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隨著鹽城濱海北區H2#海上風電項目部分風機并網發電,江蘇省海上風電并網裝機規模在全國率先突破200萬千瓦,占全國總裝機的近7成。
緊跟江蘇,福建、廣東兩省也制定了宏大的海上風電發展規劃并加緊實施。福建“十三五”期間規劃建設海上風電20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底力爭海上風電裝機規模達到500萬千瓦以上。廣東則規劃到2020年底,開工建設海上風電1200萬千瓦以上,其中建成投產20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底前建成海上風電約3000萬千瓦。
“作為中國海上風電最具發展潛力的三個省份,三省之間既你追我趕、相互促進,又互通有無、精誠合作,共同為海上風電的發展探索獨特的中國路徑和模式。”日前,在 2018海上風電領袖峰會上,福建省發改委相關人士表示。
共同做大蛋糕
根據國家能源局印發的《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全國海上風電開工建設規模將達到1000萬千瓦,力爭累計并網容量達到500萬千瓦以上。
而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達到116萬千瓦,同比增長97%,連續四年實現增長,海上風電累計裝機達到279萬千瓦。2017年我國新增海上風電116萬千瓦,累計裝機已達279萬千瓦。在江蘇、福建、廣東等省的強力帶動下,500萬千瓦的累計并網目標或不難實現。
《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重點推動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的海上風電建設,到2020年四省海上風電開工建設規模均達到百萬千瓦以上。
據《廣東省海上風電發展規劃(2017—2030年)(修編)》,到2020年底,廣東省將開工建設海上風電1200萬千瓦以上,其中建成投產20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底前建成海上風電約3000萬千瓦。這意味著廣東省計劃在“十三五”期間開工建設的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目標增長了5倍;建成目標則翻了一番。
福建同樣大幅上調了發展目標。之前,福建制定的2020年海上風電發展目標是:累計并網90萬千瓦,開工建設200萬千瓦。《福建省“十三五”能源發展專項規劃》提出,“十三五”建成海上風電200萬千瓦以上。而根據目前的批復來看,已經突破1300萬千瓦。而江蘇省2020年海上風電開工建設規模也已經從450萬千瓦調整到1600萬千瓦。累計并網目標從300萬千瓦上調到350萬千瓦。
“在廣東、福建、江蘇三省的引領下,海上風電的市場蛋糕會越做越大,從而帶動整個產業實現規模化發展,這將有利于海上風電技術的成熟和成本的穩步下降。” 廣東省陽江市發改委的一位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先行者經驗
在業內人士看來,作為海上風電的先行者,江蘇、廣東、福建三省在探索產業發展方面走過的彎路、積累的經驗無疑是整個行業的寶貴財富。
截至今年5月底,江蘇全省海上風電核準已達554萬千瓦,并網212萬千瓦,領跑全國。產業發展,規劃先行。作為我國海上風電發展的試驗田,江蘇2012年就在全國率先編制了海上風電規劃。江蘇省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處處長唐學文表示,《江蘇省海上風電場工程規劃》是江蘇發展海上風電產業的藍圖,自2012年國家批復實施以來,對規范、引領和促進江蘇海上風電建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7年江蘇又在全國率先開展規劃修編工作,按照統一規劃、分期實施、高效利用、節約用海、環境保護的理念,修編后的規劃進一步壓縮涉海面積、統籌資源配置,為實現《江蘇省“十三五”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規劃》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堅持統一規劃,有序開發海上風電資源的同時,江蘇積極探索開發模式和管理模式創新。一方面,聚焦開發模式求創新。堅持分區域整體開發為原則,針對海上風電場不同的特點,推廣不同形式先進開發方案;另一方面,圍繞管理模式求創新。“安全化”、“智慧化”海上管理,建設高效的海上運維體系。除了規劃先行、開發模式和管理模式創新外,唐學文認為,江蘇的另一個經驗是,加大簡政放權力度,真正釋放市場主體的活力。此外,在電網配套方面,提供優質、快捷服務。
