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場嘉賓:江蘇省能源局新能源處處長唐學文
問:海上風電的發展對我省能源變革有何意義?
答:大力發展海上風電既是應對氣候變化的要求,也是響應節能減排方針的重要措施,同時更是對海洋資源友好開發利用的典范,在我省能源變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問:您認為我省海上風電發展面臨的最大瓶頸是什么?
答:缺乏行業先導性技術、缺乏與其他行業協調發展是我省海上風電發展的最大瓶頸。
問:請您為江蘇海上風電發展獻一策。
答:在學習、吸收、消化好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加快提高我省海上風電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業技術含金量,形成競爭優勢。
問:請您推薦一本相關的讀物。
答:盧安武(美)的《重塑能源》。
隨著前不久鹽城濱海北區H2#海上風電項目部分風機并網發電,江蘇省海上風電并網裝機規模突破200萬千瓦,占全國總規模的近七成,繼續領跑全國。
在全球海上風電進入大規模開發階段,我國海上風電也異軍突起,裝機規模連續5年快速增長,已躍居全球第三。而作為國家確定的唯一一個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的江蘇,無疑對我國海上風電發展具有強大的帶動作用。“江蘇擁有豐富的灘涂資源和海上風能資源,且受臺風等災害性氣候影響較小,具有得天獨厚的開發條件。”江蘇省能源局新能源處處長唐學文說,近年來,我省通過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創新體制機制,以規劃編制、項目示范、合作交流為突破口,推動海上風電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規劃先行,繪制產業發展藍圖
發展可再生能源是推進能源改革、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江蘇實踐。近年來,省發改委(能源局)把發展可再生能源作為推進能源轉型、優化能源結構的重要抓手,充分發揮海上風電風能資源更豐富、不占用土地、不影響人類日常生活、離電力負荷中心更近等優勢,將其確定為重點發展的可再生能源,提出了“到2020年海上風電累計建成350萬千瓦、累計開工450萬千瓦、累計核準600萬千瓦”的發展目標。
產業發展,規劃先行。作為我國海上風電發展的試驗田,我省早在2012年就在全國率先編制了《江蘇省海上風電場工程規劃》。“這份規劃可謂我省發展海上風電產業的藍圖,自2012年國家批復實施以來,對規范、引領和促進我省海上風電建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唐學文告訴記者,2017年,我省又按照統一規劃、分期實施、高效利用、節約用海、環境保護的理念,在全國率先開展規劃修編工作,修編后的規劃進一步壓縮涉海面積,統籌資源配置,初步規劃場址62個,總裝機容量1475萬千瓦,總面積2614平方公里,比之前規劃的總裝機容量增加220萬千瓦、用海面積減少1067平方公里。“目前修編工作已完成,即將上報國家。”唐學文說,《江蘇海上風電場工程規劃》的科學修編,也為實現《江蘇省“十三五”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規劃》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創新探索,實現效益最大化
在堅持統一規劃、有序開發海上風電資源的同時,我省也一直在積極探索開發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創新。
2015年10月,國家電投濱海北H1區100MW海上風電項目開工建設,2016年6月就實現了并網,該工程在國內海上風電發展歷史上創下了絕無僅有的建設速度,這也是我國海上風電第一個以“四合一”方式承建的海上風電項目。唐學文介紹,“四合一”即風機的制樁、制塔筒、打樁、安裝風機均由一家企業承接,“這一模式的市場競爭力顯而易見。”除此之外,我省在開發模式的創新探索還體現在“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通過大力推廣海上風電EPC開發模式,將項目設計、建設、材料設備采購等一系列工作全部打包給一家專業單位,實現海上風電建設投資成本的最小化和質量的最大化。
