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來看,要實現碳中和愿景,在關鍵技術、市場機制、政策保障等方面都將面臨一定挑戰,亟需在能源電力轉型發展的過程中逐步破解。技術方面既包括儲能、氫能、CCUS等關鍵環節技術,也包括高比例新能源下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綜合能源耦合互補等系統性技術。
國家主席習近平12日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重要講話,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今年9月,習近平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將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什么是碳中和
碳中和,也就是凈零排放,指人類經濟社會活動所必需的碳排放,通過森林碳匯和其他人工技術或工程手段加以捕集利用或封存,而使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凈增量為零。
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首次明確實現碳中和的時間點,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對國際社會的承諾,也是對國內的動員令。這意味著,我國在持續為減緩氣候變化影響作貢獻的基礎上,按下了減碳的加速鍵。這個目標遠遠超出了《巴黎協定》中關于“2攝氏度溫控目標”下全球2065年至2070年左右實現碳中和的要求,或使全球實現碳中和的時間提前5年至10年,也將對全球氣候治理起到關鍵性推動作用。
保護全球氣候,是保護人類未來的安全。人為溫室氣體排放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洋生態系統退化和生物多樣性消失,從而危及地球生命系統安全。因此,多數發達國家在實現碳排放達峰后,明確了碳中和的時間表。芬蘭確認在2035年,瑞典、奧地利、冰島等國家在2045年實現凈零排放;英國、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將碳中和的時間節點定在2050年。一些發展中國家如智利,也計劃2050年實現碳中和。
中國行動
中國積極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采取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能提高能效,推進碳市場建設,增加森林碳匯等一系列措施。“十三五”期間,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已提前完成碳減排目標,努力實現碳中和愿景。
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如何實現低碳
2019年6月,生態環境部發布《大型活動碳中和實施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指南》所稱大型活動,是指在特定時間和場所內開展的較大規模聚集行動,包括演出、賽事、會議、論壇、展覽等。《指南》提出,在大型活動籌備、舉辦和收尾階段應當盡可能實施控制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并確保控排行動的有效性,規定大型活動組織者需要先控排和減排,再實現碳中和。
根據《指南》,碳中和實施程序包括碳中和計劃、實施減排行動、量化溫室氣體排放、碳中和活動以及碳中和評價5部分內容。《指南》指出,大型活動組織者應通過購買碳配額、碳信用的方式或新建林業項目產生碳匯量的方式,抵消大型活動實際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鼓勵優先采用來自貧困地區的碳信用或在貧困地區新建林業碳匯項目。
【專訪】
圍繞碳中和,近日,本報記者對國網能源研究院能源互聯網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張寧進行了專訪。
《亮報》: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實現此目標,能源行業需要在哪些方面不斷實現轉型和發展?從目前能源發展來看,主要面臨哪些挑戰?
張寧:為實現碳中和愿景,能源行業需要在以下幾方面重點發力。
一是提高能源效率,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碳中和目標要求我國以更大力度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多措并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未來應重點結合大數據等先進數字化技術、綜合能源多能互補等先進能源技術進一步挖掘節能提效潛力,長期來看更加重視產業結構和用能結構升級對提高能效的作用。預計2060年我國一次能源需求總量將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下,單位GDP能耗降至當前水平的20%以下。
二是大力推動清潔能源發展,持續推進電能替代,促進能源結構優化。碳中和目標要求能源結構加速優化,在能源生產側表現為非化石能源占比持續上升,在能源消費側表現為電氣化水平穩步提高。發展非化石能源是實現能源系統減排的必由之路,尤其是未來隨著新能源裝機規模的持續快速提升,具有零碳屬性的非化石能源將逐漸成為我國能源電力供應主體。同時,電能也將持續發揮清潔能源配置載體的價值,在終端推動能源消費轉型升級。預計2060年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分別有望達到70%、80%左右。
三是積極發展CCUS等減排技術,助力化石能源的清潔低碳利用。基于我國的資源稟賦和能源轉型的客觀規律,未來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難以被完全替代,因此,實現化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是我國需要面臨的現實性和戰略性問題。中遠期隨著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的逐步成熟,有望廣泛應用于發電、工業等排放源,助力重點行業率先實現零排放。同時,通過積極探索二氧化碳與綠氫反應制取甲烷、甲醇等碳的多元化利用方式,推動循環碳經濟發展。
目前來看,要實現碳中和愿景,在關鍵技術、市場機制、政策保障等方面都將面臨一定挑戰,亟需在能源電力轉型發展的過程中逐步破解。
技術方面。既包括儲能、氫能、CCUS等關鍵環節技術,也包括高比例新能源下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綜合能源耦合互補等系統性技術。
市場方面。既包括能夠支撐新能源高效消納的輔助服務市場、現貨市場、容量市場、多能協同交易市場等能源電力市場機制,也包括能夠有效將碳排放外部成本內部化的碳交易市場機制。
