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名普通的基層工人成長為一名皮革環保領域的技術人員,工資水平和待遇都有了極大提升,來自埃塞俄比亞的亞切爾內特·尤納斯·凱貝德演繹了一個“丑小鴨”變“白天鵝”的傳奇。
凱貝德的成長,得益于中方在當地援建的國際先進水平的皮革廢水綜合治理設施。“這項技術可實現含鉻固廢95%以上資源化利用,既可以消除鉻鞣廢液對環境的污染,又可以變廢為寶、增加效益,將填補埃塞乃至整個非洲的空白。”中國皮革制鞋研究院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乘著“一帶一路”的東風,在這個坐落在非洲屋脊上的國度里,更多的凱貝德們成長軌跡因此改變。
不走老路,埃塞綠色生產急需“加速度”
埃塞俄比亞擁有豐富的畜牧資源,其數量非洲第一、世界第九。19年前,該國開始發展皮革和皮革產品制造業,皮革產品制造業的外匯收入僅次于咖啡,帶動了當地畜牧業發展、提高了農牧民收入。
由于在清潔生產技術等方面相對落后,埃塞還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此引進先進、可工業化的制革清潔生產技術和污染物治理技術迫在眉睫。而我國皮革工業規模世界第一,在制革清潔生產技術及固廢資源化利用技術領域的研究國際領先。
2013年11月,中埃兩國科技部以“皮革為媒”,簽署了《關于共建中埃皮革工業聯合實驗室的諒解備忘錄》,實施中埃皮革工業聯合實驗室援外項目。
“雙方致力于將聯合實驗室打造成一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非洲一流的領域合作平臺。”中皮院相關負責人說。埃方表示希望借鑒我國在制鞋、皮革制品及固體廢棄物利用方面的研發、檢測等經驗,提升其在上述領域的研發能力,促進皮革工業減少污染物排放,實現皮革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示范引領,從污染環境的廢液中“淘寶”
鉻鞣法是皮革工業中一項重要的工藝,能夠使成品皮革柔軟豐滿,抗撕裂強度高。但在生產過程中,有25%的鉻未能被皮革吸收、固定,最終變成含有大量重金屬鉻的污水和污泥。如果未經處理排放,使得鉻鹽在土壤、植物等中積聚,將對環境造成巨大污染。
“依托中埃皮革工業聯合實驗室,基于我國自有知識產權的3項技術工藝示范和一項制革廢水治理技術,我們向埃方提供了技術工藝和中試規模示范設備,并在當地進行了安裝、調試和試運行,5年來已建成了相關中試規模的示范工程。”中皮院相關負責人說。
“其中鉻鞣廢液循環利用技術除通過過濾除去鉻鞣廢液中的固形物雜質外,還使用化學方法除去與鉻鹽牢固結合的有機小分子,并將回收的鉻鞣劑再利用于制革生產的鞣制工序中,廢液中鉻鞣劑的回收率可達99.9%。”據該課題組負責人丁志文博士介紹,與傳統鉻鞣工藝相比,新技術可以節約25%以上的鉻鞣劑用量,節水率達到95%以上,消除了鞣制工序的鉻鹽污染問題,制革廢水治理達標排放。
據測算,如果在埃塞制革企業推廣該技術,可為當地減少99%以上的重金屬排放,同時節約25%以上的鉻鞣劑使用量,每年可節約鉻鞣劑及廢水處理成本約2000余萬人民幣。
授人以漁,為埃塞皮革工業提供支撐
一個聯合實驗室的落地,帶來了一批新技術,培育了一批新能人,讓“非洲屋脊”的土地上“生綠又生金”。
工資收入從不到2000比爾(埃塞俄比亞貨幣,現1比爾約合人民幣0.18元)增長到現在的4500比爾,凱貝德很感謝能有機會學習中國在皮革領域的先進技術,讓他的技術能力有了極大提升。“經過系統化的培訓,我現在負責操作中方援建的皮革廢水治理設施,這對一名要獨立工作養活一家四口,還兼有房貸的普通工人來說是最大的幫助。”他感激地說。
無獨有偶,韋爾杜·貝蒂·特格恩幸運地在中國和埃塞分別參加了兩次系統化的培訓,讓其對皮革加工和環保都有了全新的認識,視野也更加開闊,專業技能有了極大提升。“在這之前,我一直希望能到國外學習和工作,但個人信心一直不足,通過兩次系統化培訓,我的履歷增色很多,因此向多倫多大學遞交了工作申請,并最終獲得了到該校做研究的機會。”她興奮地說。
“本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思想,我們舉辦包括制革清潔生產技術、污水治理技術、制革固體廢棄物再利用技術等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為埃方培養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技術人員。”中皮院相關負責人表示,項目執行期間,共培訓埃塞學員76人次,系統化的技術培訓,也給他們的生活與工作帶來了幫助。
