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工信部發布了第297批獲得許可的《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目錄,同時暫停了3364款新能源汽車的生產與銷售。
根據高工電動車網統計,工信部暫停生產與銷售的3364款(含混合動力車型)新能源車產品,涉及241家企業。其中,新能源客車有2362款(含混合動力車型和5款燃料電池客車),占比達到70.2%;新能源乘用車有156款,占4.6%;新能源專用車有846款(含10款燃料電池專用車)。
另外,根據高工電動車網統計,在涉及的241家企業中,一半以上的企業被暫停車型數量在10款以上。其中,將近10家企業被暫停車型數量超100多款,而被暫停車型數量最高甚至將近300款。可見,被暫停的車型數量有多龐大。
那么,3364款新能源車被暫停的原因有哪些?暫停《公告》對車企有什么樣的影響?這其中釋放出怎樣的信號?高工電動車網針對上述問題與多家車企高層進行了溝通,詳細內容如下:
一、3364款新能源車被暫停的原因有哪些?
高工電動車網與多家車企溝通了解到,3364款新能源車被暫停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工信部提到,之所以暫停3364款新能源車的生產與銷售,主要原因是產品不符合《公告》管理規定。
針對此,多位車企高層表示,《公告》目錄一直都是動態管理的,會定期淘汰一些不符合最新技術要求的老車型。本次大批量暫停不符合《公告》管理的新能源車的生產與銷售,主要是,新能源汽車技術的全面提升,原有新能源車的電池參數、EK值、電機型號、電機功率等產品配置及技術標準已經與現有《公告》明顯不符。
二是,車企未提交檢測報告。此前,中機中心曾發布擬暫停2380款新能源客車《公告》的消息暫停的原因,就是因為未提交《電動客車安全技術條件》檢測報告。此次被暫停《公告》的新能源客車占據大部分,與未提交檢測報告的車型有大量重疊。
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檢測成本過高可能是造成企業不愿提交檢測報告的重要原因之一。“以純電動客車的檢測為例,一輛純電動客車的檢測成本最少需要50萬元,多至數百萬元。以每輛50萬元的檢測成本計算,100輛就需要5000萬元,而實際檢測成本往往更高。”為此,大部分車企認為,與其為舊產品做檢測,倒不如按照新的標準為新產品做檢測,這樣更符合市場需求。
三是,考慮到產品的更新迭代,企業主動放棄一些不符合新技術標準的車型。大部分車企認為,以前的產品不符合新的技術標準和安全規范,現在新的技術標準已經全面實施,意味著舊車型已經難以滿足市場的需求,而重新整改也存在諸多難題。同時,車企今年已經針對新的技術標準申報了許多新產品。為此,車企將主動放棄這些產品的生產與銷售。
多位業內人士坦言,“政策變化后,以前的產品既不符合新的標準,也滿足不了用戶的需求,再保留就沒有意義了。”
二、暫停《公告》對企業有什么影響?
多位行業人士認為,補貼新政實施,以前的產品不符合新的技術標準,淘汰后并不會對企業構成重大的影響。
不過,重慶交通大學公共交通學者王健在公告報道中表示,3364款新能源車被暫停生產銷售,涉及的數量非常大,這樣會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排除主動放棄的車型,暫停公告的車型中肯定會有一部分新品或者是主打產品,可以預見,這些產品投入了企業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如果全部暫停,這會對企業造成很大的損失。”
三、暫停《公告》釋放了哪些信號?
大部分車企均認為,從暫停《公告》一事反映出,國家及相關政府部門對于新能源汽車的管控更加嚴格,而對于不符合管理規定的車型審核將更加頻繁。因此,國家相關部門持續展開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第二次嚴打也將變成可能。
而一位不愿意具名的行業人士表示,在補貼政策利益驅動下,此前大部分新能源車企都以補貼為導向進行產品投放,致使產品不適應市場需求。
另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原先的新能源汽車準入門檻相對較低,而市場故障率也相對較高。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加速發展,國家相關部門將加快對行業的整理,以規范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發展,倒逼車企提高自身的技術研發實力與創新能力。
以下為工信部暫停3364款新能源車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