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些特殊的注腳,標記著歷史發展的軌跡。
華能在疫情大戰大考中主動履行央企責任,在能源安全新戰略的指引下推動轉型升級,既要把握國際能源發展大趨勢,積極對沖外部環境帶來的壓力,又要解決一些結構性的矛盾,擺脫既有定式形成的路徑依賴。
困難與挑戰疊加,發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感并行。時間過半,華能同時間賽跑、同自身較量,在經歷風雨中發展,在應對挑戰中成長。
應考:重壓之下方顯本色
面對疫情防控和經濟下行壓力雙重考驗,扎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和恢復經濟社會秩序,是央企的政治任務,是“頂梁柱”的責任擔當。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舒印彪表示,在181項增收節支、提質增效“硬核”舉措作用下,華能經營業績實現“時間過半、完成任務過半”,牢牢穩住了生產經營“基本盤”。
透過現象看本質,華能的半年成績單表面上看是增速的V型波動,其內核是結構的優化和動力的轉換。
——經營彈性表現強勁,發電量在2月份觸底后開始反彈,降幅逐月收窄,5月即實現正增長,利潤走勢也呈現出相似特征。
——各產業板塊全部盈利,國際化經營發展水平取得了長足進步。英國門迪10萬千瓦電池儲能項目復工;緬甸瑞麗江一級水電站連續安全生產超4000天,桑河二級水電站半年發電量達2.7億千瓦時;瑞麗江二級電站以及澳洲、越南等項目前期工作扎實推進。多個“十億級”的利潤貢獻板塊正在加速形成。
——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上半年核準的新能源項目同比增長65%;開展保投產行動,建立項目預警監測和督導協調機制,山西芮城西陌、江蘇泗洪、吉林通榆水龍山等新能源項目相繼并網發電,新增新能源并網容量較去年同期也有大幅提升。
芮城西陌15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
華能江蘇泗洪10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
——重點項目“提速擴面”,響應國家擴大有效投資,加快“兩新一重”建設的號召,華能通過自身創新發展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共同發展。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按期完成里程碑計劃,兩個反應堆全部完成“三殼組對”,核島主回路基本形成;承載了DCS國產化科技攻關任務的瑞金電廠二期工程“里程碑節點計劃和投資計劃”有序推進,朝著2021年兩臺百萬發電機組投產的目標邁進;石島灣、霞浦壓水堆、昌江二期進展順利,三大沿海核電基地逐步形成。
石島灣核電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兩個反應堆全部完成“三殼組對”
謀篇:以大格局推進大基地
新的時代,華能加快建設“三色三強三優”世界一流能源企業,以“兩線”“兩化”戰略布局錨定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上半年各戰略支點建設全面提速。
在東線方面,華能大力推進海上風電發展,助力東部能源轉型。國內首個旋轉流潮汐海域風電、連云港地區第一個海上風電項目——華能灌云海上風電項目和國內離岸最遠的海上風電場——華能大豐二期10萬千瓦海上風電相繼并網發電;江蘇啟東80萬千瓦、遼寧莊河3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開工建設。至此,華能的海上風電已累計獲得核準545萬千瓦,在建160萬千瓦,建成90萬千瓦。
國內首個旋轉流潮汐海域風電、連云港地區第一個海上風電項目——華能灌云海上風電項目
在北線方面,華能風光煤電輸用一體化大型清潔能源基地的建設依次按下啟動鍵。依托特高壓輸送通道起點,變輸煤為輸電,實現規模化開發、智能化運維、集約化經營。這對行業而言是加快“再電氣化”的必然選擇,對企業而言是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必由之路。落實“隴電入魯”,甘肅隴東能源基地建設進入“發力提速”的關鍵階段;打造滿足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重需要的北疆風景線,內蒙古上都160萬千瓦風電基地項目、達拉特100萬千瓦煤電聯營項目獲得核準。
