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經濟信息》記者在我國南方某風場發現,由于受到凍雨等極端氣候影響,數臺風機已經因故障停止發電。據現場負責人介紹,風機遭遇凍雨后,內部液壓裝置可能損壞,維修十分困難。
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新增并網風電裝機1500萬千瓦,累計并網裝機容量達到1.65億千瓦,占全部發電裝機容量的9.3%。隨著我國風電裝機容量擴大,正催生出一個巨大的風電后市場。
有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所謂風電后市場,即風機的運營與維護。隨著我國風電平價上網時代的日益臨近,這必然對風電度電成本提出更為苛刻的要求,運營與維護則決定了風場的盈利能力。而風電在運營維護過程中已暴露出眾多現實問題亟待解決。
市場之巨
我國用了短短數年走過了歐美國家數十年才完成的風電發展之路。中國風電發展的速度之快,遠超想象。自2007年以來,風電產業一直是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的產業之一,增長率曾長期保持在30%,而且預計未來風電裝機規模將持續擴大。
原中國國電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謝長軍指出:“預計未來三年,中國風電市場將保持理性的規模增長,平均每年新增陸上風電15-18吉瓦左右,每年新增海上風電1吉瓦左右,兼顧增量規模與存量效益。”根據風電裝機規模的發展趨勢,預估風電運維市場將潛力巨大。
風電場收益取決于風機在20年~25年全壽命周期內給投資者所創造的價值,但風機質保期通常只有5年。若要風機能夠實現價值最大化,必須在運維方面加大投入。業內相關人士預測,到2020年,我國風電服務市場的總規模可能高達約1000億元。
對于市場的增速,丹麥著名風機制造商維斯塔斯有關負責人曾表示,幾年前這個領域的主要參與者只有兩三家,現在不斷有新的注冊公司進入,準備分食數千億元市場份額。
運維之殤
但風電市場規模日益增長的喜人形勢卻難以掩蓋風電后市場運維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冰凍、失火、倒塌……一起起風機事故是對運維市場最直接的打擊。
在剛剛過去的一年里,就發生了數起風機事故。2018年6月3日,山東東營某風場風機起火;6月4日,江蘇連云港某風場風機起火;進入冬季以來,南方地區又由于冰凍災害導致風機受損。
有業內人士表示,行業透明度差,暴露于公眾面前的僅僅是冰山一角。在對風機事故的原因進行總結后發現,事故發生的原因多樣,其中機組設備質量不過關、機組研發、運維脫節等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不少風電企業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通過降低成本來獲取價格偏低的組件,造成質量隱憂。
據前述業內人士介紹,目前的情況是風電場運維主要依靠現場工作人員進行檢查及預判機組故障,從而排除安全隱患。并且風電場大多分布在人跡罕至的偏遠地區,單純靠人工蹲點維護,運維成本極高,也容易出現由于人員水平不一導致的發電損失甚至運行安全問題。但在這種情況下總部技術人員以及設備廠家卻難以即刻參與機組檢查、故障診斷,較難提供技術支持。從設備角度來講,缺乏風機機組運行維護的標準;從人員角度來講,缺乏人員規范化培訓的標準。因此,造成運維管理、安全管理不當,風機事故頻發。
其實,從2012年開始,陸續有風機逐步告別5年質保期,風場開發機構對于風電服務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而我國風電服務市場潛力巨大,但還處于起步階段,行業標準尚未建立,業內服務公司也是良莠不齊。總體來說,行業處于“混戰期”。
風電運維的“誘人的蛋糕”早已引起風場開發機構、風機生產商和專職從事運營維護的企業爭相搶奪。
目前,發展最好的是風場開發機構,其進軍風能服務市場的主要原因是不愿將高額利潤拱手相讓,包括龍源、大唐、華能等風電業主,都紛紛成立了獨立的業務子公司或相應團隊,專門負責自家風場的服務工作。但風場開發機構主要進行投資風電場,關注風電場的整個生命運維周期,卻無法掌握風電設備的核心技術。
風機生產商手中握有風電設備的核心技術,但其只負責質保期內的風電機組現場運維工作,風機運維并不是其主要工作。
至于專職從事運營維護的企業,只存在于市場的最邊緣。據維斯塔斯有關負責人介紹,他們多是一些“散兵游勇”,幾十個人組成的工程隊,可能之前主要專門維修其他設備,看到風機維修有利潤,轉行進入風電,類似于包工隊之類的,他們可隨時提供上門服務。
在國外的風電服務市場中,獨立的服務公司占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而我國的風電服務市場雖大,但專職從事運營維護的企業還處于萌芽狀態。特別是隨著我國風電平價上網倒計時的啟動,風電平價上網必然會令風電售價下降,這將直接對風機生產商產生成本壓力,為了尋求更大的生存空間,風機的后期運營與維護成本將會直接承壓,這將有可能阻礙風電的正常運營與維護。
