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闊的陽江海域上,越來越多的“大風車”不停地轉動它們的翅膀,源源不斷地提供清潔能源。“打造世界級風電產業基地”是陽江的宏偉目標,緊緊圍繞這一目標,陽江正全面開展各項工作。
根據省工作部署,2019年,材料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陽江分中心、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陽江分中心兩大省實驗室落戶陽江,將為陽江合金材料和海上風電兩大產業解決“卡脖子”難題。近日,記者走進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陽江分中心(以下簡稱“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了解實驗室的研究成果。
與多個高校平臺密切合作攻關行業難題
2019年8月,省政府正式授牌,確定了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發展定位、建設目標、建設步驟、主要研究方向等。經過一年的建設,位于陽江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實驗室完成裝修,并于2020年10月陸續迎來了40多位研究人員。他們當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浙江大學、中山大學等知名高校的教授、博士生等,匯聚了行業頂尖人才,為實驗室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教授、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朱嶸華致力于海上風電的研究。他認為,海上風電是中國新能源發展的產業之一,廣東海上風電資源條件全國最優,省政府的支持以及陽江市政府的決心更加堅定了他投身陽江海上風電建設的信心。
朱嶸華介紹,實驗室規劃建設研發中心,針對海洋資源與環境、風機及相關大部件、支撐結構及新材料、施工設備與施工技術、數據與運維技術、并網及輸電技術等六大領域展開研究,與浙江大學、中山大學、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等學校和企業建設海上風電大數據實驗室、海洋地質實驗室、葉片實驗室等多個實驗室,引進海內外專家及研究團隊,為開發海上風電前沿技術、突破海上風電技術壁壘、實現海上風電產業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持。
產學研融合服務產業鏈助企業提質增效
針對市場需求,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搭建溝通、服務的平臺,從海上風電產業鏈出發,為風場開發企業、項目施工單位優化技術、提高效率、節約成本。
一臺風機的安裝就像建造房子,必須要用好材料、打好基礎。將長達數十米的導管架“釘在”海底,再在導管架中灌入水下抗分散高強粘聚材料,幫助它牢牢地矗立在海上。然而,這些材料一直依賴國外進口,訂貨周期長、成本高,影響項目進度。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通過自主研發,完成可覆蓋海上風電場建設的低、中、高強度的水下抗分散粘聚材料的研發,實現材料國產化,打破國際壟斷,大幅降低海上風電場的建設成本。
產學研融合始終在路上——研發海上風電海底海纜保護技術,有效防止海纜過彎、過熱,且安裝方便,有效保證海纜使用壽命;研發一種可移動式海上測風塔,實現重復利用,降低測風成本,可整體拖航,且安裝便攜,海上施工周期短;聯合高校開展海上風電新型復負壓筒淺地基基礎研究,相比傳統基礎傾斜度控制可達到1‰,施工作業時間縮短至6—8小時;聯合企業開展海底掃描和檢測,開展海上風電場大數據監測和大數據系統的開發,結合國外成熟的運維管理理念及技術與國內海上風電場實際情況相結合,開展運維智能管理系統的研究,為廣大業主、運維承包單位等提供一整套完整、高效、安全、可靠的運維方案,大大降低后期海上風電場的運維成本……
依托實驗室吸納更多人才投身陽江發展
一批批風電企業落戶陽江,一臺臺風機并網發電……當前,陽江已形成了風電裝備制造完整產業鏈,涵蓋整機、葉片、塔筒制造等,并初步構建了集資源開發、裝備制造、研發設計、檢測認證、運維管理、綜合服務于一體的風電全產業鏈生態體系,世界級風電產業基地集聚成形。借助風電產業,陽江又一次迎來了飛速發展的春天。
企業、產業的長遠發展離不開人才和技術的支持,隨著風電產業的發展,陽江亟待更多的人才。朱嶸華認為,一個城市要發展,一定要在某一行業吸引一批高端人才,并想方設法將人才和技術留住。兩大省實驗室落戶陽江是難得的機會,可將實驗室作為吸引高端人才的平臺,制定具體可行的人才優待政策,全面系統地關心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帶動更多人才扎根陽江。
立足陽江、廣東特色,圍繞陽江支柱產業建立特色學科,今年9月,陽江應用型本科院校將迎來首批學生。朱嶸華十分期待,他認為,實驗室與高校是相互促進、并行發展的,將來,實驗室可向教師、學生開放,院士、教授等也可走進課堂授課,實驗室的作用進一步彰顯。