同時,華能主動服務國家戰略,把握時代機遇乘勢而上,主動作為,精準發力,實現戰略、紅利的雙重疊加。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以“晉電送浙”能源合作為契機,晉北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外送基地簽署合作協議;助力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通過“云簽約”與吉林省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鎖定吉林通榆200萬千瓦風電平價基地項目;在粵港澳大灣區投資建設的首個大型能源項目——東莞燃機一期工程1套機組正式進入商業運營,為打造世界清潔能源利用示范灣區貢獻華能力量。
東莞燃機一期工程1套機組
華能集團總經理、黨組副書記鄧建玲表示,我們要在充分調研市場的基礎上,對各區域、各板塊發展現狀、發展難點、發展方向進行系統梳理、統籌謀劃,形成“儲備一批、開發一批、建成投產一批”的良性滾動發展態勢。
破局:以協同之力推進科技創新
疫情影響下的全球能源產業鏈更加清晰地表明,能源科技創新是確保我國能源長遠安全的戰略保障,是我們掌握能源安全主動權的重要抓手。
推動創新發展的使命擔當,作為大國重器的華能必須要扛在肩上,持續提升創新能力,加快重點項目攻關,掀起一波創新“后浪”。
卡住脖子的“手”,既是對科技創新的“倒逼”,也是破解高質量發展的“鑰匙”。華能聚焦電力網絡安全、海上風電關鍵核心技術等難題,加大“卡脖子”技術攻關力度。“全國產安全智能型DCS開發與應用”重大科技專項,全面采用國產元器件、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研發工作穩步推進。
而煤電領域的技術創新,提升煤電的清潔高效利用水平和靈活性,將有利于發揮煤電“壓艙石”作用,也將為能源綠色發展貢獻華能智慧。在污染物治理方面,華能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燃煤煙氣多污染物一體化近零排放”技術,并啟動現場中試驗證和工程示范,該技術有望實現我國常規燃煤電站從“單一污染物”控制向“多污染物一體化”控制、從“超低排放”向“近零排放”的技術跨越。在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方面,華能自主開發的二氧化碳捕集技術在澳大利亞煤電項目中得到應用,并受邀正式加入碳捕集國際測試中心網絡平臺并開始運行,成為我國首個加入該國際平臺的機構。在新材料新工藝方面,700℃關鍵部件驗證試驗運行超過3萬小時,高溫合金材料、管道內壁高溫涂層技術在瑞金二期應用。上半年獲授權專利514件,同比增長32%。
6月25日,在重慶珞璜電廠,我國西南地區首個污泥耦合發電項目一期工程正式投運。這是一個國家級技改試點項目,將城市生活污泥在熱干化、粉碎后送入鍋爐燃燒發電,并對臭氣、廢水等污染物進行全封閉無害化處理,年處置能力占重慶市生活污泥生成總量近三分之一。
我國西南地區首個污泥耦合發電項目一期工程在珞璜電廠正式投運
這個項目是華能助力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共抓長江大保護的一個縮影。在年中工作會上,華能還宣布將以組建長江科技環保公司為新起點,加快新型科技環保產業布局。
發揮現有的科技優勢,調動環保技術資源,華能發力環保產業能成功嗎?“我們要將科技力量、工程管理經驗和資本支持結合起來,朝著國際領先、世界一流的新型環保產業目標努力,促進協同產業發展,走一條技術領先、效益領先的綠色華能之路。”舒印彪回答說。
早在去年,華能城市廢棄物前置干燥炭化處理技術、污泥加壓熱水解技術、循環流化床鍋爐固廢生物質耦合發電技術等一項項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在華能岳陽電廠、太倉電廠、蘇州熱電廠等眾多城市電廠落地。未來,華能還將堅持面向社會、面向集團、面向重點領域,堅持產業定位多元化、產業發展一體化、產業運作市場化的方針,加快形成環保產業核心競爭力,成為“城市污染物的終結者”。
審視世情國情,篤定信心恒心,華能下好化危為機“先手棋”,打好轉型升級“主動仗”。面對2020年下半程,華能將下更大決心、拿更大勇氣、花更大氣力,落實戰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推動創新發展,為沖刺第一個百年目標交上一份亮麗答卷。(柳田)
