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區域發展格局”“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再被提及。作為見證者、親歷者,全國人大代表、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股份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傳衛同樣深有感觸。在其看來,灣區發展、能源先行。要想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世界級一流綠色灣區,構建一套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化能源體系至關重要。
“臨海是灣區的最大特征,經濟發達則是最大優勢。灣區能源布局,應把海上能源建設列入海洋經濟規劃,成為主要構成。”張傳衛對此表示。
中國能源報:作為身處粵港澳大灣區的參與者,您對其發展有什么建議?
張傳衛:灣區發展,能源先行。無論從世界其他灣區的發展經驗,還是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世界級一流綠色灣區”的需求來看,建設一套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灣區能源體系都十分必要。
根據以往經驗,灣區能源生產和供應體系正在由傳統化石能源、集中式大規模生產向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和智慧能源轉型,世界一流綠色灣區和智慧城市群的建設,均離不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支撐。海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綠色能源,為灣區飛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能源和經濟動力、完善的生態和產業支撐。
再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目標,“清潔、低碳、安全、高效”是構建其高質量現代化能源體系的八字方針。臨海是灣區的最大特征,經濟發達是灣區的最大優勢。灣區能源布局,應把海上能源建設列入海洋經濟規劃并成為主要構成。
中國能源報:您認為,這套現代化能源體系應如何打造?
張傳衛:從結構來看,海上風電,洋流發電,潮汐發電,海水制氫,海水淡化,均可成為鼓勵和加大加快開發的能源。海上可再生能源的在粵港澳灣區能源結構中占比應大幅提升,甚至未來10年的新增電力需求,我認為都可由清潔的海上風電提供。
從布局來看,盡量就近建設,減少長途輸送,節約使用成本,提高海上能源的利用率。灣區海上風力資源存量大、質量好、可再生,隨著清潔能源逐步進入產業化、規模化、商業化發展階段,其開發制造成本還將進一步降低,未來綜合成本必將低于化石能源。
不過我們也應看到,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是全國1/12,是中國乃至全球經濟最活躍、最發達的城市群、經濟體,能源需求量巨大。要構建一套清潔低碳、清潔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可謂機遇和挑戰并存。
中國能源報:“挑戰”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張傳衛:目前,粵港澳大灣區能源結構仍以化石能源為主,煤炭占據主要供應。以廣東為例,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高達36.9%,化石能源總占比達到70%以上,因此解決能源供給側結構問題迫在眉睫。
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的能源對外依賴度約達80%,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在外來能源中,西電東輸超過1/3,本地電力生產能力亟待提高。
因電力遠距離輸送、電網綜合損失率和終端用戶的電效低,亟待通過大數據云平臺、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使用效能,解決灣區能源智慧化、低碳化問題。
中國能源報:結合挑戰,您對構建現代化、高質量能源體系有哪些建議?
張傳衛:我建議,首先是建立適應灣區能源生產消費的協調體系。考慮到灣區城市群制度、體制不同,可借鑒國外成功經驗,成立粵港澳大灣區能源規劃協調小組。統一協調、規范灣區的能源開發、建設、消費,增加灣區能源安全性。
第二,建立灣區新能源開發建設的政策體系。一方面要通過國家立法、出臺政策大力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建設,運用稅收杠桿扶持灣區新能源建設。另一方面,要保持宏觀政策的持續性、穩定性和可預見性。例如廣東海上風電的開發建設,已進入導入期向成長期的關鍵階段,要持續穩步有序推進。
第三,是發展壯大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產業體系。在產業規劃中,把新能源創新、開發、服務和消費作為灣區經濟的重要增長點。以海上風電為例,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海上風電增量空間巨大。同理,分布式太陽能利用開發也有著廣闊前景。
此外,創新是新能源發展的核心動力,希望能夠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培育扶持新能源企業技術和產業創新體系。例如,建議國家在創新“試驗田”中建立容錯機制,針對灣區發展的高端裝備、海洋工程裝備、海上風電裝備等戰略型新興產業,在首臺、首批重大設備運用等方面,給予市場和資源一定的特殊支持,有利于創新成果產業化。再如,可考慮成立粵港澳能源研究院,三地政府、社會、企業聯合成立灣區能源建設基金,依托廣東、香港、澳門的大學進行灣區能源發展研究,培育能源人才。
“臨海是灣區的最大特征,經濟發達則是最大優勢。灣區能源布局,應把海上能源建設列入海洋經濟規劃,成為主要構成。”張傳衛對此表示。
▲中國能源報記者朱妍采訪人大代表、明陽智慧能源集團董事長張傳衛。付擁民/攝
中國能源報:作為身處粵港澳大灣區的參與者,您對其發展有什么建議?
