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在上海閔行區莘莊地鐵站旁的綠道散步。新華社記者 劉穎攝
【城市綠道串起美好生活】
一座城市要留白,讓城市可呼吸。在鋼筋水泥的城市叢林中,需要多一些綠色,讓人舒緩、愉悅、自在。近年來,上海根據地域特征、城市特色,努力走出一條規劃引領、便捷易達、四季彩化、精細養管,具有超大城市特點的綠道建設新路子。一條條綠道縱橫交錯,串聯起郊野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綠地林地、林蔭片區等綠色空間以及歷史景點、傳統村落、特色街區等人文景觀,宛如一條條綠色動脈,為市民的高品質生活筑起綠色走廊。
綠色,讓城市更可親
在一座城市的色彩里,綠色不可或缺。貫穿城市的綠色動脈,構建起的是一個健康、多元、互通、易達的都市綠色休閑網絡。因為有了隨處可見的綠意,城市變得更加可親可愛。
上海市綠化和市容局公園管理處副處長楊嘉蓉說,綠道主要依托綠帶、林帶、水道河網、景觀道路、林蔭道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是一種具有生態保護、健康休閑和資源利用等功能的綠色線性生態空間。上海作為高度城市化地區,綠道選址面臨著用地緊張、難以串聯成網等難題。為此,以規劃為先導,整體規劃,分步實施。選址過程中,充分挖掘綠地、場地空間,因地制宜,巧妙設計,多建設貼近市民生活圈的周邊綠道,為市民構建便捷可達、開放共享的社區綠道系統。
2015年,上海市正式啟動編制《上海綠道專項規劃》,各區陸續編制區級綠道專項規劃,積極推動綠道建設。2016年1月,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出臺《上海市綠道建設導則(試行)》,為推進綠道建設提供技術依據。同年,面向全社會公開征集并發布上海綠道Logo和標識系統。自2017年起,上海綠道連續3年被列入市政府實施項目,每年以200公里的增長量持續推進,社會關注度逐年提高,越來越多貼近生活圈的綠道為市民提供了綠色、開放、舒適的休閑活動空間,成為最普惠大眾的綠色公共生態產品。
綠色,讓生活更美好
在閔行區,“十三五”期間規劃綠道總長度200公里,已建成113.6公里。其中1號綠道規劃沿蘇州河向南延伸,形成“一帶一網”布局體系,復合了生態保護、交通銜接、特色休閑、都市學區等多種功能。走在閔行區古美路街道,綠地內有健身步道、休閑廣場,座椅、垃圾箱等公共設施,還有豐富的植物群落,漫步其中仿佛置身都市森林。
在寶山區,已建成的128公里綠道基本形成環狀步道網絡格局。綠道設計運用借景手法,有意將散落在區域各處的名勝古跡、科普場館、酒店茶館、特色農家等設施通過主線或支線的方式串聯起來,豐富了綠道的景觀特色,增強了綠道的服務功能。羅店鎮的花神堂、寶山凈寺等宗教文化資源和“金羅店農業觀光示范園”等一系列觀光旅游資源,能讓市民在這里體驗古老的廟宇、祠堂和農家樂。
隨著綠道建設的扎實推進,綠色正滲入街道社區的毛細血管,滋養城市的氣息,點亮城市的色彩。在楊嘉蓉看來,上海綠道有四大特色:一是構筑綠色通廊,發揮生態效益,聯絡破碎化的生態板塊,構筑連續的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二是依托生態資源,挖掘地域特色,發揮綠道的組織串聯作用,創造出具有時代特點和地域特征的空間環境;三是確保互聯互通,方便居民使用,加強綠道與居民區、商業區,以及城市公共交通站點和慢行系統的銜接,提高綠道網的易達性;四是突出以人為本,完善配套設施,為游客提供人性化、多樣化的配套設施。
綠色,為未來留空間
黃浦江綠道是上海市級1號綠道。2017年,黃浦江45公里公共空間貫通開放,沿線五區實現綠道系統貫通互聯,周邊公共綠地和生態斑塊發揮著更高層級的生態效應。在建設世界級濱水區的總目標下,這將是一座世界一流的城市公共客廳,也是具有宏觀尺度價值的生態廊道。浦東濱江按照綠色、開放、共享的理念,致力實現人與自然交融、文化與生態互動、健身與旅游結合,保護和挖掘工業遺存文化內涵,用綠道實現不同景點、商業、休閑等功能的串聯。
科技引領、精細養管也是上海綠道建設的一大亮點。近年來,新建成的綠道成為園林綠化新技術、新材料、新優植物的重要展示載體。寶山區豐翔路段全長3.5公里的綠道,已實現WiFi無限暢通,閔行區的發光跑道、廢棄建筑塑料制作的透水瀝青路面等不斷提升著上海綠道的科技含量。同時,綠道的日常養護管理也貫徹了城市精細化管理的要求,固化已有的生態成果,實現可持續發展。
城市綠道,寄托著上海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凝聚著上海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綠色希望。未來,上海將持續推進綠道建設,到2020年建成1000公里綠道。按照《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到2035年,上海將實現2000公里綠道建設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