在此基礎上,中皮院還與埃塞張建新制革公司、東南非共同體皮革及皮革制品研究所等企業達成了合作意向,將為在埃方的皮革及制鞋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凱貝德的成長,得益于中方在當地援建的國際先進水平的皮革廢水綜合治理設施。“這項技術可實現含鉻固廢95%以上資源化利用,既可以消除鉻鞣廢液對環境的污染,又可以變廢為寶、增加效益,將填補埃塞乃至整個非洲的空白。”中國皮革制鞋研究院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說。
乘著“一帶一路”的東風,在這個坐落在非洲屋脊上的國度里,更多的凱貝德們成長軌跡因此改變。
不走老路,埃塞綠色生產急需“加速度”
埃塞俄比亞擁有豐富的畜牧資源,其數量非洲第一、世界第九。19年前,該國開始發展皮革和皮革產品制造業,皮革產品制造業的外匯收入僅次于咖啡,帶動了當地畜牧業發展、提高了農牧民收入。
由于在清潔生產技術等方面相對落后,埃塞還在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此引進先進、可工業化的制革清潔生產技術和污染物治理技術迫在眉睫。而我國皮革工業規模世界第一,在制革清潔生產技術及固廢資源化利用技術領域的研究國際領先。
2013年11月,中埃兩國科技部以“皮革為媒”,簽署了《關于共建中埃皮革工業聯合實驗室的諒解備忘錄》,實施中埃皮革工業聯合實驗室援外項目。
“雙方致力于將聯合實驗室打造成一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非洲一流的領域合作平臺。”中皮院相關負責人說。埃方表示希望借鑒我國在制鞋、皮革制品及固體廢棄物利用方面的研發、檢測等經驗,提升其在上述領域的研發能力,促進皮革工業減少污染物排放,實現皮革工業的可持續發展。
示范引領,從污染環境的廢液中“淘寶”
鉻鞣法是皮革工業中一項重要的工藝,能夠使成品皮革柔軟豐滿,抗撕裂強度高。但在生產過程中,有25%的鉻未能被皮革吸收、固定,最終變成含有大量重金屬鉻的污水和污泥。如果未經處理排放,使得鉻鹽在土壤、植物等中積聚,將對環境造成巨大污染。
“依托中埃皮革工業聯合實驗室,基于我國自有知識產權的3項技術工藝示范和一項制革廢水治理技術,我們向埃方提供了技術工藝和中試規模示范設備,并在當地進行了安裝、調試和試運行,5年來已建成了相關中試規模的示范工程。”中皮院相關負責人說。
“其中鉻鞣廢液循環利用技術除通過過濾除去鉻鞣廢液中的固形物雜質外,還使用化學方法除去與鉻鹽牢固結合的有機小分子,并將回收的鉻鞣劑再利用于制革生產的鞣制工序中,廢液中鉻鞣劑的回收率可達99.9%。”據該課題組負責人丁志文博士介紹,與傳統鉻鞣工藝相比,新技術可以節約25%以上的鉻鞣劑用量,節水率達到95%以上,消除了鞣制工序的鉻鹽污染問題,制革廢水治理達標排放。
據測算,如果在埃塞制革企業推廣該技術,可為當地減少99%以上的重金屬排放,同時節約25%以上的鉻鞣劑使用量,每年可節約鉻鞣劑及廢水處理成本約2000余萬人民幣。
授人以漁,為埃塞皮革工業提供支撐
一個聯合實驗室的落地,帶來了一批新技術,培育了一批新能人,讓“非洲屋脊”的土地上“生綠又生金”。
工資收入從不到2000比爾(埃塞俄比亞貨幣,現1比爾約合人民幣0.18元)增長到現在的4500比爾,凱貝德很感謝能有機會學習中國在皮革領域的先進技術,讓他的技術能力有了極大提升。“經過系統化的培訓,我現在負責操作中方援建的皮革廢水治理設施,這對一名要獨立工作養活一家四口,還兼有房貸的普通工人來說是最大的幫助。”他感激地說。
無獨有偶,韋爾杜·貝蒂·特格恩幸運地在中國和埃塞分別參加了兩次系統化的培訓,讓其對皮革加工和環保都有了全新的認識,視野也更加開闊,專業技能有了極大提升。“在這之前,我一直希望能到國外學習和工作,但個人信心一直不足,通過兩次系統化培訓,我的履歷增色很多,因此向多倫多大學遞交了工作申請,并最終獲得了到該校做研究的機會。”她興奮地說。
“本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思想,我們舉辦包括制革清潔生產技術、污水治理技術、制革固體廢棄物再利用技術等多種形式的技術培訓,為埃方培養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技術人員。”中皮院相關負責人表示,項目執行期間,共培訓埃塞學員76人次,系統化的技術培訓,也給他們的生活與工作帶來了幫助。
在此基礎上,中皮院還與埃塞張建新制革公司、東南非共同體皮革及皮革制品研究所等企業達成了合作意向,將為在埃方的皮革及制鞋產業的持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