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東,一個美麗而又富饒的縣城,因“如皋縣一分為二,河東為如皋東鄉”而得名。如東縣地處黃海之濱,海岸線全長100余公里,常年受海洋暖流調節和季風環流影響,風資源豐富,華能如東八仙角海上風電場就坐落于此。
華能如東八仙角海上風電場
碧水共藍天一線,風機隨風起舞,藍天、白云、大海、船舶、緩緩旋轉聳立的風機……勾勒出一幅美不勝收風景圖,但如東八仙角海上風電場的美不僅僅視覺的體驗。由《風能》雜志主辦的“最美風電場“活動帶你追尋其獨特之”美“。
開啟機組大兆瓦時代
助力降本增效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認為:“國內海上風電市場快速發展的首要任務是突破成本瓶頸,而降低成本主要靠技術創新來推動”。
企業要降低成本,必須在風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大功率風電機組研發、風電機組的設計制造,關鍵配套件和主控系統可靠性等核心技術上有所創新和突破。其中,風電機組單機容量的大型化被業內人士視為降低風電成本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華能如東八仙角海上風電場是華能集團首個海上風電項目,項目共安裝70臺風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300MW,其中,20臺中國海裝5MW海上風機為國內首次批量應用,開啟我國海上風電大兆瓦時代。
海上風況平穩,風速較陸上高20%左右,更有利于風力發電。從2016年4月正式開工建設,到2017年9月所有風機全部并網投運,僅投運一年,如東海上風電場已在業內逐漸嶄露頭角。
“2018年全年,風電場發電量超過9億千瓦時,這樣優異的表現一方面是歸功于業主風機設備運維管理到位,另一邊方面也離不開整機企業的及時響應和服務”如東八仙角海上風電場場長周國棟介紹說。
中國海裝海上運維中心技術總監曾佑清強調:“在追求大的同時,我們也必須保證風機的可靠性。中國海裝針對當地海況、風速等,對風機葉片偏航、控制等系統做了一系列技術改造和優化,提升了風機和電氣設備的可靠性,保障設備運行穩定,在提高風機發電量的同時,進一步降低風機運維成本,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5MW機組首次批量化投運
引領技術潮流
我國海上風能資源最豐富的區域出現在臺灣海峽,并由該區域向南、北兩側大致呈遞減趨勢。江蘇如東海域位于臺灣海峽以北,屬于典型的低風速、無臺風風資源區,對長葉片、大功率的風電機組需求更甚。
但與國外相比,我國海上風電發展時間較短,大部分整機制造廠家對于海上風電機組的并沒有長時間研發和大批量運維的經驗,多數都處于海上風電機組的設計研發、樣機試驗階段。
中國海裝依托中船重工集團的天然優勢,一脈相承,成功研制出符合我國海上風電市場的5MW大兆瓦機組,率先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實現大兆瓦機組批量化投運,引領技術潮流,創出行業第一速度。
2012年,中國海裝5MW樣機在龍源如東試驗風場成功并網,并一次性通過海上風電低電壓穿越測試。中國海裝海上運維中心總經理劉城表示:“目前,5MW樣機并網已有6年之久,中國海裝針對5MW樣機運行期間所出現的問題,對樣機進行了不斷的優化、改進、升級,整體上提高了機組的可靠性。從樣機到小批量運行,再到大規模投產,中國海裝積累了豐富的海上風電運維經驗,強化了海上風電運維風險的管控能力,促進了整個海上風電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2018年全年,中國海裝5MW風機累計發電量3.23億千瓦時,年利用小時數達3235小時,可利用率高達98.8%,可利用小時數在三家主機里面名列第一。”場長周國棟向記者介紹到。
據江蘇海裝風電設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瀾介紹,20臺‘海裝造’5MW機組中,H171-5MW風電機組采用了全球5MW中最輕的葉片,長度達83.6米,單位千瓦掃風面積高達4.59平方米,在全球三類風區海域性能第一。在H151-5MW機組的先進技術基礎上,H171-5MW機組經過進一步優化改進,確保在提升發電量的同時,保障機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數據顯示,運行近一年中,江蘇如東八仙角海上風電項目風機運行批量可利用率近99%,在平均風速7.3m/s的江蘇如東三類海上風電場,批量滿發小時數可達3235h,H171-5MW年滿發小時數更是高達3957h。
11人小團隊管理2大風場
登頂運維巔峰