此外,我省還通過“安全化”“智慧化”的海上管理,建立了新型的海上風電安全管理體系和高效的海上運維體系。唐學文介紹,我省邀請了業界專家進行安全模式探討,在滿足同目標、同標準、同管理、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健全了相應的安全管理體系和管理制度,并針對海上不同的作業面提出了相應的施工安全措施及應急預案,將我省海上風電安全生產提上了新高度。同時,大力發展海上風電“互聯網+”新形態,利用大數據處理來管控風機狀態,使機組的可用率和發電量得到保障,實現智慧運維、遠程監控、故障診斷。
技術賦能,推動產業邁向新高度
由于我國海上風電產業起步較晚,開發水平、技術創造、設備制造等方面跟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為此,我省通過加強國際合作,特別是企業與英國、荷蘭、德國、丹麥等海上風電強國企業的交流合作,通過創辦合資企業、聘請國際高端技術人才、引進國外先進設備技術、與國外聯合設計等方式,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了風電制造關鍵技術,實現我省海上風電技術水平不斷提升。
同時,加大海上風電技術企業扶持力度,并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帶動我省裝備技術發展。例如,如東潮間帶風電場項目使用的大直徑無過渡段單樁基礎結構型式,因減少海上施工作業時間、提高工效、降低安全風險、節約灌裝材料等方面的優勢得到了廣泛應用;三峽響水200MW近海風電場項目使用的國內第一根電壓等級最高、長度最長、截面最大的三芯海纜,標志著我省海纜生產技術繼續走在全國前沿;大唐濱海300MW海上風電場項目建成投用的亞洲容量最大、水深最深的220千伏海上升壓站,代表了我省在這領域的技術新突破。記者了解到,目前我省潮間帶風電場工程的建設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尚屬首創,為潮間帶風電場的施工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也為海上風電規模化開發起到了引領和示范作用。
唐學文表示,下一步,我省將繼續加快推進以海上風電為發展特色的能源變革,為江蘇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開創“兩聚一高”新實踐和“強富美高”新江蘇的目標繼續努力。
通訊員 楊郡一 黃胤
江蘇經濟報記者 陳春裕 實習生 殷玉
問:海上風電的發展對我省能源變革有何意義?
答:大力發展海上風電既是應對氣候變化的要求,也是響應節能減排方針的重要措施,同時更是對海洋資源友好開發利用的典范,在我省能源變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問:您認為我省海上風電發展面臨的最大瓶頸是什么?
答:缺乏行業先導性技術、缺乏與其他行業協調發展是我省海上風電發展的最大瓶頸。
問:請您為江蘇海上風電發展獻一策。
答:在學習、吸收、消化好國外先進技術的同時,加快提高我省海上風電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產業技術含金量,形成競爭優勢。
問:請您推薦一本相關的讀物。
答:盧安武(美)的《重塑能源》。
隨著前不久鹽城濱海北區H2#海上風電項目部分風機并網發電,江蘇省海上風電并網裝機規模突破200萬千瓦,占全國總規模的近七成,繼續領跑全國。
在全球海上風電進入大規模開發階段,我國海上風電也異軍突起,裝機規模連續5年快速增長,已躍居全球第三。而作為國家確定的唯一一個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的江蘇,無疑對我國海上風電發展具有強大的帶動作用。“江蘇擁有豐富的灘涂資源和海上風能資源,且受臺風等災害性氣候影響較小,具有得天獨厚的開發條件。”江蘇省能源局新能源處處長唐學文說,近年來,我省通過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創新體制機制,以規劃編制、項目示范、合作交流為突破口,推動海上風電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規劃先行,繪制產業發展藍圖
發展可再生能源是推進能源改革、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江蘇實踐。近年來,省發改委(能源局)把發展可再生能源作為推進能源轉型、優化能源結構的重要抓手,充分發揮海上風電風能資源更豐富、不占用土地、不影響人類日常生活、離電力負荷中心更近等優勢,將其確定為重點發展的可再生能源,提出了“到2020年海上風電累計建成350萬千瓦、累計開工450萬千瓦、累計核準600萬千瓦”的發展目標。