華能在疫情大戰大考中主動履行央企責任,在能源安全新戰略的指引下推動轉型升級,既要把握國際能源發展大趨勢,積極對沖外部環境帶來的壓力,又要解決一些結構性的矛盾,擺脫既有定式形成的路徑依賴。
困難與挑戰疊加,發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感并行。時間過半,華能同時間賽跑、同自身較量,在經歷風雨中發展,在應對挑戰中成長。
應考:重壓之下方顯本色
面對疫情防控和經濟下行壓力雙重考驗,扎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和恢復經濟社會秩序,是央企的政治任務,是“頂梁柱”的責任擔當。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舒印彪表示,在181項增收節支、提質增效“硬核”舉措作用下,華能經營業績實現“時間過半、完成任務過半”,牢牢穩住了生產經營“基本盤”。
透過現象看本質,華能的半年成績單表面上看是增速的V型波動,其內核是結構的優化和動力的轉換。
——經營彈性表現強勁,發電量在2月份觸底后開始反彈,降幅逐月收窄,5月即實現正增長,利潤走勢也呈現出相似特征。
——各產業板塊全部盈利,國際化經營發展水平取得了長足進步。英國門迪10萬千瓦電池儲能項目復工;緬甸瑞麗江一級水電站連續安全生產超4000天,桑河二級水電站半年發電量達2.7億千瓦時;瑞麗江二級電站以及澳洲、越南等項目前期工作扎實推進。多個“十億級”的利潤貢獻板塊正在加速形成。
——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上半年核準的新能源項目同比增長65%;開展保投產行動,建立項目預警監測和督導協調機制,山西芮城西陌、江蘇泗洪、吉林通榆水龍山等新能源項目相繼并網發電,新增新能源并網容量較去年同期也有大幅提升。
芮城西陌15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
華能江蘇泗洪10萬千瓦光伏發電項目
——重點項目“提速擴面”,響應國家擴大有效投資,加快“兩新一重”建設的號召,華能通過自身創新發展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共同發展。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按期完成里程碑計劃,兩個反應堆全部完成“三殼組對”,核島主回路基本形成;承載了DCS國產化科技攻關任務的瑞金電廠二期工程“里程碑節點計劃和投資計劃”有序推進,朝著2021年兩臺百萬發電機組投產的目標邁進;石島灣、霞浦壓水堆、昌江二期進展順利,三大沿海核電基地逐步形成。
石島灣核電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兩個反應堆全部完成“三殼組對”
謀篇:以大格局推進大基地
新的時代,華能加快建設“三色三強三優”世界一流能源企業,以“兩線”“兩化”戰略布局錨定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上半年各戰略支點建設全面提速。
在東線方面,華能大力推進海上風電發展,助力東部能源轉型。國內首個旋轉流潮汐海域風電、連云港地區第一個海上風電項目——華能灌云海上風電項目和國內離岸最遠的海上風電場——華能大豐二期10萬千瓦海上風電相繼并網發電;江蘇啟東80萬千瓦、遼寧莊河30萬千瓦海上風電項目開工建設。至此,華能的海上風電已累計獲得核準545萬千瓦,在建160萬千瓦,建成90萬千瓦。
國內首個旋轉流潮汐海域風電、連云港地區第一個海上風電項目——華能灌云海上風電項目
在北線方面,華能風光煤電輸用一體化大型清潔能源基地的建設依次按下啟動鍵。依托特高壓輸送通道起點,變輸煤為輸電,實現規模化開發、智能化運維、集約化經營。這對行業而言是加快“再電氣化”的必然選擇,對企業而言是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必由之路。落實“隴電入魯”,甘肅隴東能源基地建設進入“發力提速”的關鍵階段;打造滿足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重需要的北疆風景線,內蒙古上都160萬千瓦風電基地項目、達拉特100萬千瓦煤電聯營項目獲得核準。
