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電力報媒體人員就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在江蘇海上風電發展布局、行業即將迎來的“搶裝潮”、海上風電設備運維難等內容,采訪了華能江蘇清潔能源分公司(簡稱清能公司)總經理楊正華。他在為行業營造健康、有序的發展環境鼓與呼的同時,也提出了爭當華能江蘇分公司能源轉型和推動清潔發展排頭兵的目標。
5月19日,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與江蘇省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投入1600億元打造華能江蘇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建設研發、制造、施工、運維一體化的海上風電產業基地。在這一過程清能公司將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楊正華:中國海上風電規模化發展起步自江蘇,江蘇省是我國沿海風能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之一。據不完全統計,截至9月底,江蘇省海上風電并網裝機達到390萬千瓦,占全國的80%,可以說是獨占鰲頭。清能公司作為華能在江蘇開發千萬千瓦海上風電基地的重要承載者,我們將著力在推動行業標準制定和實現風電產業創新升級方面做出我們的努力。按照今年5月華能與江蘇省政府簽訂的戰略合作協議,我們正在逐步實現相關產業落實落地,堅持資源獲取與加快建設并重,海上風電發展與配套產業落地并重,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并重,在高質量、高標準推動項目建設的同時,做好與全產業鏈各個環節對接,以產業配套形成集聚效應,全力促進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健康永續發展。
作為華能江蘇分公司能源轉型的實踐者和先行者,我們也在不斷加大技術創新、管理成果研究和總結的力度,力求形成一整套較為完備的設計、施工、建設、運維等標準化體系,力爭在科技創新領域走在前列,為中國海上風電發展做出貢獻。目前,我們已籌建華能海上風電研究中心、海上風電智能運維中心,與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合作辦學等形式,為海上風電發展、智慧運維提供技術支持和人才保障。實現好中國華能舒印彪董事長“在清潔能源領域走在前列,爭當能源轉型和推動清潔發展的排頭兵”這一戰略部署,有序推進清潔能源開發建設,為江蘇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綠色動力。
5月24日,《關于完善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發布,2018年底前已核準海上風電項目,必須在2021年底前建成并網,方可拿到0.85元/千瓦時的上網電價。可以預見,我國海上風電建設將形成一波“搶裝潮”,您是如何看待的?
楊正華:隨著新政策出臺,2021年年底前海上風電“搶裝潮”的出現在所難免。但海上風電不同于前幾年光伏行業的“630搶裝潮”,光伏項目也許能“搶”得出來,海上風電項目卻難以“搶”出來。海上風電開發一方面受制于上游設備產業的供應能力,如海上風電項目要用到的葉片、鑄件產能有限,加上模具越來越大,對設備廠家提出了挑戰;精密軸承基本靠進口,海纜產能也日趨飽和,部分廠家已經出現因產能不足拒絕新訂單的情況。與此同時,設備和施工成本全面上漲,鋼材、海纜、吊裝船等價格直線上升。另一方面,施工資源也是一大制約。作為海上風電開發所必須的專業施工船只,全國只有30艘左右,即使考慮兩年內可能新增的也只有40艘左右,加上施工窗口期的限制,每年的極限安裝能力也只有200~300萬千瓦,按照目前的核準項目數量與規模,在2021年年底前是不可能建完的。雖然目前吊裝船非常緊俏,但將來一旦開發項目減少,造船的消納問題值得關注和考量。如果全行業的重心都放在了“快”上,設計院對項目的設計優化,設備廠家對產品質量的把關和新產品研發,工程建設企業對施工質量和施工安全的把控,開發商對資源規劃、技術調試與服務等工作,都可能存在不足與隱患。
“搶裝潮”對于行業而言是機遇更是挑戰,要實現行業穩定、有序發展,需要全產業鏈協同合作,提高精細化開發水平、降低單位造價,解決普遍性難題。針對目前存在的各個發電企業搶占資源、各自為營、開發過于碎片化等情況,政府應當發揮主導作用,推進規模化、集約化開發,減少重復投資,這樣既有利于提高項目的經濟性,也有利于減少對海洋資源的占用。
與陸上風電不同,海上風電的運維工作存在通達能力較差、海水腐蝕設備、海纜風機沖刷嚴重等特殊難題,你們在這些方面有哪些經驗?
