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火電企業的日子似乎確實不好過,多家電力央企因為虧損出售煤電資產。比如,大唐電力出售遼源等4個煤電廠的股權,以及其他4處資產;國投電力出售宣城等6處煤電資產。
在近期一系列關于火電虧損的報道中,把火電企業虧損的主要原因,歸結于“火電企業承擔了太多的社會責任!比如,給新能源調峰調頻的任務。”
說起來都是眼淚!正因為要支持新能源的發展,火電企業表現出央企的擔當,作出巨大的犧牲,承擔了太多的社會責任,所以才導致嚴重虧損。
然而,對于近期“火電虧損全是為了支持新能源發展”的論調,我有幾個疑問。
疑問一:新能源擠占了火電的發電權嗎?
所有城市的馬路上都有“公交車專用車道”,即使私家車的車道很堵,也不能占用公交車道。因此,公交車擠占的私家車的道路權。您認為這種說法對嗎?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將火電虧損的原因歸納成兩點:1)煤炭價格持續上漲但電價不上漲;2)發電利用小時數太低。而“發電利用小時數太低”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文中介紹“光是這些可再生能源的電,整個青海電網可能都消納不了,火電就更沒有空間了”。
乍一看,似乎是“可再生能源擠占了火電的發電權”,導致火電企業虧損。因此,很多地方搞“發電權交易”。新能源項目必須花錢,向火電企業購買“發電權”!
我想問一句:火電有優先發電權嗎?
在電改9號文的配套附件4《關于有序放開放用電計劃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
三、建立優先發電制度
(一)優先發電基本內容。
優先發電是指按照政府定價或同等優先原則,優先出售電力電量。優先發電容量通過充分安排發電量計劃并嚴格執行予以保障,擁有分布式風電、太陽能發電的用戶通過供電企業足額收購予以保障,目前不參與市場競爭。
(二)優先發電適用范圍。
為便于依照規劃認真落實可再生能源發電保障性收購制度,納入規劃的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優先發電;為滿足調峰調頻和電網安全需要,調峰調頻電量優先發電;為保障供熱需要,熱電聯產機組實行“以熱定電”,供熱方式合理、實現在線監測并符合環保要求的在采暖期優先發電,以上原則上列為一類優先保障。
可見,新能源才是擁有“優先發電權”的電源形式!同樣的輸電線路,新能源優先通過是法律、行政規定賦予的權利。正如沒有人認為公交車的優先行使權擠占了私家車的道路權一樣,也不應該認為新能源擠占了火電的發電權!
疑問二:火電發電小時數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如果馬路上私家車的道路拓寬了,多了一個車道,但私家車的車道反而更堵了。是否可以把這一現象的原因,歸結到公交專用道的存在?
中電聯官網公布的《2018年全國電力工業統計快報一覽表》,2018年和2017年的發電量情況如下表所示。
表1:兩年發電量對比(單位:億kWh)
從上表可以看出,
1)火電的發電量仍然是增加的,且7.2%的增幅只是略低于總發電量的增幅!
2)2018年發電量同比增加了3354億kWh,62%的增量都來自于火電!火電仍然是發電量增加的最主要來源!
如果說,因為新能源的發電量大幅增加,以至于火電的年總發電量出現降低,我們可以認為,火電的發電小時數降低,是由于新能源的發展造成的。
然而,現在火電發電量不僅在增加,而且62%的增量都是由火電提供的。把火電的發電小時數降低歸結到新能源頭上,就是“不實事求是”了!
那火電的發電小時數持續降低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中國能源研究室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
2014年,全國平均備用容量約為28%,幾乎是標準規劃備用容量(15%)的兩倍(北美電力可靠性委員會(NERC)的默認規劃備用容量為15%。)
在2015年中國新增了大量發電容量。初步分析顯示,到2015年底,全國平均備用容量已增加到了38%。
圖:2014年全國不同地區的電力備用容量
我們來看一下2014年~2019年火電裝機速度和用電量增速的對比
從上表可以看出:
盡管2014年全國的備用容量已經達到28%,但從2014年~2018年的5年間,全社會用電量增加了21.4%,但火電的裝機量增加了24.5%。
火電裝機的增速已經超過了用電量的增速,其發電量小時數走低。由此可見,其發電小時數降低,根本原因是備用容量太多!而且,備用機組的比例在持續擴大!
