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見到王俊朝還是2008年6月在上海舉行的“光伏產業領袖高峰論壇”上,時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48研究所副所長的王俊朝被客戶圍著催貨,不時地還要接聽客戶的催貨電話,當時擺在王俊朝面前最大的苦惱就是如何開足馬力、加班加點、盡快完成源源不斷的客戶訂單。那時正是中國光伏產業異常火爆、近乎瘋狂之時。
王俊朝與半導體設備有著不解之緣。剛剛走出學校大門,就一步跨入了從事半導體設備研發的48所,一呆就是27年,從研究室主任到科技處處長,再到主管技術的所長。在找到光伏設備這條出路之前,王俊朝曾經迷茫過。以前國內的研究所從事的科研面很廣,但沒有一個明確的產業化目標,承擔的大多是國家計劃內科研項目,間或被動地接受一些客戶委托的研發課題,量小且行業分散,而這些研發項目與產業化相差甚遠。即使每年做得很辛苦,也做出一些研發成果,但經濟規模有限,其中真正來自市場的營業額更是少之又少。
2002年,王俊朝接手市場工作,當時48所的半導體設備銷售額只有幾百萬。他帶領團隊花了幾個月時間潛心調研,試圖從涉足的幾十個行業中找到產業化的出路。在半導體設備方面,國內的技術水平與國外差距太大,短期內無法趕上。于是王俊朝注意到,光伏行業同樣屬于大半導體行業范疇、但對設備的技術要求卻沒有半導體那樣高。
選定了行業,下一步就是選擇哪個產品作為突破口,王俊朝首先選擇了擴散爐。1990年國內第一臺全自動擴散爐研制成功,王俊朝是該課題組組長,因此對擴散爐情有獨鐘,也自信滿滿。當時由于光伏行業還沒有被關注,客戶非常有限,國內只有云南半導體廠(現在的云南天達)、寧波太陽能、開封太陽能等幾家最早做太陽電池的廠家有一些很小的設備需求。
盡管對光伏市場的未來十分看好,但王俊朝坦言,當時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后來太陽能光伏行業會如此火爆,“當時甚至對光伏是否能形成一個產業,我們心里也沒底,畢竟那時候全國太陽電池產量加在一起才只有兩兆瓦,無論如何也稱不上是一個產業,直到尚德2005年上市,光伏在中國才開始逐漸真正形成產業。”
搞設備的都知道,要想把新設備推進大企業的生產線上談何容易。2003年無錫尚德建成,從國外引進一條二手生產線,隨著技術的提升,急需對生產線上的擴散爐進行改造。通過業內人士介紹,48所承擔了尚德擴散爐改造工程。盡管這筆與尚德的第一單業務只有幾十萬元,但卻讓尚德CEO施正榮對本土光伏設備的實力信心大增。出于光伏行業成本的考慮,當時尚德正在尋找價格低、又能滿足工藝要求的設備,這給48所的設備進入尚德帶來了機會。當年施正榮博士親自到長沙考察48所,原本只想訂一臺擴散爐,但最終訂了三臺,這對于當時的48所來講已是少有的“大單”,王俊朝興奮不已。
2004年初,德國政府推出光伏補貼政策,光伏產業逐漸火爆起來,設備訂單紛至沓來,最火爆時,訂單根本做不過來,催交貨的電話令王俊朝應接不暇,企業的營收也一步步攀上新高峰。2008年營業收入達到10個億,僅設備合同額就接近6個億。即使深受金融危機影響的2009年,營業額仍然再創新高,達到前所未有的15個億,其中90%來自光伏產業。
王俊朝十分慶幸自己選擇了一個朝陽行業。以前沒有找到出路時,參加各種部委會議,專用設備行業的廠家總是被人瞧不起,王俊朝一直憋著一股氣,直到進入光伏行業,這口氣才算出來。“從事光伏行業很有成就感,能夠看到自己研發生產的設備在行業里被廣泛使用,看到企業一天天地成長,產業一天天地發展,這種成就感反過來又激發了對這個行業的熱情。”王俊朝樂在其中。
然而隨著企業的發展,48所已不滿足于只在設備上打拼,但王俊朝是一個非常專注的人,在他看來,一個企業、一個團隊、一個人,精力畢竟是有限的,要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擅長的領域。
抱著對設備業的執著,這個在48所生活、工作了27年的專用設備專家無奈地選擇了離開。2009年12月,王俊朝遞交了辭職申請,隨后舉家遷往深圳,聯同一些志同道合者開始創辦大族光伏,繼續他的理想之夢。
企業創立的頭半年,王俊朝推掉了所有社會活動,帶領新的團隊潛心做產品開發。憑著敏銳的市場觀察力和扎實的技術功底,他們清醒地意識到當時市場上銷售正勁的設備已是兩年前的技術,是時候升級換代了。“行業在發展,工藝在進步,對設備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如果本土設備跟不上工藝技術的發展,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市場和技術基礎必將動搖,與國外設備的差距勢必會被拉大。”王俊朝和他的團隊將大半的時間泡在電池片廠,了解客戶對下一代設備的需求。業內多家知名企業甚至將生產車間完全向王俊朝的團隊敞開,生產線上的工程師將他們使用國內外設備的心得毫無保留地與他們交流,幫助他們很快找準了產品的切入點,即適應高阻高效工藝。“國內幾家生產電池片的一流大廠給予了我們極大的支持,這是作為本土設備廠商的最大優勢之一,這對本土設備的進步十分重要。”王俊朝從內心里感謝這些客戶的信任與支持。
確定了產品方向,2010年3月下旬開始投入研發,7月底樣機出來,8月份開始批量生產。讓王俊朝意想不到的是,樣機的圖紙還在設計階段,客戶的訂單已經來了,短短半年時間合同額已達三個億,業內的支持和信任讓王俊朝無比感動。
王俊朝對技術的不斷追求是他在光伏設備領域成功的關鍵。他認為設備和工藝無法分開,所有的新工藝最終都要落實到設備上來實現。大族光伏推出的新一代設備已經把一些新工藝物化到設備中,與上一代國產設備相比,其效果反映到電池片上可以提升轉換效率0.2%左右。第一批新設備的試水成功,王俊朝并未滿足,他的團隊已經開始研發第二批設備,預計2011年第一季度第二批能替代進口產品的國產新型設備又將面世。
王俊朝對光伏行業前景十分樂觀,特別是晶硅電池,“晶硅電池的主流地位在未來十年內不會動搖。”王俊朝同時預言,非晶薄膜產業化技術將會在未來五年內有所突破,而這一突破很可能將會發生在中國。“有哪個國家對光伏業有如此大的資金投入?有哪個國家吸引了如此多的優秀人才?有哪個國家擁有如此大的產業基礎?有哪個國家從政策到配套做得如此到位?只有中國。”王俊朝認為,基于巨大的成本優勢和產業規模,預計今后光伏產業會像家電業一樣,只有個別高端的光伏產品會留在歐美生產,大量實用性的中端產品都會在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生產。
王俊朝對設備行業傾注了28年的心血,他與設備28年的情緣在大族光伏仍將延續,對于王俊朝來講,這個舞臺才剛剛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