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產業如何破解“馬太效應”,電池企業如何“絕地反擊”?
兩極分化成痼疾 產能過剩添新病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下稱中汽協)數據顯示,2015年以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逾40萬臺,2016年新能源汽車生產51.7萬輛,銷售50.7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1.7%和53%。這意味著我國新能源車連續兩年產銷量居世界第一。同時,累計推廣量超過了100萬輛,占全球市場保有量的50%以上。 中汽協預計,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或達80萬輛。而按照“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的目標,到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實現當年產銷200萬輛以上,累計產銷超過500萬輛。
有專家指出,新能源整車企業銷量取決于電池企業的產量。也正基于此,近年來,伴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爆發式增長,動力電池產能也快速提升。自2015年起,動力電池迎來大規模擴產潮,如傳統裝備制造企業、新能源車企、互聯網巨頭等多路資本競相布局,以期在高速發展的市場中搶占先機。從產能擴張來看,截至2016年年底,動力電池產業新增產能較同期增加近35GWh(1GWh=100萬千瓦時),總量幾乎是兩年前全年出貨量的3倍。僅在2016年,投入動力電池領域的資金就已超過千億元,而這只是動力電池領域產能“飛天”的一個縮影。
在業內看來,如果這些產能全部釋放,動力電池產能將達到170GWh/年。來自興業證券的分析報告顯示,中國2016年動力電池需求量約28GWh,預計到2020年動力電池需求量將超過90GWh。“如果按照電動大客車與電動乘用車1:10的市場銷售比例來看,170Gwh大約可以滿足年產50萬輛電動大客車和500萬輛電動乘用車的總需求。”在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看來,該產業或將在未來三至五年內達到產能飽和。
步入2017年,產能擴張的步伐并未停止,投身動力電池的企業呈現出更大的熱情。據報道,包括比亞迪、天津力神、沃特瑪、天能、國軒高科、億緯鋰能、南都電源、杉杉股份、萬向A123、億緯鋰電等在內的多家動力電池企業都已經或計劃上馬新的生產線。
顯而易見,以目前的形勢來看,國內動力電池的產能儲備增速已遠遠超過銷量增速。加之原材料價格上漲,行業成本空間壓力激增,動力電池產業開始陷入結構性調整陣痛。但值得注意的是,動力電池企業并非沒有意識到風險,面對2017年持續向好的千億蛋糕,多數企業仍選擇在政策嚴控與需求滯后的雙重壁壘中快速穿行。
可以預見,隨著造車新勢力的勃興和各路資本的加持,供給側產能勢必大肆擴張,但由于補貼政策趨嚴收緊,應用側市場增速放緩已成大勢,產能過剩或將進一步加劇。
吹盡狂沙始到金 “最強心臟”猶可期
一路高歌猛進儼然成為動力電池行業的真實寫照。然而,產能的大躍進并非意味著行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反而愈加凸顯出“高端產能不足、低端產能過剩”的困局。
2017年初,工信部部長苗圩在電動汽車百人會上就直言痛點,“我們動力電池的核心技術還沒有實現革命性突破,性能還需要大幅度提升,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仍需加快推進。”在百人會上,苗圩說,在新能源客車、貨車領域,目前已經出現結構性過剩苗頭,動力電池高端產能不足、低端產能過剩的問題也在進一步加劇。“不僅如此,動力電池領域關鍵性的問題還在于技術水平偏低、電池標準缺乏。同時,還存在制造合格率低、安全差、成本高等諸多問題。”
可以說,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進步對動力電池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對電池品質、能量密度、安全系數等,同時電池制造也朝著信息化、穩定化等方向邁進。說到底,動力電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通過技術創新、生產自動化、管理規范化,加快推進電池智能制造步伐,推動我國電池產品進入更高端市場,以滿足新能源汽車對電池高品質的要求,而非一味地擴大產能,重產量而不重質量。
