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了30.60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以來,越來越多的人都在關注著這個領域。以往碳中和是一個在專業領域當中的專業詞匯,但已經出圈,跟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來到了我們身邊。
4月10日,央視財經頻道CCTV-2《對話》特別節目《碳中和倒計時》請來了國家電投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錢智民、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能源研究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李俊峰、遠景科技集團CEO張雷,三位行業大咖共同對話碳中和,對碳中和的前景、挑戰、機遇、問題進行了深度解讀。
《對話:碳中和倒計時》
國家電投集團是全國唯一同時擁有水、火、核、風、光、氣、生物質等全部發電類型的綜合能源集團,新能源裝機規模世界第一,光伏發電裝機規模世界第一,風電發電裝機規模世界第二。并且作為國內第一家提出碳達峰時間點的企業,錢智民也因此被稱為能源界“出圈”帶頭人。他表示,國家電投發展新能源是主動為之,也是順勢而為,因為全球的清潔能源發展,特別是新能源發展非常快。以光伏為例,光伏發電十年內下降了十分之九,意味著原來1元人民幣,現在變成1角錢,這種發展趨勢變化很快。未來我們人類追求美好的生活,一定要用清潔能源,所以以往我們是主動為之,目前清潔能源比重超過了56%裝機,在五大電力集團中遙遙領先。下一步碳中和來了,可能就要倒逼了,干也好,不敢也好,2030年和2060年倒計時就在那,對于很多以傳統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企業也好,可能倒逼的成分會更大一些,并且利潤比傳統能源的利潤還高。
李俊峰長期從事于可再生能源領域,是我國能源與氣候領域的資深專家。他表示,我們現在是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我們要減排,兩個減排,減污、降碳,這個都需要我們能源的轉型,不得不改。另外確確實實如果做了低碳能源新能源,從業者很愉悅,我先領先了,我是最大的新能源公司,可以看到未來發展方向。
遠景是首個提出中國要為碳中和制定時間表和路線圖的全球綠色科技領軍企業,“零碳先鋒”張雷表示,我們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是建筑在底層能源資產的基礎之上。如果我們看一下全球財富500強排名前50位的企業,80%是石油、煤炭、化工、電網、金融機構和銀行,包括汽車行業,他們都會因為碳中和的進程受到巨大的影響,尤其是金融行業。因為它大量的資產都涉及到這些電廠、油田、管道這些固定資產,所以這個背后80%的一個影響程度對于整個未來社會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未來我們估算會有數百萬億美元的碳資產,從油田到電廠到管道,到相關的生產制造設備都會因為碳中的進程而擱淺。每個國家的央行行長都非常敏感,感覺這一次的沖擊會遠遠超過2007、08年的金融危機影響,所以這一點資本市場有一個深刻的認識。但同時,因為它又在催生一個巨大零碳新工業體系,背后的這些投資機構,也在紛紛參與和打造新工業體系。未來的碳市場會像石油市場一樣,它的成本、價格會形成國際的參照體系和形成一個國際的定價標準,這個標準會影響到每一個國家、每一個經濟體和城市。
誰是碳中和的受益者,誰受到挑戰到底最大?張雷表示,中國作為全球碳排放將近100億噸的這樣的規模,占到全球三分之一,我們是最大的受挑戰者。但是,中國恰恰也是這一場碳中和革命的最大受益者,因為中國寬廣的國土提供了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僅三北地區就有上百億千瓦的風電和光伏資源,足可以來驅動整個中國的國民經濟需求。所以,中國這個時候抓住這一個可再生能源的革命,我們將會從人口紅利走向一個“綠能紅利”,這是中國制造又一次騰飛的機會。
