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
本報記者 王頌 黃蕾
記者: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電網加快推進向能源互聯網升級,對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起到哪些作用?
施衛東:“十四五”期間,可再生能源將成為能源供應的重要組成部分,大規模的可再生能源發展,促使能源基礎設施加快轉型升級。能源互聯網可以協調電源、電網、負荷、儲能等各類資源,解決可再生能源的隨機性、波動性等問題,保障電網運行安全,實現可再生能源高效安全開發與利用,提升能源自給能力,助力形成完善的能源安全保障體系。
此外,在大規模發展可再生能源過程中,統籌好各類能源和儲能的發展至關重要。建設能源互聯網,能夠利用好現有常規能源和儲能資源,充分發揮大型清潔高效煤電機組深度調峰作用、核電機組支撐作用、燃氣機組靈活高效作用、抽水蓄能等各類儲能的實時調節作用,適應能源結構的變化。同時,能源互聯網建設能夠增強可再生能源與其他能源之間的協同,促進化石能源高效清潔利用與非化石能源優先開發,優化能源結構,助力構建多元的能源體系,促進能源轉型。
希望電網企業能夠持續加快構建能源電力綠色供給體系,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穩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盡早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記者: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依靠創新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您認為,促進科技創新需要給科研人員哪些支持?產學研用之間的關系是什么,企業在其中應扮演什么角色?
施衛東: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只有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才能產生一流的創新成果。一要建立健全科技創新人才流動與配置的體制機制,鼓勵更多科研人員投身“雙創”,打造龍頭骨干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與中小微企業協同創新的平臺,促進各類創新要素的有效互動;二要完善科技獎勵和科技成果轉化受益分配制度,提高科技人員穩定收入比例,讓優秀科技創新人才得到合理回報;三要完善人才評價機制,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為科研人員營造寬松自由的科研環境;四要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讓科技人員能夠集中精力搞科研、出成果。
面向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高質量發展要求,我國企業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面臨不少技術瓶頸,迫切需要推進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之間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關鍵是強化和突出企業的主體地位,并能夠真正發揮主導作用。
記者:您曾提到,落實長江大保護,需要用一體化思維促進制度完善。近日,長江保護法正式實施,其中“使用岸電”正式入法。在您看來,長江沿線港口岸電對于長江大保護、帶動產業上下游發展產生什么影響?
施衛東:推動岸電發展是實現港航綠色減排的重要途徑和港航轉型升級的有力舉措。從前,船舶輔機運行,污染物排放、噪聲污染嚴重,對港口周邊環境造成影響,岸電的推廣使用規避了上述弊端。
截至2020年年底,江蘇已建成港口岸電設施2177套,規模位居全國第一。僅南通地區沿江港口(除危化品碼頭外)已實現116個泊位岸電全覆蓋,共有3490艘次船舶使用岸電,實現減少標煤消耗4487.84噸,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1185.94噸。
岸電在保護長江生態環境的同時,也將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發展。岸電設備的發展對其相關的供配電設備、電纜系統、船岸通信及控制系統等主要部件生產領域的產業發展帶來促進作用。同時,由于各國船用電頻率和電壓等級都不盡相同,對變頻變壓裝置的技術發展和產品研發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報記者 王頌 黃蕾
記者: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扎實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電網加快推進向能源互聯網升級,對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起到哪些作用?
施衛東:“十四五”期間,可再生能源將成為能源供應的重要組成部分,大規模的可再生能源發展,促使能源基礎設施加快轉型升級。能源互聯網可以協調電源、電網、負荷、儲能等各類資源,解決可再生能源的隨機性、波動性等問題,保障電網運行安全,實現可再生能源高效安全開發與利用,提升能源自給能力,助力形成完善的能源安全保障體系。
此外,在大規模發展可再生能源過程中,統籌好各類能源和儲能的發展至關重要。建設能源互聯網,能夠利用好現有常規能源和儲能資源,充分發揮大型清潔高效煤電機組深度調峰作用、核電機組支撐作用、燃氣機組靈活高效作用、抽水蓄能等各類儲能的實時調節作用,適應能源結構的變化。同時,能源互聯網建設能夠增強可再生能源與其他能源之間的協同,促進化石能源高效清潔利用與非化石能源優先開發,優化能源結構,助力構建多元的能源體系,促進能源轉型。
希望電網企業能夠持續加快構建能源電力綠色供給體系,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穩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盡早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記者: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依靠創新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您認為,促進科技創新需要給科研人員哪些支持?產學研用之間的關系是什么,企業在其中應扮演什么角色?
施衛東: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只有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才能產生一流的創新成果。一要建立健全科技創新人才流動與配置的體制機制,鼓勵更多科研人員投身“雙創”,打造龍頭骨干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與中小微企業協同創新的平臺,促進各類創新要素的有效互動;二要完善科技獎勵和科技成果轉化受益分配制度,提高科技人員穩定收入比例,讓優秀科技創新人才得到合理回報;三要完善人才評價機制,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為科研人員營造寬松自由的科研環境;四要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讓科技人員能夠集中精力搞科研、出成果。
面向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與高質量發展要求,我國企業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面臨不少技術瓶頸,迫切需要推進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之間的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關鍵是強化和突出企業的主體地位,并能夠真正發揮主導作用。
記者:您曾提到,落實長江大保護,需要用一體化思維促進制度完善。近日,長江保護法正式實施,其中“使用岸電”正式入法。在您看來,長江沿線港口岸電對于長江大保護、帶動產業上下游發展產生什么影響?
施衛東:推動岸電發展是實現港航綠色減排的重要途徑和港航轉型升級的有力舉措。從前,船舶輔機運行,污染物排放、噪聲污染嚴重,對港口周邊環境造成影響,岸電的推廣使用規避了上述弊端。
截至2020年年底,江蘇已建成港口岸電設施2177套,規模位居全國第一。僅南通地區沿江港口(除危化品碼頭外)已實現116個泊位岸電全覆蓋,共有3490艘次船舶使用岸電,實現減少標煤消耗4487.84噸,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1185.94噸。
岸電在保護長江生態環境的同時,也將帶動產業鏈上下游發展。岸電設備的發展對其相關的供配電設備、電纜系統、船岸通信及控制系統等主要部件生產領域的產業發展帶來促進作用。同時,由于各國船用電頻率和電壓等級都不盡相同,對變頻變壓裝置的技術發展和產品研發也提出了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