加之,由于補貼政策趨嚴收緊,應用側市場增速放緩已成大勢,與新能源汽車命運息息相關的動力電池,今年以來也出現量價齊跌的低潮,如何破冰成為電池企業的當務之急。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比亞迪、寧德時代、國軒高科、沃特瑪等行業標桿企業深知此理,在提升品質,擴張高端產能方面動作頻頻。
動作最大的或許是比亞迪。2016年奪得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的比亞迪,動力電池產量迅猛增長,2016年上半年在全球動力電池生產商產量中排名第二,僅次于為特斯拉提供動力電池的松下。
一直以來,比亞迪采取閉合垂直生產模式,電池自給自足,讓一些主動上門求購電池的整車廠吃了不少閉門羹。近期,比亞迪開始重新整合調整產業鏈,將動力電池板塊獨立出來,并向其他汽車制造商供貨。
作為比亞迪在國內強勁的競爭對手,寧德時代通過調整步伐逆市上揚。寧德時代憑著磷酸鐵鋰和三元鋰兩條腿走路,進入華晨寶馬、吉利、北汽、廣汽等車企“朋友圈”,韓國現代汽車日前也選擇寧德時代作為首個中國電池供應商。為進一步提升競爭力,寧德時代還與上汽成立兩家合資企業,欲與主機廠優勢互補掘金整個產業鏈。
沃特瑪也在加快上下游企業抱團取暖,沃特瑪創新聯盟以全產業鏈聯合搶占新能源汽車市場,現在已簽訂協議的城市達34個,志在未來5年把簽約城市傳統汽車保有量的30%由該聯盟新能源汽車替代。
與此同時,珠海銀隆正與格力加快電池、儲能以及新能源汽車等方面布局。
目前,雖然磷酸鐵鋰電池在國內動力電池市場占半壁江山以上,仍是主角,但占比呈現逐漸減少的趨勢,三元、錳酸鋰和鈦酸鋰電池占比增加。鋰離子電池行業整合在持續進行中。以磷酸鐵鋰見長的比亞迪今年喊出“電動•未來 王朝創造”的口號,在新能源市場“稱王”野心昭然。然而,覬覦這一寶座的卻不只是比亞迪。眾多企業提速對電池技術和商業模式等方面創新,競爭明顯加劇。
全球動力電池路線錯綜復雜,各種先進技術層出不窮,續航里程達500公里以上、快充可在15甚至10分鐘實現的電池技術正闖入市場。被稱為新能源汽車的終極解決方案的氫燃料電池,也正在被豐田、本田等車企漸漸推向市場。此外,石墨烯電池正極力走出實驗室,試圖從技術和成本上一步步接近產業化。
未來充滿無限可能。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為動力電池技術創新提供了絕佳的舞臺,承載著中國汽車工業彎道超車使命的中國新能源車產業,能否經受住全球市場競爭的考驗?能否實現彎道超車,關鍵一點就是動力電池核心技術的創新與提升。
“大浪淘沙后,始見真金存。”動力電池的中國造值得期待!
兩極分化成痼疾 產能過剩添新病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下稱中汽協)數據顯示,2015年以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逾40萬臺,2016年新能源汽車生產51.7萬輛,銷售50.7萬輛,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51.7%和53%。這意味著我國新能源車連續兩年產銷量居世界第一。同時,累計推廣量超過了100萬輛,占全球市場保有量的50%以上。 中汽協預計,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或達80萬輛。而按照“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的目標,到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實現當年產銷200萬輛以上,累計產銷超過500萬輛。
有專家指出,新能源整車企業銷量取決于電池企業的產量。也正基于此,近年來,伴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爆發式增長,動力電池產能也快速提升。自2015年起,動力電池迎來大規模擴產潮,如傳統裝備制造企業、新能源車企、互聯網巨頭等多路資本競相布局,以期在高速發展的市場中搶占先機。從產能擴張來看,截至2016年年底,動力電池產業新增產能較同期增加近35GWh(1GWh=100萬千瓦時),總量幾乎是兩年前全年出貨量的3倍。僅在2016年,投入動力電池領域的資金就已超過千億元,而這只是動力電池領域產能“飛天”的一個縮影。
在業內看來,如果這些產能全部釋放,動力電池產能將達到170GWh/年。來自興業證券的分析報告顯示,中國2016年動力電池需求量約28GWh,預計到2020年動力電池需求量將超過90GWh。“如果按照電動大客車與電動乘用車1:10的市場銷售比例來看,170Gwh大約可以滿足年產50萬輛電動大客車和500萬輛電動乘用車的總需求。”在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看來,該產業或將在未來三至五年內達到產能飽和。
