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有8顆風云系列氣象衛星在軌業務運行,具有完善的業務觀測體系,成為與歐美鼎立的氣象衛星大國之一。但國產氣象衛星在全球氣象災害監測服務方面還存在不足,各方面能力仍需提升。”19日,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全球氣象衛星遙感動態監測、分析技術及定量應用方法及平臺研究”項目啟動會上,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說。
楊軍介紹,具體來講,國產氣象衛星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多源衛星觀測在時空及輻射特性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如同一物理量在不同通道上的敏感性和適用范圍不同,這就導致觀測到的數據資料不統一;二是國產氣象衛星產品物理一致性、精度和動態范圍不足,目前,國產氣象衛星產品反演中使用的輻射傳輸模式不是針對氣象災害設計的,風云氣象衛星產品反演多采用單一產品的孤立算法,沒有系統性的集成反演算法等;三是全球氣象災害監測及快速響應服務能力仍需提升。
就這些問題,楊軍表示,項目將用三年時間,研制針對國產氣象衛星的高精度快速輻射傳輸模式,形成風云衛星產品集成反演算法并提高產品精度,實現對全球云、氣溶膠、大氣土壤溫濕度等參數高頻次、高精度反演,產品精度在現有業務產品精度基礎上提高5%以上;實現國產多源(靜止和極軌)氣象衛星資料融合技術,具備包括臺風、暴雨、干旱、沙塵暴和雪災等6種全球主要氣象災害的實時定量監測能力,如重點地區暴雨云團識別成功率超過80%,建立全球重點區域國產氣象衛星遙感高溫分布監測方法,面積監測精度達到85%以上等。
“此外,還要突破全球氣象災害遙感可視化分析與快速響應關鍵技術,建立綜合應用服務平臺,并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重點區域典型場景示范應用。”楊軍強調。
楊軍介紹,具體來講,國產氣象衛星存在三方面問題:一是多源衛星觀測在時空及輻射特性方面存在顯著差異,如同一物理量在不同通道上的敏感性和適用范圍不同,這就導致觀測到的數據資料不統一;二是國產氣象衛星產品物理一致性、精度和動態范圍不足,目前,國產氣象衛星產品反演中使用的輻射傳輸模式不是針對氣象災害設計的,風云氣象衛星產品反演多采用單一產品的孤立算法,沒有系統性的集成反演算法等;三是全球氣象災害監測及快速響應服務能力仍需提升。
就這些問題,楊軍表示,項目將用三年時間,研制針對國產氣象衛星的高精度快速輻射傳輸模式,形成風云衛星產品集成反演算法并提高產品精度,實現對全球云、氣溶膠、大氣土壤溫濕度等參數高頻次、高精度反演,產品精度在現有業務產品精度基礎上提高5%以上;實現國產多源(靜止和極軌)氣象衛星資料融合技術,具備包括臺風、暴雨、干旱、沙塵暴和雪災等6種全球主要氣象災害的實時定量監測能力,如重點地區暴雨云團識別成功率超過80%,建立全球重點區域國產氣象衛星遙感高溫分布監測方法,面積監測精度達到85%以上等。
“此外,還要突破全球氣象災害遙感可視化分析與快速響應關鍵技術,建立綜合應用服務平臺,并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重點區域典型場景示范應用。”楊軍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