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工信部、財政部、商務部等五部委聯合組織召開的《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并行管理辦法》(下稱《積分辦法》)宣貫會上,財政部經濟建設司副司長宋秋玲表示,中國政府正在著手排查新能源汽車產能,以確認是否存在過剩。
第一財經記者從一家參會企業的內部人士處獨家了解到,針對新能源汽車產能的排查已經開始,該人士并未透露排查的具體方向和辦法,僅對記者表示說是要“回頭看”。所謂的回頭看,按照他的說法,政府將追溯過去已經存在的新能源產能的利用情況。
包括比亞迪、上汽在內的車企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他們所在企業現在的產能情況來看,并不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目前,包括上汽在內的多個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車型,基本上都還是與傳統汽車并線生產,并沒有新增產能。而在此之前,上汽乘用車還因為產能吃緊,購買了日產在鄭州的工廠以盡快實現產能提升。
“現在市場上存在部分已經拿到資質,有產能但是不去做研發、不去投入生產的企業,比如說此前一些生產客車、專用車、物流車或是改裝車的企業,他們并沒有打算在新能源行業進行投入,而是希望通過轉賣賺錢。這可能是此次產能排查的重點。”國家科技部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科技專項特聘專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工程專家組組長王秉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政府相關部門此前已經對現有的新能源汽車產能做出過摸底調查。
這類企業在業內被稱為僵尸企業,在去年政府徹查新能源汽車騙補的過程中,已經有部分受到處罰。比如蘇州吉姆西客車制造有限公司(下稱“蘇州吉姆西”),這家公司成立于2013年8月,就是通過重組此前已經瀕于退市的蘇州客車廠而來,在完成重組后,蘇州吉姆西調轉槍頭,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但其實并不具備研發、生產以及制造新能源汽車的能力。最終,這家公司因涉及騙取新能源汽車補貼2.6億元而被取消生產資質,高管因涉嫌詐騙而被刑拘。
類似于蘇州客車廠這樣的僵尸企業和產能在業內并不少見。王秉剛告訴記者,這雖然是歷史遺留問題,但是,他們的存在可能會擾亂整個新能源行業的秩序,如果政府不進行監管,后面可能會造成資金以及資源的浪費。
現有的企業之外,一些新的玩家也在進入這個行業。有數據統計,從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國內共有超過200個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項目落地,涉及投資金額為超10000億人民幣,已公開的產能規劃超2000萬輛。記者根據企業對外披露的投資和產能信息統計,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的投資項目已經超過50個,投資金額達到2300多億元,規劃產能超過200萬輛。
對于這些產能,王秉剛說,政府整體上也會更加謹慎。他告訴記者,在此之前,發改委暫停了新的新能源生產資質的審批,原因就是業內議論新能源的“口子”開得太大,審批的數量相對來說更多,門檻不夠高。目前政府正在試圖提升新能源新增生產資質的申報門檻,原則上需要做到不浪費。
大量的資金入場,讓各地新興的新能源產業群比比皆是,長三角、珠三角由于配套較為成熟,成為新能源資金的重點涌入城市,而一些資源并不充足、甚至沒有汽車工業基礎的三四線及邊遠城市,也都在積極爭奪新能源資本和項目的落地。
但是,目前依然很難說新能源汽車的產能是否會存在過剩,一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認為,規劃產能并不等于實際產能,能否落地是一個問題。另外,也不排除很多企業拿出數字只是為吸引資本。
愛馳億維聯合創始人、CEO兼CFO谷峰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談到,不應該對數字過多的解讀。他告訴記者,比如說愛馳億維的新能源總投資對外披露的金額是130億元,規劃總產能40萬輛。但汽車的投資具有周期性,這些資金的投入周期可能是好幾年,產能也會分批根據銷量的情況綜合考量。在初期,可能整體的投入會非常小。