步入2017年,產能擴張的步伐并未停止,投身動力電池的企業呈現出更大的熱情。據報道,包括比亞迪、天津力神、沃特瑪、天能、國軒高科、億緯鋰能、南都電源、杉杉股份、萬向A123、億緯鋰電等在內的多家動力電池企業都已經或計劃上馬新的生產線。
顯而易見,以目前的形勢來看,國內動力電池的產能儲備增速已遠遠超過銷量增速。加之原材料價格上漲,行業成本空間壓力激增,動力電池產業開始陷入結構性調整陣痛。但值得注意的是,動力電池企業并非沒有意識到風險,面對2017年持續向好的千億蛋糕,多數企業仍選擇在政策嚴控與需求滯后的雙重壁壘中快速穿行。
可以預見,隨著造車新勢力的勃興和各路資本的加持,供給側產能勢必大肆擴張,但由于補貼政策趨嚴收緊,應用側市場增速放緩已成大勢,產能過剩或將進一步加劇。
吹盡狂沙始到金 “最強心臟”猶可期
一路高歌猛進儼然成為動力電池行業的真實寫照。然而,產能的大躍進并非意味著行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反而愈加凸顯出“高端產能不足、低端產能過剩”的困局。
2017年初,工信部部長苗圩在電動汽車百人會上就直言痛點,“我們動力電池的核心技術還沒有實現革命性突破,性能還需要大幅度提升,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仍需加快推進。”在百人會上,苗圩說,在新能源客車、貨車領域,目前已經出現結構性過剩苗頭,動力電池高端產能不足、低端產能過剩的問題也在進一步加劇。“不僅如此,動力電池領域關鍵性的問題還在于技術水平偏低、電池標準缺乏。同時,還存在制造合格率低、安全差、成本高等諸多問題。”
可以說,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進步對動力電池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對電池品質、能量密度、安全系數等,同時電池制造也朝著信息化、穩定化等方向邁進。說到底,動力電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通過技術創新、生產自動化、管理規范化,加快推進電池智能制造步伐,推動我國電池產品進入更高端市場,以滿足新能源汽車對電池高品質的要求,而非一味地擴大產能,重產量而不重質量。
加之,由于補貼政策趨嚴收緊,應用側市場增速放緩已成大勢,與新能源汽車命運息息相關的動力電池,今年以來也出現量價齊跌的低潮,如何破冰成為電池企業的當務之急。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比亞迪、寧德時代、國軒高科、沃特瑪等行業標桿企業深知此理,在提升品質,擴張高端產能方面動作頻頻。
動作最大的或許是比亞迪。2016年奪得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的比亞迪,動力電池產量迅猛增長,2016年上半年在全球動力電池生產商產量中排名第二,僅次于為特斯拉提供動力電池的松下。
一直以來,比亞迪采取閉合垂直生產模式,電池自給自足,讓一些主動上門求購電池的整車廠吃了不少閉門羹。近期,比亞迪開始重新整合調整產業鏈,將動力電池板塊獨立出來,并向其他汽車制造商供貨。
作為比亞迪在國內強勁的競爭對手,寧德時代通過調整步伐逆市上揚。寧德時代憑著磷酸鐵鋰和三元鋰兩條腿走路,進入華晨寶馬、吉利、北汽、廣汽等車企“朋友圈”,韓國現代汽車日前也選擇寧德時代作為首個中國電池供應商。為進一步提升競爭力,寧德時代還與上汽成立兩家合資企業,欲與主機廠優勢互補掘金整個產業鏈。
沃特瑪也在加快上下游企業抱團取暖,沃特瑪創新聯盟以全產業鏈聯合搶占新能源汽車市場,現在已簽訂協議的城市達34個,志在未來5年把簽約城市傳統汽車保有量的30%由該聯盟新能源汽車替代。
與此同時,珠海銀隆正與格力加快電池、儲能以及新能源汽車等方面布局。
目前,雖然磷酸鐵鋰電池在國內動力電池市場占半壁江山以上,仍是主角,但占比呈現逐漸減少的趨勢,三元、錳酸鋰和鈦酸鋰電池占比增加。鋰離子電池行業整合在持續進行中。以磷酸鐵鋰見長的比亞迪今年喊出“電動•未來 王朝創造”的口號,在新能源市場“稱王”野心昭然。然而,覬覦這一寶座的卻不只是比亞迪。眾多企業提速對電池技術和商業模式等方面創新,競爭明顯加劇。
全球動力電池路線錯綜復雜,各種先進技術層出不窮,續航里程達500公里以上、快充可在15甚至10分鐘實現的電池技術正闖入市場。被稱為新能源汽車的終極解決方案的氫燃料電池,也正在被豐田、本田等車企漸漸推向市場。此外,石墨烯電池正極力走出實驗室,試圖從技術和成本上一步步接近產業化。
未來充滿無限可能。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為動力電池技術創新提供了絕佳的舞臺,承載著中國汽車工業彎道超車使命的中國新能源車產業,能否經受住全球市場競爭的考驗?能否實現彎道超車,關鍵一點就是動力電池核心技術的創新與提升。
“大浪淘沙后,始見真金存。”動力電池的中國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