同時,華能主動服務國家戰略,把握時代機遇乘勢而上,主動作為,精準發力,實現戰略、紅利的雙重疊加。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以“晉電送浙”能源合作為契機,晉北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外送基地簽署合作協議;助力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通過“云簽約”與吉林省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鎖定吉林通榆200萬千瓦風電平價基地項目;在粵港澳大灣區投資建設的首個大型能源項目——東莞燃機一期工程1套機組正式進入商業運營,為打造世界清潔能源利用示范灣區貢獻華能力量。
東莞燃機一期工程1套機組
華能集團總經理、黨組副書記鄧建玲表示,我們要在充分調研市場的基礎上,對各區域、各板塊發展現狀、發展難點、發展方向進行系統梳理、統籌謀劃,形成“儲備一批、開發一批、建成投產一批”的良性滾動發展態勢。
破局:以協同之力推進科技創新
疫情影響下的全球能源產業鏈更加清晰地表明,能源科技創新是確保我國能源長遠安全的戰略保障,是我們掌握能源安全主動權的重要抓手。
推動創新發展的使命擔當,作為大國重器的華能必須要扛在肩上,持續提升創新能力,加快重點項目攻關,掀起一波創新“后浪”。
卡住脖子的“手”,既是對科技創新的“倒逼”,也是破解高質量發展的“鑰匙”。華能聚焦電力網絡安全、海上風電關鍵核心技術等難題,加大“卡脖子”技術攻關力度。“全國產安全智能型DCS開發與應用”重大科技專項,全面采用國產元器件、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研發工作穩步推進。
而煤電領域的技術創新,提升煤電的清潔高效利用水平和靈活性,將有利于發揮煤電“壓艙石”作用,也將為能源綠色發展貢獻華能智慧。在污染物治理方面,華能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燃煤煙氣多污染物一體化近零排放”技術,并啟動現場中試驗證和工程示范,該技術有望實現我國常規燃煤電站從“單一污染物”控制向“多污染物一體化”控制、從“超低排放”向“近零排放”的技術跨越。在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方面,華能自主開發的二氧化碳捕集技術在澳大利亞煤電項目中得到應用,并受邀正式加入碳捕集國際測試中心網絡平臺并開始運行,成為我國首個加入該國際平臺的機構。在新材料新工藝方面,700℃關鍵部件驗證試驗運行超過3萬小時,高溫合金材料、管道內壁高溫涂層技術在瑞金二期應用。上半年獲授權專利514件,同比增長32%。
6月25日,在重慶珞璜電廠,我國西南地區首個污泥耦合發電項目一期工程正式投運。這是一個國家級技改試點項目,將城市生活污泥在熱干化、粉碎后送入鍋爐燃燒發電,并對臭氣、廢水等污染物進行全封閉無害化處理,年處置能力占重慶市生活污泥生成總量近三分之一。
我國西南地區首個污泥耦合發電項目一期工程在珞璜電廠正式投運
這個項目是華能助力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共抓長江大保護的一個縮影。在年中工作會上,華能還宣布將以組建長江科技環保公司為新起點,加快新型科技環保產業布局。
發揮現有的科技優勢,調動環保技術資源,華能發力環保產業能成功嗎?“我們要將科技力量、工程管理經驗和資本支持結合起來,朝著國際領先、世界一流的新型環保產業目標努力,促進協同產業發展,走一條技術領先、效益領先的綠色華能之路。”舒印彪回答說。
早在去年,華能城市廢棄物前置干燥炭化處理技術、污泥加壓熱水解技術、循環流化床鍋爐固廢生物質耦合發電技術等一項項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在華能岳陽電廠、太倉電廠、蘇州熱電廠等眾多城市電廠落地。未來,華能還將堅持面向社會、面向集團、面向重點領域,堅持產業定位多元化、產業發展一體化、產業運作市場化的方針,加快形成環保產業核心競爭力,成為“城市污染物的終結者”。
審視世情國情,篤定信心恒心,華能下好化危為機“先手棋”,打好轉型升級“主動仗”。面對2020年下半程,華能將下更大決心、拿更大勇氣、花更大氣力,落實戰略部署、全面深化改革、推動創新發展,為沖刺第一個百年目標交上一份亮麗答卷。(柳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