“通過開展潮間帶風電和實施海上風電特許全招標,江蘇海上風電起到探索引領的作用。由此,2012發布的《全國海上風電開發方案》上,江蘇有18個建設方案躋身其中,占總規模33%。”唐學文說。
福建省發改委能源處調研員趙霞英透露,福建海上風電獲批規模超過1300萬千瓦,包括福州、漳州、莆田、寧德和平潭所轄海域17個風電場。
福建聯手三峽集團,提出立足福建、面向沿海、輻射全球、打造海上風電引領者的發展戰略。共同打造世界規模最大的海上風電基地和國際一流的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布局海上風電全產業鏈。目前,全球首個國際化大功率海上風電試驗場——福清興化灣樣機試驗風場正加速推進。
“資源開發不是福建海上風電發展唯一目標,而是希望通過資源開發夯實產業基礎,強化產業帶動效應。”趙霞英說,“目前福建正按照統一規劃、節約集約、合理開發、高效利用的原則,圍繞打造具有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基地目標,集中配置海上風電資源。”
廣東桂山項目則是國內首個海上風電場和電網整合的項目,作為國際上首個海上風電與海島新能源智能微電網應用研究整合項目,為解決“孤島”用電困局提供了借鑒。
差異化路線
我國海岸線綿長,各個海域風資源差異較大,對風電機組技術也提出了特異性需求。據了解,江蘇屬于低風速、無臺風風險市場;福建屬于高風速、有臺風風險市場;廣東屬于低風速、有臺風風險市場。
趙霞英介紹,福建風能資源豐富,蘊藏量大,特別是閩江口以南和廈門灣海峽中部海域,受狹管效應的影響,年平均風速超過9米/秒,風向穩定,是全國風電資源最豐富地區之一。廣東省沿海海面100米高度層年平均風速可達7米/秒以上,呈現出自東向西遞減、自近岸向海中遞增的趨勢。
相比福建、廣東,江蘇海上風速雖然不占優勢,年利用小時數僅2500小時-2600小時左右,但海床和施工建設條件較好,可以獲得較低的單位造價成本。因此,近年來,對開發商的吸引力最大。
“三省的風資源條件和海床地質條件的差異,會對項目的經濟性造成較大影響。目前,綜合來看,造價最低的是江蘇區域,近海海上風電單位千瓦投資約為15000元-18000元。”某開發商相關技術人士表示。
一家龍頭整機商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不同風資源條件,對風機設計、制造和性能提出了不同要求。這對整機商的技術能力提升來說,并非壞事。不同海域差異化的風資源和海床條件,可以促進風電整機商和風電產業鏈尋求差異化的技術路線,從而帶動整個行業技術和服務的百花齊放。
緊跟江蘇,福建、廣東兩省也制定了宏大的海上風電發展規劃并加緊實施。福建“十三五”期間規劃建設海上風電20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底力爭海上風電裝機規模達到500萬千瓦以上。廣東則規劃到2020年底,開工建設海上風電1200萬千瓦以上,其中建成投產20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底前建成海上風電約3000萬千瓦。
“作為中國海上風電最具發展潛力的三個省份,三省之間既你追我趕、相互促進,又互通有無、精誠合作,共同為海上風電的發展探索獨特的中國路徑和模式。”日前,在 2018海上風電領袖峰會上,福建省發改委相關人士表示。
共同做大蛋糕
根據國家能源局印發的《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全國海上風電開工建設規模將達到1000萬千瓦,力爭累計并網容量達到500萬千瓦以上。
而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海上風電新增裝機容量達到116萬千瓦,同比增長97%,連續四年實現增長,海上風電累計裝機達到279萬千瓦。2017年我國新增海上風電116萬千瓦,累計裝機已達279萬千瓦。在江蘇、福建、廣東等省的強力帶動下,500萬千瓦的累計并網目標或不難實現。
《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重點推動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省的海上風電建設,到2020年四省海上風電開工建設規模均達到百萬千瓦以上。
據《廣東省海上風電發展規劃(2017—2030年)(修編)》,到2020年底,廣東省將開工建設海上風電1200萬千瓦以上,其中建成投產20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底前建成海上風電約3000萬千瓦。這意味著廣東省計劃在“十三五”期間開工建設的海上風電裝機容量目標增長了5倍;建成目標則翻了一番。
