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6根長度134米的工程承臺鋼樁打入海底,華能蒼南四號海上風電工程首個機組承臺樁基工程已順利完工,為年底投產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海上項目
離大陸36公里
華能蒼南四號位于離蒼南金鄉鎮海岸36公里的海面上,是浙江省重點工程,也是國家能源局規劃的浙江省海上風電項實施項目,也是溫州市年內要竣工的六個重大項目之一。該項目對于降低整個浙江省的煤炭消耗、緩解環境污染、改善電源結構等具有積極的意義。
該項目總投資80億元,計劃年發電量12億度,按照每戶家庭年用電量2500度計算,可供48萬家庭使用一年。該海上風電項目全部投產后,每年至少可節約50萬噸標準煤,減少10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環保效益巨大。目前,項目已完成招標金額70億元,預計今年年底全部投產。
“施工禁區”
刷新國內紀錄
建設單位工作人員介紹,蒼南外海區域是風電開發富礦,但也面臨風大、浪高、涌深等問題。對施工干擾最大的還是涌浪,不同于波浪,涌浪會使運輸船上下浮動,幅度經常達到2米左右,導致施工吊裝、打樁都難以操作,因此該海域以前被視為“施工禁區”。
由于工程所在海域遠離海岸,為確保工程基礎的穩固性,必須將鋼樁深深打入海底巖層。經過方案推演和測算,工程樁基礎的首個承臺需6根長度達134米鋼樁支撐,該長度相當于40多層樓的高度,這給項目施工帶來了極大的難度。
為了克服惡劣的自然環境,項目部將原本海上現澆混凝土作業方案調整為陸上預制海洋內打樁,先在陸地將鋼筋混凝土承臺預制成型,再通過船只運輸到位、吊裝到位、打樁,以減少海況對作業的負面影響。
此外,項目部借助國內頂級的機械設備,本次使用的“雄程3號”總長102米、型寬36米、吊重能力600噸,打樁能力居世界前列。借助這樣“大國重器”,6根134米長的鋼樁全部一次性順利打入海底,在“施工禁區”里刷新了國內紀錄。
精細監測
搶抓風浪“窗口期”
為了在不宜施工的海域按期完工,減少無謂損失,如何研判、搶抓風浪中的“窗口期”,便成為現場施工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在溫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的建議和幫助下,建設單位投資研發了一套海洋精細化監測預報系統,該系統通過鏈接海洋預報中心的數據,結合往年海域海況規律,以小時為單位監測海域,能夠實時動態地分析預測海洋情況,尋找對施工作業有利“窗口期”。該系統還可以通過手機APP使用,真正成了施工人員的“千里眼”。據悉,這也是在溫建設的海上工程首次使用海洋精細化監測預報系統。
有了“千里眼”后,施工單位實現了變被動為主動,只需確保施工人員在錨地等候,做到見縫插針,在受海洋干擾最小的時段及時進入施工海域進行作業,或直接在現場登船暫留抗風,根據預測隨時再進場,搶抓施工進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施工效率有較大提高,施工時間最長能保證每天六個小時左右。
海上項目
離大陸36公里
華能蒼南四號位于離蒼南金鄉鎮海岸36公里的海面上,是浙江省重點工程,也是國家能源局規劃的浙江省海上風電項實施項目,也是溫州市年內要竣工的六個重大項目之一。該項目對于降低整個浙江省的煤炭消耗、緩解環境污染、改善電源結構等具有積極的意義。
該項目總投資80億元,計劃年發電量12億度,按照每戶家庭年用電量2500度計算,可供48萬家庭使用一年。該海上風電項目全部投產后,每年至少可節約50萬噸標準煤,減少100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環保效益巨大。目前,項目已完成招標金額70億元,預計今年年底全部投產。
“施工禁區”
刷新國內紀錄
建設單位工作人員介紹,蒼南外海區域是風電開發富礦,但也面臨風大、浪高、涌深等問題。對施工干擾最大的還是涌浪,不同于波浪,涌浪會使運輸船上下浮動,幅度經常達到2米左右,導致施工吊裝、打樁都難以操作,因此該海域以前被視為“施工禁區”。
由于工程所在海域遠離海岸,為確保工程基礎的穩固性,必須將鋼樁深深打入海底巖層。經過方案推演和測算,工程樁基礎的首個承臺需6根長度達134米鋼樁支撐,該長度相當于40多層樓的高度,這給項目施工帶來了極大的難度。
為了克服惡劣的自然環境,項目部將原本海上現澆混凝土作業方案調整為陸上預制海洋內打樁,先在陸地將鋼筋混凝土承臺預制成型,再通過船只運輸到位、吊裝到位、打樁,以減少海況對作業的負面影響。
此外,項目部借助國內頂級的機械設備,本次使用的“雄程3號”總長102米、型寬36米、吊重能力600噸,打樁能力居世界前列。借助這樣“大國重器”,6根134米長的鋼樁全部一次性順利打入海底,在“施工禁區”里刷新了國內紀錄。
精細監測
搶抓風浪“窗口期”
為了在不宜施工的海域按期完工,減少無謂損失,如何研判、搶抓風浪中的“窗口期”,便成為現場施工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在溫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的建議和幫助下,建設單位投資研發了一套海洋精細化監測預報系統,該系統通過鏈接海洋預報中心的數據,結合往年海域海況規律,以小時為單位監測海域,能夠實時動態地分析預測海洋情況,尋找對施工作業有利“窗口期”。該系統還可以通過手機APP使用,真正成了施工人員的“千里眼”。據悉,這也是在溫建設的海上工程首次使用海洋精細化監測預報系統。
有了“千里眼”后,施工單位實現了變被動為主動,只需確保施工人員在錨地等候,做到見縫插針,在受海洋干擾最小的時段及時進入施工海域進行作業,或直接在現場登船暫留抗風,根據預測隨時再進場,搶抓施工進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施工效率有較大提高,施工時間最長能保證每天六個小時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