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選址是風電項目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微觀選址階段要明確風機的布置以達到發電量最優、經濟效益最好。在地形平坦的地區,風機常常采用規則形狀排布,當盛行主風向為一個方向或兩個相反方向時,風機一般采用矩陣式分布;當主風向不明顯或多個方向時,可采用梅花形排布。
當某地區主風向明顯時,采用矩陣式排布,風機陣列垂直于主風向布置。一般來說,在垂直于主風向上,風機機組的列距為3~5倍風輪直徑;在與主風向相同的方向上,行距為5~10倍風輪直徑。
在實際風況中,即使風向很集中的地區,其風向也不是同一個值,而是集中在一個較小的角度范圍內。如下圖,主風向為N,風向值主要集中在0~20°之間。
風機排布時,理論要垂直于主風向。但從上圖可以看出,主風向為一個范圍,即使像上圖風向集中程度已經很高的情況,風向變化范圍仍有20°之大。這就導致風機排布的方向有20°的活動范圍。在這20°的范圍內,風向與點位陣列的偏差可能導致發電量的減少。
為減少其他因素影響,設置參數如下:
01
地形圖人工生成為同一高度,即不存在地形的高差導致的發電量影響。
02
風速數據采用原始測風數據,其中風向人為修改為同一值,依次改變風向值,生成多個計算用的數據文件。
03
風機間距按5D×10D排布。
04
采用WT 5.2.1版本計算。設置興趣區域步長為40m,水平分辨率為25m,垂直分辨率為4m,扇區步長為10°,熱穩定度選中性。
05
減少地面粗糙度的影響,不使用粗糙度文件。
按5×8臺機位布置,共40臺機位。初始風向設置為西風,風向垂直風機陣列,起始風向偏差按0°計算。然后修改風向從西風逐漸轉為北風,風向偏差逐漸增加,依次為10°、20°、30°、45°、60°、75°、90°等情況。風機排布方案和風向數據見下圖:
經過計算,對40臺風機點位的發電小時數進行統計,求取平均值,計算結果如下:
從圖中可以看出:
01
當風向以不同角度吹向并排風機時,發電量會有變化。角度從0°~75°,發電小時數相差不大,在13%以內。當風向轉到90°時,即行間距縮小為5D,列間距縮小為10D時,發電小時數出現驟減。
02
當風向為0°和90°時,即風向垂直吹向機組陣列時,發電量反而不是最高值。當角度為10°和75°,即風向偏差10~15°時,發電量最高。因此風電機組陣列在略微偏差主風向一個角度時,發電效益最好。
03
當風向偏差為30°時,發電量處于第二個低谷。根據風機排布間距,當角度在30°左右時,風機的斜對角方向與風向一致。
結論:
01
風向的偏差對風電場發電效益有影響。當風向偏差在±20°以內時,發電效益最好。
02
當風向完全垂直于風機矩陣時,發電量有略微的降低。
因此在評估風場風向時要盡可能準確,風機排布時要考慮主風向的分布區間,選取分布區間的中間值作為主風向較為合理。主風向的中間值可考慮采用最小二乘法等方法,具體操作方法暫未分析,大家可進一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