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材料作為目前性價比最高的動力電池材料,正加速替代磷酸鐵鋰電池。從今年國內7月份電池廠商裝機量來看,三元電池占比已達到74.63%。
三元動力電池仍是大勢所趨
一方面,消費者對電池續航里程的要求不斷提高,國內磷酸鐵鋰容量技術的發展明顯滯后于市場需求;另一方面,磷酸鐵鋰在國際市場并不是主流,歐美日韓等電池生產企業如松下、LG、三星SDI、特斯拉等都只做三元而不做磷酸鐵鋰。
在全球化市場背景下,與國際接軌是中國必然的選擇。在國內,也有只專注于三元電池的企業,如天臣新能源。
四大利好集中推動三元電池的發展:
①政策利好三元動力電池。根據《中國制造2025》對動力電池的明確發展規劃,到2020年動力電池單體能量密度要達到350Wh/kg,2025年提升至400Wh/Kg。按照這個數值,磷酸鐵鋰理論能量密度為170Wh/Kg,在技術上根本無法達到。而三元電池最大優勢就是能量密度高,可以做到300Wh/Kg以上。
②推廣目錄利好三元電池。新能源汽車要想最大限度達到補貼,直接與續航里程,也就是電池能量密度掛鉤。今年前7批次的推廣目錄中,純電動乘用車和客車的能量密度比基本出現主批次提升的趨勢,乘用車和物流車使用三元電池的比例大幅提升。
2017年1-7批新能源車汽車推薦目錄電池占比分析

③市場利好三元電池。目前磷酸鐵鋰主流市場趨于飽和,據起點研究(SPIR)數據顯示,2016年,在客車市場電動大巴已占到近90%的市場份額,反觀三元電池的應用車型,2017年第一季度新能源乘用車占到整體銷量的91.6%。
④性能利好三元電池。首先一般三元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已達180Wh/kg,今后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這一點是磷酸鐵鋰電池難以企及的;其次三元動力電池的低溫性能優異,在-30℃條件下可保持正常電池容量。
也就是說,目前無論是政策導向,還是企業的產能都已轉向三元系,未來三元技術成為我國動力電池主流技術路線基本確定,國內已與國際主流企業如松下、LG、三星SDI、特斯拉等接軌。
做精做專產業鏈
接軌之后的發展更值得期待。國際市場上,全方位布局的松下、LG、三星SDI、特斯拉等企業代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發展方向,他們的一舉一動,都牽動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神經。
從國際市場來看,三元鋰電池或將不斷加溫占據市場,但其發展需在確定并走對技術路線之后,PACK、BMS、系統集成、回收、裝備等各方面都需要著手布局,才能進一步的發展壯大。從國內布局來看,寧德時代、比亞迪、天臣新能源、國軒高科等企業,在產業鏈的布局上都具備前瞻意識。
前段時間,天臣新能源出資6億元設立系統總成公司——天臣新能源有限公司,其背后實際上是天臣新能源對新能源產業的宏大布局,首先建設日產達70W支電芯的智能自動化產線,設立研究院,其后又設立系統總成公司,完成了從技術研發、智能自動化生產、PACK、BMS、裝備等一系列的產業鏈布局。
梯次利用 布局儲能
最近,特斯拉與風電機組生產商維斯塔斯進行合作,研究如何將他們的蓄電池與維斯塔斯的風電機組相結合,存儲多余的風電,從而在風力不足的時候將其釋放。
事實上,全球各大發電企業都在探索或改進各自的儲能技術。在電池技術改造中,特斯拉取得了不小的進步,美國能源部下屬的一個機構稱他們已經找到了儲能的“圣杯”。
在這一個方向上,國內企業也在發力儲能領域。起點研究(SPIR)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應用于儲能領域的鋰電池達3.79GWh,預計2017年全年儲能市場規模將達到6.19GWh,增速超過60%;至2020年,儲能市場規模將達到16.4GWh。
天臣新能源已布局儲能領域,為大型智能儲能電站及后備電源提供ESS(Energy Storage System)解決方案,具有48V、300V、380V等各種型號后備電源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