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鋰電池企業在以最“簡單粗暴”的方式降低成本,而設備企業為了訂單任其為之。
鋰電企業為降成本“不擇手段”,設備企業為接訂單“被迫降本”。由此,鋰電設備領域亂象滋生。
了解到今年以來,接不到訂單的設備企業比比皆是,而能夠接到的鋰電設備企業也是苦不堪言。這其中,最為詬病的行業亂象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原創技術被迫“聯合化”。鋰電池廠商以采購設備名義,要求裝備企業將其創新技術變更為與鋰電企業的“聯合研發技術”,再由鋰電企業向其“親信”供應商公開,最終方案以6:4或者5:5的比例分別采購。
用設備供應商的話來說,這是鋰電池企業防止設備供應商“要高價”,以最“簡單粗暴”的方式降成本,而公司為了訂單也是不得已任其為之。
“還有更慘的,有的鋰電企業在套取設備企業的方案之后不與其合作,并將其方案給低價供應商來做,簡直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一位設備企業高層反映。
二是,技術不行,低價來湊。基于新能源補貼下行壓力傳導,鋰電企業在希望獲取優異方案的同時又傾向低價。為此,部分鋰電池企業將投標企業的設計方案進行整合,然后將設備方案公開并進行分段招標。
方案及技術優異的設備廠商為了中標訂單不得不將其利潤極力壓低,以防訂單丟失。而部分鋰電設備企業即使技術不行,但是依舊可以通過低價方案中標部分產線。
而囿于技術實力差異,技術優異的中標企業還要給技術不濟的中標企業做技術指導。
三是,砸錢墊資,搶奪市場。按照常規設備采購商務條款,鋰電企業普遍的付款方式是“3331”,而有些設備企業依仗資金實力雄厚,砸錢墊資以搶奪市場。隨著鋰電企業的話語權越來越強,設備供應商為搶奪市場,商務條款也越來越亂。
而隨著市場盤子越鋪越大,不少設備企業也因為這樣的“操作”已經深陷資金泥潭。
注意到今年以來,產線段設備以該種方式搶奪市場的手段已經逐漸減少,“3331”已經成為大部分設備企業的接單底線。但是在廠房工程方面,該種手段依舊盛行。
“隨著‘中’字頭企業介入鋰電池廠房工程的建設,強大的資金實力也讓其有足夠的底氣全資墊付工程款,鋰電企業也欣然接受。而且他們也不怕欠款,因為其背后有強大的律師團支撐。”一位負責工程建設的企業高層表示。
四是,以驗收之名拖欠貨款。一般而言,“3331”的付款方式定位于訂單簽訂、裝備發貨、到貨調試及最后驗收,而最后驗收環節會持續一年時間。
根據多家設備企業反饋,回款的確一直都是行業內無法避免的一個頭疼難題,最難在于不少客戶驗證周期特別長,甚至拖欠驗收,供應商就難以拿到驗收款。信譽好一點的客戶也存在尾款難收的尷尬。供需雙方的賬期博弈呈現膠著狀態。
今年以來,根據大部分鋰電設備企業反映,其寧愿不接訂單,也不會去接付款方式不好的電池企業訂單。畢竟“入坑”經驗以及同行慘痛經歷已經讓設備企業更為警惕。
亂象導致的結果是,鋰電設備企業的生存普遍已經陷入資金鏈膠著的困境,即便是上市公司。高工鋰電注意到,從今年部分上市公司披露的情況來看,大部分毛利率在不斷下降。更為嚴峻的是,應收賬款已經普遍高于當期營收,除了新接訂單增大應收賬款數額之外,這也意味著上市公司資金回收率過低。
上市公司已是如此,中小型設備企業生存環境更是艱難。行業一致觀點認為,不排除今年鋰電行業會“血洗”掉一批中小鋰電設備企業。
鋰電企業為降成本“不擇手段”,設備企業為接訂單“被迫降本”。由此,鋰電設備領域亂象滋生。
了解到今年以來,接不到訂單的設備企業比比皆是,而能夠接到的鋰電設備企業也是苦不堪言。這其中,最為詬病的行業亂象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原創技術被迫“聯合化”。鋰電池廠商以采購設備名義,要求裝備企業將其創新技術變更為與鋰電企業的“聯合研發技術”,再由鋰電企業向其“親信”供應商公開,最終方案以6:4或者5:5的比例分別采購。
用設備供應商的話來說,這是鋰電池企業防止設備供應商“要高價”,以最“簡單粗暴”的方式降成本,而公司為了訂單也是不得已任其為之。
“還有更慘的,有的鋰電企業在套取設備企業的方案之后不與其合作,并將其方案給低價供應商來做,簡直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一位設備企業高層反映。
二是,技術不行,低價來湊。基于新能源補貼下行壓力傳導,鋰電企業在希望獲取優異方案的同時又傾向低價。為此,部分鋰電池企業將投標企業的設計方案進行整合,然后將設備方案公開并進行分段招標。
方案及技術優異的設備廠商為了中標訂單不得不將其利潤極力壓低,以防訂單丟失。而部分鋰電設備企業即使技術不行,但是依舊可以通過低價方案中標部分產線。
而囿于技術實力差異,技術優異的中標企業還要給技術不濟的中標企業做技術指導。
三是,砸錢墊資,搶奪市場。按照常規設備采購商務條款,鋰電企業普遍的付款方式是“3331”,而有些設備企業依仗資金實力雄厚,砸錢墊資以搶奪市場。隨著鋰電企業的話語權越來越強,設備供應商為搶奪市場,商務條款也越來越亂。
而隨著市場盤子越鋪越大,不少設備企業也因為這樣的“操作”已經深陷資金泥潭。
注意到今年以來,產線段設備以該種方式搶奪市場的手段已經逐漸減少,“3331”已經成為大部分設備企業的接單底線。但是在廠房工程方面,該種手段依舊盛行。
“隨著‘中’字頭企業介入鋰電池廠房工程的建設,強大的資金實力也讓其有足夠的底氣全資墊付工程款,鋰電企業也欣然接受。而且他們也不怕欠款,因為其背后有強大的律師團支撐。”一位負責工程建設的企業高層表示。
四是,以驗收之名拖欠貨款。一般而言,“3331”的付款方式定位于訂單簽訂、裝備發貨、到貨調試及最后驗收,而最后驗收環節會持續一年時間。
根據多家設備企業反饋,回款的確一直都是行業內無法避免的一個頭疼難題,最難在于不少客戶驗證周期特別長,甚至拖欠驗收,供應商就難以拿到驗收款。信譽好一點的客戶也存在尾款難收的尷尬。供需雙方的賬期博弈呈現膠著狀態。
今年以來,根據大部分鋰電設備企業反映,其寧愿不接訂單,也不會去接付款方式不好的電池企業訂單。畢竟“入坑”經驗以及同行慘痛經歷已經讓設備企業更為警惕。
亂象導致的結果是,鋰電設備企業的生存普遍已經陷入資金鏈膠著的困境,即便是上市公司。高工鋰電注意到,從今年部分上市公司披露的情況來看,大部分毛利率在不斷下降。更為嚴峻的是,應收賬款已經普遍高于當期營收,除了新接訂單增大應收賬款數額之外,這也意味著上市公司資金回收率過低。
上市公司已是如此,中小型設備企業生存環境更是艱難。行業一致觀點認為,不排除今年鋰電行業會“血洗”掉一批中小鋰電設備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