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政策的不斷推進加碼,我國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正不斷提升,對于“新能源心臟”——動力電池的需求量也在不斷提升。江蘇是企業大省、產業大省,動力電池產業真正大規模進入省內不過5年有余,但對于這個新興產業而言,江蘇排在全國前列的智能制造水平和配套保障能力,促成了企業和產業的飛速發展。
統計顯示,去年1-9月我省動力電池已建成產能134.4GWh、內銷裝機量14.9GWh,產、銷兩項數據均排名全國第一。在這背后,無不體現出“江蘇經濟”和“江蘇制造”的內生動能。
配套支撐,優質企業加速集聚
正因為看重江蘇產業鏈的豐富程度和配套能力,2015年,中航鋰電將公司總部搬到了江蘇,并依托區域的人才、政策等資源,在常州建立了生產和研發兩大基地。如今,中航鋰電已經穩居行業前三,擁有員工數量超3000人,預計2023年將超萬人。
“現在我們被客戶追得很緊,很多客戶直接來公司門口等,產品供不應求,缺口不是一點,正在大幅度地擴產。”從中航鋰電董事長劉靜瑜的口中,我們可以了解動力電池產品的供銷情況。“雖然目前還有很多困難、挑戰,但我們也有更多的機會。”劉靜瑜補充道。
上汽時代動力電池系統有限公司市場運營及采購總監郭軍華則直言,以前很多材料需要進口,但目前公司的采購已基本實現全國產化,在這其中,有80%的原材、輔材來自江蘇省內。“既快速又方便,加上江蘇在技術和人才等方面的優勢,讓我們這兩年保持了每年翻2番的增長。”
來自江蘇省汽車工業辦公室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9月,我省共有動力電池相關企業130多家,涉及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電芯等環節,產業鏈條完善。其中,電芯制造企業34家,累計投資超過450億元,已建產能134.4GWh,位居全國首位。此外,全省還形成了以常州、南京為兩大核心,蘇州、鎮江、鹽城多點支撐的產業集群結構,涌現出了一批如江蘇時代、中航鋰電、南京國軒、先導智能、星源材質、當升科技、貝特瑞等各產業鏈各環節上的優質企業,不少技術和產品輸出到了國外,以實現海外中高端配套。
強化布局,持續發揮導向作用
在溧陽的中關村科技產業園內,有一個特別的現象讓很多人印象深刻——在上汽時代公司旁,還有一家公司名為時代上汽,兩家公司相伴而建。這兩家企業均由寧德時代和上汽公司投資建設,誰的名稱在前公司便由誰控股。生產電芯的時代上汽是做PACK(電池模組)的上汽時代的上游企業,面對電芯緊張的局面,上汽時代經常在一路之隔的時代上汽廠區“催單”。而不遠處,為了滿足雙方的產能需求,時代上汽電芯的二期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預計今年即將投產。
這樣的現象,展現出的是一種產業鏈“極限”對接,也反映了我省在布局方面的充分考慮。僅在過去的兩年間,我省便密集出臺了《關于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汽車及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車)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方案》、《重點新能源汽車企業重大創新技術和產品目錄》、《關于2020年我省動力電池產業發展情況報告》等十余份的政策、方案、報告,足見對于產業的重視程度。
省工信廳副廳長石曉鵬表示,動力電池不僅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也可以大量用于發展儲能,未來市場前景非常廣闊。“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遴選30條優勢產業鏈,探索省領導掛帥、多方聚力的發展機制,動力電池產業鏈就是其中之一,足見江蘇對于這個產業的重視程度。”
而在重大項目布局方面,江蘇也一直在探索以市場和技術驅動的發展路徑。在南京,LG的三元鋰電池項目已有5條生產線開始量產;在鹽城,SK的三元鋰軟包動力電池計劃年產達20GWh;在南通,新宙邦電子的高溫高電壓電解液年產將達到1000噸……“江蘇在機械制造、汽車零部件等產業本來就有優勢,現在成為了國內最大的動力電池制造基地。”江蘇省動力及儲能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秘書長楊凱說。
提前謀劃,全力引領產業發展
1月8日,一場名為“江蘇省動力及儲能電池產業創新發展峰會”的活動在常州舉行。會上,國家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動力電池責任專家肖成偉,對江蘇動力電池產業作出了這樣的評價:世界看中國,中國看江蘇。
肖成偉表示,很多國家已經制訂了燃油車禁售的時間表和范圍,一些整車企業也發布了傳統燃油車停售的計劃。“預計我國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在2025年會達到3000萬輛,2035年的時候達到1.2億輛。其中純電動的比例將不斷上升,這也給新能源汽車特別是動力電池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于江蘇來說更是一種機遇。”
其實,江蘇已經在平臺搭建、產學研合作、技術轉化等方面進行了提前謀劃,天目湖先進儲能技術研究院就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一家。在這里,價值1.8億多元的300多臺套設備,被用來進行著各種試驗和測試,與其合作的企業如今已經超過了50家,聯合開展產學研合作的國內高校也超過了10所。研究所副所長鄭杰允告訴記者:“研究所125人的團隊中研究人員有86人。”
