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國家和地方已經出臺多項充電基礎設施利好政策,但這些政策的落地狀況欠佳。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在近日召開的2020年須彌山大會上指出,加大力度發展充電基礎設施,充分滿足電動汽車需求,解決電動汽車推廣普及中的充電難問題,是我國電動汽車發展中的重要一步。
同時,多位業內人對記者表示,要推動充電樁產業健康發展,實現智能化,核心任務是將已有的各項利好政策有效落實。
老問題與新挑戰并存
據統計,截至2015年末,我國電動汽車公共充電樁數量不足5萬臺,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為50萬輛。而到2020年8月,我國公共充電樁數量已經接近60萬臺,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450萬輛。對此,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秘書長許艷華表示,充電設施的發展速度比新能源汽車整車的發展速度更快。
然而,雖然充電設施發展迅猛,但車主找樁難、政策支持力度弱、充電樁企業盈利難等老問題一直伴隨著我國電動汽車充電產業的發展。“體驗差、互聯互通不足,是車主們多年來一直希望解決的問題。”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標準化管理中心主任劉永東指出,“產品同質化嚴重,質量能否保證安全可靠充電也是業內人士一直擔心的問題。”他進一步表示,由于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路線較為復雜,導致車型和樁型的產業化成本偏高。“從現在的技術方案來看,我們的技術路線還不夠成熟,這些技術方案是基于當初工程設計的需要,并沒有按照產業化頂層發展的需要建立。”
近年來,業內人士一直致力于攻克這些“老難題”,“十四五”的到來又給電動汽車充電行業帶來新機遇與新挑戰。許艷華認為,這些新的挑戰包括需求升級,構建車-樁-網協同創新體系、高效便捷充換電服務網絡,與能源網絡深度融合等。“新課題是因為有新需求和新發展機遇,可能會有跟能源網的深度融合、更加智慧的充電設施網絡等。”
實現智能充電需全社會參與
“新基建”的提出成為充電樁產業加速發展的“催化劑”。“新時期對充電樁制造企業和運營企業都有更高要求。”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理事長董揚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充電樁制造企業要想達到智能化,對充電過程要有準確的計算和測量手段;充電運營企業要支持新能源汽車用戶“能充電能放電,能買電能賣電”。
同時,董揚坦言,要實現上述目標,單靠充電樁企業自身的努力是不夠的。“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和支持,不是舉辦一次大會、提出一個概念就能完成的,是一個長期過程。”
董揚進一步表示,當前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對于電網而言是一次很大考驗。“目前電網有供電平衡和品質兩大問題,這些都需要智能電網才能解決。”董揚表示,由于我國電網建設較晚,所以智能化程度相對較高,但在電網建設初期并沒有考慮到電網的智能應用。“能夠‘放出去’,能夠‘收回來’,還要保證電網運輸中電力的品質,要把這些都做好是有一定難度的。”
多項利好政策落地狀況欠佳
明年是我國“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充電基礎設施如何在“十四五”期間發展成為近期業內人士熱議的話題。對此,董揚告訴記者,相關政策的落實是“十四五”期間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產業發展的核心。
“要做到‘應建必建’。”董揚強調,雖然國家和地方已經出臺多項充電基礎設施利好政策,但這些政策的落地狀況欠佳。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能安裝充電樁的居民小區、工作場所到底有沒有安裝到位?這些充電樁的應用情況如何?互聯互通、結算等新問題有沒有好辦法解決?”