在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大樓一樓,科研人員正在積極調試、做研究,實驗室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另一側展示。看著這些來之不易的成果,他們工作的動力更足了。
根據省工作部署,2019年,材料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陽江分中心、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陽江分中心兩大省實驗室落戶陽江,將為陽江合金材料和海上風電兩大產業解決“卡脖子”難題。近日,記者走進先進能源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陽江分中心(以下簡稱“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了解實驗室的研究成果。
與多個高校平臺密切合作攻關行業難題
2019年8月,省政府正式授牌,確定了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發展定位、建設目標、建設步驟、主要研究方向等。經過一年的建設,位于陽江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實驗室完成裝修,并于2020年10月陸續迎來了40多位研究人員。他們當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浙江大學、中山大學等知名高校的教授、博士生等,匯聚了行業頂尖人才,為實驗室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浙江大學海洋學院教授、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朱嶸華致力于海上風電的研究。他認為,海上風電是中國新能源發展的產業之一,廣東海上風電資源條件全國最優,省政府的支持以及陽江市政府的決心更加堅定了他投身陽江海上風電建設的信心。
朱嶸華介紹,實驗室規劃建設研發中心,針對海洋資源與環境、風機及相關大部件、支撐結構及新材料、施工設備與施工技術、數據與運維技術、并網及輸電技術等六大領域展開研究,與浙江大學、中山大學、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等學校和企業建設海上風電大數據實驗室、海洋地質實驗室、葉片實驗室等多個實驗室,引進海內外專家及研究團隊,為開發海上風電前沿技術、突破海上風電技術壁壘、實現海上風電產業轉型升級提供重要支持。
產學研融合服務產業鏈助企業提質增效
針對市場需求,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搭建溝通、服務的平臺,從海上風電產業鏈出發,為風場開發企業、項目施工單位優化技術、提高效率、節約成本。
一臺風機的安裝就像建造房子,必須要用好材料、打好基礎。將長達數十米的導管架“釘在”海底,再在導管架中灌入水下抗分散高強粘聚材料,幫助它牢牢地矗立在海上。然而,這些材料一直依賴國外進口,訂貨周期長、成本高,影響項目進度。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通過自主研發,完成可覆蓋海上風電場建設的低、中、高強度的水下抗分散粘聚材料的研發,實現材料國產化,打破國際壟斷,大幅降低海上風電場的建設成本。
產學研融合始終在路上——研發海上風電海底海纜保護技術,有效防止海纜過彎、過熱,且安裝方便,有效保證海纜使用壽命;研發一種可移動式海上測風塔,實現重復利用,降低測風成本,可整體拖航,且安裝便攜,海上施工周期短;聯合高校開展海上風電新型復負壓筒淺地基基礎研究,相比傳統基礎傾斜度控制可達到1‰,施工作業時間縮短至6—8小時;聯合企業開展海底掃描和檢測,開展海上風電場大數據監測和大數據系統的開發,結合國外成熟的運維管理理念及技術與國內海上風電場實際情況相結合,開展運維智能管理系統的研究,為廣大業主、運維承包單位等提供一整套完整、高效、安全、可靠的運維方案,大大降低后期海上風電場的運維成本……
依托實驗室吸納更多人才投身陽江發展
一批批風電企業落戶陽江,一臺臺風機并網發電……當前,陽江已形成了風電裝備制造完整產業鏈,涵蓋整機、葉片、塔筒制造等,并初步構建了集資源開發、裝備制造、研發設計、檢測認證、運維管理、綜合服務于一體的風電全產業鏈生態體系,世界級風電產業基地集聚成形。借助風電產業,陽江又一次迎來了飛速發展的春天。
企業、產業的長遠發展離不開人才和技術的支持,隨著風電產業的發展,陽江亟待更多的人才。朱嶸華認為,一個城市要發展,一定要在某一行業吸引一批高端人才,并想方設法將人才和技術留住。兩大省實驗室落戶陽江是難得的機會,可將實驗室作為吸引高端人才的平臺,制定具體可行的人才優待政策,全面系統地關心他們的工作和生活,帶動更多人才扎根陽江。
立足陽江、廣東特色,圍繞陽江支柱產業建立特色學科,今年9月,陽江應用型本科院校將迎來首批學生。朱嶸華十分期待,他認為,實驗室與高校是相互促進、并行發展的,將來,實驗室可向教師、學生開放,院士、教授等也可走進課堂授課,實驗室的作用進一步彰顯。
在陽江海上風電實驗室大樓一樓,科研人員正在積極調試、做研究,實驗室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另一側展示。看著這些來之不易的成果,他們工作的動力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