張傳衛:灣區發展,能源先行。無論從世界其他灣區的發展經驗,還是粵港澳大灣區打造“世界級一流綠色灣區”的需求來看,建設一套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灣區能源體系都十分必要。
根據以往經驗,灣區能源生產和供應體系正在由傳統化石能源、集中式大規模生產向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和智慧能源轉型,世界一流綠色灣區和智慧城市群的建設,均離不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支撐。海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綠色能源,為灣區飛速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能源和經濟動力、完善的生態和產業支撐。
再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目標,“清潔、低碳、安全、高效”是構建其高質量現代化能源體系的八字方針。臨海是灣區的最大特征,經濟發達是灣區的最大優勢。灣區能源布局,應把海上能源建設列入海洋經濟規劃并成為主要構成。
中國能源報:您認為,這套現代化能源體系應如何打造?
張傳衛:從結構來看,海上風電,洋流發電,潮汐發電,海水制氫,海水淡化,均可成為鼓勵和加大加快開發的能源。海上可再生能源的在粵港澳灣區能源結構中占比應大幅提升,甚至未來10年的新增電力需求,我認為都可由清潔的海上風電提供。
從布局來看,盡量就近建設,減少長途輸送,節約使用成本,提高海上能源的利用率。灣區海上風力資源存量大、質量好、可再生,隨著清潔能源逐步進入產業化、規模化、商業化發展階段,其開發制造成本還將進一步降低,未來綜合成本必將低于化石能源。
不過我們也應看到,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是全國1/12,是中國乃至全球經濟最活躍、最發達的城市群、經濟體,能源需求量巨大。要構建一套清潔低碳、清潔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可謂機遇和挑戰并存。
中國能源報:“挑戰”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張傳衛:目前,粵港澳大灣區能源結構仍以化石能源為主,煤炭占據主要供應。以廣東為例,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高達36.9%,化石能源總占比達到70%以上,因此解決能源供給側結構問題迫在眉睫。
與此同時,粵港澳大灣區的能源對外依賴度約達80%,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在外來能源中,西電東輸超過1/3,本地電力生產能力亟待提高。
因電力遠距離輸送、電網綜合損失率和終端用戶的電效低,亟待通過大數據云平臺、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及使用效能,解決灣區能源智慧化、低碳化問題。
中國能源報:結合挑戰,您對構建現代化、高質量能源體系有哪些建議?
張傳衛:我建議,首先是建立適應灣區能源生產消費的協調體系。考慮到灣區城市群制度、體制不同,可借鑒國外成功經驗,成立粵港澳大灣區能源規劃協調小組。統一協調、規范灣區的能源開發、建設、消費,增加灣區能源安全性。
第二,建立灣區新能源開發建設的政策體系。一方面要通過國家立法、出臺政策大力支持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建設,運用稅收杠桿扶持灣區新能源建設。另一方面,要保持宏觀政策的持續性、穩定性和可預見性。例如廣東海上風電的開發建設,已進入導入期向成長期的關鍵階段,要持續穩步有序推進。
第三,是發展壯大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產業體系。在產業規劃中,把新能源創新、開發、服務和消費作為灣區經濟的重要增長點。以海上風電為例,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海上風電增量空間巨大。同理,分布式太陽能利用開發也有著廣闊前景。
此外,創新是新能源發展的核心動力,希望能夠出臺相關配套政策,培育扶持新能源企業技術和產業創新體系。例如,建議國家在創新“試驗田”中建立容錯機制,針對灣區發展的高端裝備、海洋工程裝備、海上風電裝備等戰略型新興產業,在首臺、首批重大設備運用等方面,給予市場和資源一定的特殊支持,有利于創新成果產業化。再如,可考慮成立粵港澳能源研究院,三地政府、社會、企業聯合成立灣區能源建設基金,依托廣東、香港、澳門的大學進行灣區能源發展研究,培育能源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