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當全世界的目光、特別是中國人的眼球全部聚焦在美韓黃海軍演的時候,美國能源朱棣文博士卻在美國華盛頓對全國新聞俱樂部(the National Press Club)發表講話,演講的主題是“(中美)能源領域競爭是否是新一輪的‘太空競賽’?”
如果我們只是因為我們的新聞聯播暫時被朝韓炮火、美韓軍演所占據,造成我們的眼光被暫時蒙蔽而沒有注意到這條訊息的話,這或許無關大局。但是,如果我們對朱棣文的喊話,熟視無睹,或者沾沾自喜,或者掩耳盜鈴,那么或許新一輪“競賽”還未開始,美國就可以輕而易舉地重新占領世界能源科技的制高點。
朱棣文在講話中表示:中國在清潔能源方面銳意進取正刺激美國在該領域的投資急劇升溫,這就好像美國當年因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而開始太空競賽一樣,美國正處于新的“人造衛星時刻”(Sputnik Moment)。
“人造衛星時刻”(Sputnik Moment)是指在1957年,蘇聯發射的第一課人造衛星Sputnik,當年,艾森豪威爾總統以“Sputnik Moment”來刺激美國與前蘇聯開展“太空競賽”,因此,此“時刻”具有特殊的時代意義。而今天,朱棣文再次用這“人造衛星時刻”來刺激美國人的神經,是想提醒美國人應該放棄老大自居的心理,指出中美兩國在許多科技領域,特別是在清潔能源領域的“競賽”中,中國已經領先了,美國正處于新的“人造衛星時刻”。
朱棣文在回顧歷史上美國科技在全球的領先地位后,卻不無憂慮地表示,目前這種領先地位岌岌可危(Today, the leadership is at risk)。在演講中,朱棣文特別提到了幾個重要高新技術領域,例如高壓輸電,高速鐵路,可再生能源和超級計算,中國已經具有明顯的領先優勢。
在分析中國在某些科技領域的優勢及產生的背景時,他不僅提及政府通過直接投資加大研發投入,而且也提到在政策引導下民營高科技的快速發展和巨大突破。他引述了溫總理的話:“要讓中國成為一個創新國家”("We will make China a country of innovation"),并援引調查報告,稱中國在綠色科技領域的投資已經超過了美國,而投資所帶來的結果更是印證了這種政策和投資的有效性。
在他的講話中,特別提到了他最近訪華時的所見所聞,這無意中,也揭開了上月中旬,他訪問上海和北京的目的,也印證了外界對他訪華目的的猜測:即為即將出臺的美國能源科技政策做最后一次確認和公眾輿論的鋪墊。
11月14日,朱棣文先到上海訪問,再去北京。朱棣文在演講中,講述了他在上海期間考察尚德電力上海工廠的情況。
朱棣文向新聞界介紹到:“尚德的工廠規模宏大,生產車間寬100米,長400米,上下共有4個樓面。這是一家高科技的企業,從美國進口硅片,在中國、甚至在其美國的子公司里生產晶硅太陽能電池和組件。”
“這個景象(對美國人來說)錯在哪里?(What’s wrong with this picture?)”他向記者反問道,“這個企業的成功并不依賴廉價的勞動力,相反的是依靠其技術生產高效率、低成本的太陽能組件。這是其成功的訣竅,而在我看來,這(對美國人來說)確實是個威脅。(This is the threat that I see.)
對于如何實現后來居上,在能源技術領域趕超中國,朱棣文表示需要政府扮演重要角色:“政府對于科技創新領域的財政支持對提升我們的經濟競爭力至為重要,”
美國能源創新委員會公布的一項美國能源未來經濟計劃顯示,美國政府正在加速能源創新領域扮演主要角色,因為能源經濟對于資本需求量十分巨大,已經超出了個體投資者所能接受的風險極限。
“我們應該制定長期、合理的能源政策,”朱棣文說,“政策需要兩黨的支持,可以有效引導美國的私有企業。同時我們也需要加強對能源研發的資金投入,特別是在那些僅僅通過私有投資無法實現其全部價值的領域。或是當我們研發的新技術有可能會顛覆傳統的經商模式時,政府投資就顯得尤為重要。”
朱棣文同時也表示中國對清潔能源技術的投資對美國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與中國,印度等國家的合作將使我們受益匪淺”朱棣文表示,“這些國家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市場機遇和技術創新實驗室。”
中國和印度兩個重要經濟體總共占據了世界能源需求的42%。目前,兩國也面臨著同樣的發展困境,比如對能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不足,二氧化碳排放量超標,以及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在談到美國在這場新的“競賽”中能否后來居上,朱棣文表現出極大的自信,朱棣文說道:“我很樂觀,美國會覺醒,意識到其中的機遇。一旦它覺醒了,美國依然擁有世界上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