雖然考慮到整個產業投資的特殊性以及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變量,但王秉剛認為,與此前相比,政府加強新能源汽車行業監管力度的趨勢已經十分明顯。
第一財經記者從一家參會企業的內部人士處獨家了解到,針對新能源汽車產能的排查已經開始,該人士并未透露排查的具體方向和辦法,僅對記者表示說是要“回頭看”。所謂的回頭看,按照他的說法,政府將追溯過去已經存在的新能源產能的利用情況。
包括比亞迪、上汽在內的車企內部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他們所在企業現在的產能情況來看,并不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目前,包括上汽在內的多個自主品牌的新能源車型,基本上都還是與傳統汽車并線生產,并沒有新增產能。而在此之前,上汽乘用車還因為產能吃緊,購買了日產在鄭州的工廠以盡快實現產能提升。
“現在市場上存在部分已經拿到資質,有產能但是不去做研發、不去投入生產的企業,比如說此前一些生產客車、專用車、物流車或是改裝車的企業,他們并沒有打算在新能源行業進行投入,而是希望通過轉賣賺錢。這可能是此次產能排查的重點。”國家科技部863計劃電動汽車重大科技專項特聘專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工程專家組組長王秉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政府相關部門此前已經對現有的新能源汽車產能做出過摸底調查。
這類企業在業內被稱為僵尸企業,在去年政府徹查新能源汽車騙補的過程中,已經有部分受到處罰。比如蘇州吉姆西客車制造有限公司(下稱“蘇州吉姆西”),這家公司成立于2013年8月,就是通過重組此前已經瀕于退市的蘇州客車廠而來,在完成重組后,蘇州吉姆西調轉槍頭,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但其實并不具備研發、生產以及制造新能源汽車的能力。最終,這家公司因涉及騙取新能源汽車補貼2.6億元而被取消生產資質,高管因涉嫌詐騙而被刑拘。
類似于蘇州客車廠這樣的僵尸企業和產能在業內并不少見。王秉剛告訴記者,這雖然是歷史遺留問題,但是,他們的存在可能會擾亂整個新能源行業的秩序,如果政府不進行監管,后面可能會造成資金以及資源的浪費。
現有的企業之外,一些新的玩家也在進入這個行業。有數據統計,從2015年至2017年上半年,國內共有超過200個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項目落地,涉及投資金額為超10000億人民幣,已公開的產能規劃超2000萬輛。記者根據企業對外披露的投資和產能信息統計,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的投資項目已經超過50個,投資金額達到2300多億元,規劃產能超過200萬輛。
對于這些產能,王秉剛說,政府整體上也會更加謹慎。他告訴記者,在此之前,發改委暫停了新的新能源生產資質的審批,原因就是業內議論新能源的“口子”開得太大,審批的數量相對來說更多,門檻不夠高。目前政府正在試圖提升新能源新增生產資質的申報門檻,原則上需要做到不浪費。
大量的資金入場,讓各地新興的新能源產業群比比皆是,長三角、珠三角由于配套較為成熟,成為新能源資金的重點涌入城市,而一些資源并不充足、甚至沒有汽車工業基礎的三四線及邊遠城市,也都在積極爭奪新能源資本和項目的落地。
但是,目前依然很難說新能源汽車的產能是否會存在過剩,一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認為,規劃產能并不等于實際產能,能否落地是一個問題。另外,也不排除很多企業拿出數字只是為吸引資本。
愛馳億維聯合創始人、CEO兼CFO谷峰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談到,不應該對數字過多的解讀。他告訴記者,比如說愛馳億維的新能源總投資對外披露的金額是130億元,規劃總產能40萬輛。但汽車的投資具有周期性,這些資金的投入周期可能是好幾年,產能也會分批根據銷量的情況綜合考量。在初期,可能整體的投入會非常小。
雖然考慮到整個產業投資的特殊性以及過程中可能存在的變量,但王秉剛認為,與此前相比,政府加強新能源汽車行業監管力度的趨勢已經十分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