疑問三:火電備用容量增加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交管部門提前發布了道路擁堵的提示,私家車選擇非高峰時間出行。因此,私家車為緩解交通擁堵作出巨大犧牲,公交車卻未作出這樣的犧牲,所以公交車應該給私家車補償。這個邏輯對嗎?
火電備用容量比例增加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為了給新能源調峰調頻嗎?目前,風電、光伏的預測準確度都達到90%左右,所有電站的出力都是可以提前預測的。在電網公司作出準確的“用戶側負荷需求預測”之后,每個時段的剩余電力需求也是可以準確預測的?;痣姲凑招枨箢A測,提前安排好發電計劃即可。
截止2019年6月底,風電、光伏裝機全國占比不足19%;全國12個省在20%~40%之間,2個省在40%~45%之間。在這樣的占比下,在90%的預測精度下,我們真的需要全國平均超過40%以上的備用容量嗎?
在一次會議上,某電力專家介紹,由于近幾年電力需求增長主要來源于居民,容易在夏季夜晚出現個別尖峰時刻,因此,要繼續用火電裝機來應對這些特殊的尖峰時刻。因此,火電備用容量比例高,更多是為了響應用戶側的需求,而不是“給新能源調峰調頻”的需要!
用戶側帶來的需求變化,一股腦算到“新能源”頭上,似乎是“欲加其罪,何患無辭”了。反正要找個背鍋的,用戶是上帝,把鍋正好甩到新能源的波動上,似乎很有說服力,很合情合理!
結語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沒有沒有缺點的電力。
“清潔”、“便宜”、“可靠”,是電力不可能三角。在目前的情況下,新能源逐漸變得跟火電一樣便宜。兩者相比,新能源在“清潔”上更占優勢,而火電的“可靠”也是大家公認的。
在建國70年中,火電為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到今年甚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火電仍然是維護電網安全、穩定的重要電源支撐形式。即使新能源的從業者,也必須承認這個事實。
火電在過去幾十年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新能源代表未來。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火電和新能源必須優勢互補,共同為用戶提供優質的電力服務,而不是互相詆毀。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的大趨勢不會改變,兩個行業更應該做的,是讓這個過程變的更加友好、和諧。
在近期一系列關于火電虧損的報道中,把火電企業虧損的主要原因,歸結于“火電企業承擔了太多的社會責任!比如,給新能源調峰調頻的任務。”
說起來都是眼淚!正因為要支持新能源的發展,火電企業表現出央企的擔當,作出巨大的犧牲,承擔了太多的社會責任,所以才導致嚴重虧損。
然而,對于近期“火電虧損全是為了支持新能源發展”的論調,我有幾個疑問。
疑問一:新能源擠占了火電的發電權嗎?
所有城市的馬路上都有“公交車專用車道”,即使私家車的車道很堵,也不能占用公交車道。因此,公交車擠占的私家車的道路權。您認為這種說法對嗎?
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中,將火電虧損的原因歸納成兩點:1)煤炭價格持續上漲但電價不上漲;2)發電利用小時數太低。而“發電利用小時數太低”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文中介紹“光是這些可再生能源的電,整個青海電網可能都消納不了,火電就更沒有空間了”。
乍一看,似乎是“可再生能源擠占了火電的發電權”,導致火電企業虧損。因此,很多地方搞“發電權交易”。新能源項目必須花錢,向火電企業購買“發電權”!
我想問一句:火電有優先發電權嗎?
在電改9號文的配套附件4《關于有序放開放用電計劃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
三、建立優先發電制度
(一)優先發電基本內容。
優先發電是指按照政府定價或同等優先原則,優先出售電力電量。優先發電容量通過充分安排發電量計劃并嚴格執行予以保障,擁有分布式風電、太陽能發電的用戶通過供電企業足額收購予以保障,目前不參與市場競爭。
(二)優先發電適用范圍。
為便于依照規劃認真落實可再生能源發電保障性收購制度,納入規劃的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優先發電;為滿足調峰調頻和電網安全需要,調峰調頻電量優先發電;為保障供熱需要,熱電聯產機組實行“以熱定電”,供熱方式合理、實現在線監測并符合環保要求的在采暖期優先發電,以上原則上列為一類優先保障。
可見,新能源才是擁有“優先發電權”的電源形式!同樣的輸電線路,新能源優先通過是法律、行政規定賦予的權利。正如沒有人認為公交車的優先行使權擠占了私家車的道路權一樣,也不應該認為新能源擠占了火電的發電權!
