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著諸多問題,3月18日結束的“擁抱十四五 暢享碳中和”高端對話環節,隆基綠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鐘寶申、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紀凡、浙江正泰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陸川、陽光電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曹仁賢、中節能太陽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忠緒等業內大佬展開了熱烈討論。
曹仁賢:“碳中和”任重道遠 需要行業共同推進
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一目標能實現嗎?曹仁賢認為,能否實現的關鍵,在于新能源企業能否迭代創新。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呼吁改善生態環境,履約國際承諾,很多人認為這實現不了,以煤為主的化石能源還將統治多年,這是有誤區的。我覺得未來每年化石能源的下降比例,大約在0.5—1%之間,問題是隨著化石能源比例的降低,我們的太陽能、風能能不能頂得上來。”曹仁賢清醒地認識到,“3060碳中和”目標的提出,讓光伏行業遍地是黃金的同時,也遍地是陷阱。
“今年1—2月份,注冊的相關可再生能源企業數量,達到了上萬家,這說明形勢不錯,但可再生能源的缺陷也一直存在,比如間歇性,比如產業鏈非常長。”曹仁賢表示,光伏產業從化工行業橫跨到電力行業,超長產業鏈讓企業之間的博弈異常激烈,這無形中分散了很多企業的精力,也讓很多企業的洞察力變弱。企業缺乏洞察力,就沒辦法有針對性的創新。盡管“碳中和”目標下需要每年安裝一個多億千瓦的裝機量,但如果沒有顛覆的創新技術,企業同樣面臨很大的出局可能。
“由于涉及到國計民生,目前我國的末端電價是非市場化的,是固定的。光伏企業最需要面對的,是如何做好企業和產品的迭代創新,如何適應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帶來的機會和挑戰。”曹仁賢表示,眾多條件的限制,讓光伏企業,特別是下游的光伏企業,創新起來非常難,但“碳中和”目標的緊迫性,需要光伏企業達成共識,一起為行業降本創新出力,共同推進光伏行業的跨界融合。
楊忠緒:“碳中和”需要企業多元化
“‘十四五’的目標非常明確,新能源成為電力主力,而且因為‘碳中和’的目標,發展速度會加快。在這種情況下,我希望新能源企業在做好主業的同時,能夠多元化發展,以解決新能源電力的間歇性、波動性等問題,真正的為電力新能源體系貢獻自己最大的力量。”對于光伏行業需要跨界融合的想法,楊忠緒表示認同。楊忠緒表示,中節能作為太陽能科技領域唯一一個央企上市公司,制定了一個“2+2”電力戰略,就是為了適應多樣化發展的需求。“第一個2是電站板塊和制造板塊。電站板塊的“十四五”目標是裝機量翻番,制造板塊的計劃是分拆上市;另外一個2是數據中心業務和效能服務業務,是為了更好的為電站和多元化發展服務。”
鐘寶申:技術創新是推動光伏發展的根本力量
“碳中和”目標下,光伏行業應如何創新?鐘寶申認為,所有的創新一定要基于穩健可靠。
“過去的能源體系依賴資源,未來的能源依賴科技,使人類能夠擺脫對一些基礎自然資源的依賴。光伏還是一個新興產業,是一個科技推動進步的產業,目前在科技進步方面只是到了中場,未來還有廣闊的路要走。目前在整個全球能源體系里面,單純從發電成本來講,已經非常具有競爭力了,我相信隨著技術的進步,未來會有更大的進步空間。比如過去隆基通過推動金剛線切割技術的全產業鏈打通,直接降低了組件成本在0.25元左右,這是一個巨大的進步。這些技術上的不斷進步,是真正推動光伏成為未來能源主力,走進千家萬戶的最根本力量。不過在創新過程中,由于光伏是一個使用25—30年的產品,尤其是光伏組件,要適應50年一遇,甚至100年一遇的自然氣候,在這個過程中,所有的創新一定要基于穩健可靠,否則看上去創新了,但是如果可靠性、適應環境的能力不夠,這種情況下最終的成本反而上升了。比如這兩年主推的大尺寸組件,雖然降低了BOSS成本,但因為尺寸變大,玻璃變大,風險也相應的增大。”鐘寶申提醒,未來的光伏創新,首先還是要聚焦于核心的電池效率的提高;其次要聚焦于和場景應用的結合。
