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深圳市發布GEP核算制度體系,官媒的評論說,此舉是告別“唯GDP論”為綠水青山“定價”的一個重要舉措。
所謂GEP(Gross Ecosystem Product),即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是指生態系統為人類福祉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的最終產品與服務價值的總和,包括物質產品價值、調節服務價值和文化服務價值三部分。深圳提出GEP核算制度體系,就是給這些以前難以系統量化的價值算了筆明白賬。
為什么要把賬算明白,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雙碳”目標的提出——中國要在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達成這兩個目標,必須通過有效的“指揮棒”來引導產業發展,GEP核算制度體系就是一把有效的“指揮棒”。
有了新的核算體系,此前很多沒法作數的價值現在都會有明明白白的算法,而本身就屬環保低碳的產業,在新體系下也必將迎來價值重估。這其中,新能源產業將是GEP核算中最能“加分”的產業,類似于GDP核算體系下的房地產行業,不但本身體量巨大還能帶動上下游眾多產業;類似的是,新能源產業不僅因其自身低碳屬性有著巨大的生態價值,也能助力下游能耗大戶實現低碳減排。要想深入了解GEP和碳中和背景下的新能源產業,就需要從占據最大份額的光伏產業開始談起。
光伏是碳中和的必選項
在“雙碳”目標下,中國應最先從哪個部門著手減碳?綜合公開的研究,2019年中國碳排放部門由大到小前幾位依次為:發電與供熱用部門(排放占比51.4%)、制造業與建筑業用燃料燃燒(排放占比27.9%)、交通運輸(占比9.66%),其他能源行業自用燃料燃燒(占比3.3%)。
在發電與供熱部門制造了超過一半碳排放的情況下,更多地引入新能源發電自然也成為實現“雙碳”目標最有力的抓手,在各個新能源產業中,由于光伏的開發形式最為靈活、其所依賴的太陽能資源最為充沛,“光伏+儲能”將是電力領域實現碳中和的最主要路徑。
中國大規模發展光伏產業已有10余年的歷史,目前影響光伏發電比例進一步提高的障礙,一是光伏發電的成本,二是相關原料和設備的產能。簡而言之,一是光伏發電現在太貴,在補貼不到位的情況下這門生意做不下去;二是光伏發電不夠用,如果現在就快速減少燃煤發電,光伏發電肯定還不能完全頂上。不過,這兩個問題正在解決,而且是加速在解決。
光伏發電的綜合成本正在一路下行,根據IRENA,2019全球光伏電站LCOE成本降至0.068美元/kWh,接近化石燃料發電成本0.066美元/kWh,全球逐步進入平價時代。這里的平價,指的是光伏發電和燃煤或天然氣發電的成本持平,不需要額外補貼即可上網供電。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近期曾談到,10年前可能很少有人相信光伏發電能夠和傳統的燃煤發電競爭,但現在已經可以競爭了。在這10年間,中國的光伏發電成本下降了80%以上,風力發電成本也降低了30%到40%。基于業內的專家研究,光伏發電與燃煤發電的成本相比,可能今后幾年的成本相當于燃煤發電的一半左右。
在價格下降的同時,光伏發電的產能也在迅速提升,并帶來其滲透率的的快速提升。根據各國清潔能源未來占比路線圖以及多家能源研究機構預測,從現在開始的未來10年、20年、30年,全球光伏滲透率將達到15%、20%、40%,較2019年的2.7%,光伏行業的發展速度和發展空間將大幅提升。在中國,到2060年國內光伏累計裝機或達9500GW,較目前成長40倍;國內光伏年需求量將達到700GW,約是目前的20倍。
不妨展望一下光伏產業的發展前景,隨著美國、中國、歐盟等全球主要經濟體在減少碳排放問題提出各自明確的目標,未來10到30年里,光伏將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單一發電來源,進而幫助實現碳中和。
從護城河到產業鏈 投資該如何“選秀”
如果說光伏產業將在“雙碳”目標下迎來顛覆式的發展,那么從投資的角度看,押注光伏無疑也是押注未來。不過,一個行業有前景是一回事,但并不是行業內的每個企業都一定能笑到最后。用時下流行的商業話語表述,光伏是一個很好的賽道,但關鍵還是哪家企業能跑出來。