運維的目的是在風機全生命周期內,降低運維成本,提高風電機組的發電量,增加風電場經濟收益。與陸上風電不同,海上風電運維受制于海洋環境影響,可達性差,運維成本高。
“包括華能如東陸上風電場24臺2MW風電機組在內,華能江蘇清潔能源分公司11人運維小團隊管理2個風場,共94臺風機,總計348WM。” 周國棟介紹,從2018年2月開始,如東海上風電場實行“南京遠程監控,現場無人值班、少人值守”的運維模式。南京遠程監控中心24小時值班,負責設備監控操作、數據統計總結、設備異常或故障時聯系現場人員、指導運行方式調整等運行相關工作;現場人員24小時待命,負責設備巡檢、維護、消缺等相關工作。真正實現了遠程集控式運維管理,解決了海上風場運維的現實困難。
華能方面表示,通過該項目,公司在生產設備管理、日常運維管理、運維船只及人員管理、智慧運維等方便都積累了豐富的運維管理經驗,為今后華能集團在海上風電開發、運維上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智慧運維助力11人運維小團隊打贏勝仗。中國海裝自主開發了“海維調度平臺”,該平臺能夠實現對人員、物資、船舶及機組的動態管理。運維人員在手機終端實時收到運維任務及任務相關信息,并進行相應處理。
劉城強調:“系統化、專業化的培訓以及在現有風場的實操訓練使海裝運維人員完全具備了海上風電運維的能力;未來,中國海裝依托中船集團已有生產專業的運維船經驗,結合國內外調研成果、進行經濟性分析,自主研發制造海上運維船,在提高運維效率的同時,進一步降低運維成本。”
面朝大海,且聽風吟。作為中國海裝派駐如東海上風電場運維項目經理,溫樹森說道:“奮斗在一線,我們是風機的守護者,最了解自己的風機,當風機出現問題時,我們將快速響應、積極配合業主,在保障人員安全的前提下,第一時間到達現場解決問題。”正是這樣吃苦耐勞、恪盡職守的精神,助力如東仙角海上風電場登頂運維巔峰。
除了運維外,風場投運后的另一項重要工作是生態修復,這不單單是兌現項目核準時的承諾,更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方式。
“華能如東八仙角海上風電場自投運來,積極履行海洋環境保護義務,踐行‘綠色’宣言,響應海洋開發建設和環境保護要求,嚴格遵守海洋生態修復承諾,積極開展海洋生態環境修復工作。先后開展漁業生態調查、鳥類觀測、海洋水質調查以及生態放流,生態修復計劃投資累計約1300余萬元,為如東海域生態環境恢復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周國棟介紹到。
湛藍的天空、碧綠的大海、聳立挺拔的風機……這便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極致的體現。
華能如東八仙角海上風電場
碧水共藍天一線,風機隨風起舞,藍天、白云、大海、船舶、緩緩旋轉聳立的風機……勾勒出一幅美不勝收風景圖,但如東八仙角海上風電場的美不僅僅視覺的體驗。由《風能》雜志主辦的“最美風電場“活動帶你追尋其獨特之”美“。
開啟機組大兆瓦時代
助力降本增效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認為:“國內海上風電市場快速發展的首要任務是突破成本瓶頸,而降低成本主要靠技術創新來推動”。
企業要降低成本,必須在風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大功率風電機組研發、風電機組的設計制造,關鍵配套件和主控系統可靠性等核心技術上有所創新和突破。其中,風電機組單機容量的大型化被業內人士視為降低風電成本最有效的途徑之一。
華能如東八仙角海上風電場是華能集團首個海上風電項目,項目共安裝70臺風電機組,總裝機容量為300MW,其中,20臺中國海裝5MW海上風機為國內首次批量應用,開啟我國海上風電大兆瓦時代。
海上風況平穩,風速較陸上高20%左右,更有利于風力發電。從2016年4月正式開工建設,到2017年9月所有風機全部并網投運,僅投運一年,如東海上風電場已在業內逐漸嶄露頭角。
“2018年全年,風電場發電量超過9億千瓦時,這樣優異的表現一方面是歸功于業主風機設備運維管理到位,另一邊方面也離不開整機企業的及時響應和服務”如東八仙角海上風電場場長周國棟介紹說。
中國海裝海上運維中心技術總監曾佑清強調:“在追求大的同時,我們也必須保證風機的可靠性。中國海裝針對當地海況、風速等,對風機葉片偏航、控制等系統做了一系列技術改造和優化,提升了風機和電氣設備的可靠性,保障設備運行穩定,在提高風機發電量的同時,進一步降低風機運維成本,達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5MW機組首次批量化投運
引領技術潮流
我國海上風能資源最豐富的區域出現在臺灣海峽,并由該區域向南、北兩側大致呈遞減趨勢。江蘇如東海域位于臺灣海峽以北,屬于典型的低風速、無臺風風資源區,對長葉片、大功率的風電機組需求更甚。