疑問二:火電發電小時數低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如果馬路上私家車的道路拓寬了,多了一個車道,但私家車的車道反而更堵了。是否可以把這一現象的原因,歸結到公交專用道的存在?
中電聯官網公布的《2018年全國電力工業統計快報一覽表》,2018年和2017年的發電量情況如下表所示。
表1:兩年發電量對比(單位:億kWh)
從上表可以看出,
1)火電的發電量仍然是增加的,且7.2%的增幅只是略低于總發電量的增幅!
2)2018年發電量同比增加了3354億kWh,62%的增量都來自于火電!火電仍然是發電量增加的最主要來源!
如果說,因為新能源的發電量大幅增加,以至于火電的年總發電量出現降低,我們可以認為,火電的發電小時數降低,是由于新能源的發展造成的。
然而,現在火電發電量不僅在增加,而且62%的增量都是由火電提供的。把火電的發電小時數降低歸結到新能源頭上,就是“不實事求是”了!
那火電的發電小時數持續降低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中國能源研究室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
2014年,全國平均備用容量約為28%,幾乎是標準規劃備用容量(15%)的兩倍(北美電力可靠性委員會(NERC)的默認規劃備用容量為15%。)
在2015年中國新增了大量發電容量。初步分析顯示,到2015年底,全國平均備用容量已增加到了38%。
圖:2014年全國不同地區的電力備用容量
我們來看一下2014年~2019年火電裝機速度和用電量增速的對比
從上表可以看出:
盡管2014年全國的備用容量已經達到28%,但從2014年~2018年的5年間,全社會用電量增加了21.4%,但火電的裝機量增加了24.5%。
火電裝機的增速已經超過了用電量的增速,其發電量小時數走低。由此可見,其發電小時數降低,根本原因是備用容量太多!而且,備用機組的比例在持續擴大!
疑問三:火電備用容量增加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交管部門提前發布了道路擁堵的提示,私家車選擇非高峰時間出行。因此,私家車為緩解交通擁堵作出巨大犧牲,公交車卻未作出這樣的犧牲,所以公交車應該給私家車補償。這個邏輯對嗎?
火電備用容量比例增加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為了給新能源調峰調頻嗎?目前,風電、光伏的預測準確度都達到90%左右,所有電站的出力都是可以提前預測的。在電網公司作出準確的“用戶側負荷需求預測”之后,每個時段的剩余電力需求也是可以準確預測的?;痣姲凑招枨箢A測,提前安排好發電計劃即可。
截止2019年6月底,風電、光伏裝機全國占比不足19%;全國12個省在20%~40%之間,2個省在40%~45%之間。在這樣的占比下,在90%的預測精度下,我們真的需要全國平均超過40%以上的備用容量嗎?
在一次會議上,某電力專家介紹,由于近幾年電力需求增長主要來源于居民,容易在夏季夜晚出現個別尖峰時刻,因此,要繼續用火電裝機來應對這些特殊的尖峰時刻。因此,火電備用容量比例高,更多是為了響應用戶側的需求,而不是“給新能源調峰調頻”的需要!
用戶側帶來的需求變化,一股腦算到“新能源”頭上,似乎是“欲加其罪,何患無辭”了。反正要找個背鍋的,用戶是上帝,把鍋正好甩到新能源的波動上,似乎很有說服力,很合情合理!
結語
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沒有沒有缺點的電力。
“清潔”、“便宜”、“可靠”,是電力不可能三角。在目前的情況下,新能源逐漸變得跟火電一樣便宜。兩者相比,新能源在“清潔”上更占優勢,而火電的“可靠”也是大家公認的。
在建國70年中,火電為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到今年甚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火電仍然是維護電網安全、穩定的重要電源支撐形式。即使新能源的從業者,也必須承認這個事實。
火電在過去幾十年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新能源代表未來。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火電和新能源必須優勢互補,共同為用戶提供優質的電力服務,而不是互相詆毀。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的大趨勢不會改變,兩個行業更應該做的,是讓這個過程變的更加友好、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