產業發展,規劃先行。作為我國海上風電發展的試驗田,我省早在2012年就在全國率先編制了《江蘇省海上風電場工程規劃》。“這份規劃可謂我省發展海上風電產業的藍圖,自2012年國家批復實施以來,對規范、引領和促進我省海上風電建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唐學文告訴記者,2017年,我省又按照統一規劃、分期實施、高效利用、節約用海、環境保護的理念,在全國率先開展規劃修編工作,修編后的規劃進一步壓縮涉海面積,統籌資源配置,初步規劃場址62個,總裝機容量1475萬千瓦,總面積2614平方公里,比之前規劃的總裝機容量增加220萬千瓦、用海面積減少1067平方公里。“目前修編工作已完成,即將上報國家。”唐學文說,《江蘇海上風電場工程規劃》的科學修編,也為實現《江蘇省“十三五”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規劃》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創新探索,實現效益最大化
在堅持統一規劃、有序開發海上風電資源的同時,我省也一直在積極探索開發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創新。
2015年10月,國家電投濱海北H1區100MW海上風電項目開工建設,2016年6月就實現了并網,該工程在國內海上風電發展歷史上創下了絕無僅有的建設速度,這也是我國海上風電第一個以“四合一”方式承建的海上風電項目。唐學文介紹,“四合一”即風機的制樁、制塔筒、打樁、安裝風機均由一家企業承接,“這一模式的市場競爭力顯而易見。”除此之外,我省在開發模式的創新探索還體現在“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通過大力推廣海上風電EPC開發模式,將項目設計、建設、材料設備采購等一系列工作全部打包給一家專業單位,實現海上風電建設投資成本的最小化和質量的最大化。
此外,我省還通過“安全化”“智慧化”的海上管理,建立了新型的海上風電安全管理體系和高效的海上運維體系。唐學文介紹,我省邀請了業界專家進行安全模式探討,在滿足同目標、同標準、同管理、同部署、同檢查、同考核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健全了相應的安全管理體系和管理制度,并針對海上不同的作業面提出了相應的施工安全措施及應急預案,將我省海上風電安全生產提上了新高度。同時,大力發展海上風電“互聯網+”新形態,利用大數據處理來管控風機狀態,使機組的可用率和發電量得到保障,實現智慧運維、遠程監控、故障診斷。
技術賦能,推動產業邁向新高度
由于我國海上風電產業起步較晚,開發水平、技術創造、設備制造等方面跟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為此,我省通過加強國際合作,特別是企業與英國、荷蘭、德國、丹麥等海上風電強國企業的交流合作,通過創辦合資企業、聘請國際高端技術人才、引進國外先進設備技術、與國外聯合設計等方式,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了風電制造關鍵技術,實現我省海上風電技術水平不斷提升。
同時,加大海上風電技術企業扶持力度,并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帶動我省裝備技術發展。例如,如東潮間帶風電場項目使用的大直徑無過渡段單樁基礎結構型式,因減少海上施工作業時間、提高工效、降低安全風險、節約灌裝材料等方面的優勢得到了廣泛應用;三峽響水200MW近海風電場項目使用的國內第一根電壓等級最高、長度最長、截面最大的三芯海纜,標志著我省海纜生產技術繼續走在全國前沿;大唐濱海300MW海上風電場項目建成投用的亞洲容量最大、水深最深的220千伏海上升壓站,代表了我省在這領域的技術新突破。記者了解到,目前我省潮間帶風電場工程的建設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尚屬首創,為潮間帶風電場的施工建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也為海上風電規模化開發起到了引領和示范作用。
唐學文表示,下一步,我省將繼續加快推進以海上風電為發展特色的能源變革,為江蘇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開創“兩聚一高”新實踐和“強富美高”新江蘇的目標繼續努力。
通訊員 楊郡一 黃胤
江蘇經濟報記者 陳春裕 實習生 殷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