光伏產業鏈大致可分為上游多晶硅、硅片,中游電池片、組件,以及下游光伏發電系統三大環節,我們需要從光伏這一大賽道中選取更好的細分賽道和更有潛質的企業。一個可行的思路是選“護城河”更深,而且能把價值鏈和產業鏈做長、做寬的企業。在這樣的標準下,“護城河”可以理解為資金、技術等壁壘,而要想把價值鏈產業鏈做長做寬,則需要上下游資源的配合。
在業內,普遍認為光伏產業鏈上游的材料是技術壁壘更高的環節,無論是多晶硅還是硅片,都具有產能投資金額大、技術工藝復雜、投產周期長等特點,這一較高的進入壁壘,也使其產業附加值較高。
技術和工藝的壁壘體現在哪?在光伏發電應用中,更大的硅片有著更高的發電效率和更低的成本,但對工藝和技術也有著更高的要求。
已有龍頭廠商行動起來。2019年,中環股份(002129.SZ)推出210mmG12“夸父”超大硅片,在其后一年多時間,其他龍頭組件企業推出210系列組件。光伏組件以往年均10W左右的功率提升速度被打破,一舉從400W邁入500W乃至600W的時代,為降低度電成本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今年1月,TCL華星t6、t7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并網投產。據了解,該項目50%的組件采用了中環股份旗下環晟光伏公司的G12疊瓦組件,其融合G12大尺寸硅片平臺技術與高效疊瓦組件平臺技術于一體,組件效率高達21%以上,輸出功率最高可超過600W,遠遠領先行業水平,助力TCL華星打造全球最高世代“綠色工廠”。
如果說大尺寸硅片仍局限在光伏賽道上,那么中環股份從新能源到半導體則是將產業鏈做長做寬的生動實踐。簡而言之,光伏和芯片的材料都是硅片,光伏單晶硅純度一般在99.999%至99.999999%(5到8個9);如果把小數點后面的9再提高到11位以上,這些硅片就可用于芯片制造。毋庸贅言,橫跨新能源和芯片這兩大最具潛力的賽道,又在行業內做到了數一數二,這樣的公司自然是不可多得的投資標的。
回到本文開頭的話題,“碳中和”可能是人類自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以來又一次顛覆式的產業演進過程,套用一句近年來頗為流行的論斷,人們往往容易高估短期趨勢,而低估長期趨勢,無疑,確定性的機會就在長期趨勢之中。
所謂GEP(Gross Ecosystem Product),即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是指生態系統為人類福祉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的最終產品與服務價值的總和,包括物質產品價值、調節服務價值和文化服務價值三部分。深圳提出GEP核算制度體系,就是給這些以前難以系統量化的價值算了筆明白賬。
為什么要把賬算明白,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雙碳”目標的提出——中國要在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要達成這兩個目標,必須通過有效的“指揮棒”來引導產業發展,GEP核算制度體系就是一把有效的“指揮棒”。
有了新的核算體系,此前很多沒法作數的價值現在都會有明明白白的算法,而本身就屬環保低碳的產業,在新體系下也必將迎來價值重估。這其中,新能源產業將是GEP核算中最能“加分”的產業,類似于GDP核算體系下的房地產行業,不但本身體量巨大還能帶動上下游眾多產業;類似的是,新能源產業不僅因其自身低碳屬性有著巨大的生態價值,也能助力下游能耗大戶實現低碳減排。要想深入了解GEP和碳中和背景下的新能源產業,就需要從占據最大份額的光伏產業開始談起。
光伏是碳中和的必選項
在“雙碳”目標下,中國應最先從哪個部門著手減碳?綜合公開的研究,2019年中國碳排放部門由大到小前幾位依次為:發電與供熱用部門(排放占比51.4%)、制造業與建筑業用燃料燃燒(排放占比27.9%)、交通運輸(占比9.66%),其他能源行業自用燃料燃燒(占比3.3%)。
在發電與供熱部門制造了超過一半碳排放的情況下,更多地引入新能源發電自然也成為實現“雙碳”目標最有力的抓手,在各個新能源產業中,由于光伏的開發形式最為靈活、其所依賴的太陽能資源最為充沛,“光伏+儲能”將是電力領域實現碳中和的最主要路徑。