此外,充電樁的消防、用電安全、管理等問題同樣值得關注。董揚指出,要逐步解決電動汽車充電在高電壓、強電流、長時間、室外無人看管等情況下的安全運行問題。“在充電設施的制造、技術、應用、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創新余地。”
據統計,預計到203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將達6420萬輛,如果按照車樁比1:1估算,從2021年到2030年,需要新建充電樁約6300 萬個,預計將形成萬億元級別的市場規模。面對數量如此龐大的新建充電樁,許艷華呼吁政府要加大獎補力度。“央補至少要提高到20%,地方要1:2配套。”同時她表示,目前的充電設施獎補范圍很小,只涉及建樁,“在充電設施建設中占比很大的電力增容和電力接入寬帶成本等也應囊括在獎補范圍內。”她強調。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在近日召開的2020年須彌山大會上指出,加大力度發展充電基礎設施,充分滿足電動汽車需求,解決電動汽車推廣普及中的充電難問題,是我國電動汽車發展中的重要一步。
同時,多位業內人對記者表示,要推動充電樁產業健康發展,實現智能化,核心任務是將已有的各項利好政策有效落實。
老問題與新挑戰并存
據統計,截至2015年末,我國電動汽車公共充電樁數量不足5萬臺,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為50萬輛。而到2020年8月,我國公共充電樁數量已經接近60萬臺,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450萬輛。對此,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秘書長許艷華表示,充電設施的發展速度比新能源汽車整車的發展速度更快。
然而,雖然充電設施發展迅猛,但車主找樁難、政策支持力度弱、充電樁企業盈利難等老問題一直伴隨著我國電動汽車充電產業的發展。“體驗差、互聯互通不足,是車主們多年來一直希望解決的問題。”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標準化管理中心主任劉永東指出,“產品同質化嚴重,質量能否保證安全可靠充電也是業內人士一直擔心的問題。”他進一步表示,由于我國新能源汽車的技術路線較為復雜,導致車型和樁型的產業化成本偏高。“從現在的技術方案來看,我們的技術路線還不夠成熟,這些技術方案是基于當初工程設計的需要,并沒有按照產業化頂層發展的需要建立。”
近年來,業內人士一直致力于攻克這些“老難題”,“十四五”的到來又給電動汽車充電行業帶來新機遇與新挑戰。許艷華認為,這些新的挑戰包括需求升級,構建車-樁-網協同創新體系、高效便捷充換電服務網絡,與能源網絡深度融合等。“新課題是因為有新需求和新發展機遇,可能會有跟能源網的深度融合、更加智慧的充電設施網絡等。”
實現智能充電需全社會參與
“新基建”的提出成為充電樁產業加速發展的“催化劑”。“新時期對充電樁制造企業和運營企業都有更高要求。”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理事長董揚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充電樁制造企業要想達到智能化,對充電過程要有準確的計算和測量手段;充電運營企業要支持新能源汽車用戶“能充電能放電,能買電能賣電”。
同時,董揚坦言,要實現上述目標,單靠充電樁企業自身的努力是不夠的。“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和支持,不是舉辦一次大會、提出一個概念就能完成的,是一個長期過程。”
董揚進一步表示,當前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對于電網而言是一次很大考驗。“目前電網有供電平衡和品質兩大問題,這些都需要智能電網才能解決。”董揚表示,由于我國電網建設較晚,所以智能化程度相對較高,但在電網建設初期并沒有考慮到電網的智能應用。“能夠‘放出去’,能夠‘收回來’,還要保證電網運輸中電力的品質,要把這些都做好是有一定難度的。”
多項利好政策落地狀況欠佳
明年是我國“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充電基礎設施如何在“十四五”期間發展成為近期業內人士熱議的話題。對此,董揚告訴記者,相關政策的落實是“十四五”期間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產業發展的核心。
“要做到‘應建必建’。”董揚強調,雖然國家和地方已經出臺多項充電基礎設施利好政策,但這些政策的落地狀況欠佳。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能安裝充電樁的居民小區、工作場所到底有沒有安裝到位?這些充電樁的應用情況如何?互聯互通、結算等新問題有沒有好辦法解決?”
此外,充電樁的消防、用電安全、管理等問題同樣值得關注。董揚指出,要逐步解決電動汽車充電在高電壓、強電流、長時間、室外無人看管等情況下的安全運行問題。“在充電設施的制造、技術、應用、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創新余地。”
據統計,預計到203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將達6420萬輛,如果按照車樁比1:1估算,從2021年到2030年,需要新建充電樁約6300 萬個,預計將形成萬億元級別的市場規模。面對數量如此龐大的新建充電樁,許艷華呼吁政府要加大獎補力度。“央補至少要提高到20%,地方要1:2配套。”同時她表示,目前的充電設施獎補范圍很小,只涉及建樁,“在充電設施建設中占比很大的電力增容和電力接入寬帶成本等也應囊括在獎補范圍內。”她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