但與國外相比,我國海上風電發展時間較短,大部分整機制造廠家對于海上風電機組的并沒有長時間研發和大批量運維的經驗,多數都處于海上風電機組的設計研發、樣機試驗階段。
中國海裝依托中船重工集團的天然優勢,一脈相承,成功研制出符合我國海上風電市場的5MW大兆瓦機組,率先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實現大兆瓦機組批量化投運,引領技術潮流,創出行業第一速度。
2012年,中國海裝5MW樣機在龍源如東試驗風場成功并網,并一次性通過海上風電低電壓穿越測試。中國海裝海上運維中心總經理劉城表示:“目前,5MW樣機并網已有6年之久,中國海裝針對5MW樣機運行期間所出現的問題,對樣機進行了不斷的優化、改進、升級,整體上提高了機組的可靠性。從樣機到小批量運行,再到大規模投產,中國海裝積累了豐富的海上風電運維經驗,強化了海上風電運維風險的管控能力,促進了整個海上風電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2018年全年,中國海裝5MW風機累計發電量3.23億千瓦時,年利用小時數達3235小時,可利用率高達98.8%,可利用小時數在三家主機里面名列第一。”場長周國棟向記者介紹到。
據江蘇海裝風電設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瀾介紹,20臺‘海裝造’5MW機組中,H171-5MW風電機組采用了全球5MW中最輕的葉片,長度達83.6米,單位千瓦掃風面積高達4.59平方米,在全球三類風區海域性能第一。在H151-5MW機組的先進技術基礎上,H171-5MW機組經過進一步優化改進,確保在提升發電量的同時,保障機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數據顯示,運行近一年中,江蘇如東八仙角海上風電項目風機運行批量可利用率近99%,在平均風速7.3m/s的江蘇如東三類海上風電場,批量滿發小時數可達3235h,H171-5MW年滿發小時數更是高達3957h。
11人小團隊管理2大風場
登頂運維巔峰
運維的目的是在風機全生命周期內,降低運維成本,提高風電機組的發電量,增加風電場經濟收益。與陸上風電不同,海上風電運維受制于海洋環境影響,可達性差,運維成本高。
“包括華能如東陸上風電場24臺2MW風電機組在內,華能江蘇清潔能源分公司11人運維小團隊管理2個風場,共94臺風機,總計348WM。” 周國棟介紹,從2018年2月開始,如東海上風電場實行“南京遠程監控,現場無人值班、少人值守”的運維模式。南京遠程監控中心24小時值班,負責設備監控操作、數據統計總結、設備異常或故障時聯系現場人員、指導運行方式調整等運行相關工作;現場人員24小時待命,負責設備巡檢、維護、消缺等相關工作。真正實現了遠程集控式運維管理,解決了海上風場運維的現實困難。
華能方面表示,通過該項目,公司在生產設備管理、日常運維管理、運維船只及人員管理、智慧運維等方便都積累了豐富的運維管理經驗,為今后華能集團在海上風電開發、運維上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智慧運維助力11人運維小團隊打贏勝仗。中國海裝自主開發了“海維調度平臺”,該平臺能夠實現對人員、物資、船舶及機組的動態管理。運維人員在手機終端實時收到運維任務及任務相關信息,并進行相應處理。
劉城強調:“系統化、專業化的培訓以及在現有風場的實操訓練使海裝運維人員完全具備了海上風電運維的能力;未來,中國海裝依托中船集團已有生產專業的運維船經驗,結合國內外調研成果、進行經濟性分析,自主研發制造海上運維船,在提高運維效率的同時,進一步降低運維成本。”
面朝大海,且聽風吟。作為中國海裝派駐如東海上風電場運維項目經理,溫樹森說道:“奮斗在一線,我們是風機的守護者,最了解自己的風機,當風機出現問題時,我們將快速響應、積極配合業主,在保障人員安全的前提下,第一時間到達現場解決問題。”正是這樣吃苦耐勞、恪盡職守的精神,助力如東仙角海上風電場登頂運維巔峰。
除了運維外,風場投運后的另一項重要工作是生態修復,這不單單是兌現項目核準時的承諾,更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方式。
“華能如東八仙角海上風電場自投運來,積極履行海洋環境保護義務,踐行‘綠色’宣言,響應海洋開發建設和環境保護要求,嚴格遵守海洋生態修復承諾,積極開展海洋生態環境修復工作。先后開展漁業生態調查、鳥類觀測、海洋水質調查以及生態放流,生態修復計劃投資累計約1300余萬元,為如東海域生態環境恢復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周國棟介紹到。
湛藍的天空、碧綠的大海、聳立挺拔的風機……這便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極致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