解圍之道
隨著風電運維后市場規模越來越大,為改善風電運維后市場秩序混亂的現狀,業內人士表示,只有加大標準化建設和信息透明化力度,促進運維后市場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廣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靖對風電運維后市場的發展提出幾點建議,其一便是建議行業推動建立設備運行維護、定期檢查(試驗)、設備健康度評價指標體系等行業標準和規范,組織制定運維后市場服務能力評價、認證和考核機制。
除行業標準外,人員規范也是風電運維的重要工作之一。據了解,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風力機械分會正在做風力發電機組現場運維工程師的職業標準,其目的是不斷提高運維市場水平。無論是行業標準還是人員規范,兩者都是保證風電運維后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華電福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駿彪認為,應該進一步加強行業內的合作交流,實現資源、信息、經驗的共享。在運營管理、技術改造、效能提升等方面進行探討和合作,進而提高運營管理水平。就目前運維后市場相對混亂的情況來看,與運維相關的企業將長期共存,三方需形成合力,做到吸取經驗、優勢共享,維持風電運維后市場良好的秩序,保證其健康發展。
而積極提升傳統風電運維水平的情況下,風電運維也需要尋求新的突破。在“互聯網+”、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時代,風電的運維完全可以引用這些先進技術。據明陽智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智慧運維部部長李永戰介紹:“通過智慧化的運維模式降低整體的成本,提高發電量是大家都非常關心的課題。”明陽智能建立的風電場群大數據集中監控中心,便是風電場集群智能化管理的嘗試。在積極提升傳統風電運維水平的情況下,風電運維也需要尋求新的突破。
目前的風電智慧運維模式大多是相似的,集中圍繞故障預判以及遠程診斷。但是隨著風電運維管理逐漸走向標準化、規范化,未來的風電運維服務也將以大數據為基礎,向智能化、數字化方向發展,智能化的風電運維后市場或將成為風電企業競爭的核心。
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新增并網風電裝機1500萬千瓦,累計并網裝機容量達到1.65億千瓦,占全部發電裝機容量的9.3%。隨著我國風電裝機容量擴大,正催生出一個巨大的風電后市場。
有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經濟信息》記者,所謂風電后市場,即風機的運營與維護。隨著我國風電平價上網時代的日益臨近,這必然對風電度電成本提出更為苛刻的要求,運營與維護則決定了風場的盈利能力。而風電在運營維護過程中已暴露出眾多現實問題亟待解決。
市場之巨
我國用了短短數年走過了歐美國家數十年才完成的風電發展之路。中國風電發展的速度之快,遠超想象。自2007年以來,風電產業一直是全球增長速度最快的產業之一,增長率曾長期保持在30%,而且預計未來風電裝機規模將持續擴大。
原中國國電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謝長軍指出:“預計未來三年,中國風電市場將保持理性的規模增長,平均每年新增陸上風電15-18吉瓦左右,每年新增海上風電1吉瓦左右,兼顧增量規模與存量效益。”根據風電裝機規模的發展趨勢,預估風電運維市場將潛力巨大。
風電場收益取決于風機在20年~25年全壽命周期內給投資者所創造的價值,但風機質保期通常只有5年。若要風機能夠實現價值最大化,必須在運維方面加大投入。業內相關人士預測,到2020年,我國風電服務市場的總規模可能高達約1000億元。
對于市場的增速,丹麥著名風機制造商維斯塔斯有關負責人曾表示,幾年前這個領域的主要參與者只有兩三家,現在不斷有新的注冊公司進入,準備分食數千億元市場份額。
運維之殤
但風電市場規模日益增長的喜人形勢卻難以掩蓋風電后市場運維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冰凍、失火、倒塌……一起起風機事故是對運維市場最直接的打擊。
在剛剛過去的一年里,就發生了數起風機事故。2018年6月3日,山東東營某風場風機起火;6月4日,江蘇連云港某風場風機起火;進入冬季以來,南方地區又由于冰凍災害導致風機受損。