高紀凡:“碳中和”前景廣大挑戰巨大
除了技術創新,高紀凡認為,要實現“3060碳中和”目標,光伏行業還要考慮并網以后的電網協調性、友好性,以及電往哪用等諸多問題。
“2060年碳中和靠什么?只能依靠無碳能源。而無碳能源最主要的兩大類型就是風、光。現在風光發電占比多少呢?光伏發電占電力資源的3.5%,電力能源又占整個終端能源的26—27%,換算下來光伏能源只占整個終端能源的1%,而未來風光加起來要達到60—70億千瓦時,這是個巨大的空間。”高紀凡表示,光伏產業前景巨大,但是挑戰也非常大。
“中國的電是富余的,但電力資源不均衡。核心問題有兩個:一是發電端和用電端之間存在巨大的距離,發電端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區,用電端大多在東部地區,以前的火電資源如此,如今的光伏、風電資源依然如此。這種時空不對稱的問題如何解決?僅靠建設特高壓‘西電東送’不能完全解決,需要建立電網體系和非電網體系相結合的新能源電力體系。比如,通過建立可再生能源支撐的儲能或氫能,以線下運輸的方式把電能送到用能中心直接使用;二是缺乏應用場景。比如東部的江蘇、安徽等省份,想要發展光伏,沒有那么多屋頂,怎么解決?所以光伏企業未來一定要按應用場景考慮解決方案,比如多做光伏加產品,光伏加氫能、光伏加儲能等等。天合的未來,將不會單純的以追求組件銷售量為目標,而是要構建一套的以用戶為中心的低碳能源整體解決方案,也就是智慧能源互聯網體系。”高紀凡總結說。
陸川:缺乏應用場景限制光伏推廣
對于高紀凡提到的缺乏應用場景難題,陸川深有體會。
“正泰在光伏領域的業務還是偏下游為主,‘十三五’期間,主要還是致力于怎樣把光伏發電的應用場景多樣化。對于工商業分布式、戶用、地面電站等幾大類應用場景,正泰過去幾年都做了很多探索。但面對‘十四五’這么大規模的清潔能源需求,還是有很大壓力。”陸川介紹,地面電站方面,東部雖然是用電負荷中心,但是土地資源非常稀缺,盡管正泰嘗試了多種光伏加的業態,比如說灘涂、山地、農光互補、林光互補,但容量遠遠不夠。
“目前東部還有空間的,可能就是一些近海區域的利用。過去兩年正泰在浙江的近海陸續做了超過500兆瓦項目,未來還有700—800兆瓦的項目在實施。”陸川介紹,海域的單畝面積雖然價格較高,但是在政策處理上比較容易,不存在青苗補償、遷墳之類的費用,綜合下來還是比較有效率的。“另外東南沿海的網架,最發達的都是沿海岸線建設的,相對來說,接入的條件也好一點。”
地面電站缺少屋頂,工商業分布式有屋頂,但裝機量遲遲上不去。
“去年分布式裝機是15吉瓦左右,戶用就占了10吉瓦,工業廠房、屋頂面積相對戶用大很多,卻只做了5吉瓦,主要原因是現在的工商業基本都是余電上網,但去年開始國家要求工商業降電價,對工商業廠商的收益影響是非常大的,這方面,迫切需要隔墻售電市場化交易的推進。”相對于工商業分布式的艱難,陸川更看好戶用光伏的發展。
“戶用光伏相對來說受材料價格上漲因素影響較小,存在較大空間,去年裝機量是10吉瓦,預計今年還會有50—80%的增長,大約是15—18吉瓦左右的規模,可能會成為沖擊裝機任務的主力軍。”陸川介紹,盡管形勢很好,但戶用光伏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村級變壓器的容量限制,會讓戶用光伏的安裝量存在瓶頸,需要更多基礎設施的投入;比如由于居民用電電價較低,在儲能應用方面,短時間內還很難有成熟的商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