業環境信用評價辦法》出臺,將國家重點監控企業、市級重點監控企業納入評價范圍,并設立“紅黑名單”。評價辦法出臺后,重慶對445家企業的2016年環境信用等級開展評價,57家環保誠信企業被納入環境保護領域“紅名單”,10家不良企業被納入“黑名單”。
據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環境信用評價指標體系涵蓋了企業從環評、建設,到投產運行、污染治理的各個環境管理環節。既有過程管理的指標,也有排污結果的指標;既有大量的扣分項,也設定了8項加分指標,鼓勵企業在守法、達標排放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綠色發展。
在建立和增強環境信用意識方面,企業可以分“紅黑”,地方則要斷“源頭”。隨著國家地表水質監測事權上收,水環境好不好,地方已無發言權。
截至11月底,重慶市承擔的48個國家水站建設任務均已全面完成站房建設、儀器設備安裝調試及聯網等工作,監測數據已上傳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已建成100個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正組織開展聲環境自動監測站建設;江北區完成輻射監測設施儀器配置并開展了實驗室資質輻射擴項評審工作,璧山、銅梁、潼南等地也正在有序推進相關工作。
嚴峻的環境形勢,讓環保產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巨大的資金需求。為帶動社會資金投入,培育壯大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重慶市創新環保基金運作模式,聯合廣西、湖北的地方企業分別成立扶貧產業投資基金和產業投資基金;重慶環保產業基金公司股權轉讓取得進展,預計基金總認繳規模將超過90億元。
除了環保基金的帶動,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也對地方生態環境治理工作起到了激勵和促進作用。自今年實施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以來,龍溪河、大溪河水質穩定提升至Ⅲ類,梁灘河、花溪河等河流水質也得到了明顯改善。
近年來,重慶市對流域面積500平方公里以上且流經兩個區縣以上的19條次級河流,實施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截至11月底,璧南河、御臨河等19條河流涉及的34個區縣均已簽訂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
從“企業污染、群眾受害、政府買單”到“環境有價,損害擔責”,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的改革正在發揮效力。今年,重慶出臺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將改革工作納入《重慶市實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重慶市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方案(2018—2020年)》;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長任組長,市政府分管副秘書長、市生態環境局局長任副組長,13個市級部門(單位)為成員的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的權利人和具體責任部門;同時制定了配套制度,并注重強化宣傳培訓和督察指導,以確保改革達成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