此外,還有長三角物理研究中心、上海交大在溧陽設立的省級新能源汽車公共服務平臺、中英電動汽車聯合創新中心……這些由企業或是第三方機構在省內建設的平臺,正在技術研發和產業合作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江蘇經濟報記者陳寧
統計顯示,去年1-9月我省動力電池已建成產能134.4GWh、內銷裝機量14.9GWh,產、銷兩項數據均排名全國第一。在這背后,無不體現出“江蘇經濟”和“江蘇制造”的內生動能。
配套支撐,優質企業加速集聚
正因為看重江蘇產業鏈的豐富程度和配套能力,2015年,中航鋰電將公司總部搬到了江蘇,并依托區域的人才、政策等資源,在常州建立了生產和研發兩大基地。如今,中航鋰電已經穩居行業前三,擁有員工數量超3000人,預計2023年將超萬人。
“現在我們被客戶追得很緊,很多客戶直接來公司門口等,產品供不應求,缺口不是一點,正在大幅度地擴產。”從中航鋰電董事長劉靜瑜的口中,我們可以了解動力電池產品的供銷情況。“雖然目前還有很多困難、挑戰,但我們也有更多的機會。”劉靜瑜補充道。
上汽時代動力電池系統有限公司市場運營及采購總監郭軍華則直言,以前很多材料需要進口,但目前公司的采購已基本實現全國產化,在這其中,有80%的原材、輔材來自江蘇省內。“既快速又方便,加上江蘇在技術和人才等方面的優勢,讓我們這兩年保持了每年翻2番的增長。”
來自江蘇省汽車工業辦公室的數據顯示,截至去年9月,我省共有動力電池相關企業130多家,涉及正負極材料、電解液、隔膜、電芯等環節,產業鏈條完善。其中,電芯制造企業34家,累計投資超過450億元,已建產能134.4GWh,位居全國首位。此外,全省還形成了以常州、南京為兩大核心,蘇州、鎮江、鹽城多點支撐的產業集群結構,涌現出了一批如江蘇時代、中航鋰電、南京國軒、先導智能、星源材質、當升科技、貝特瑞等各產業鏈各環節上的優質企業,不少技術和產品輸出到了國外,以實現海外中高端配套。
強化布局,持續發揮導向作用
在溧陽的中關村科技產業園內,有一個特別的現象讓很多人印象深刻——在上汽時代公司旁,還有一家公司名為時代上汽,兩家公司相伴而建。這兩家企業均由寧德時代和上汽公司投資建設,誰的名稱在前公司便由誰控股。生產電芯的時代上汽是做PACK(電池模組)的上汽時代的上游企業,面對電芯緊張的局面,上汽時代經常在一路之隔的時代上汽廠區“催單”。而不遠處,為了滿足雙方的產能需求,時代上汽電芯的二期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建設,預計今年即將投產。
這樣的現象,展現出的是一種產業鏈“極限”對接,也反映了我省在布局方面的充分考慮。僅在過去的兩年間,我省便密集出臺了《關于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汽車及零部件(含新能源汽車)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方案》、《重點新能源汽車企業重大創新技術和產品目錄》、《關于2020年我省動力電池產業發展情況報告》等十余份的政策、方案、報告,足見對于產業的重視程度。
省工信廳副廳長石曉鵬表示,動力電池不僅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也可以大量用于發展儲能,未來市場前景非常廣闊。“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遴選30條優勢產業鏈,探索省領導掛帥、多方聚力的發展機制,動力電池產業鏈就是其中之一,足見江蘇對于這個產業的重視程度。”
而在重大項目布局方面,江蘇也一直在探索以市場和技術驅動的發展路徑。在南京,LG的三元鋰電池項目已有5條生產線開始量產;在鹽城,SK的三元鋰軟包動力電池計劃年產達20GWh;在南通,新宙邦電子的高溫高電壓電解液年產將達到1000噸……“江蘇在機械制造、汽車零部件等產業本來就有優勢,現在成為了國內最大的動力電池制造基地。”江蘇省動力及儲能電池產業創新聯盟秘書長楊凱說。
提前謀劃,全力引領產業發展
1月8日,一場名為“江蘇省動力及儲能電池產業創新發展峰會”的活動在常州舉行。會上,國家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總體專家組動力電池責任專家肖成偉,對江蘇動力電池產業作出了這樣的評價:世界看中國,中國看江蘇。
肖成偉表示,很多國家已經制訂了燃油車禁售的時間表和范圍,一些整車企業也發布了傳統燃油車停售的計劃。“預計我國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在2025年會達到3000萬輛,2035年的時候達到1.2億輛。其中純電動的比例將不斷上升,這也給新能源汽車特別是動力電池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于江蘇來說更是一種機遇。”
其實,江蘇已經在平臺搭建、產學研合作、技術轉化等方面進行了提前謀劃,天目湖先進儲能技術研究院就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一家。在這里,價值1.8億多元的300多臺套設備,被用來進行著各種試驗和測試,與其合作的企業如今已經超過了50家,聯合開展產學研合作的國內高校也超過了10所。研究所副所長鄭杰允告訴記者:“研究所125人的團隊中研究人員有86人。”
此外,還有長三角物理研究中心、上海交大在溧陽設立的省級新能源汽車公共服務平臺、中英電動汽車聯合創新中心……這些由企業或是第三方機構在省內建設的平臺,正在技術研發和產業合作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江蘇經濟報記者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