政策方面。既包括科學有效地將國家的碳達峰與碳中和下沉至各省市、各行業的縱向目標分解政策,也包括統籌規劃新能源、P2X(電轉其他能源或化工產品)、碳循環利用等清潔低碳產業鏈的橫向產業培育政策。
國家主席習近平12日在氣候雄心峰會上通過視頻發表重要講話,宣布中國國家自主貢獻一系列新舉措。今年9月,習近平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國將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更大貢獻。
什么是碳中和
碳中和,也就是凈零排放,指人類經濟社會活動所必需的碳排放,通過森林碳匯和其他人工技術或工程手段加以捕集利用或封存,而使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凈增量為零。
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首次明確實現碳中和的時間點,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對國際社會的承諾,也是對國內的動員令。這意味著,我國在持續為減緩氣候變化影響作貢獻的基礎上,按下了減碳的加速鍵。這個目標遠遠超出了《巴黎協定》中關于“2攝氏度溫控目標”下全球2065年至2070年左右實現碳中和的要求,或使全球實現碳中和的時間提前5年至10年,也將對全球氣候治理起到關鍵性推動作用。
保護全球氣候,是保護人類未來的安全。人為溫室氣體排放導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海洋生態系統退化和生物多樣性消失,從而危及地球生命系統安全。因此,多數發達國家在實現碳排放達峰后,明確了碳中和的時間表。芬蘭確認在2035年,瑞典、奧地利、冰島等國家在2045年實現凈零排放;英國、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將碳中和的時間節點定在2050年。一些發展中國家如智利,也計劃2050年實現碳中和。
中國行動
中國積極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采取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節能提高能效,推進碳市場建設,增加森林碳匯等一系列措施。“十三五”期間,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已提前完成碳減排目標,努力實現碳中和愿景。
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如何實現低碳
2019年6月,生態環境部發布《大型活動碳中和實施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指南》所稱大型活動,是指在特定時間和場所內開展的較大規模聚集行動,包括演出、賽事、會議、論壇、展覽等。《指南》提出,在大型活動籌備、舉辦和收尾階段應當盡可能實施控制其溫室氣體排放行動,并確保控排行動的有效性,規定大型活動組織者需要先控排和減排,再實現碳中和。
根據《指南》,碳中和實施程序包括碳中和計劃、實施減排行動、量化溫室氣體排放、碳中和活動以及碳中和評價5部分內容。《指南》指出,大型活動組織者應通過購買碳配額、碳信用的方式或新建林業項目產生碳匯量的方式,抵消大型活動實際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鼓勵優先采用來自貧困地區的碳信用或在貧困地區新建林業碳匯項目。
【專訪】
圍繞碳中和,近日,本報記者對國網能源研究院能源互聯網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張寧進行了專訪。
《亮報》:我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為實現此目標,能源行業需要在哪些方面不斷實現轉型和發展?從目前能源發展來看,主要面臨哪些挑戰?
張寧:為實現碳中和愿景,能源行業需要在以下幾方面重點發力。
一是提高能源效率,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碳中和目標要求我國以更大力度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多措并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未來應重點結合大數據等先進數字化技術、綜合能源多能互補等先進能源技術進一步挖掘節能提效潛力,長期來看更加重視產業結構和用能結構升級對提高能效的作用。預計2060年我國一次能源需求總量將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下,單位GDP能耗降至當前水平的20%以下。
二是大力推動清潔能源發展,持續推進電能替代,促進能源結構優化。碳中和目標要求能源結構加速優化,在能源生產側表現為非化石能源占比持續上升,在能源消費側表現為電氣化水平穩步提高。發展非化石能源是實現能源系統減排的必由之路,尤其是未來隨著新能源裝機規模的持續快速提升,具有零碳屬性的非化石能源將逐漸成為我國能源電力供應主體。同時,電能也將持續發揮清潔能源配置載體的價值,在終端推動能源消費轉型升級。預計2060年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分別有望達到70%、80%左右。
三是積極發展CCUS等減排技術,助力化石能源的清潔低碳利用。基于我國的資源稟賦和能源轉型的客觀規律,未來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難以被完全替代,因此,實現化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是我國需要面臨的現實性和戰略性問題。中遠期隨著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的逐步成熟,有望廣泛應用于發電、工業等排放源,助力重點行業率先實現零排放。同時,通過積極探索二氧化碳與綠氫反應制取甲烷、甲醇等碳的多元化利用方式,推動循環碳經濟發展。
目前來看,要實現碳中和愿景,在關鍵技術、市場機制、政策保障等方面都將面臨一定挑戰,亟需在能源電力轉型發展的過程中逐步破解。
技術方面。既包括儲能、氫能、CCUS等關鍵環節技術,也包括高比例新能源下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綜合能源耦合互補等系統性技術。
市場方面。既包括能夠支撐新能源高效消納的輔助服務市場、現貨市場、容量市場、多能協同交易市場等能源電力市場機制,也包括能夠有效將碳排放外部成本內部化的碳交易市場機制。
政策方面。既包括科學有效地將國家的碳達峰與碳中和下沉至各省市、各行業的縱向目標分解政策,也包括統籌規劃新能源、P2X(電轉其他能源或化工產品)、碳循環利用等清潔低碳產業鏈的橫向產業培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