什么是新型電力系統?李俊峰表示,傳統的電力系統和新型的電力系統本質區別來自于三個方面:一個是清潔化、清潔程度;一個是低碳化程度;另一個是智能化的程度。說到不清潔,過去我們的電力百分之六十幾是煤電,我們雖然花了很多的力氣,但是整個發電行業占全國的各種污染的排放還是占到了四分之一。而低碳化,我們整個電力行業大體上排放了國家50%左右的二氧化碳,要是實現零碳,就必須減下來,到2030年需要50%以上的電力必須是清潔的、低碳的,基本上實現以新能源為主題的新型電力系統了。到未來碳中和的時候,我們可以到80%以上,所以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碳中和倒計時以來,新型電力系統是競爭還是協作?錢智民表示,未來競爭跟現在的競爭一樣激烈,甚至會更激烈。2002年國家啟動了電力體制改革,有了五大電力,實際上央企還有五小電力集團,由于有了這樣的競爭,使得我們今天用電沒有問題了;第二個我們國家的清潔能源或者說清潔的煤電能達到今天這樣的水平,我們的煤發電現在全世界都是先進的,也是競爭帶來的。未來競爭還將持續,并且還有新的競爭者進入,我們可以看到華為也成立了能源部,百度、騰訊選擇都在向能源進軍。
李俊峰表示,碳中和帶來的這種廣闊的市場,它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個競爭,更多的帶來創新和合作,對所有的電力、發電企業都是一個改變,誰都不可能成為一個孤島,所以在碳中和推動不斷創新和改變。比如原來的丹麥,70年代只有5個發電廠供全國的電就夠了,而現在有37000多個各種各樣的發電設施,它構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供電網絡和消費網絡。像德國現在有二十幾個小電網,按照它的說法,中國至少應該有兩三百個,三四百個各種微型電網把它穿起來,并且是安全的,這就是一個挑戰,對電網也是一個重大的發展機遇,并不是說搶了誰的飯碗。
能源革命到底革的什么命?錢智民表示,人類從十七世紀燒柴、煤炭到石油,再到未來可再生能源,這是一個時代的變化,可以想象給人類的工業、經濟、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這是宏觀上講。微觀的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這么大煤發電廠,慢慢到下一碳達峰碳中和以后,對于原來熟悉發電技術的員工,很難去開拓新市場的情況下,就這是革命了。
張雷表示,我認為這個革命,更大程度上是一種認知上的革命。最早可再生能源,大家說是“垃圾能源”,但是技術角度看,可再生能源是具備科技屬性的產品,而傳統能源煤、石油、天然氣其實是受供需波動的商品,它的價格是隨機波動的,而可再生能源是符合“摩爾定律”,因為它是技術產品,它的成本只會一路往下,這個趨勢來的非常之快,但同時電網很難跟它友好相處。但我們的認知怎么意識到它是一種生產力,怎么讓我們的電網更加數字化,能夠適應它,讓消費習慣更加的響應化,讓整個電力系統建立一個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這就是一個轉變,一個認知革命。
對于在煤礦、石油產業較長供應鏈上的從業者,如何不被落下,對于我們有很大的緊迫感。怎么來停止繼續把這些會割舍的資產不再進行投資,首先要有效剎車,未來二十年三十年漫長的轉型,我們要開始規劃能源轉型,不讓每個人被落下。從教育體系到城市的基礎設施,再到電網的設施,很多都是一個數十年的投資,如何進行前置性的調整,這個是目前我們需要考慮更多的。
新能源如何解決“靠天吃飯”的難題?錢智民表示,對于光伏、風電我們正在建一套“御風系統”,把所有的氣象、各方面的條件,近的、遠的、粗的、細的全部預測,就可以知道風電未來一刻發生什么,做好預測。假如能夠把光伏、風電的發電曲線預測出來,再配上儲能或者配置上水電、其他能源,就可以把原來不穩定的“垃圾”電變成優質電,所以預測非常重要。張雷表示,未來能源系統就是風、光、水,完全受天氣影響“靠天吃飯”,所以如果對天氣系統沒有洞察力,未來很難建立對整個能源系統的洞察。