福建同樣大幅上調了發展目標。之前,福建制定的2020年海上風電發展目標是:累計并網90萬千瓦,開工建設200萬千瓦。《福建省“十三五”能源發展專項規劃》提出,“十三五”建成海上風電200萬千瓦以上。而根據目前的批復來看,已經突破1300萬千瓦。而江蘇省2020年海上風電開工建設規模也已經從450萬千瓦調整到1600萬千瓦。累計并網目標從300萬千瓦上調到350萬千瓦。
“在廣東、福建、江蘇三省的引領下,海上風電的市場蛋糕會越做越大,從而帶動整個產業實現規模化發展,這將有利于海上風電技術的成熟和成本的穩步下降。” 廣東省陽江市發改委的一位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先行者經驗
在業內人士看來,作為海上風電的先行者,江蘇、廣東、福建三省在探索產業發展方面走過的彎路、積累的經驗無疑是整個行業的寶貴財富。
截至今年5月底,江蘇全省海上風電核準已達554萬千瓦,并網212萬千瓦,領跑全國。產業發展,規劃先行。作為我國海上風電發展的試驗田,江蘇2012年就在全國率先編制了海上風電規劃。江蘇省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處處長唐學文表示,《江蘇省海上風電場工程規劃》是江蘇發展海上風電產業的藍圖,自2012年國家批復實施以來,對規范、引領和促進江蘇海上風電建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7年江蘇又在全國率先開展規劃修編工作,按照統一規劃、分期實施、高效利用、節約用海、環境保護的理念,修編后的規劃進一步壓縮涉海面積、統籌資源配置,為實現《江蘇省“十三五”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規劃》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堅持統一規劃,有序開發海上風電資源的同時,江蘇積極探索開發模式和管理模式創新。一方面,聚焦開發模式求創新。堅持分區域整體開發為原則,針對海上風電場不同的特點,推廣不同形式先進開發方案;另一方面,圍繞管理模式求創新。“安全化”、“智慧化”海上管理,建設高效的海上運維體系。除了規劃先行、開發模式和管理模式創新外,唐學文認為,江蘇的另一個經驗是,加大簡政放權力度,真正釋放市場主體的活力。此外,在電網配套方面,提供優質、快捷服務。
“通過開展潮間帶風電和實施海上風電特許全招標,江蘇海上風電起到探索引領的作用。由此,2012發布的《全國海上風電開發方案》上,江蘇有18個建設方案躋身其中,占總規模33%。”唐學文說。
福建省發改委能源處調研員趙霞英透露,福建海上風電獲批規模超過1300萬千瓦,包括福州、漳州、莆田、寧德和平潭所轄海域17個風電場。
福建聯手三峽集團,提出立足福建、面向沿海、輻射全球、打造海上風電引領者的發展戰略。共同打造世界規模最大的海上風電基地和國際一流的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布局海上風電全產業鏈。目前,全球首個國際化大功率海上風電試驗場——福清興化灣樣機試驗風場正加速推進。
“資源開發不是福建海上風電發展唯一目標,而是希望通過資源開發夯實產業基礎,強化產業帶動效應。”趙霞英說,“目前福建正按照統一規劃、節約集約、合理開發、高效利用的原則,圍繞打造具有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海上風電裝備制造產業基地目標,集中配置海上風電資源。”
廣東桂山項目則是國內首個海上風電場和電網整合的項目,作為國際上首個海上風電與海島新能源智能微電網應用研究整合項目,為解決“孤島”用電困局提供了借鑒。
差異化路線
我國海岸線綿長,各個海域風資源差異較大,對風電機組技術也提出了特異性需求。據了解,江蘇屬于低風速、無臺風風險市場;福建屬于高風速、有臺風風險市場;廣東屬于低風速、有臺風風險市場。
趙霞英介紹,福建風能資源豐富,蘊藏量大,特別是閩江口以南和廈門灣海峽中部海域,受狹管效應的影響,年平均風速超過9米/秒,風向穩定,是全國風電資源最豐富地區之一。廣東省沿海海面100米高度層年平均風速可達7米/秒以上,呈現出自東向西遞減、自近岸向海中遞增的趨勢。
相比福建、廣東,江蘇海上風速雖然不占優勢,年利用小時數僅2500小時-2600小時左右,但海床和施工建設條件較好,可以獲得較低的單位造價成本。因此,近年來,對開發商的吸引力最大。
“三省的風資源條件和海床地質條件的差異,會對項目的經濟性造成較大影響。目前,綜合來看,造價最低的是江蘇區域,近海海上風電單位千瓦投資約為15000元-18000元。”某開發商相關技術人士表示。
一家龍頭整機商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不同風資源條件,對風機設計、制造和性能提出了不同要求。這對整機商的技術能力提升來說,并非壞事。不同海域差異化的風資源和海床條件,可以促進風電整機商和風電產業鏈尋求差異化的技術路線,從而帶動整個行業技術和服務的百花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