有業內人士表示,行業透明度差,暴露于公眾面前的僅僅是冰山一角。在對風機事故的原因進行總結后發現,事故發生的原因多樣,其中機組設備質量不過關、機組研發、運維脫節等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不少風電企業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獲勝,通過降低成本來獲取價格偏低的組件,造成質量隱憂。
據前述業內人士介紹,目前的情況是風電場運維主要依靠現場工作人員進行檢查及預判機組故障,從而排除安全隱患。并且風電場大多分布在人跡罕至的偏遠地區,單純靠人工蹲點維護,運維成本極高,也容易出現由于人員水平不一導致的發電損失甚至運行安全問題。但在這種情況下總部技術人員以及設備廠家卻難以即刻參與機組檢查、故障診斷,較難提供技術支持。從設備角度來講,缺乏風機機組運行維護的標準;從人員角度來講,缺乏人員規范化培訓的標準。因此,造成運維管理、安全管理不當,風機事故頻發。
其實,從2012年開始,陸續有風機逐步告別5年質保期,風場開發機構對于風電服務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而我國風電服務市場潛力巨大,但還處于起步階段,行業標準尚未建立,業內服務公司也是良莠不齊。總體來說,行業處于“混戰期”。
風電運維的“誘人的蛋糕”早已引起風場開發機構、風機生產商和專職從事運營維護的企業爭相搶奪。
目前,發展最好的是風場開發機構,其進軍風能服務市場的主要原因是不愿將高額利潤拱手相讓,包括龍源、大唐、華能等風電業主,都紛紛成立了獨立的業務子公司或相應團隊,專門負責自家風場的服務工作。但風場開發機構主要進行投資風電場,關注風電場的整個生命運維周期,卻無法掌握風電設備的核心技術。
風機生產商手中握有風電設備的核心技術,但其只負責質保期內的風電機組現場運維工作,風機運維并不是其主要工作。
至于專職從事運營維護的企業,只存在于市場的最邊緣。據維斯塔斯有關負責人介紹,他們多是一些“散兵游勇”,幾十個人組成的工程隊,可能之前主要專門維修其他設備,看到風機維修有利潤,轉行進入風電,類似于包工隊之類的,他們可隨時提供上門服務。
在國外的風電服務市場中,獨立的服務公司占據了很大的市場份額。而我國的風電服務市場雖大,但專職從事運營維護的企業還處于萌芽狀態。特別是隨著我國風電平價上網倒計時的啟動,風電平價上網必然會令風電售價下降,這將直接對風機生產商產生成本壓力,為了尋求更大的生存空間,風機的后期運營與維護成本將會直接承壓,這將有可能阻礙風電的正常運營與維護。
解圍之道
隨著風電運維后市場規模越來越大,為改善風電運維后市場秩序混亂的現狀,業內人士表示,只有加大標準化建設和信息透明化力度,促進運維后市場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中國廣核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靖對風電運維后市場的發展提出幾點建議,其一便是建議行業推動建立設備運行維護、定期檢查(試驗)、設備健康度評價指標體系等行業標準和規范,組織制定運維后市場服務能力評價、認證和考核機制。
除行業標準外,人員規范也是風電運維的重要工作之一。據了解,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協會風力機械分會正在做風力發電機組現場運維工程師的職業標準,其目的是不斷提高運維市場水平。無論是行業標準還是人員規范,兩者都是保證風電運維后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華電福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駿彪認為,應該進一步加強行業內的合作交流,實現資源、信息、經驗的共享。在運營管理、技術改造、效能提升等方面進行探討和合作,進而提高運營管理水平。就目前運維后市場相對混亂的情況來看,與運維相關的企業將長期共存,三方需形成合力,做到吸取經驗、優勢共享,維持風電運維后市場良好的秩序,保證其健康發展。
而積極提升傳統風電運維水平的情況下,風電運維也需要尋求新的突破。在“互聯網+”、大數據以及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時代,風電的運維完全可以引用這些先進技術。據明陽智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智慧運維部部長李永戰介紹:“通過智慧化的運維模式降低整體的成本,提高發電量是大家都非常關心的課題。”明陽智能建立的風電場群大數據集中監控中心,便是風電場集群智能化管理的嘗試。在積極提升傳統風電運維水平的情況下,風電運維也需要尋求新的突破。
目前的風電智慧運維模式大多是相似的,集中圍繞故障預判以及遠程診斷。但是隨著風電運維管理逐漸走向標準化、規范化,未來的風電運維服務也將以大數據為基礎,向智能化、數字化方向發展,智能化的風電運維后市場或將成為風電企業競爭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