新能源基礎設施如何打造?李俊峰表示經過2002、2003年開始的電力體制改革,雖然不是完美,但基本是解決了基礎設施問題。我們現在的遠距離輸電特高壓,包括普通的配電網,這二十多年來都發展的非常快,我們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最堅強的電網,未來二十年我們可能做到的更好,這更好的只是說我們要適應。原來我們只說大,沒想到要解決更多小而美的呈現,它既需要有一個人的血液循環系統一樣,有主動脈、靜脈,還有微循環系統。微循環系統我們現在不是特別好,我們必須把那些微循環系統強化一下,使我們的主動脈、靜脈、微循環系統都暢通起來,這只是個理念問題。既然我們的主動脈都做的很好,電網骨架很好、很堅強,我們的毛細血管為什么不能做到更好一些呢,這就是下一步電力體制改革要著力解決的問題-配電網,也是新一代電力系統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4月10日,央視財經頻道CCTV-2《對話》特別節目《碳中和倒計時》請來了國家電投集團董事長黨組書記錢智民、國家氣候戰略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能源研究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李俊峰、遠景科技集團CEO張雷,三位行業大咖共同對話碳中和,對碳中和的前景、挑戰、機遇、問題進行了深度解讀。
《對話:碳中和倒計時》
國家電投集團是全國唯一同時擁有水、火、核、風、光、氣、生物質等全部發電類型的綜合能源集團,新能源裝機規模世界第一,光伏發電裝機規模世界第一,風電發電裝機規模世界第二。并且作為國內第一家提出碳達峰時間點的企業,錢智民也因此被稱為能源界“出圈”帶頭人。他表示,國家電投發展新能源是主動為之,也是順勢而為,因為全球的清潔能源發展,特別是新能源發展非常快。以光伏為例,光伏發電十年內下降了十分之九,意味著原來1元人民幣,現在變成1角錢,這種發展趨勢變化很快。未來我們人類追求美好的生活,一定要用清潔能源,所以以往我們是主動為之,目前清潔能源比重超過了56%裝機,在五大電力集團中遙遙領先。下一步碳中和來了,可能就要倒逼了,干也好,不敢也好,2030年和2060年倒計時就在那,對于很多以傳統化石能源為主的能源企業也好,可能倒逼的成分會更大一些,并且利潤比傳統能源的利潤還高。
李俊峰長期從事于可再生能源領域,是我國能源與氣候領域的資深專家。他表示,我們現在是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我們要減排,兩個減排,減污、降碳,這個都需要我們能源的轉型,不得不改。另外確確實實如果做了低碳能源新能源,從業者很愉悅,我先領先了,我是最大的新能源公司,可以看到未來發展方向。
遠景是首個提出中國要為碳中和制定時間表和路線圖的全球綠色科技領軍企業,“零碳先鋒”張雷表示,我們整個社會的經濟結構是建筑在底層能源資產的基礎之上。如果我們看一下全球財富500強排名前50位的企業,80%是石油、煤炭、化工、電網、金融機構和銀行,包括汽車行業,他們都會因為碳中和的進程受到巨大的影響,尤其是金融行業。因為它大量的資產都涉及到這些電廠、油田、管道這些固定資產,所以這個背后80%的一個影響程度對于整個未來社會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未來我們估算會有數百萬億美元的碳資產,從油田到電廠到管道,到相關的生產制造設備都會因為碳中的進程而擱淺。每個國家的央行行長都非常敏感,感覺這一次的沖擊會遠遠超過2007、08年的金融危機影響,所以這一點資本市場有一個深刻的認識。但同時,因為它又在催生一個巨大零碳新工業體系,背后的這些投資機構,也在紛紛參與和打造新工業體系。未來的碳市場會像石油市場一樣,它的成本、價格會形成國際的參照體系和形成一個國際的定價標準,這個標準會影響到每一個國家、每一個經濟體和城市。
誰是碳中和的受益者,誰受到挑戰到底最大?張雷表示,中國作為全球碳排放將近100億噸的這樣的規模,占到全球三分之一,我們是最大的受挑戰者。但是,中國恰恰也是這一場碳中和革命的最大受益者,因為中國寬廣的國土提供了豐富的可再生能源資源,僅三北地區就有上百億千瓦的風電和光伏資源,足可以來驅動整個中國的國民經濟需求。所以,中國這個時候抓住這一個可再生能源的革命,我們將會從人口紅利走向一個“綠能紅利”,這是中國制造又一次騰飛的機會。