楊正華:2017年9月30日,我們建成了當時亞洲最大的海上風電場——華能如東3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項目,作為華能集團第一個海上風電場,我們摸著石頭過河,逐步積累了寶貴的海上設備管理、運維船舶管理經驗。目前,我們采用了“遠程監控、無人值班、少人值守”的運維模式,組建了南京遠程監控中心、南通運維站、南京運維站和鹽城運維站4個生產單元,運維站按照臨近和屬地兩個原則對下轄的風電場實施生產管理。2018年,如東海上風電場發電量達到9.0973億千瓦時,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達到3032小時,可利用率達到了98.99%。海上風電運維工作面臨著出海受天氣、淺灘及潮水制約,防腐形勢嚴峻,設備沖刷情況超出預期等難題。為此,我們以注重規劃、爭取主動的思路開展工作,編制、修訂、完善可行性強的維護手冊,推進單樁基礎腐蝕氣體整治,重視海底沖刷監測,目前還在開展智慧運維、風電機組部件運行極限與壽命數據管理應用研究等關鍵技術研究,深入應用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逐步建立風電設備遠程故障診斷中心,為運維人員提供技術支撐。基礎沖刷治理在海上風電運維管理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結合海底地質、地貌等條件,積極探索砂袋、砂被、碎石石籠、固化土、仿生草等治理路線。因海上交通可達性較差的因素,項目建設之初就要從設備選型、隊伍選擇、安裝工藝、質量把控等方面嚴格要求,爭取在投運之初就一步到位將“四遙”信號接至遠程監控中心,來促進提高設備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時在保證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讓系統配置盡量簡約優化,保證維護便捷性。作為開發商,針對主設備廠家在調試過程中存在配合困難等問題,要在項目初期利用合同或技術協議加以約束。近年來,海上風電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也成為了行業日益關注的課題。我們開展以老帶新、以點帶面、內培外訓等手段培養技術人才,集團公司也在人才培養上與高校聯合辦學,為海上風電行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人才保障。在穩定隊伍上,我們致力于為員工打造友好、舒心的工作環境。
未來,海上風電也可以參考海油勘探項目等工程,搭建生活平臺,提供直升機往返等,為海上風電運維人員提供快捷便利、安全可靠的通達方式。
打造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中國華能為什么能?
5月19日,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與江蘇省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投入1600億元打造華能江蘇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建設研發、制造、施工、運維一體化的海上風電產業基地。在這一過程清能公司將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楊正華:中國海上風電規模化發展起步自江蘇,江蘇省是我國沿海風能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之一。據不完全統計,截至9月底,江蘇省海上風電并網裝機達到390萬千瓦,占全國的80%,可以說是獨占鰲頭。清能公司作為華能在江蘇開發千萬千瓦海上風電基地的重要承載者,我們將著力在推動行業標準制定和實現風電產業創新升級方面做出我們的努力。按照今年5月華能與江蘇省政府簽訂的戰略合作協議,我們正在逐步實現相關產業落實落地,堅持資源獲取與加快建設并重,海上風電發展與配套產業落地并重,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并重,在高質量、高標準推動項目建設的同時,做好與全產業鏈各個環節對接,以產業配套形成集聚效應,全力促進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健康永續發展。
作為華能江蘇分公司能源轉型的實踐者和先行者,我們也在不斷加大技術創新、管理成果研究和總結的力度,力求形成一整套較為完備的設計、施工、建設、運維等標準化體系,力爭在科技創新領域走在前列,為中國海上風電發展做出貢獻。目前,我們已籌建華能海上風電研究中心、海上風電智能運維中心,與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合作辦學等形式,為海上風電發展、智慧運維提供技術支持和人才保障。實現好中國華能舒印彪董事長“在清潔能源領域走在前列,爭當能源轉型和推動清潔發展的排頭兵”這一戰略部署,有序推進清潔能源開發建設,為江蘇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綠色動力。
海上“瘋”電需理性思考
5月24日,《關于完善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發布,2018年底前已核準海上風電項目,必須在2021年底前建成并網,方可拿到0.85元/千瓦時的上網電價。可以預見,我國海上風電建設將形成一波“搶裝潮”,您是如何看待的?