中國大規模發展光伏產業已有10余年的歷史,目前影響光伏發電比例進一步提高的障礙,一是光伏發電的成本,二是相關原料和設備的產能。簡而言之,一是光伏發電現在太貴,在補貼不到位的情況下這門生意做不下去;二是光伏發電不夠用,如果現在就快速減少燃煤發電,光伏發電肯定還不能完全頂上。不過,這兩個問題正在解決,而且是加速在解決。
光伏發電的綜合成本正在一路下行,根據IRENA,2019全球光伏電站LCOE成本降至0.068美元/kWh,接近化石燃料發電成本0.066美元/kWh,全球逐步進入平價時代。這里的平價,指的是光伏發電和燃煤或天然氣發電的成本持平,不需要額外補貼即可上網供電。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近期曾談到,10年前可能很少有人相信光伏發電能夠和傳統的燃煤發電競爭,但現在已經可以競爭了。在這10年間,中國的光伏發電成本下降了80%以上,風力發電成本也降低了30%到40%。基于業內的專家研究,光伏發電與燃煤發電的成本相比,可能今后幾年的成本相當于燃煤發電的一半左右。
在價格下降的同時,光伏發電的產能也在迅速提升,并帶來其滲透率的的快速提升。根據各國清潔能源未來占比路線圖以及多家能源研究機構預測,從現在開始的未來10年、20年、30年,全球光伏滲透率將達到15%、20%、40%,較2019年的2.7%,光伏行業的發展速度和發展空間將大幅提升。在中國,到2060年國內光伏累計裝機或達9500GW,較目前成長40倍;國內光伏年需求量將達到700GW,約是目前的20倍。
不妨展望一下光伏產業的發展前景,隨著美國、中國、歐盟等全球主要經濟體在減少碳排放問題提出各自明確的目標,未來10到30年里,光伏將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單一發電來源,進而幫助實現碳中和。
從護城河到產業鏈 投資該如何“選秀”
如果說光伏產業將在“雙碳”目標下迎來顛覆式的發展,那么從投資的角度看,押注光伏無疑也是押注未來。不過,一個行業有前景是一回事,但并不是行業內的每個企業都一定能笑到最后。用時下流行的商業話語表述,光伏是一個很好的賽道,但關鍵還是哪家企業能跑出來。
光伏產業鏈大致可分為上游多晶硅、硅片,中游電池片、組件,以及下游光伏發電系統三大環節,我們需要從光伏這一大賽道中選取更好的細分賽道和更有潛質的企業。一個可行的思路是選“護城河”更深,而且能把價值鏈和產業鏈做長、做寬的企業。在這樣的標準下,“護城河”可以理解為資金、技術等壁壘,而要想把價值鏈產業鏈做長做寬,則需要上下游資源的配合。
在業內,普遍認為光伏產業鏈上游的材料是技術壁壘更高的環節,無論是多晶硅還是硅片,都具有產能投資金額大、技術工藝復雜、投產周期長等特點,這一較高的進入壁壘,也使其產業附加值較高。
技術和工藝的壁壘體現在哪?在光伏發電應用中,更大的硅片有著更高的發電效率和更低的成本,但對工藝和技術也有著更高的要求。
已有龍頭廠商行動起來。2019年,中環股份(002129.SZ)推出210mmG12“夸父”超大硅片,在其后一年多時間,其他龍頭組件企業推出210系列組件。光伏組件以往年均10W左右的功率提升速度被打破,一舉從400W邁入500W乃至600W的時代,為降低度電成本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今年1月,TCL華星t6、t7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并網投產。據了解,該項目50%的組件采用了中環股份旗下環晟光伏公司的G12疊瓦組件,其融合G12大尺寸硅片平臺技術與高效疊瓦組件平臺技術于一體,組件效率高達21%以上,輸出功率最高可超過600W,遠遠領先行業水平,助力TCL華星打造全球最高世代“綠色工廠”。
如果說大尺寸硅片仍局限在光伏賽道上,那么中環股份從新能源到半導體則是將產業鏈做長做寬的生動實踐。簡而言之,光伏和芯片的材料都是硅片,光伏單晶硅純度一般在99.999%至99.999999%(5到8個9);如果把小數點后面的9再提高到11位以上,這些硅片就可用于芯片制造。毋庸贅言,橫跨新能源和芯片這兩大最具潛力的賽道,又在行業內做到了數一數二,這樣的公司自然是不可多得的投資標的。
回到本文開頭的話題,“碳中和”可能是人類自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以來又一次顛覆式的產業演進過程,套用一句近年來頗為流行的論斷,人們往往容易高估短期趨勢,而低估長期趨勢,無疑,確定性的機會就在長期趨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