什么是新型電力系統?李俊峰表示,傳統的電力系統和新型的電力系統本質區別來自于三個方面:一個是清潔化、清潔程度;一個是低碳化程度;另一個是智能化的程度。說到不清潔,過去我們的電力百分之六十幾是煤電,我們雖然花了很多的力氣,但是整個發電行業占全國的各種污染的排放還是占到了四分之一。而低碳化,我們整個電力行業大體上排放了國家50%左右的二氧化碳,要是實現零碳,就必須減下來,到2030年需要50%以上的電力必須是清潔的、低碳的,基本上實現以新能源為主題的新型電力系統了。到未來碳中和的時候,我們可以到80%以上,所以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碳中和倒計時以來,新型電力系統是競爭還是協作?錢智民表示,未來競爭跟現在的競爭一樣激烈,甚至會更激烈。2002年國家啟動了電力體制改革,有了五大電力,實際上央企還有五小電力集團,由于有了這樣的競爭,使得我們今天用電沒有問題了;第二個我們國家的清潔能源或者說清潔的煤電能達到今天這樣的水平,我們的煤發電現在全世界都是先進的,也是競爭帶來的。未來競爭還將持續,并且還有新的競爭者進入,我們可以看到華為也成立了能源部,百度、騰訊選擇都在向能源進軍。
李俊峰表示,碳中和帶來的這種廣闊的市場,它帶來的不僅僅是一個競爭,更多的帶來創新和合作,對所有的電力、發電企業都是一個改變,誰都不可能成為一個孤島,所以在碳中和推動不斷創新和改變。比如原來的丹麥,70年代只有5個發電廠供全國的電就夠了,而現在有37000多個各種各樣的發電設施,它構成了一個豐富多彩的供電網絡和消費網絡。像德國現在有二十幾個小電網,按照它的說法,中國至少應該有兩三百個,三四百個各種微型電網把它穿起來,并且是安全的,這就是一個挑戰,對電網也是一個重大的發展機遇,并不是說搶了誰的飯碗。
能源革命到底革的什么命?錢智民表示,人類從十七世紀燒柴、煤炭到石油,再到未來可再生能源,這是一個時代的變化,可以想象給人類的工業、經濟、社會帶來的巨大變化,這是宏觀上講。微觀的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我們這么大煤發電廠,慢慢到下一碳達峰碳中和以后,對于原來熟悉發電技術的員工,很難去開拓新市場的情況下,就這是革命了。
張雷表示,我認為這個革命,更大程度上是一種認知上的革命。最早可再生能源,大家說是“垃圾能源”,但是技術角度看,可再生能源是具備科技屬性的產品,而傳統能源煤、石油、天然氣其實是受供需波動的商品,它的價格是隨機波動的,而可再生能源是符合“摩爾定律”,因為它是技術產品,它的成本只會一路往下,這個趨勢來的非常之快,但同時電網很難跟它友好相處。但我們的認知怎么意識到它是一種生產力,怎么讓我們的電網更加數字化,能夠適應它,讓消費習慣更加的響應化,讓整個電力系統建立一個以可再生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這就是一個轉變,一個認知革命。
對于在煤礦、石油產業較長供應鏈上的從業者,如何不被落下,對于我們有很大的緊迫感。怎么來停止繼續把這些會割舍的資產不再進行投資,首先要有效剎車,未來二十年三十年漫長的轉型,我們要開始規劃能源轉型,不讓每個人被落下。從教育體系到城市的基礎設施,再到電網的設施,很多都是一個數十年的投資,如何進行前置性的調整,這個是目前我們需要考慮更多的。
新能源如何解決“靠天吃飯”的難題?錢智民表示,對于光伏、風電我們正在建一套“御風系統”,把所有的氣象、各方面的條件,近的、遠的、粗的、細的全部預測,就可以知道風電未來一刻發生什么,做好預測。假如能夠把光伏、風電的發電曲線預測出來,再配上儲能或者配置上水電、其他能源,就可以把原來不穩定的“垃圾”電變成優質電,所以預測非常重要。張雷表示,未來能源系統就是風、光、水,完全受天氣影響“靠天吃飯”,所以如果對天氣系統沒有洞察力,未來很難建立對整個能源系統的洞察。
新能源基礎設施如何打造?李俊峰表示經過2002、2003年開始的電力體制改革,雖然不是完美,但基本是解決了基礎設施問題。我們現在的遠距離輸電特高壓,包括普通的配電網,這二十多年來都發展的非常快,我們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最堅強的電網,未來二十年我們可能做到的更好,這更好的只是說我們要適應。原來我們只說大,沒想到要解決更多小而美的呈現,它既需要有一個人的血液循環系統一樣,有主動脈、靜脈,還有微循環系統。微循環系統我們現在不是特別好,我們必須把那些微循環系統強化一下,使我們的主動脈、靜脈、微循環系統都暢通起來,這只是個理念問題。既然我們的主動脈都做的很好,電網骨架很好、很堅強,我們的毛細血管為什么不能做到更好一些呢,這就是下一步電力體制改革要著力解決的問題-配電網,也是新一代電力系統要重點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