楊正華:隨著新政策出臺,2021年年底前海上風電“搶裝潮”的出現在所難免。但海上風電不同于前幾年光伏行業的“630搶裝潮”,光伏項目也許能“搶”得出來,海上風電項目卻難以“搶”出來。海上風電開發一方面受制于上游設備產業的供應能力,如海上風電項目要用到的葉片、鑄件產能有限,加上模具越來越大,對設備廠家提出了挑戰;精密軸承基本靠進口,海纜產能也日趨飽和,部分廠家已經出現因產能不足拒絕新訂單的情況。與此同時,設備和施工成本全面上漲,鋼材、海纜、吊裝船等價格直線上升。另一方面,施工資源也是一大制約。作為海上風電開發所必須的專業施工船只,全國只有30艘左右,即使考慮兩年內可能新增的也只有40艘左右,加上施工窗口期的限制,每年的極限安裝能力也只有200~300萬千瓦,按照目前的核準項目數量與規模,在2021年年底前是不可能建完的。雖然目前吊裝船非常緊俏,但將來一旦開發項目減少,造船的消納問題值得關注和考量。如果全行業的重心都放在了“快”上,設計院對項目的設計優化,設備廠家對產品質量的把關和新產品研發,工程建設企業對施工質量和施工安全的把控,開發商對資源規劃、技術調試與服務等工作,都可能存在不足與隱患。
“搶裝潮”對于行業而言是機遇更是挑戰,要實現行業穩定、有序發展,需要全產業鏈協同合作,提高精細化開發水平、降低單位造價,解決普遍性難題。針對目前存在的各個發電企業搶占資源、各自為營、開發過于碎片化等情況,政府應當發揮主導作用,推進規模化、集約化開發,減少重復投資,這樣既有利于提高項目的經濟性,也有利于減少對海洋資源的占用。
探索海上風電運維新風向
與陸上風電不同,海上風電的運維工作存在通達能力較差、海水腐蝕設備、海纜風機沖刷嚴重等特殊難題,你們在這些方面有哪些經驗?
楊正華:2017年9月30日,我們建成了當時亞洲最大的海上風電場——華能如東30萬千瓦海上風電場項目,作為華能集團第一個海上風電場,我們摸著石頭過河,逐步積累了寶貴的海上設備管理、運維船舶管理經驗。目前,我們采用了“遠程監控、無人值班、少人值守”的運維模式,組建了南京遠程監控中心、南通運維站、南京運維站和鹽城運維站4個生產單元,運維站按照臨近和屬地兩個原則對下轄的風電場實施生產管理。2018年,如東海上風電場發電量達到9.0973億千瓦時,發電設備利用小時數達到3032小時,可利用率達到了98.99%。海上風電運維工作面臨著出海受天氣、淺灘及潮水制約,防腐形勢嚴峻,設備沖刷情況超出預期等難題。為此,我們以注重規劃、爭取主動的思路開展工作,編制、修訂、完善可行性強的維護手冊,推進單樁基礎腐蝕氣體整治,重視海底沖刷監測,目前還在開展智慧運維、風電機組部件運行極限與壽命數據管理應用研究等關鍵技術研究,深入應用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逐步建立風電設備遠程故障診斷中心,為運維人員提供技術支撐。基礎沖刷治理在海上風電運維管理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結合海底地質、地貌等條件,積極探索砂袋、砂被、碎石石籠、固化土、仿生草等治理路線。因海上交通可達性較差的因素,項目建設之初就要從設備選型、隊伍選擇、安裝工藝、質量把控等方面嚴格要求,爭取在投運之初就一步到位將“四遙”信號接至遠程監控中心,來促進提高設備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時在保證可靠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讓系統配置盡量簡約優化,保證維護便捷性。作為開發商,針對主設備廠家在調試過程中存在配合困難等問題,要在項目初期利用合同或技術協議加以約束。近年來,海上風電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也成為了行業日益關注的課題。我們開展以老帶新、以點帶面、內培外訓等手段培養技術人才,集團公司也在人才培養上與高校聯合辦學,為海上風電行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人才保障。在穩定隊伍上,我們致力于為員工打造友好、舒心的工作環境。
未來,海上風電也可以參考海油勘探項目等工程,搭建生活平臺,提供直升機往返等,為海上風電運維人員提供快捷便利、安全可靠的通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