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這些問題,在世紀新能源網主辦的2021中國高比例風光新能源電力發展研討會上,電力規劃設計總院能源研究所副所長王霽雪進行了詳細闡述。
實現“雙碳”目標 要素保障能否做到?
按照各大研究機構和電規總院做的方案,在碳中和的時候,風光電總共約有60億千瓦的量會直接匯入電力系統。
60億千瓦的裝機能不能實現?這就涉及到要素保障。
要素保障的第一點是資源能不能保障?中國氣象局的朱日照先生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做了第一次全國風力資源的測算,當時提出陸上風電3個億,海上風電7.5個億,后來又通過氣象局做了第二輪、第三輪的普查,到目前為此,相關測算顯示,即使只考慮陸上風電,也有百億級的水平,再加上海上風電和太陽能,所以總量資源是有保障的。主要問題在于不平衡,資源好的地方和需要資源的地方不平衡。
第二點是關于場址的問題。場址是一個比較專業的問題,盡管我們國家國土面積很大,但是真正用于新能源建設的時候,無論是風電還是光伏企業,真正用地的時候就很難用;海面看起來一馬平川,看不到任何東西,但實際上用海的時候,又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場址總量夠不夠?我們在和國家相關部門對接的時候,針對全國具備一定資源的未列用地進行過計算,總用量是夠的,哪怕分布不平衡。
資源夠用,場址也夠用,這就涉及到第三點——消納線路空間。消納總量夠不夠?現在看,消納不僅面臨不平衡的問題,而且總量是不足的,需要在未來的若干年逐漸提上來。
實現雙碳目標 “十四五”應該怎樣發展?
“十四五”的發展,應該分為兩個階段:中前期和中后期。
中前期發展的一個特點是,接入與消納空間的不平衡。究竟是以消納定發展還是以發展定消納?我個人的觀點是通過發展目標確定消納任務,方向是沒有錯的,因為發展的目標是從消納來的。21年、22年,從現有系統之中,還是有一定空間可以擠的;22年、23年之后,矛盾就會凸顯。第二個特點是,產業技術進步的速度在一個緩慢爬坡的狀況中,應該在中后期有一個升級的過程。第三個特點是需要探索無補貼發展建設機制。畢竟今年是無補貼發展的第一年,在沒有明確數字指導的情況下,消納空間值如何設定,項目投資如何保障,需要一個新的機制。
中后期的發展,需要找到一個合理、合法而且比較公允的方式,把消納總量逐漸打開,而且這個打開消納總量的機制,應該可以持續到“十四五”末,“碳達峰”前。
產業技術方面,在“十四五”末期,無論是風電還是光伏,都應該取得比較大的發展。
在無補貼建設機制方面,應該基本成熟。
“雙碳”目標下 新能源行業的任務
3月15日的會議中,規劃總院的核心任務十分明確:控制化石能源總量,實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加速電力體制改革,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體系。這一任務既是規劃總院的任務,也是所有新能源業內人士的任務。
所有任務的最頂端,就是“雙碳”、“雙控”。在這一領域,規劃總院一方面是開展能源領域的碳達峰計劃,因為80%左右的碳排放是能源。而能源領域又不僅僅是電力,是煤、電、油、氣、新能源所有領域的耦合,是一個系統化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是做好能源“十四五”規劃的雙軌對接工作。第一項主要工作是研究如何在沒有補貼,又要逐漸增加系統成本的情況下進行有效考核;第二項主要工作是圍繞新能源電力系統,制定系統化解決方案與路線圖,增加消納空間;第三件主要工作是研究多元消納機制。
(本文根據嘉賓演講內容整理,未經嘉賓審核)