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近幾年,共享經濟讓大家感受到了生活的便利。那么海上風電能不能借用一下“共享”的模式呢?
最近,一份題為《 Offshore Transmission in New England: The Benefits of a Better-Planned Grid》的報告引起了小編的興趣。報告中描述了相比于傳統的各家開發商獨自建立海上變電站、外送海纜等輸電設施,如果通過統一的有規劃的建設“大容量”海上電力送出設施,集中送出一片海域的風場電力,可有效降低開發投入、節約海纜登陸點、保護海洋環境。
這份報告是美國輸電開發商Anbaric委托外部機構編制的,其中提到如果在美國新英格蘭地區海域附近建設的海上風場通過建設“共享”輸電設施,可減少10億美元的陸上輸電設施投入,并顯著減少環境影響。
那么為什么說會顯著降低“陸上輸電設施”投入呢?其實,陸上變電站一般都不會緊靠海岸,所以海上風場的送出海纜在登陸后還需要建設一段陸上輸電線路,這段線路也將是一筆不小的資本開支。報告以“新英格蘭”地區為例分析計算,如果每家開發商都各自建設輸電設施并送回陸地,它的“陸上輸電設施改造投入”將是采用“共享”模式的3倍,即增加11億美元成本。此外,集中規劃送出會降低“限電”的可能性。另外一點需要強調的是,陸上輸電設施通常涉及征地、拆遷、補償、影響環境等問題,這也會對海上風電項目造成更多不可控的風險。
這份報告的作者之一Walter Graf就提到:“持續開發海上風電是實現美國新英格蘭清潔能源目標的重要手段,如果海上風電場群達到一定規模,通過“共享”變電站,集中規劃送出可有效減少環境影響和降低開發成本。”
報告還發現,如果按照“共享”模式建設,新英格蘭地區規劃的350萬海上風場所需的海底電纜將減少50%,這將有效降低對海床的干擾以及對漁業和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
那么對于開發商來說,最有意義的莫過于報告中提到的可減少高達30%的輸電成本,這對海上風電未來走向“平價”至關重要。
此外,共享海上變電站還可以更充分的利用租賃的海域。隨著未來向深遠海發展,通過高壓直流輸電技術集中送出比交流方式更加經濟有效,這也是海上風電場實現規模化的有效途徑。
其實,海上風電集中送出早已不是新鮮的話題。德國遠海風電項目基本都采用“先交流匯集再直流送出”的模式,中國江蘇如東地區在建的三峽和中廣核海上風電項目也將采用共享高壓換流站集中送出的模式。但小編認為這篇報告的意義在于它通過具體的案例和定性的分析讓我們明白為什么要選擇這種模式。
小編總結了“共享”模式的六大優點:
降低海上和陸上輸電設施成本(包括升級改造),降低開發成本;
降低陸上輸電設施開發和建設風險(避免工期延誤);
減少對漁業和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
更充分的利用海域;
節約海纜陸上登陸點,降低開發難度;
有利于海上風電向深遠海、規模化發展;
當然“共享”模式要實現起來也并不是那么容易:
“共享”輸電系統誰來投資建設。像德國一樣由電網公司來建?還是像英國一樣開發商自己建再移交給電網公司?或者干脆開發商自己建設自己運營?
如果多家開發商投資建設,是否需要一個牽頭方?政府和電網在其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如何處理好各“共享”群體之間的利權責劃分,避免建設和運營期間造成不必要的糾紛。
最后,希望政府、電網、開發商及設計院在規劃未來的大規模海上風場集群時,同步考慮電網規劃,做好方案優化。
最近,一份題為《 Offshore Transmission in New England: The Benefits of a Better-Planned Grid》的報告引起了小編的興趣。報告中描述了相比于傳統的各家開發商獨自建立海上變電站、外送海纜等輸電設施,如果通過統一的有規劃的建設“大容量”海上電力送出設施,集中送出一片海域的風場電力,可有效降低開發投入、節約海纜登陸點、保護海洋環境。
這份報告是美國輸電開發商Anbaric委托外部機構編制的,其中提到如果在美國新英格蘭地區海域附近建設的海上風場通過建設“共享”輸電設施,可減少10億美元的陸上輸電設施投入,并顯著減少環境影響。
那么為什么說會顯著降低“陸上輸電設施”投入呢?其實,陸上變電站一般都不會緊靠海岸,所以海上風場的送出海纜在登陸后還需要建設一段陸上輸電線路,這段線路也將是一筆不小的資本開支。報告以“新英格蘭”地區為例分析計算,如果每家開發商都各自建設輸電設施并送回陸地,它的“陸上輸電設施改造投入”將是采用“共享”模式的3倍,即增加11億美元成本。此外,集中規劃送出會降低“限電”的可能性。另外一點需要強調的是,陸上輸電設施通常涉及征地、拆遷、補償、影響環境等問題,這也會對海上風電項目造成更多不可控的風險。
這份報告的作者之一Walter Graf就提到:“持續開發海上風電是實現美國新英格蘭清潔能源目標的重要手段,如果海上風電場群達到一定規模,通過“共享”變電站,集中規劃送出可有效減少環境影響和降低開發成本。”
報告還發現,如果按照“共享”模式建設,新英格蘭地區規劃的350萬海上風場所需的海底電纜將減少50%,這將有效降低對海床的干擾以及對漁業和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
那么對于開發商來說,最有意義的莫過于報告中提到的可減少高達30%的輸電成本,這對海上風電未來走向“平價”至關重要。
此外,共享海上變電站還可以更充分的利用租賃的海域。隨著未來向深遠海發展,通過高壓直流輸電技術集中送出比交流方式更加經濟有效,這也是海上風電場實現規模化的有效途徑。
其實,海上風電集中送出早已不是新鮮的話題。德國遠海風電項目基本都采用“先交流匯集再直流送出”的模式,中國江蘇如東地區在建的三峽和中廣核海上風電項目也將采用共享高壓換流站集中送出的模式。但小編認為這篇報告的意義在于它通過具體的案例和定性的分析讓我們明白為什么要選擇這種模式。
小編總結了“共享”模式的六大優點:
降低海上和陸上輸電設施成本(包括升級改造),降低開發成本;
降低陸上輸電設施開發和建設風險(避免工期延誤);
減少對漁業和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
更充分的利用海域;
節約海纜陸上登陸點,降低開發難度;
有利于海上風電向深遠海、規模化發展;
當然“共享”模式要實現起來也并不是那么容易:
“共享”輸電系統誰來投資建設。像德國一樣由電網公司來建?還是像英國一樣開發商自己建再移交給電網公司?或者干脆開發商自己建設自己運營?
如果多家開發商投資建設,是否需要一個牽頭方?政府和電網在其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如何處理好各“共享”群體之間的利權責劃分,避免建設和運營期間造成不必要的糾紛。
最后,希望政府、電網、開發商及設計院在規劃未來的大規模海上風場集群時,同步考慮電網規劃,做好方案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